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Chrome):如何判斷一個人?
全文轉載:
無意間,想起范蠡與西施的傳說。
無論多麼鍾情彼此,西施還是因為政治原因被送到吳國。
有民間傳說,當吳王夫差自殺身亡之後,范蠡也離開越王勾踐,
攜西施泛舟五湖,共度餘生。
然,細細思來,便覺得這個結局是民眾對這位絕世美女的憐愛而產生的一廂情願。
善良的人們希望這樣一位為國出力的佳人得以善終。可是,終究不符合人性。
范蠡將西施送往吳國,給了吳王夫差多年,夫差對西施寵愛有加,為她修葺姑蘇台行宮。
倘若西施感恩於夫差對她的疼愛,那夫差死,她必然有愧于夫差而拒范蠡;
若她厭惡和記恨夫差好色,數年過的悲苦,她也必然怨恨范蠡。
所以,從人格的統一性和情感的一致性分析,
吳王夫差是橫在西施和范蠡之間的一道情感屏障,而西施的作為也一定不能前後不一。
無論如何,西施都不可能和范蠡再續前緣。
即便西施懷抱執著愛戀,從范蠡的人格和行事風格分析,也是不可能的。
范蠡是何等理智與智慧之人?為了復仇,忍辱負重籌劃多年的人,是難能兒女情長的。
自保和為己是他第一個選擇,這個從他後來明智地離開勾踐可見一斑。
而禍害吳國的西施,即便在自己的越國,也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更別說滅國的吳國子民此刻也已經成為越國子民。
所以,聰明的范蠡是不會帶上禍國的西施自保的。
無論是從心理學還是從感情角度分析,范蠡和西施泛舟五湖的結局都是不符合常理的。
“一葉扁舟,五湖中,天地伴,永相依”,只不過是後人對美人的惋惜追戀罷了。
為什麼說這個?
不是為了講歷史,歷史不是我的強項,
但是從歷史事件中人物的人格和情感角度分析問題,卻是心理學可以涉足的。
分析情感走勢也要先從人格入手,情感可以多變,但一個人的人格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所以,必然不會做出先後不一的事。比如范蠡,他注定不會為了西施而將自己置於風險中。
很多女孩問“我該如何判斷一個男人的人品?”擇偶過程中,這是女人最害怕的陷阱。
舉個例子,某日閒暇,看了半集電視劇《北上廣依然相信愛情》,看不下去了。
因為從開始可以看到結局,這還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從開始到結局一定是不合邏輯的。
劇情大概是這樣的:男主開車右轉,撞了騎自行車綠燈直行的女主,
男主各種強詞奪理不承認錯誤,即便是警察過來依據“綠燈行,右轉車輛讓直行行人”,
劃定男主負全責之後,男主依然狡辯:
“按照這樣的說法,以後我就騎一輛自行車,碰到右轉車輛我就撞上去,就可以得到賠償”,
警察同志只能告知這樣做的話會以擾亂治安罪論處,
然後吧,男主又是各種爆發各種失態。總之,就像一個法盲和文盲一樣。
我沒看下去,但是能猜測一二,
劇情一定是男女主角因為矛盾衝突而相識,之後機緣巧合又必須在一起相處,
然後在相處的過程中發現對方其實很好啊,所以相戀了。
編劇們一定沒有學過心理學。
這也是我看不下去的地方。
編劇們純粹是為了製造衝突而製造衝突,無論主角表現多糟;
然後為了戀愛,編劇們又讓主角變的“很好”。
卻忽略了人的素養是人的人格和整體認知的體現,
一個在公共場合對待他人態度如此惡劣的男人,很難在後期就變得高素養有涵養。
但是,編劇往往就會這麼做。
女主發現男主的好,恍然大悟愛上她。
把人格和素養不統一,為人處事前後矛盾的特質放在一個人身上。
當然,編劇們一定會給這樣“沒有涵養”的行為添加一個前提,比如“今天有煩心事啊”。
問題在於,心理學上,一個人的人格是相對穩定的,
由此而表現出的面對沖突的處理方式和情緒表達方式也是相對穩定的
(至少在電視劇劇情所展現的短時間內,又不是時隔二十年光景,歲月沉澱漸入佳境),
恰恰在煩心事的處理上,體現的是一個人的素質。這才是真正的女人判斷男人的標準。
哎,可惜編劇還是會讓女主角愛上男主角。
於是,電視機前的女觀眾們就會因為電視劇而喪失判斷男人的能力。
這對於剛剛戀愛的年輕人,是一個誤導。
有些女孩在戀愛之初其實是可以感受到男人的素養的,
但是由於平日裡各種誤導,也會養成合理化不良行為的習慣,
比如“他可能心煩吧”。然而,素養絕非體現在順風順水的時候!
