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閱讀-哲思-巴菲特: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不是 賺錢、不是 學習... 是「這兩個字」

文章出處:巴菲特: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不是 賺錢、不是 學習... 是「這兩個字」


摘要:
◎巴菲特,雖然在遇到感覺無聊的話題時,
他不會提前走開轉而找本書看,但是他依然有自己的方法,
會在第一時間把自己從不感興趣的話題中解脫出來。

◎晚飯的時候,蓋茨的父親問了大家一個問題,
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
我(巴菲特)的答案是“專注”,而比爾的答案和我的一樣!

專注是什麼 ?
是對於完美的追求,而且這種秉性是特有的。
§很有趣的定義

◎專注不但是做事情成功的關鍵,也是健康心靈的一個特質。
專注就是注意力全力集中到某事物上面,
與你所關注的事物融為一體,不被其它外物所吸引,不會縈繞於焦慮之中。


*****
這篇文章是"提醒"作用。

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閱讀-旅遊-17歲,踏上遊歷三十國的旅程──旅行中,我找到了自己

文章出處:17歲,踏上遊歷三十國的旅程──旅行中,我找到了自己


§這一篇類似精神喊話,鼓勵"要有勇氣先走出第一步",沒有說方法論。
然後馬上就帶到"收穫",旅遊是我的導師。

我會特別留意喜歡旅行乃至夢想環遊世界的語言程度,
作者自述:喜歡語言,精通英文,懂德文及法文。
我的結論:看過就好。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閱讀-心理-新生大學<為什麼有些人總是這樣:誰對他好他就欺負誰?>

文章出處:為什麼有些人總是這樣:誰對他好他就欺負誰? 2016-03-05


摘要:
阿摩司·特沃斯基與丹尼爾·卡內曼(Tversky, A. & Kahneman, D.)
在 1974 年的時候通過一系列實驗理論化了“錨定效應”這個概念。

在一組實驗中,參加者被要求在 5 秒之內計算一道看起來簡單實際上頗有難度的乘法題。
第一組被要求 5 秒之內心算出
1 X 2 X 3 X 4 X 5 X 6 X 8 = ?
另外一組被要求 5 秒之內心算出
8 X 7 X 6 X 5 X 4 X 3 X 2 X 1 = ?

顯然,這兩組人都一樣,沒辦法在 5 秒鐘內心算出結果,於是只能給出一個估計值。
第一組給出的估計值是 512,而第二組給出的估計值是 2250,
而正確答案是 40320。 (論文 PDF 地址:http://t.cn/RLFRrq2 )
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起始數值影響了判斷。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不,是絕大多數人,誰對他們好他們就欺負誰。


◎後來我徹底放棄了鄙視他人,想明白“鄙視他人”其實是一種自殘。
在此之後再遇到這類我過去鄙視的人,才漸漸理順思路:
他們只不過是被認知偏差所左右的人。

閱讀-邏輯-新生大學:十個讓自己變聰明的簡單句型

文章出處:十個讓自己變聰明的簡單句型


摘要:
◎在自己的語言中,把“優點”和“缺點”這兩個詞替換成“特點”
我們所使用的語言限制了我們的思維
因為用“特點”這個中性詞取代“優點”、“缺點”這種明顯帶有褒貶含義的詞,
她就能很容易地做到平靜對待自己的各種特點,也平靜對待他人的各種特點了。
而這一方法背後還有更深的思考。
其實,人們口中的“優點”和“缺點”往往是相對的。
 “調皮”的小孩子就算不被老師喜歡,也不能否認他們更有創造性;
勇於冒險的人,在戰場或者商場上可能成為英雄,也可能成為烈士;
被稱為“話癆”的人,也許平時挺討人厭的,但是當老師就相對更有天分。

◎常用這十句
1. 真的嗎?
2. 不是一回事吧?
 婚姻和愛情不是一回事吧?讀書和上學不是一回事吧?
 歷史和歷史書不是一回事吧?
 這個句型只不過是用來甄別概念與概念之間的差異,或巨大,或微妙,
 但重要的概念之間總是有差異的,如果是一回事,實在沒必要有好幾個名字。
 當然,生活也確實很奇怪,一模一樣的東西,常常確實有兩個名字,
 比如果子與油條,比如腐乳與臭豆腐……
3. 還有什麼?
 還有什麼需要考慮?還有什麼沒考慮到?還有什麼理由?還有什麼結論?還有什麼事實?
 還有什麼?多問幾次,絕對不吃虧。
 不僅要多問幾次,還要反復問,隔幾天問,隔幾年問。
 這個句型,會讓一個人不由自主地“思考更為全面”。

