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閱讀-教育-劉道玉<大學生成才究竟決定於什麼>

參考文章:劉道玉:大學生成才究竟決定於什麼


全文:
我從事高等教育工作近60年了,
雖然有著年深月久的經歷,但有一個問題卻始終困惑著我:大學生成才究竟決定於什麼?

是高學歷和高學位嗎?
但並不是每一個獲得大學畢業文憑甚至高學位者,都能夠成為傑出的人才;
相反的,有些沒有進過大學的自學青年,也有不少人成為優秀的人才。

是名校和名師嗎?
但並不是每一個進入重點大學的人,或是師從名家的人都能夠成為傑出的人才,
而有些沒有進入名校或從名師的青年,也有不少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華羅庚先生是由初中畢業生成為世界級的數學大師,師從他的學生不下百人,
但獲得世界數學界公認的傑出數學家,也只有五六個人(5%)。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我一直不斷地琢磨這些問題,經過這幾年的學習與思考,
終於有了一點心得。一個人成才決定什麼或不決定於什麼,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經驗表明,能否成才,基本上不決定於名校、名師,不決定於學歷和學位之高低,
不決定於是否出國留學,不決定於學習條件之優劣,也不決定家庭是否富有。
一個人是否能夠成才,只能決定於自己。
具體地說,決定於自己的志趣、理想和執著的精神。


根據我對國內外一些著名學者成才經驗的研究,
大學生們能否成才,需要淡化名校情結,
不要太在意專業的選擇,走出盲目追求高文憑和高學位的誤區,
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和強化決定成才的五個重要素質:


酷愛讀書,立學以讀書為本。
但凡智力超常的少年,生理發育都比較超前,
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酷愛讀書,讀書就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
北宋歐陽修四歲喪父,家境貧寒,母親四處借書供他抄書,
通過自學成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豪,他曾說:“立身以學習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
因此,一個厭學的人,不愛書、不愛讀書和不會讀書的人是不可能成才的

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的畢業生劉維寧,是初三考取大學的,大三考取留美研究生。
他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天才少年”之一,
是加拿大國家宇航局唯一的五級(最高級)科學家,現在被聘為中國“千人計劃”專家,
主持由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與歐洲航天局共同發射的“夸父衛星”項目。
他自識字後,就養成了酷愛讀書的習慣,雷打不動,而且是跨學科的廣泛閱讀。

就像林語堂先生所說:
“一個人有讀書的心境時,隨便什麼地方都可以讀書。
如果他知道讀書的樂趣,他無論在學校或學校外,都會讀書。”

武漢大學2014年錄取13歲的汪逸凡,從兩歲就開始閱讀簡版的中國四大名著,
正是超強的閱讀能力使他連連跳級,只用了5年的時間,完成小學和中學12年的學校教育。


善於自學,這是成才的關鍵。
人類文明的傳承就是從自學開始的,
就大學而言,必將由現在的課堂講授再回歸到自學的將來。
因此,一個沒有很強自學動力和能力的人,是不可能成為傑出的人才的。
自學是建立在高度自覺的基礎上,有些人有天生的自學能力,而大部分人需要開發和引導。
不少“天才少年”,都有較強的自學能力,
例如劉維寧在大學期間,基本上不聽課,即使人在課堂上,也是心不在焉。
每學期教科書和教材發下來以後,他快速地自學一遍,
然後就是廣泛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刊,以積累和構建自己感興趣的知識結構。

一直被傳為佳話的典型例子,是英國大博物學家托馬斯·赫胥黎,
因家境貧寒8歲才開始啟蒙教育,而且只讀了兩年書。他
完全靠獨立自學成為精通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醫學的博物學家,
精通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希臘文和拉丁文,曾當選為皇家學會會員,獲得皇家獎章,
還擔任過倫敦大學的校長。華中師範大學歷史學張舜徽教授,
一天校門未進過,完全通過自學成為公認的一代通儒。

大量實例證明,充其量只有小學的文化程度,都已具備了自學的能力。
可是,
迄今自學仍然不能在大學普遍推廣,原因在於學習者有依賴思想、意志薄弱、迷信教師。
同時,現在僵化的課堂考核管理制度,也不利於大學生進行自學。
面對大數據時代,在線學習使得獲取教育信息更便捷,為無師自通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當今大學的理念、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都已經過時了,
必須改變教育的遊戲規則,從玩“知識遊戲”向玩“思維遊戲”轉變,
迎接以“大智慧之光”為理念的教育新時代。


超強的記憶力,是成才的基礎。
對待記憶力似乎存在誤解,以為批評死記硬背就是反對加強記憶力。
這是模糊了死記硬背與加強科學記憶力之間的區別,世界絕對沒有記憶力遲鈍的學術大師。例如,著名作家茅盾,年輕時能夠把120回的《紅樓夢》背得滾瓜爛熟;
文學大師錢鍾書,讀書一遍能夠成誦。

更為驚奇的是學術大師陳寅恪,他留學東西洋12年卻沒有去拿到一個學位,
而是博覽群書,並且掌握了中外12種語言。
晚年他雙目失明後,完全憑口授整理出版了《再生緣》和《柳如是別傳》,
總共120萬字,甚至連註釋也是由他口授的。他的記憶力被稱為“妖孽”式的。
美籍華人史學大師余英時先生感慨地說:“要以全中國人的記憶力來挑戰陳寅恪。”
記憶力與天資有關,但主要還是後天培養的,
就如俄國大文豪高爾基所說:“記憶力就如肌肉,越練越強。”