一切順利歡樂開懷的時候,誰不能做一個安靜的美男子呢?
我之前諮詢過一個姑娘,
她告訴我“老師,如果一個男人深愛一個女人,
不應該是女人生氣的時候,男人追著哄到開心為止嗎?”,
我問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她告訴我電視上就是這麼演的。
如果這句話出自一個十二三歲的天真女孩口中,我會一笑了之,
但是這句話出自二十七八已然成家且有孩子的妻子和母親口中,多少讓我覺得悲哀。
對於情感,有些女子,得到過的正確引導太少太少。
在戀愛中,男女的投入是不同的。
男人在前期追求過程中投入比較多,
所以往往追求階段都會表現出“百般用心百般呵護”,一旦目標達成,就會鬆懈;
而女人不同,女人開始一段感情,面臨著“第一次”,以及後續懷孕的風險,
生養孩子的艱難,所以女人在開始的時候會百般挑剔百般猶豫,
但是一旦投入感情,就會容易陷入。
很多女人在後期相處的時候會失去對一個男人的判斷力,
即便是男人表現的極差,很多女人都不捨得放棄,
理由是“他開始的時候對我很好”,
這樣的一種記憶會讓女孩認為“他是可以變好的,因為他曾經好過”。
從男女差別來看,男人的變化固然有其性別因素,這部分是可以理解的。
比如變的不那麼用心,不那麼緊張女方情緒,雙方關係趨於平淡,這是正確節奏。
也正因為如此,我一直不贊同女孩從“他是否曾經對我好”來判斷一個男人。
這個標準是時刻變化的,不太靠譜的,至少是不穩定、易變的。易變的標準便是沒有標準。
所以,最根本的判斷在於,他的好是“他好”還是“他對你好”。
如果對方是一個心地善良,性格友善,人格穩定的人,
那麼,愛與不愛,他都不會突破人與人相處的底線而傷害你;
但是如果一個人自己有問題,既便是他對在你再好,有一天你也極有可能會嚐到惡果。
不要說“他再好不愛你也沒用”,這是自然的,不用多言。
但是如果你愛上一個人品有問題的人,那後果可想而知。
所謂的“好”很難有統一標準,
但是在我看來,人格穩定和健全,具有相似的思維方式,是雙方相處的基礎。
無論對事對人,這兩者都是必須的。
對事情的分析要建立在邏輯之上,對人的分析要建立在人格統一的基礎上。
很多人不懂得發現一個人為人處事背後的人格因素,而是考慮外在因素。
然而,外在因素千變萬化,你看到一個人的表現也會千變萬化,
高興一個樣不高興一個樣,以至於很多女人會陷入困惑:
這個男人到底好還是不好啊?可是,他開始的時候對我很好啊。
那如何判斷一個人呢?說出來太泛泛,我們舉個例子。
當雙方關係順風順水的時候,一定是相親相愛的,這時候最不適合作為考量標準。
當雙方發生衝突和矛盾的時候,才是真正判斷一個人的時候。
比如,你和男友鬧矛盾了,過了夜裡11點,你回到了家。這時候你的男友有幾個做法:
1 他給你微信道歉,讓你先早點休息,明天他會找你
2 他追到你家樓下,不斷地打你電話,各種解釋,你不下樓來原諒他,他就不走
很多女孩會覺得第一種男人無情,