4. 不一定吧?
5. 除非……
6. 沒法比吧?
 定義、分類、比較、因果,是日常生活中反複使用,反复組合使用的基本邏輯框架。
  “X 和 Y 沒法比吧?” 就是用來處理比較的核心:
 被比較的雙方應該屬於同一範疇,擁有相同的屬性。
 蘋果和桔子,都是水果(同一範疇),都可以吃(同一屬性),
 所以,可以比較哪個更好吃。
 蘋果和襪子,是沒辦法放到一起的,也沒辦法放到一起去比較什麼……

7. 本質上來看……
 穿過表像看透實質,是最重要的思維本領。
 經常正確地使用這個句型,會不由自主地強迫自己多想想(進一步思考)。
  “嗯,看起來是這麼回事兒…… 可實際上呢?”
 抑或,“嗯,那是膚淺的理解,那麼本質上是怎麼回事兒呢?”
8. 最重要的是……(跟第7個一起看)
 這個句型太重要了,反複使用這個句型甚至可以錘煉自己的價值觀。
 在因果關係分析中,要找到眾多理由中最重要的理由;
 在概念的使用中,要早到最不應該犯的錯誤;
 在比較中,要知道最重要的判斷標準是什麼;
 在分析現象的時候,要看到最本質的內容(第七個句型的變體)……

9. 沒那麼簡單吧?
 有些事兒確實很簡單,但更多的時候,人們喜歡過分簡單化
 第二個句型(不是一回事兒吧?)之所以有用,
 就是人們傾向於過分簡單化,乃至於把原本有重要差異的概念混淆起來使用
 (偷懶或者說圖省事兒),乃至於不知不覺落入陷阱。
 如果一切過於順利,問自己一句:“沒那麼簡單吧?”常常可能有意外收穫。
10. 哪兒那麼複雜啊?
 有些事兒真的沒那麼複雜。把簡單的事兒複雜化,
 是很多人“刷存在感”的一種重要方式罷,因為這樣會顯得很聰明。
 說來有趣,很多複雜的事情,深入研究之後就會發現其實可以很簡單。
 這裡的前提就是,要在深入研究之後覺得簡單才真正有意義。
 在沒有深入研究之前,第九個句型更為適用;
 在深入研究之後,若是沒有第十個句型的應用,很可能反過來說明那研究不夠深入。



閱讀-學習-新生大學<線條:最有效的思考輔助工具>

文章出處:線條:最有效的思考輔助工具 2016-03-02


摘要:
◎(最有價值的是這張圖)
們在改變的時候,情緒會經歷很多階段。剛開始是焦慮,
而後決定改變,然後就開始興奮……(圖形來自:http://t.cn/RGWGsoY)
1. 興奮、害怕…… 拒絕!
2. 興奮、害怕、感受威脅、罪惡感、壓抑…… 憤怒!
3. 興奮、害怕、感受威脅、罪惡感…… 產生幻覺,逃離現實!
4. 興奮、害怕、感受威脅、罪惡感、壓抑、漸漸接受、看到未來……繼續前行……
其實,只有第四條路才是唯一的出路。

上圖,全名是“庫布勒羅斯轉變曲線”,原文是 Kübler-Ross Change Curve)。
這張圖形像地說明了“為什麼絕大多數抑鬱症患者其實只不過是想不開造成的”。
好奇心強烈的讀者,可以從Google 這個曲線的名字開始你的“滿足好奇心旅行” —— 
所謂的“研究”(research),
真的只不過是那些樂於思考的人在做滿足自己好奇心的事而已,
沒有好奇心的人做研究,就只能覺得那是個苦差事。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閱讀-表達-新生大學:我是如何做到長期沒有爆款文章的(靠累積)

文章出處:新生大學:我是如何做到長期沒有爆款文章的……
這篇文章給我的收穫是,
1. 要作可以累積報酬的事,漸進向前
2. 把目標訂高點: 強一點點不夠,要強出很多很多……

