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閱讀-溝通-為什麼明明知道錯了,卻無法道歉? | 你需要學會的說“對不起”的正確方式

文章出處:
(繁體)為什麼明明知道錯了,卻無法道歉? | 你需要學會的說“對不起”的正確方式
(簡體)為什麼明明知道錯了,卻無法道歉? | 你需要學會的說“對不起”的正確方式


摘要:
◎不想道歉的四個理由
1. 不想覺得自己是“壞人”,而感到羞恥
 為錯誤道歉隻是出於內疚(guilt)的感覺,
 而對於那些不願意道歉的人來說,道歉會讓他們產生羞恥感(shame)。
 內疚感針對的是錯誤的行為,而羞恥感則針對的是自己這個人本身——
 他們一旦承認瞭錯誤,就會覺得自己是個壞人,
 這是對他們的自尊和自我意識的重大威脅。
2. 不想感受到“內疚”,丟失自己的防禦
 道歉對他們是一種威脅,因為選擇道歉的那一刻,
 他們會觸碰到自己的情感,那一瞬間脆弱的情緒流動在他們的感覺中好像是“失控”。
 當他們面對需要道歉的情境時,不但不會降低防禦,
 反而會本能地加強防禦,“死不承認”或者對自己造成的傷害在情緒上“無動於衷”
3. 擔心道歉會帶來難以預料的後果
 擔心道歉並不能收到理想的回應。
那些不願意道歉的人,往往會往壞的方面去想:
 “會不會當我承認自己做錯瞭事,對方反而會更生氣,引發更大的沖突?”
 “可能在這一次以後,對方都會抓住我的過錯不放,看不起我、打壓我。”
 “當我道瞭歉,我就成瞭承擔全部過錯的一方,對方則不用承擔任何責任。”

4. “Ta不可能原諒我的,道歉不能改變什麼”
美國弗吉尼亞州的執照治療師Athena Staik說,
 當我們犯下一些非常嚴重的錯誤時,道歉會變得更難。我們可能會反復在心裡覺得:
 “我已經犯瞭彌天大錯,道歉還有什麼用呢?”
 “沒有什麼能夠彌補瞭,我們的關系已經走到瞭盡頭。”
 “我是不值得被原諒的,Ta不可能會原諒我。”


◎要邁出道歉的一步,你首先要改變這些認知,戰勝心中的恐懼。你需要知道:
1. 沒有人是完美的,犯錯並不是你能力不足的證明,
 更不會意味著你不是一個好人——我們並不是我們的情緒和行為本身;
 我們是它們的創造者。
2. 當你需要獲得他人的原諒之前,你需要先獲取自己的理解和原諒。
3. 當你由於害怕不確定感而選擇不作為時,實際上是剝奪瞭自己行動的權利。
4. 如果你總覺得“嘗試是無望的”,那麼你可能已經陷入瞭習得性無助
 需要改變歸因方式,來抵抗虛無的悲觀感。


◎如何道歉?
1. 真誠和共情,多從對方的角度想
 伊利諾伊大學教授Jennifer Robbennolt做瞭一項研究,
 讓被試面對假想的情形——一個騎自行車的人在路上撞傷瞭一個步行的人。
 然後給被試提供兩種騎自行車的人的道歉方式,
 讓他們判斷作為受傷的一方會不會接受道歉。 

 第一種道歉的方式是:我真的很抱歉讓你受傷了。
 這次事故完全是我的責任,是我騎得太快了,沒有仔細看路

  第二種道歉的方式是:很抱歉讓你受傷了,我真心希望你能很快好起來。
 
 結果是,73%的人都覺得第一種道歉是可以接受的,
 因為它充分表露出瞭悔恨和遺憾,並且勇於將責任歸在自己身上;
 而只有35%的人認為第二種道歉會被接受,
 他們覺得這樣的道歉由於缺乏真誠的共情,比不道歉還要糟糕。
  如果你想要成功地道歉,就要確保對方真的相信:你知道自己錯了
 為了做到這一點,你必須從自我中心的角度中跳出來,
 真的將關注點放在對方身上去思考問題。
2. 時機很重要,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
 給對方一段情緒波動的時間,
 同時讓對方有充足的時間能夠表達出自己的觀點,然後再道歉
 這個緩沖的時間可以是一個小時,一天,或者一個星期,
 重要的是在這段時間裡,你讓被冒犯的一方覺得表達和釋放出瞭自己的情緒和觀點
 同時,Ta也覺得你聽到並理解瞭Ta的想法
3. 讓對方相信,你不會再犯這個錯誤