而被第二種男人感動,覺得他為了讓自己開心,不惜在屋外受凍,不惜放低姿態各種求和。
卻忽略了他為了贏回關係在嚴重打攪你的休息,他不分時間,這其實是一種不尊重。
也許女孩會覺得“不是,他是怕我難過”。
不要忘了,怕你難過的背後是“怕失去你”,“怕失去你”的背後是“他失去了”。
別以為他是“心疼你,怕你難過不睡覺”,
因為他正在做的事就是干擾你的睡覺,他並非真正心疼你。
這是一個簡單的例子,我不是說這種男人壞,
而是藉此說明,選擇一個男人,首先是選擇一個人,那就要從最根本的做人入手,
比如尊重他人,人格健全,獨立自主,拋卻了這些基本的為人處事的道理,
拋卻了人格的健全,對這些方面的問題視而不見,
只陷入“他對我好”,就很難避免以後陷入“他以前很好啊”的失望。
女子A和男人B相愛,
但是B依然會在他的朋友圈展示他和他的仰慕者一起、易讓人誤會的照片,
他明知道A可以看到。
這就是問題所在。
B可能確實喜歡A,但是,從喜歡到愛,還有很長的路。
而B的做法恰恰體現的是他並不尊重A,不敬畏這種關係。
缺乏基本尊重的喜歡,到底也是一種傷害。
也許范蠡在訓練西施的時候,對西施也很好。
但是透過范蠡在其他方面的行為,我們可以想像,最終,他不會和西施在一起。
一個男人也可以對你很好,但是透過他處理矛盾或其它衝突的方式,
也可以判斷這個男人是否人格健全,是否尊重他人,是否可以作為相依相靠之人。
判斷女人,同理。
全文轉載:
無意間,想起范蠡與西施的傳說。
無論多麼鍾情彼此,西施還是因為政治原因被送到吳國。
有民間傳說,當吳王夫差自殺身亡之後,范蠡也離開越王勾踐,
攜西施泛舟五湖,共度餘生。
然,細細思來,便覺得這個結局是民眾對這位絕世美女的憐愛而產生的一廂情願。
善良的人們希望這樣一位為國出力的佳人得以善終。可是,終究不符合人性。
范蠡將西施送往吳國,給了吳王夫差多年,夫差對西施寵愛有加,為她修葺姑蘇台行宮。
倘若西施感恩於夫差對她的疼愛,那夫差死,她必然有愧于夫差而拒范蠡;
若她厭惡和記恨夫差好色,數年過的悲苦,她也必然怨恨范蠡。
所以,從人格的統一性和情感的一致性分析,
吳王夫差是橫在西施和范蠡之間的一道情感屏障,而西施的作為也一定不能前後不一。
無論如何,西施都不可能和范蠡再續前緣。
即便西施懷抱執著愛戀,從范蠡的人格和行事風格分析,也是不可能的。
范蠡是何等理智與智慧之人?為了復仇,忍辱負重籌劃多年的人,是難能兒女情長的。
自保和為己是他第一個選擇,這個從他後來明智地離開勾踐可見一斑。
而禍害吳國的西施,即便在自己的越國,也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更別說滅國的吳國子民此刻也已經成為越國子民。
所以,聰明的范蠡是不會帶上禍國的西施自保的。
無論是從心理學還是從感情角度分析,范蠡和西施泛舟五湖的結局都是不符合常理的。
“一葉扁舟,五湖中,天地伴,永相依”,只不過是後人對美人的惋惜追戀罷了。
為什麼說這個?