3. 明確,清晰的寫作(關注)範圍
 (我讀文章,寫文章是為了加強關注事情)
4. 保證自己正確,別在意別人



摘要:
即便擅長短跑,我也要去長跑……

雖然長遠來看,我也知道其實無論哪個都不簡單。
可是,類比來看,生活就是更像長跑,而不是短跑啊。

另外一個出發點就是,把寫作比作跑步的話,短跑需要爆發力,
而爆發力這東西是年齡依賴相當嚴重的,歲數稍微大一點,表現就一定會下降;
耐力這東西,衰退的年齡應該能延後很多,腦力這東西麼,年齡越大優勢越多罷……
又,寫作畢竟不是跑步,跑步這東西在能力上的積累效果並不明顯,
寫作就不一樣了,積累肯定是有復利效應的。
§我寫文章最大的目標是讓表達能更清晰


◎最初根本沒人關注你……
吸引注意力很難的、很累的,弄不好就很 low 的…… 
要嘛怎麼會有那麼多人,最終只能選擇“搞怪”來吸引注意力呢? ——
當然,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其實並沒有認真選擇過,只是“自然而然”地覺得只能那樣罷?
不用過分在意外界的接受度,
只需要注意自己的內容質量是否足夠地好 —— 強一點點不夠,要強出很多很多……


關鍵在於,在這個路徑上,有更多的東西可以積累。
寫作能力是漸進的,影響力也是漸進的,自己的眼界、境界也都是漸進的。
所以,許多年前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有個理論在支持著我:
在這個路徑上,若是真的有復利效應存在,
那麼最終拼的一定不是智商、機會、運氣等等那種不可控的東西,
拼的只有一樣東西,而且它還是絕對可控的:持續工作里程。


◎所謂的運氣,就是指原本沒想到過可能發生的好事竟然真的發生了!
什麼是驚喜(Serendipity)?
所謂的驚喜,常常指的是那些原本不可能發生的好事竟然真的發生了!

◎我給自己定了兩條原則:
正確
獨特
對一個作者來說,
所謂“正確”的前提就是所選擇的領域定義足夠準確、範圍足夠清晰,而後不斷深入。


◎(談正確)
既然是“進步方法論”,那麼寫作範圍就非常清晰了,
一切與之無關的東西,我都不寫,偶爾寫了,也沒必要發表。
清晰的寫作範圍,其實會反過來定義讀者群
而讀者的不斷反饋,又會反過來塑造我自己,
所以,寫作範圍清晰,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是非常重要的,
不是寫不了別的領域,而是必須只寫某個領域相當長時間才可能真正成為專家。


◎(談正確)
有個重要的訣竅去檢驗自己所寫的東西是否是正確的:踐行。
道理這個東西,有太多的相對性,在不同的階段又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分辨它的正確與否,不僅僅是學術問題,有時候還存在心理因素。
我比別人狠一點的地方在於,我只寫我真的相信的東西;
而我真相信的東西,我一定會踐行…… 
久而久之,我甚至形成了這方面獨特的價值觀:我認為只有踐行才是真正的創作。


◎(談獨特)
Reid Hoffman 的方法論總結起來倒也簡單明了:
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並不難,難的是,正確地特立獨行
跟聰明人討論,然後深入思考那些聰明人不認同的地方;
掙扎著使自己成為聰明人中的那個特立獨行者。

不過,展望未來,我知道我現在其實已經有“順手寫出一篇爆款文章”的能力了,
就是看我願不願意——
因為這麼多年過去,最難的那個障礙早已被我清除了:最初根本沒人關注你……

思考是有價值的。尤其在現在這個年代,有質量的思考不僅有價值,
還有價格,甚至還有溢價,並且變現能力可積累,這難道不是一件很令人開心的事兒嗎?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好文-科學-NASA:《為什麼要探索宇宙?》

文章出處:NASA:《為什麼要探索宇宙?》
前幾天讀到這一篇文章,覺得寫得太好了。故收錄之。


全文摘錄:
1970年,尚比亞修女 Mary Jucunda 給 Ernst Stuhlinger 博士寫了一封信 —
他因在火星之旅工程中的原創性研究,
成為 NASA(美國航空航太局)Marshall 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學副總監。
信中,Mary Jucunda 修女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小孩子吃不上飯,
他怎麼能捨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

Stuhlinger 很快給 Jucunda 修女回了信,同時還附帶了一張題為“升起的地球”的照片,
這張標誌性的照片是宇航員 William Anders 于1968年在月球軌道上拍攝的
(照片中可以看到月球的地面)。
他這封真摯的回信隨後由 NASA 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標題發表。

————

1970年5月6日

親愛的 Mary Jucunda修女:

每天,我都會收到很多類似的來信,但這封對我的觸動最深,
因為它來自一顆慈悲的飽含探求精神的心靈。我會儘自己所能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首先,請允許我向你以及你勇敢的姐妹們表達深深的敬意,
你們獻身於人類最崇高的事業:幫助身處困境的同胞。