文理兼修,以博取勝。
我原本是一個理科至上主義者,30歲以前沒有讀過一本小說,認為那是浪費時間。
但是,到了不惑之年,由於工作的需要,我才不得不惡補人文社科知識,
其教訓是極為深刻的。台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沒有上過大學,
是從一個中學畢業生成為無可爭議的國學大師。
他曾經深刻指出:“今日國家社會所需者,通人尤重於專家。
而今日大學教育之智識傳授,則只望人為專家,而不望人為通人。
夫通方與專門,為智識之兩途,本難軒輊。”

我國1951年提出“一邊倒向蘇聯”,全盤照搬“老大哥”的經驗。
大學也全部採用蘇聯的教學大綱、教科書和專業化教學制度,
完全否定了解放以前的通才教育
自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
為了追求高升學率,各高中陸續實行文理科分科教學,
大學也隨之實行按文理分科考試與錄取,又進一步強化了實用主義的教育目的。
從70年代末,包括周培源先生在內的眾多教育家呼籲恢復通才教育,
但20世紀,60多年依然沒有清除前蘇聯專業化教育的弊端。
事實證明,文科單科獨進和“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不害怕”的成才道路,都是行不通的。
試問:一個科盲怎麼能夠成為窮究宇宙真理的哲學家?
又怎麼能夠出現博古通今的學術大師?

2014年的諾貝爾獎各獎項陸續公佈,
迄今為止114年共有889人獲得這一殊榮,其中四成的獲獎者來自美國。
無論是就科學家或是就各類獎項的設立者而言,諾貝爾無疑都是全世界家喻戶曉的人。
但是,大多數人只知道諾貝爾是發明大王,是19世紀集科學家與資本家於一身的人,
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同時也是一位頗有建樹的文學家、詩人和精通5種文字的翻譯家。
他的自傳詩《謎》以及《賦與夢》《說教》《兄弟們》等詩作發表以後,
都受到讀者們的歡迎,他完全有資格稱為桂冠詩人、作家和劇作家。
化學家羅·霍夫曼因發明了“軌道對稱守恆定律”而獲得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
他同時出版了多部詩歌和散文,他的《化學暢想》一書,是把科學典故融入詩中,
把文學的美與科學的美巧妙地結合起來,這類的例子多得不勝枚舉。
因此,無論是學校、家長或是在讀的大學生們,
都不要太在意專業的選擇,走出專業化教育的誤區,打好厚實的文理知識基本功。


悟性是學習的最高境界,是開啟智慧的根本途徑。什麼是悟性?
我國大多數人可能比較陌生,所謂悟性是一種感悟的思維能力,
它具有偶發性、跳躍性和創造性的特點。一般來說,它的表現形式有:
未卜先知、舉一反三、去偽存真、觸類旁通和心有靈犀等。
例如,9歲的高斯,
利用等差級數瞬間就算出了1+2+3+4+5+……100壘加數值為101x50=5050,這就是悟性;
7歲曹沖脫口說出秤象的辦法,震驚了滿朝文武大臣,也是悟性;
7歲的司馬光破缸放水救童伴還是悟性;目不識丁的僧人慧能,悟出一副偈語從眾僧中勝出,
成為五祖弘忍衣缽的傳承人,並創立了佛教頓悟學派,這些都是他的大智慧表現。

1994年,劉維寧心血來潮,
嘗試性地參加了一次美國GMAT考試,結果得了740分(滿分800分),
同時被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等5所頂級大學錄取為工商博士研究生,
但他最終沒有棄理學商。 740分是什麼概念?
從概率上說,大約99.5%的考生低於這個分數,也就是說只有0.5%的考生才能達到這個分數。
對於一個空間物理學家來說,他能夠考得如此高的成績,靠的也正是悟性。
其實,學生們學習優劣的區別,不在於分數之高低,而在於悟性之有無。
悟性與知識多寡無關,與學歷、學位無關。一個人無學歷而有悟性,
能夠更有效地獲取有用的知識,甚至創造新知識。
反之,有學歷甚至高學位而沒有悟性者,是絕對不能成為傑出人才的。


每一個生理發育正常的人,都有潛在的悟性,需要開啟方能夠顯現出來,
但僵化的教育制度,把大多數人的悟性給窒息了。
那麼,怎麼開啟悟性呢?古人曰:學必悟,悟而生慧。
學習的本質是悟道,悟通天下,悟得智慧。所謂悟道就是獲取隱藏於知識背後的智慧。
悟性重在悟,它是在無功利、無壓力、無恐懼的心境下,
通過自學、自問、自疑、自答、自賞、自娛等一連串的頓悟過程而獲得的。
因此,無論是“天才少年”或是適齡青年,也無論是大學生或是沒有機會讀大學的人,
只要具備了上面五個方面的素質,都是能夠成為傑出人才的!

以上是我關於學習素質論的基本觀點,
由此就能夠很好解釋為什麼進名校和從名師的人有的能成為傑出人才,而有的卻不能;
另一方面,沒有進名校甚至沒有機會上大學的人,卻也能夠成為傑出的人才。
這其中,最重要的區別,就是學習者是否掌握了成才的這些重要素質。

(作者係武漢大學原校長)


*****
本文的要點:
1. 酷愛讀書(學習)
2. 善於自學
3. 超強記憶力(後天培養)
4. 文理兼修,以博取勝。
5. 悟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