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1日 星期六

好文-心理-倖存者偏差

文章出處:考研,一定要注意倖存者偏差


摘要:
◎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另譯為「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
駁斥的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謬誤」而不是「偏差」),
這個被駁斥的邏輯謬誤指的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
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這東西的別名有很多,比如「沉默的數據」、「死人不會說話」等等。
 ——搬來自《百度百科》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沃德教授(Abraham Wald)應軍方要求,
利用其在統計方面的專業知識來提供關於
《飛機應該如何加強防護,才能降低被炮火擊落的機率》的相關建議。
沃德教授針對聯軍的轟炸機遭受攻擊後的數據,進行研究後發現:
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機尾則是最少被擊中的位置。
沃德教授的結論是「我們應該強化機尾的防護」,
而軍方指揮官認為「應該加強機翼的防護,因為這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

沃德教授堅持認為:
(1)統計的樣本,只涵蓋平安返回的轟炸機;
(2)被多次擊中機翼的轟炸機,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
(3)而在機尾的位置,很少發現彈孔的原因並非真的不會中彈,
  而是一旦中彈,其安全返航的機率就微乎其微。

軍方採用了教授的建議,並且後來證實該決策是正確的,看不見的彈痕卻最致命!
這個故事有兩個啟示:
一是戰死或被俘的飛行員無法發表意見,所以彈痕數據的來源本身就有嚴重的偏誤;
二是作戰經驗豐富的飛行員的專業意見也不一定能提升決策的質量,
 因為這些飛行員大多是機翼中彈機尾未中彈的倖存者。
§經典案例§


◎俗語「死人不會說話」很好的解釋了這種偏差的重要成因。
當我們分析問題所依賴信息全部或者大部分來自於「顯著的信息」,
較少利用「不顯著的信息」甚至徹底忽略「沉默的信息」,
得到的結論與事實情況就可能存在巨大偏差。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


◎比如媒體調查「喝葡萄酒的人長壽」。一般是調查了那些長壽的老人,
發現其中很多飲用葡萄酒。但還有更多經常飲用葡萄酒但不長壽的人已經死了,
媒體根本不可能調查到他們。




-----------------
這種心態很常見,網路上時不時就會有「成功人士」、馬雲、郭台銘、...
其實也要看看跟它們同樣做法的人,是否生存下來,
才能確認他們那套是成功之道,否則僅供參考。

還有,我摘錄的「葡萄酒」例子,我從前就讀過,忘了是哪一本書了。
記得讀到的是「紅酒」,這樣似乎會合理一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