在來信中,你問我在目前地球上還有兒童由於饑餓面臨死亡威脅的情況下,
為什麼還要花費數十億美元來進行飛向火星的航行。
我清楚你肯定不希望這樣的答案:
“哦,我之前不知道還有小孩子快餓死了,好吧,
從現在開始,暫停所有的太空項目,直到孩子們都吃上飯再說。”
事實上,早在了解火星之旅的技術之前,我已經對兒童的饑荒問題有所了解。
而且,同我很多朋友的看法一樣,我認為此時此刻,
我們就應該開始通往月球、火星乃至其他行星的偉大探險。
從長遠來看,相對於那些要麼只有年復一年的辯論和爭吵,
要麼連妥協之後也遲遲無法落實的各種援助計劃來說,
我甚至覺得探索太空的工程給更有助於解決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種種危機。

在詳細說明我們的太空項目如何幫助解決地面上的危機之前,
我想先簡短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那是在400年前,德國某小鎮裏有一位伯爵。他是個心地善良的人,
他將自己收入的一大部分捐給了鎮子上的窮人。
這十分令人欽佩,因為中世紀時窮人很多,而且那時經常爆發席捲全國的瘟疫。
一天,伯爵碰到了一個奇怪的人,他家中有一個工作臺和一個小實驗室,
他白天賣力工作,每天晚上的幾小時的時間專心進行研究。
他把小玻璃片研磨成鏡片,然後把研磨好的鏡片裝到鏡筒裏,用此來觀察細小的物件。
伯爵被這個前所未見的可以把東西放大觀察的小發明迷住了。
他邀請這個怪人住到了他的城堡裏,作為伯爵的門客,
此後他可以專心投入所有的時間來研究這些光學器件。

然而,鎮子上的人得知伯爵在這麼一個怪人和他那些無用的玩意兒上花費金錢之後,
都很生氣,“我們還在受瘟疫的苦”,他們抱怨道,
“而他卻為那個閒人和他沒用的愛好亂花錢!”
伯爵聽到後不為所動,“我會盡可能地接濟大家”,
他表示,“但我會繼續資助這個人和他的工作,我確信終有一天會有回報。”

果不其然,他的工作贏來了豐厚的回報:顯微鏡。
顯微鏡的發明給醫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由此展開的研究及其成果,消除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區肆虐的瘟疫和其他一些傳染性疾病。

伯爵為支援這項研究發明所花費的金錢,其最終結果大大減輕了人類所遭受的苦難,
這回報遠遠超過單純將這些錢用來救濟那些遭受瘟疫的人。


我們目前面臨類似的問題。美國總統的年度預算共有2000億美元,
這些錢將用於醫療、教育、福利、城市建設、高速公路、交通運輸、海外援助、國防、
環保、科技、農業以及其他多項國內外的工程。
今年,預算中的1.6%將用於探索宇宙,這些花銷將用於阿波羅以計劃、
其他一些涵蓋了天體物理學、深空天文學、空間生物學、行星探測工程、
地球資源工程的小項目以及空間工程技術。
為擔負這些太空項目的支出,
平均每個年收入10,000美元的美國納稅人需要支付約30美元給太空,
剩下的9,970美元則可用於一般生活開支、休閒娛樂、儲蓄、別的稅項等花銷。


也許你會問:
“為什麼不從納稅人為太空支付的30美元裏,
抽出5美元或3美元或是1美元來救濟饑餓的兒童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需要先簡單解釋一下我們國家的經濟是如何運行的,
其他國家也是類似的情形。
政府由幾個部門(如內政部、司法部、衛生部與公眾福利部、教育部、運輸部、國防部等)
和幾個機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家航空航太局等)組成,
這些部門和機構根據自己的職能制定相應的年度預算,
並嚴格執行以應對國務委員會的監督,
同時還要應付來自預算部門和總統對於其經濟效益的壓力。
當資金最終由國會撥出後,將嚴格用於經預算批准的計劃中的項目。

顯然,NASA的預算中所包含的項目都是和航空航太有關的。
未經國會批准的預算項目,是不會得到資金支援的,
自然也不會被課稅,
除非有其他部門的預算涵蓋了該項目,借此花掉沒有分配給太空項目的資金。
由這段簡短的說明可以看出,
要想援助饑餓的兒童,或在美國已有的對外援助項目上增加援助金額,
需要首先由相關部門提出預算,然後由國會批准才行。