道歉也和“信任感”關係密切。道歉的時刻,
是信任最容易被建立,也最容易被毀滅的時刻。
○不正確地道歉
 他們不真誠的道歉只是為了引出自己犯錯的藉口;
 或者為了使自己不失去道德高地的立場,
 有時甚至是為了把他們感受到的內疚轉嫁給你:
 “你看你多麼心胸狹窄,我都道歉了,你還生什麼氣?”(X)
○不正確地接受道歉
 當你原諒別人的時候,就不要總是提起那件事。




----------------
當初「得到」有分享這篇文章(得到-溝通-怎麼正確地說“對不起”),
我說:原文更精采。但是,直到現在才歸納重點。

❤閱讀-讀書-那些你堅持的閱讀習慣,可能都是錯的

文章出處:那些你堅持的閱讀習慣,可能都是錯的


摘要:
◎這和我以前為了獲得某種知識或技能的提升而研習完全不一樣,
兩個月後,我發現,這種新的閱讀方式改變了一些內在的我,
這事情很難解釋清,但我確實變得更有信心,對未來也更加確信,亦更加相信我的上司。
這種信任,讓我重新掌控了我的生活,也讓我對閱讀這件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不要僅為學習和掌握某種技能而閱讀
相比較於前者只是把閱讀當成工具,為了愉悅而閱讀的人,更容易培養起來閱讀的習慣。
換個角度來說,閱讀能夠給我們帶來的好處,也遠不只是學習新知識或技能那麼簡單。
英國閱讀協會執行總裁Sue Wilkinson的介紹,
僅僅為了愉悅而閱讀,可以幫助人們遠離諸如壓力、抑鬱和癡呆等境地


◎閱讀還可以最大限度地服務社會——不僅是創造更多的有教養的人。
Wilkinson總裁指出,閱讀可以加強人們的移情心理
當你習慣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時,
你不僅能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或背景的人,
也能藉助他人的看法,重新審視自己已有的偏見。
這類人也會更願意、更有能力與他人進行交流

而且,由於對世界的基本認識得到拓展,身處其中的人會自覺更加安心……
像這樣的收穫,都需要人沉下心來享受閱讀,在潛移默化中方可吸收。


最重要的是閱讀本身,而不是閱讀的書籍
“所有的閱讀都是有益的,不管你讀的是什麼書,享受才是最重要的,”
Wilkonson總裁說道,英國閱讀協會為成人設置的提前閱讀項目的原則就是——
最重要的是閱讀本身,而不是閱讀的書籍,
“你可以閱讀雜誌、網站文章、烹飪書。或者兒童書籍——
只要你享受其中,一切能幫你鍛煉閱讀的內容都可以
太拘泥於閱讀的內容只會阻礙你培養閱讀的習慣。


◎閱讀提供了更加豐富、開闊和復雜的經歷模型,
讓人們從全新的角度審視自己的生活,獲得全新的認知。
正是《戰爭與和平》中很多人物面對挑戰時的態度,在不經意間影響了我,
很多讀者也透過多方閱讀,接觸到這個世界的種種存在與可能性
從而更容易明白人生難免遇到困難,進而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決定。


◎“只為愉悅而閱讀”不等於沒有規則,堅持每周至少讀書半個小時吧,幸福感將提高20%
◎比起強制監督,把閱讀變成一個個小挑戰更有效。
◎“苦讀”沒有任何益處,無法享受的書務必要丟掉。
“我會讀完書的100頁,瀏覽任何文章的幾段內容;
如果這樣都還無法吸引我,我認為放棄它換別的內容也是無妨的,
如果你享受不了這本書,就不必死抓著它不放。你有權停止——
你有探索選擇其他讀物的自由。”