不是為了講歷史,歷史不是我的強項,
但是從歷史事件中人物的人格和情感角度分析問題,卻是心理學可以涉足的。
分析情感走勢也要先從人格入手,情感可以多變,但一個人的人格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所以,必然不會做出先後不一的事。比如范蠡,他注定不會為了西施而將自己置於風險中。
很多女孩問“我該如何判斷一個男人的人品?”擇偶過程中,這是女人最害怕的陷阱。
舉個例子,某日閒暇,看了半集電視劇《北上廣依然相信愛情》,看不下去了。
因為從開始可以看到結局,這還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從開始到結局一定是不合邏輯的。
劇情大概是這樣的:男主開車右轉,撞了騎自行車綠燈直行的女主,
男主各種強詞奪理不承認錯誤,即便是警察過來依據“綠燈行,右轉車輛讓直行行人”,
劃定男主負全責之後,男主依然狡辯:
“按照這樣的說法,以後我就騎一輛自行車,碰到右轉車輛我就撞上去,就可以得到賠償”,
警察同志只能告知這樣做的話會以擾亂治安罪論處,
然後吧,男主又是各種爆發各種失態。總之,就像一個法盲和文盲一樣。
我沒看下去,但是能猜測一二,
劇情一定是男女主角因為矛盾衝突而相識,之後機緣巧合又必須在一起相處,
然後在相處的過程中發現對方其實很好啊,所以相戀了。
編劇們一定沒有學過心理學。
這也是我看不下去的地方。
編劇們純粹是為了製造衝突而製造衝突,無論主角表現多糟;
然後為了戀愛,編劇們又讓主角變的“很好”。
卻忽略了人的素養是人的人格和整體認知的體現,
一個在公共場合對待他人態度如此惡劣的男人,很難在後期就變得高素養有涵養。
但是,編劇往往就會這麼做。
女主發現男主的好,恍然大悟愛上她。
把人格和素養不統一,為人處事前後矛盾的特質放在一個人身上。
當然,編劇們一定會給這樣“沒有涵養”的行為添加一個前提,比如“今天有煩心事啊”。
問題在於,心理學上,一個人的人格是相對穩定的,
由此而表現出的面對沖突的處理方式和情緒表達方式也是相對穩定的
(至少在電視劇劇情所展現的短時間內,又不是時隔二十年光景,歲月沉澱漸入佳境),
恰恰在煩心事的處理上,體現的是一個人的素質。這才是真正的女人判斷男人的標準。
哎,可惜編劇還是會讓女主角愛上男主角。
於是,電視機前的女觀眾們就會因為電視劇而喪失判斷男人的能力。
這對於剛剛戀愛的年輕人,是一個誤導。
有些女孩在戀愛之初其實是可以感受到男人的素養的,
但是由於平日裡各種誤導,也會養成合理化不良行為的習慣,
比如“他可能心煩吧”。然而,素養絕非體現在順風順水的時候!
一切順利歡樂開懷的時候,誰不能做一個安靜的美男子呢?