要問是否同意政府實施類似的政策,我個人的意見是絕對贊成。
我完全不介意每年多付出一點點稅款來幫助饑餓的兒童,無論他們身在何處。

我相信我的朋友們也會持相同的態度。
然而,事情並不是僅靠把去往火星航行的計劃取消就能輕易實現的。
相對的,我甚至認為可以通過太空項目,
來為緩解乃至最終解決地球上的貧窮和饑餓問題作出貢獻。
解決饑餓問題的關鍵有兩部分:食物的生產和食物的發放。
食物的生產所涉及的農業、畜牧業、漁業及其他大規模生產活動
在世界上的一些地區高效高產,而在有的地區則產量嚴重不足。
通過高科技手段,如灌溉管理,肥料的使用,天氣預報,產量評估,程式化種植,
農田優選,作物的習性與耕作時間選擇,農作物調查及收割計劃,
可以顯著提高土地的生產效率。

人造地球衛星無疑是改進這兩個關鍵問題最有力的工具。
在遠離地面的運行軌道上,衛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裏掃描大片的陸地,
可以同時觀察計算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多項指標,
土壤、旱情、雨雪天氣等等,並且可以將這些資訊廣播至地面接收站以便做進一步處理。
事實證明,配備有土地資源感測器及相應的農業程式的人造衛星系統,
即便是最簡單的型號,也能給農作物的年產量帶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提升。


如何將食品發放給需要的人則是另外一個全新的問題,
關鍵不在於輪船的容量,而在於國際間的合作。
小國統治者對於來自大國的大量食品的輸入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
他們害怕伴隨著食物一同而來的還有外國勢力對其統治地位的影響。
恐怕在國與國之間消除隔閡之前,饑餓問題無法得以高效解決了。
我不認為太空計劃能一夜之間創造奇跡,
然而,探索宇宙有助於促使問題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以最近發生的阿波羅13號事故為例。
當宇航員處於關鍵的大氣層再入期時,為了保證通訊暢通,
蘇聯關閉了境內與阿波羅飛船所用頻帶相同的所有廣播通信。
同時派出艦艇到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以備第一時間進行搜救工作。
如果宇航員的救生艙降落到俄方艦船附近,
俄方人員會像對待從太空返回的本國宇航員一樣對他們進行救助。
同樣,如果俄方的宇宙飛船遇到了類似的緊急情況,美國也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提供援助。

通過衛星進行監測與分析來提高食品產量,
以及通過改善國際關係提高食品發放的效率,
只是通過太空項目提高人類生活品質的兩個方面。
下面我想介紹另外兩個重要作用: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提高一代人的科學素養。

登月工程需要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
面對如此嚴苛的要求,我們要尋找新材料,新方法;
開發出更好的工程系統;用更可靠的製作流程;
讓儀器的工作壽命更長久;甚至需要探索全新的自然規律。

這些為登月發明的新技術同樣可以用於地面上的工程項目。
每年,都有大概一千項從太空項目中發展出來的新技術被用於日常生活中,
這些技術打造出更好的廚房用具和農場設備,更好的縫紉機和收音機,
更好的輪船和飛機,更精確的天氣預報和風暴預警,更好的通訊設施,
更好的醫療設備,乃至更好的日常小工具。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先設計出宇航員登月艙的維生系統,
而不是先為聽力障礙患者造出有聲閱讀設備呢。
答案很簡單:解決工程問題時,重要的技術突破往往並不是按部就班直接得到的,
而是來自能夠激發出強大創新精神,能夠燃起的想像力和堅定的行動力,
以及能夠整合好所有資源的充滿挑戰的目標。

太空旅行無可置疑地是一項充滿挑戰的事業。通
往火星的航行並不能直接提供食物解決饑荒問題。
然而,它所帶來大量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可以用在火星項目之外,
這將產生數倍于原始花費的收益。


若希望人類生活得越來越好,除了需要新的技術,我們還需要基礎科學不斷有新的進展。
包括物理學和化學,生物學和生理學,特別是醫學,
用來照看人類的健康,應對饑餓、疾病、食物和水的污染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

我們需要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科學事業中來,
我們需要給予那些投身科研事業的有天分的科學家更多的幫助。
隨時要有富於挑戰的研究項目,同時要保證對項目給予充分的資源支援。
在此我要重申,太空項目是科技進步的催化劑,
它為學術研究工作提供了絕佳和實踐機會,
包括對月球和其他行星的研究、物理學和天文學、生物學和醫學科學等學科,
有它,科學界源源不斷出現令人激動不已研究課題,人類得以窺見宇宙無比瑰麗的景象;
為了它,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涌現。

