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閱讀-哲思-我為什麼反對幼兒讀《弟子規》?

文章出處:我為什麼反對幼兒讀《弟子規》?


摘要:
◎在這件事上(反對幼兒讀《弟子規》),我並不偏激!我做出的專業論斷,
是經過相關的調查研究和較為深入的專業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
我認真讀過《弟子規》,還逐句逐字分析過。
這種認識是建立在我從事幼教專業18年的積澱以及對兒童心理的把握基礎上的,
不是信口開河!我做出這樣的判斷是負責任的!
我不僅要在大學課堂上講,外出給幼兒園園長、幼兒教師以及家長做講座時也要這樣講。

§根據教育經驗,及專研字句,所得出的結論。


◎我沒有說《弟子規》一無是處,沒有說《弟子規》中沒有任何可取之處。
但《弟子規》整體上來講,是封建糟粕多於精華,
它也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著作,是「偽經典」!
你看到的孩子讀後的變化,可能是多種原因促成的,
也許並不是讀《弟子規》後的直接後果!或者孩子表面上的乖巧懂事也不一定是好事情!

§這段話是結論,下面提出原因。


◎「傳統文化中的精華」:
中國書法、中國畫、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中國的民樂、中國的傳統民間藝術、
中國武術和中醫等等,其中都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傳承的精華部分,
但這些內容是對於成人而言的。
對於幼兒來說,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因為幼兒的心理特點、思維方式及學習方式與成人存在巨大的差異,
適合成人的教育內容或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不一定適合幼兒。

§別站在大人的角度,說小孩子學什麼會快樂,
 縱然說有價值,也要考慮心智年齡能不能讀懂。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作。
《弟子規》是當時皇權、神權下的產物,滿族人以幾十萬人統治億萬漢族人,
統治者需要順民、傀儡、奴隸,所以《弟子規》一誕生,就受到皇家大力追捧。
主題就是聽話,無條件的服從。
只強調無條件的服從,就會產生十分有害的後果,
人的本性會因此而受到嚴重的壓抑,只會變成溫順聽話的奴僕。
§這是最關鍵的過失。教條式、服從、不鼓勵思考。


◎我反對幼兒讀《弟子規》的主要理由:
●1.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弟子規》的語言形式屬文言文,幼小兒童很難接受。
兒童心理學認為,幼兒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
到幼兒園大班階段,抽象邏輯思維剛剛萌芽。 
幼兒對抽象文字語言的理解能力還很有限,
《弟子規》的行文方式晦澀難解、枯燥抽象,其內容和要求符合封建社會的現實狀況,
與現當代兒童的生活相距甚遠,也不合符現代文明規範,難以引起兒童的興趣。
《弟子規》全文1080字,用得最多的一個字是「勿」,有43處之多。
這種教訓、誡條式的口吻,
與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樂學原則相反。
《弟子規》也許能教出老實聽話的孩子,但卻很難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
這本書打著儒家旗號,但是講的東西並不是真的儒家思想,販賣的是自己的私貨而已。

(1)過於抽象
(2)語言的時空不同,對兒童過於艱澀
(3)教訓、誡條式的語氣太重


2. 從中國優秀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角度來講,
《弟子規》中多處內容體現了封建奴化思想,不利於幼兒獨立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弟子規》的內容很容易禁錮兒童的思想、限制兒童的行動,
很容易扼殺兒童活潑、自由、爛漫的天性,它
是封建統治階級為了培養奴才和順民的教科書,不適合現當代社會。
當今的中國更需要民主意識、獨立精神、自由精神和科學精神
需要向西方已開發國家學習。

§例一
如《弟子規》中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
意思是: 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
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
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
問題是,父母也有誤解孩子或言行失當的時候,難道孩子受到錯怪,也要順從地接受嗎?
難道孩子就不可以為自己辯護嗎?

§例二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這句話,前半句沒什麼問題,
但是後半句「號泣隨,撻無怨」就有問題。
當孩子向父母提建議時,父母不聽,生氣就可以隨便打孩子。
孩子挨打時,也不可以有怨言,不可以反抗,孩子應該逆來順受,
這對一個小孩子來說,是多麼的不公平!不懂變通,也是陷親於不義。
現代教育反對體罰孩子,要知道在西方一些已開發國家,打孩子是犯法的行為。

可見,《弟子規》中要培養的兒童完全沒有話語權,
一切以成人的意志為轉移,提倡要孩子絕對地服從父母的權威。
這與當下所倡導的民主式家庭以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對話關係的現代教育主張相去甚遠!
《弟子規》中的教條更善於培養唯唯諾諾、膽小怕事、謹小慎微的「順民」和「奴才」,
更利於培養沒有平等意識、毫無個性、沒有主見、不會思考、缺乏創造能力的人!
這樣的人,如何完成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譴責無意識的服從及受虐。
 應當自小學習尊重別人的自由意識,遵守法律規範(不准傷害他人的權利),
 以及獨立思考、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3. 從教育方法來講,死記硬背的方式不適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和學習方式。
兒童的思維水平和語言能力還有限,抽象的文字並不是他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手段。
兒童是通過遊戲、活動,通過動作、感知覺、形象來認識世界。
現代學習觀認為,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兒童有自主建構知識的能力;
兒童在學習中具有主體地位。兒童在學習中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
而是主動建構對知識的意義理解。

當然,強調兒童的主體性並不意味著不需要教師指導。
「建構主義的教師不是放棄自己作為指導者的角色——
他要鼓勵和引導兒童努力去建構知識,而不是僅通過呈現預備的結果,
導致扼殺兒童的自主性。」