我之前諮詢過一個姑娘,
她告訴我“老師,如果一個男人深愛一個女人,
不應該是女人生氣的時候,男人追著哄到開心為止嗎?”,
我問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她告訴我電視上就是這麼演的。
如果這句話出自一個十二三歲的天真女孩口中,我會一笑了之,
但是這句話出自二十七八已然成家且有孩子的妻子和母親口中,多少讓我覺得悲哀。
對於情感,有些女子,得到過的正確引導太少太少。
在戀愛中,男女的投入是不同的。
男人在前期追求過程中投入比較多,
所以往往追求階段都會表現出“百般用心百般呵護”,一旦目標達成,就會鬆懈;
而女人不同,女人開始一段感情,面臨著“第一次”,以及後續懷孕的風險,
生養孩子的艱難,所以女人在開始的時候會百般挑剔百般猶豫,
但是一旦投入感情,就會容易陷入。
很多女人在後期相處的時候會失去對一個男人的判斷力,
即便是男人表現的極差,很多女人都不捨得放棄,
理由是“他開始的時候對我很好”,
這樣的一種記憶會讓女孩認為“他是可以變好的,因為他曾經好過”。
從男女差別來看,男人的變化固然有其性別因素,這部分是可以理解的。
比如變的不那麼用心,不那麼緊張女方情緒,雙方關係趨於平淡,這是正確節奏。
也正因為如此,我一直不贊同女孩從“他是否曾經對我好”來判斷一個男人。
這個標準是時刻變化的,不太靠譜的,至少是不穩定、易變的。易變的標準便是沒有標準。
所以,最根本的判斷在於,他的好是“他好”還是“他對你好”。
如果對方是一個心地善良,性格友善,人格穩定的人,
那麼,愛與不愛,他都不會突破人與人相處的底線而傷害你;
但是如果一個人自己有問題,既便是他對在你再好,有一天你也極有可能會嚐到惡果。
不要說“他再好不愛你也沒用”,這是自然的,不用多言。
但是如果你愛上一個人品有問題的人,那後果可想而知。
所謂的“好”很難有統一標準,
但是在我看來,人格穩定和健全,具有相似的思維方式,是雙方相處的基礎。
無論對事對人,這兩者都是必須的。
對事情的分析要建立在邏輯之上,對人的分析要建立在人格統一的基礎上。
很多人不懂得發現一個人為人處事背後的人格因素,而是考慮外在因素。
然而,外在因素千變萬化,你看到一個人的表現也會千變萬化,
高興一個樣不高興一個樣,以至於很多女人會陷入困惑:
這個男人到底好還是不好啊?可是,他開始的時候對我很好啊。
那如何判斷一個人呢?說出來太泛泛,我們舉個例子。
當雙方關係順風順水的時候,一定是相親相愛的,這時候最不適合作為考量標準。
當雙方發生衝突和矛盾的時候,才是真正判斷一個人的時候。
比如,你和男友鬧矛盾了,過了夜裡11點,你回到了家。這時候你的男友有幾個做法:
1 他給你微信道歉,讓你先早點休息,明天他會找你
2 他追到你家樓下,不斷地打你電話,各種解釋,你不下樓來原諒他,他就不走
很多女孩會覺得第一種男人無情,
而被第二種男人感動,覺得他為了讓自己開心,不惜在屋外受凍,不惜放低姿態各種求和。
卻忽略了他為了贏回關係在嚴重打攪你的休息,他不分時間,這其實是一種不尊重。
也許女孩會覺得“不是,他是怕我難過”。
不要忘了,怕你難過的背後是“怕失去你”,“怕失去你”的背後是“他失去了”。
別以為他是“心疼你,怕你難過不睡覺”,
因為他正在做的事就是干擾你的睡覺,他並非真正心疼你。
這是一個簡單的例子,我不是說這種男人壞,
而是藉此說明,選擇一個男人,首先是選擇一個人,那就要從最根本的做人入手,
比如尊重他人,人格健全,獨立自主,拋卻了這些基本的為人處事的道理,
拋卻了人格的健全,對這些方面的問題視而不見,
只陷入“他對我好”,就很難避免以後陷入“他以前很好啊”的失望。
女子A和男人B相愛,
但是B依然會在他的朋友圈展示他和他的仰慕者一起、易讓人誤會的照片,
他明知道A可以看到。
這就是問題所在。
B可能確實喜歡A,但是,從喜歡到愛,還有很長的路。
而B的做法恰恰體現的是他並不尊重A,不敬畏這種關係。
缺乏基本尊重的喜歡,到底也是一種傷害。
也許范蠡在訓練西施的時候,對西施也很好。
但是透過范蠡在其他方面的行為,我們可以想像,最終,他不會和西施在一起。
一個男人也可以對你很好,但是透過他處理矛盾或其它衝突的方式,
也可以判斷這個男人是否人格健全,是否尊重他人,是否可以作為相依相靠之人。
判斷女人,同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