---------------------
讀書為什麼可以認識自己呢?
因為你可以在對世界的一切做不同的嘗試,了解自己的好惡。
同時,引這篇文章的話,

全新的角度審視自己的生活,獲得全新的認知
透由認識,可以找到生命的各種可能性。
恰如此文所言:「多讀者也透過多方閱讀,接觸到這個世界的種種存在與可能性」。

❤閱讀-讀書-他堅持每天讀一本書,一口氣堅持了379天

文章出處:他堅持每天讀一本書,一口氣堅持了379天


摘要:
◎我嘗試過一次,一共堅持379天,
那一年,我一共在網絡上公開了300多本書的簡評、筆記、書評和思維導圖。
總體來說,確實暢銷書多一些,因為讀起來容易一些,
在某個領域達到專家之後,讀專業書能快一點,但一天一本很難。
我指的暢銷書,平均在10-15萬字,200頁左右,並不是漫畫、繪本書之類的,
不包括小說,讀20萬字的小說,一天3、5本沒有任何壓力。


◎先和大家分享我的閱讀時間表:
1、早上5:30-6:00起床,有將近1小時的整塊閱讀時間,
 如果時間充足一點,會做些筆記。

2、包裡放上7寸的閱讀設備(以前是K3,這段時間換成NT),
 放上幾十本排版不錯的電子書,在有時間的時候看看,
 比如排隊、等人、開會之類零散時間。

3、手機裡放一些有聲書,
 比如台灣的博客思聽、每天八分鐘、中醫堂、百家講壇,
 坐車、做家務、身體鍛煉時聽聽。

4、睡前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完,會拿本書在床上看上一會,然後睡覺。

5、所有讀完第一遍,覺得不錯的書,會開始讀第二遍並做些筆記。

6、出差時如果週末有時間會找家環境好點的咖啡廳,看上半天或一天書。
 不出差如果週末有空閒時會去圖書館,帶上筆記看上半天書,做個記錄。

7、做飛機或動車時會準備二、三本紙製書,比較厚有些深度的那種,
 我發現自己在飛機上看書效果最好。看累了就做筆記或簡評。


◎堅持下來之後,我對“閱讀”也有了全新的了解:
1、每個人都需要一場對自控力的魔鬼訓練
 我絕對不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很難強迫自己馬上改變自己的行為,
 我決定用一個好的習慣來代替不好的習慣
 每天堅持看完一本書,不看完之後決不睡覺。
2、不是每本書都值得精讀
3、如果這本書沒能改變你,那讀這本書便毫無意義
 但不是說,書的數量就很重要,這個量在讀書能給你帶來的結果面前,一點都不重要。
 對於閱讀,
 當你讀完書之後,是否改變你的行為或思想,改變了就有意義,沒有任何變化就沒意義。
 而這個改變並不是說你會了、知道就算完,要從你的行動或思考中有所體現
4、用比讀書多幾倍的時間去做讀書筆記
 養成記錄的習慣很有必要。
 不管是是用哪種方法,思維導圖、筆記都可以,但一定要記錄,
 一來是幫助你記憶,否則時間長了,就慢慢忘記,讀來的書也沒什麼用,
 二來是通過訓練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

 前面已經提到,我看書是會做讀書筆記的。
 經常是看完一本書之後,要花幾倍的時間去做筆記,
 我想強化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決定每天固定找出一個時間來做筆記,進行刻意練習
 經常做,當自己的歸納和分析的能力變強一點,速度就會變快一些。
 還是那句話,一本書如果不做筆記,想當於白讀,
 等過了幾個月之後,只留下簡單的印象,別的都會忘掉的。

 通常來說,這個過程會經過時間由長變短,內容由多到少。
 在做筆記就是一個精讀的過程,
 對書中的內容從新歸納和整理,清晰自己的思想,開始進一步的吸收。
 我建議,每天最少用半小時來做筆記。
 這也是一個非常值得培養的習慣,
 特別是還在讀書時期的學生們,對於以後的職業會非常有幫助。



----------------
作筆記,絕對會比讀書花更多倍時間。
然而,重要的是,訓練自己分析、理解、系統化自己所讀之能力。
讀的東西或許會淡忘(有做作筆記,日後能查),但這能力卻會越來越強。

❤閱讀-讀書-40年如一日,每天一本書

文章出處:40年如一日,每天一本書(作者王作榮)


摘要:
我追求的只是「好玩」,只是讓生命多一種從未有過的體驗。
紀德的《人間食糧》中有句話,一直印象深刻:
「你永遠也無法理解,為了對生活發生興趣,我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讓一輩子的時間充滿幾輩子的體驗,是我畢生所求。
與生命的長度相比,生命的厚度和廣度才是區分庸庸碌碌與卓卓錚錚的標尺。
...有趣二字足以成為不走尋常路的動力。