所以死記硬背是一種十分陳舊低效、理應被擯棄的學習方式。
對記憶和背誦的過度崇拜是中國舊式教育的一大陋習,這是對兒童天性的扼殺,
是對兒童生活的扼殺,是對兒童生命的禁錮。
和記憶相比,也許探究、理解、感受、體驗、想像和創造更重要!
兒童是按照生命自身的內在法則、自然節律和時間表逐步發展與完善的。
兒童有一個內部的自然的老師。幼兒的生命存在方式的最高體現是「遊戲」!
幼兒的主導活動也是「遊戲」! 正如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所說,
兒童期的主要任務是「看事物和現象」。兒童需要讀的是美好豐富的大自然之書,
大自然是兒童理性的永恆的源泉;兒童還需要讀生動形象、豐富多彩的大社會之書。

§兒童是靠著動手來感知世界、自然。

有人說,孩子讀經不需要理解,只要背誦就好,長大了他自然會明白。
實際上,不求甚解、鸚鵡學舌的結果,通常是花費大量時間學習後又迅速遺忘,
白白浪費寶貴的童年時光!讓兒童死記硬背、囫圇吞棗地學習《弟子規》,
是簡單粗暴的灌輸教育,是一種「洗腦」教育!
盲目崇拜、盲目背誦只能培養盲從的奴隸和精神上的瞎子!

§呵斥


●4. 《弟子規》核心價值觀來看,它所宣揚的是成人本位、長者本位的價值觀,
與現代教育倡導的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為本位的兒童觀和教育觀背道而馳。
《弟子規》要求孩子無條件的服從長者
凡事都以長者利益、需求為先,幼者的需要、願望和利益永遠低於長者。
不允許幼者辯解、質疑、拒絕,只有絕對服從和順從。
可見,《弟子規》中的核心價值觀與現代教育思想及主張是背道而馳的!
....
《弟子規》以成人為中心和本位的價值觀,成人的要求如同聖旨一樣,
兒童必須無條件服從,沒有協商的餘地,這必然會導致兒童對成人盲目服從、
不會思考質疑,墨守陳規,不會創造規則,這會大大抑制兒童的個性和活力,
會把兒童培養成渾身帶有奴性的小大人!


●5. 用《弟子規》來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啟蒙,
培養不出道德的國民,也讀不出道德的中國。

有人問:那《三字經》、《百家姓》可以讀嗎?
從內容方面看,這兩本書中的糟粕比《弟子規》少些,
但其中也滲透著奴化思想,也需要分析辨別能力的人進行有選擇的閱讀或導讀。
總之,對幼兒來說,這兩本也算不上是好的童書。

那些淺顯易懂、貼近幼兒生活的唐詩宋詞等,可以引導幼兒欣賞朗誦,
最好配上畫面、音樂或做成動畫,用生動、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孩子,
但不宜大量背誦,需要把握度。


●6. 讓幼兒讀《弟子規》之類的所謂經典,屬於典型的「超前教育」。
從近代以來,一直有人以「弘揚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為名,
主張讓幼小兒童讀經,包括《弟子規》、《孟子》、論語》、甚至《心經》等等。
近20年來,台灣的王財貴、蔣慶、南懷瑾等人都主張兒童讀經,企圖以此復歸傳統文化。
而在在中西方的教育史上,眾多教育家都對此持反對態度。
從古至今,反對兒童讀《弟子規》之類的「經書」的聲音不絕於耳。
如中國古代的李贄、王守仁;近代魯迅和豐子愷等。

豐子愷在《關於兒童教育》中寫道:
「一般的父母、先生,總之,是以教孩子做大人為唯一的教育方針的,這便是大錯。
 我嘗見有一個先生對七八歲的小孩子講禮貌、起立、鞠躬、脫帽、緩步、低聲、
 恭敬、謙虛……這些都是從小摧殘他的童心。」
豐子愷認為,禮貌等等遠非惡事,然而
「在人的廣泛偉大的生命上看來,是最末稍的小事而已」,
「孩提的時候教他,專心於這種末梢的小事,便是從小壓倒他,
 叫他望下,叫他走小路,這是何等的教育?」
我們要愛惜童心、尊崇童心、珍愛童年的生活,
反對讓孩子無條件服從成人,反對過早把成人看重的道德規矩過多教給孩子。

在西方的哲學家或教育家中,
如法國的盧梭、美國的杜威、瑞士的裴斯泰洛齊、義大利的蒙台梭利、
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等等,
他們都反對讓幼兒呆聽靜坐、反對死記硬背枯燥難解的文字典籍。
盧梭認為幼小兒童尚處於「理性睡眠期」,不適合進行抽象文字的學習,
在這個時候,你給他一個火炬,他也是看不到的。
盧梭反對超前教育的名言: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的既不豐滿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

盧梭還呼籲:
「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
 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那始終是喜笑顏開、心情恬靜的童年?
 你們為什麼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
 為什麼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踏的極其珍貴的財富?
 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
 你們為什麼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
杜威認為,艱澀的抽象文字是「超越兒童生活的怪誕之物」。

我的主張是:家長如果沒有相應的教育素養和文化學養,
如果不具有獨立思考、辨析能力,最好還是不去引導孩子讀《弟子規》!
如果教師連《弟子規》中的精華和糟粕都辨析不出,最好也不要引導教育學生!
我也反對讓不具備獨立思考和辨析能力的學生獨立讀《弟子規》!
對於有批判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教師,
可以引導高年級小學生以及中學生、大學生來讀《弟子規》,
引導他們批判地閱讀,找出其中的精華和糟粕,
但就《弟子規》而言,它整體上仍可歸於「反面教材」之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