由美國政府控制並提供資金支援的所有活動中,
太空項目無疑最引人矚目也最容易引起爭議,儘管其僅佔全部預算的1.6%,
不到全民生產總值的千分之三。
作為新技術的驅動者和催化劑,
太空項目開展了多項基礎科學的研究,它的地位註定不同於其他活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太空項目的對社會的影響,其地位相當於3-4千年前的戰爭活動。

如果國家之間不再比拼轟炸機和遠端導彈,
取而代之比拼月球飛船的性能,那將避免多少戰亂之苦!
聰慧的勝利者將滿懷希望,失敗者也不用飽嘗痛苦,
不再埋下仇恨的種子,不再帶來復仇的戰爭。


儘管我們開展的太空項目研究的東西離地球很遙遠,
已經將人類的視野延伸至月亮、至太陽、至星球、直至那遙遠的星辰,
但天文學家對地球的關注,超過以上所有天外之物。
太空項目帶來的不僅有那些新技術所所提供的生活品質的提升,隨著對宇宙研究的深入,
我們對地球,對生命,對人類自身的感激之情將越深。太空探索讓地球更美好。



隨信一塊寄出的這張照片,
是1968年耶誕節那天阿波羅8號在環月球軌道上拍攝的地球的景象。
太空項目所能帶來的各種結果中,這張照片也許是其中最可貴的一項。
它開闊了人類的視野,
讓我們如此直觀地感受到到地球是廣闊無垠的宇宙中如此美麗而又珍貴的孤島,
同時讓我們認識到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離開地球就是荒蕪陰冷的外太空。
無論在此之前人們對地球的了解是多麼的有限,
對於破壞生態平衡的嚴重後果的認識是多麼的不充分。
在這張照片公開發表之後,面對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種種嚴峻形勢,
如環境污染、饑餓、貧窮、過度城市化、糧食問題、水資源問題、人口問題等等,
號召大家正視這些嚴重問題的呼聲越來越多。
人們突然表示出對自身問題的關注,不能說和目前正在進行的這些初期太空探索項目,
以及它所帶來的對於人類自身家園的全新視角無關。

太空探索不僅僅給人類提供一面審視自己的鏡子,
它還能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技術,全新的挑戰和進取精神,
以及面對嚴峻現實問題時依然樂觀自信的心態。
我相信,人類從宇宙中學到的,
充分印證了Albert Schweitzer那句名言:“我憂心忡忡地看待未來,但仍滿懷美好的希望。” 

向您和您的孩子們致以我最真摯的敬意!

您誠摯的
恩斯特史都林格
科學副總監

❤閱讀-哲思-有一種人不發朋友圈

文章出處:有一種人不發朋友圈


全文摘錄:
朋友圈裡,有這樣一類人。
他們很少發朋友圈,最新狀態甚至停留在年初,
而且多是轉發和工作類,記錄生活的內容甚少。
好無聊啊。但奇怪的是,他們都很優秀。
我也問過:為什麼你不發朋友圈啊?
回答:沒什麼好發的啊。
他們是真的覺得沒。有。什。麼。好。發。的。
對我這種看個段子就能哈哈哈哈,嘗個美味就想嘚瑟,
看個風景就想狂曬照,看到屌文就想噴幾句,不刷存在感簡直喪失了活著的樂趣。
但這些人真的就是懶。得。刷。 (他們經濟水平和個人能力都很好)


*****
生活裡的快樂,不外乎兩種:
一種是遇到著實開心的事兒了,吃了好吃的、穿了好看的,受到了表揚,漲了工資……
另一種是成功證明了自己很快樂
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說:沒有愛,只有對愛的證明。

幸福也是如此。別人覺得你快樂,比快樂本身更讓人滿足,這就是虛榮。
以上兩種快樂,對應兩種心理傾向,走到極端就是:
一種是知足常樂;另一種是越匱乏,越炫耀。
 (有男朋友的妹子都懶得曬幸福,恨嫁的則只要發生點什麼曖昧都恨不得全世界知道)
而優秀的人,這兩方面都沒有。