◎讀書的量與質是共生共榮的
一直有人問我是如何積累知識,怎麼保持過目不忘的,
其實,我的閱讀習慣超過40年,每天一杯茶、一本書是雷打不動的保留節目。
都說一個習慣堅持21天,就養成了。
可知,這40年如一日的愛好已經形成血脈貫穿我全身。飯可以一日不食,書不可一日不讀。

也許是經年累月的閱讀鍛鍊了我看書的速度,也許是碎片化的時間迫使我一目十行。
通常,我看一頁書只需15到20秒,一本300頁的書,一個半小時即可閱畢。
有人質疑,這樣讀書會不會不求甚解?以我的理解,量與質是共生共榮的。
很久以前,這種囫圇吞棗也曾讓我迷茫過,但是當我看的書足夠多,
儲備足夠多的時候,我發現我可以在十行俱下的速覽里輕鬆記住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明白個中含義,並漸漸形成了自己的知識體系。
不管工作多忙,壓力多大,只要徜徉在詩書之澤,
聽到弦誦之聲,我的心就能在紛繁世界中沉靜下來。


§我一再言之,讀得多才讀得快。那怎麼要讀得多,就是要讀得快。善性循環。
註解「弦誦」:語本《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
指樂歌聲與讀書聲,泛指學校的教學活動。
《晉書.卷九一.儒林傳.序》:「雖尊儒勸學亟降於綸言,東序西膠未聞於弦誦。」
宋.蘇軾〈潘推官母李氏挽〉詞:「杯盤慣作陶家客,弦誦嘗叨孟母鄰。」


◎讀書有很多種境界。
最初級的是把書當做一種工具
為了滿足眼下的需要,臨時湊書,或為增加談資或為追趕時髦讀些暢銷書。
比如明天要去西藏,今晚讀一本關於藏傳佛教的書,
這樣或許可以讓你在旅行途中收穫更多感受,但未必能讓你收穫內心的充盈。
比這個高級一點的是為自己讀書,讀一些經典的大家之作,燈下長卷修身養性。
這類人非好書不讀,多少有點功利心。

我認為讀書的最高境界是不管好書壞書,都不妨一品。
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
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
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在拋卻功利心態後,才能在真知灼見、筆底波瀾中認識世界,認識自我。
所謂開卷有益,大抵也是這個意思。


◎用持之以恆的閱讀影響女兒
在選書上,我也給她最大的自主權。哪怕她不小心選了一本很爛的書,也未必是壞事。
以此養成批判的眼光和辯證的思維,不是更難能可貴嗎?
我想我對她最大的影響就是耳濡目染、持之以恆的閱讀。
讓她從我身上看到讀書的快樂,進而得到快感。她是我的驕傲。


◎我不太喜歡列書單,但是我願意跟大家分享我閱讀次數最多的一本書——《圍爐夜話》。
這本書是清代王永彬所著,
和明朝人洪應明寫的《菜根譚》、陳繼儒寫的《小窗幽記》並稱為處世三大奇書。
王張榮推薦書單:《圍爐夜話》王永彬著,
《老人與海》[美]海明威著,《曾文正公全集》[清]曾國藩著


◎閱讀和旅行是我放飛靈魂的一對翅膀。我去過將近50個國家,護照已經用到第六本了。
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有我的足跡。
走過名山大川,看過長河落日;住過精品酒店,也寄居過小巷人家。
我有四分之一的德國血統,精通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日語和韓語可以進行對話,
節目中我也和幾位選手用英語和韓語簡單交流過,此外我還會15種方言。
這些在別人眼中的一技之長、天賦異稟,
於我而言,都是跟這個世界交流的工具而已,它們讓我更接近真實,接近自然。


有書讀、有茶喝、有三兩至交,有豐富的故事可說。
希望有朝一日,賦閒在家,我也能和摯友圍爐暢談,拋棄紛繁的俗,喚醒心底的雅。

最後,我想給這些仍然奮鬥在路上的年輕人一句暖心話:
願那些在黑暗而寒冷的夜裡,曾經鼓舞過我夢想的光芒,永遠在你們身上閃耀



------------------
整篇文章的重點在於這句:
「有人質疑,這樣讀書會不會不求甚解?以我的理解,量與質是共生共榮的。」

而且讀書與旅遊,可以相輔相成。
正如我喜歡的那一段話:「要嘛讀書,要嘛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