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閱讀-哲思-若在台灣待不下去,出國也無法解決你的悲觀

出處:若在台灣待不下去,出國也無法解決你的悲觀──唯有看清現實,才能獲得自由


摘要:
◎今天看到一篇《換日線》的文章在講「台灣,我待不下去了」。
講的主題大致有三點:
1. 美國社會加強年輕人自信
2. 台灣發展機會少、年輕人沒希望
3. 結論是要離開台灣,才能獲得自由。
...但是我不同意作者的看法,
所以要站出來,提醒那些相信「外國月亮比較圓」的人:出國,不能解決你的悲觀。
...我願你獲得自由。但是自由總有代價,首先,你要放棄過度樂觀的希望與想像。


◎柏克萊碩士單學費一年就要 150 萬,台灣教育部學貸只能貸 100 萬,
剩下還要找其他資金,一樣都得還。一畢業就背上 200、300 萬元新台幣的債務,
許多人必須要找到在美國的工作,用美國的薪資水準才能還得起。
這樣的動機跟夢想、成功與否幾乎沒有關係,反而是完全沒有退路的壓力。

隨著家境狀況的差異,赴美與否不只是勇氣問題。
一個碩士就是 300 萬的投資,並不是人人都買得起。
就算資金沒有問題、順利拿到學歷,也不保證就可以拿到一份成就感與薪資兼具的好工作。
和在台灣工作相同,你一樣可能會遇到一個喜歡性騷擾的上司
黑心騙資金的企業文化、愛喝酒的同事,以及多出了巨大的鄉愁、龐大的寂寞。
§作者是想表達,外國也不全然是好,台灣職場會遇到的問題,外國也一樣。§


◎台灣在改變,以一種意想不到的速度。
...
我知道台灣並不完美。
但是其他地方也有台灣沒有的缺點,不應該被淺碟地過度美化。

人總會沮喪,偶爾徬徨,但是怪罪自己是被環境限制,
因為在台灣才會困頓,只要出國就可以解決問題,只是逃避現實而已。


問題的關鍵,不是在哪裡比較好,而是一個更中性的事實:
沒有地方是天堂,也沒有地方是地獄。這才是現實的常態。

人們口中的「台灣」、「美國」都只是集合名詞。
每個人的自身經驗也只是複雜社會的一個「實驗數據」而已──而每次試驗都是獨立事件
你永遠都無法斷言明天碰到的遭遇,會掉在成功或是失敗的那一方。
...你會變得為自己負責:
因為你知道,在每一個關頭你都盡力做到最好了,所以不存在「更好」的選項。
因此,你也不再會為過去的事情後悔。
§全文的重點在此,不是要去哪裡,而是將自己變成熟。§


邏輯思維有一段對英雄的定義,我深深記得:
所謂的『英雄』是超越自己的父母、環境、血緣、出身、性格特質,
不按寫就的劇本表演,讓大數據對自己的行為無法預測,永遠會給全人類驚喜的人。

一旦你行動的憑據是自己的判斷,你就跳脫了他人的眼光、社會的框架、大數據的歸納。
沒有任何事物能夠牽絆得了你,你便是獨步於常規之外的,自由無羈的英雄。
§若要呼應前面,他的意思就是,不管在台灣、美國,要作一個英雄,突破現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