*****
優秀的人,很難滿足。
永不滿足,是其之所以優秀的核心。
他們身體裡像安有一台小馬達,總在鞭策自己:你不可以停下來。

這樣的例子,生活裡有太多。
讀書時,認識一位開掛的師姐,落落大方,氣場外露,碩博全保,
校研究生會會長,工作能力極強,男朋友比她還優秀很多。
她是那種一本書能從晚上一口氣讀到早上5點,然後面不改色地去工作的人。

生活裡,我曾在一篇文章裡寫過一位遠房親戚大姐,
結了婚生了娃還下了崗,40多歲過了大半輩子,
發現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毅然考托福出國工作,
帶著孩子重新開始,現在在加拿大過得很好。

因為做公眾號,微信裡多了很多做內容的朋友。
朋友圈和微信群裡,無論白天黑夜都在冒出各種文章。我忍不住問:大家都不上班嗎?
答案是:大部分人都在一邊做著跟寫字全然不同的工作,一邊在業餘時間裡瘋狂碼字。

有人會說:這些最後成功的人,都是少數啊,你怎麼不說那些累得半死還一無所獲的人?
我只能說,一開始就怕輸的人,怎麼都很難贏。

優秀的人,之所以不滿足,
從不是為了那個唯一的結果,而是為了不放過那些可能導致結果的希望。

他們失敗過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依舊會一次次嘗試。
因為對他們來說,追求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快樂
根上來講,是一種對生命“物盡其用”的世界觀在支撐著他們,而不是某一次結果。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容易滿足的人,自我驅動力往往不高,所以活得輕鬆;
不易滿足的人,自我鞭策能力強,也容易陷入焦慮。
無所謂好壞,只有適不適合自己。


*****
優秀的人眼裡,沒什麼事值得炫耀。
炫耀這種行為,有一個前提:炫耀的事件大大“超出”了炫耀者的日常。

月薪2000的普通妹子,有一天被土豪帶著滅了一頓高大上的晚宴,
飯桌上的她很難按捺得住:靠,得趕緊發個朋友圈啊!

她很清楚,這事兒在自己生活裡有多罕見,自己朋友圈裡的人多麼難以企及。
炫耀,本質是對自我圈層的超越與否定。

但到了努力而優秀的人那裡,為什麼就不值得炫耀了呢?
不是說優秀的人不喜歡比較與超越,恰相反,他們很在意比較——
比較過去與現在、變好與變壞、進步與退步,但他們的比較,是建立在真實性之上的。
優秀的人都很務實,對於什麼是實實在在的擁有,什麼是偶然性的虛幻非常清楚。
                           

另一方面,我們會發現,越是優秀的人,越是拼了命地努力。
因為不滿足的背後,是焦慮與害怕。
他們知道:得不到的美好,永遠沒有盡頭;已得到的美好,卻有可能隨時坍塌。
炫耀,則暗含著一種懈怠、自滿、享樂以及好運即將用盡的意思。

這深深戳中了他們的痛點。

所以優秀的人會控制自身力量,將慾望轉化成自律——克制虛榮心,
放大自身不足,從而保持飢餓,維持苦修。
如喬布斯所說:stay hungry,stay foolish。
上帝給了你一顆飢餓的心靈,就必將忍受如坐針氈的煎熬。


*****
優秀的人,較難感到快樂,並不意味著他們就不快樂。

生活裡,總有一種聲音:“活得那麼累幹嘛?你看XXX,在家相夫教子不也很快樂嗎?”
“人嘛,健康、善良、開心就好了,其他的就別折騰了!”
好像那些努力的人都過得有多慘似的。
但人活著的快樂,是無法用某一類“通常”、“應該”的生活方式就能統攝的。

生命的快樂,在於奔頭。
奔頭,對不同人來說,是不一樣的。
你覺得陪伴孩子快樂,因為孩子的幸福快樂就是你的奔頭。
你覺得旅遊畫畫快樂,因為這些內在修行就是你的奔頭。
你覺得投資賺錢快樂,因為看著數字一點點上漲就是你的奔頭。

優秀的人,更難感到快樂,並不意味著他們就不快樂。
只不過他們的快樂,跟世俗定義的快樂並不一樣。

在世俗看來,有福不享就是傻叉。

在努力而優秀的人看來,
通過自主行動,獲得相應回報,這種驗證自身能力的過程才是快樂。
壓抑自我真實感受,為了外界眼光而試圖活得“聰明”而“划算”,那才是真正的不快樂。


----------------
偶然性的虛幻=炫耀者的非日常之事件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閱讀-兩性-愛我,就該懂我?

文章出處:愛我,就該懂我?

主旨:破解"愛我,就該懂我"思維誤區

摘要:

◎1情緒;2認知;3期待。
情緒指向的是當下;
認知是基於"過往"經驗對事情產生的認識。
期待是希望發生或選擇的行為。

而只有情緒是當下的,是可以被對方捕捉和理解的;
認知是基於過去的經驗,是很難被對方感知的,
只有在雙方願意溝通交流的前提下,認知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理解;
但是期待更加難以感知,因為它完全是內心的想法。

情緒
情緒具備一個重要因素:外顯,所以我們很容易理解對方的情緒。
大家對“懂”的基本要求也很容易得到滿足。
當然,經過特殊訓練的人,比如警察;或者自身控制能力極佳的人,
可以做到寵辱不驚,可以把自己的情緒隱藏的較深,
那麼一般人就會很難識別他的情緒是生氣?害怕?焦慮?還是平靜。
所以如果希望對方“懂你”,
那麼你就應該先表露出你的情緒,如果你深藏不漏,對方是很難懂你的

認知
我們的氣質類型、生活環境、教育水平均不同,
面對同樣的事情,每個人會基於過去經驗產生不同認知。
比如:女朋友讓男朋友幫她拎包,遭到男朋友拒絕。
女孩1的心理:
過往認知和信念——“愛一個人會為她拎包”
基於認知對事件的解釋——“看來他不夠愛我”
產生感受——懷疑、欺騙感、難過
採取行動——不理不睬或者指責抱怨
女孩2的心理:
過去的認知和信念——“男人肯為女人拎包說明他會照顧人”
基於認知對事件的解釋——“看來他不會照顧人”
產生感受——擔心,難過
採取行動——不理不睬或者指責抱怨
均表現為不理不睬或者指責抱怨,但是對事件的認知卻完全不同
“愛”只是走進一個人的動因,但是“懂”是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了解過程
“愛你真的不一定懂你”。

◎期待
識別情緒→了解認知→理解期待
期待,是人內心深層次的需求,是指向未來的需求。
它可能基於現實發生的事件,
也可能完全與當下事件無關,是結合了過往認知以及個人特質,是很難被他人所感受到的。
如果當事人不說,他人是很難了解當事人的期待的。
同樣拿上面的例子:
女孩1的期待是這個男人是愛自己的,女孩2的期待是這個男人是會照顧自己的。

◎其實,女人心裡是知道的,這個人不可能完全懂我,
可是為何她們還樂此不疲地把“愛我就應該懂我”作為口頭禪呢?
我們試圖分析一下原因:
1. 文化下的矜持
 女人應該做的是聽從,而不是要求。
2. 表露有風險
 女人如果表露要求,是有風險的,會被男人認為此女要求過多,俗氣之至。
 在女人無法判斷一個男人的接受度的時候,她們是不會冒險的。
3. 做為考驗方式

◎“懂我”是婚姻關係久存的一種保障,也是婚姻雙方應該保持溝通的目的。
愛一個人,著實應該努力相互了解和理解對方,但是絕不等於“愛我,就應該立刻懂我”
也不等於“不懂我?那就是不愛我”,它們之間不是充分條件。
我們期待愛自己的人就應該懂自己,這裡面有個思維誤區,
這個和“你是學心理的,你就應該知道我在想什麼”是一樣的。
學心理學的人只是更容易捕捉對方的情緒,更容易理解對方的行為,
但是不等於“你不說,他就知道你在想什麼”“懂”是有邊界的

◎“我不問+你不說=誤解”,這才是真正的現實。

閱讀-哲思-我得到的都不是僥倖,唯有失去的才是人生

文章出處:我得到的都不是僥倖,唯有失去的才是人生

只喜歡這段:
生活中永遠不乏這樣一些人,
總是習慣在別人出現一丁點成績的時候跳出來奚落打壓,
卻從不探究別人為此失去了多少,經歷了什麼,
用天生幸運否定別人的付出,用僥倖而成安慰自己的愚鈍。


*****
意思是:
別人獲得,就說別人僥倖,而不管他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閱讀-哲思-吳伯凡:全民焦慮的時代,你該如何自處?

文章出處:伯凡時間:全民焦慮的時代,你該如何自處? 2016-11-08


全文:
這似乎是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經常從身邊的人——
包括同事、朋友、讀者、同行,等等——聽到他們訴苦:“我很焦慮”。
甚至包括一些看起來很成功的人,也表示:我很焦慮,有時會焦慮到整晚都睡不著。

焦慮的原因,倒是都非常統一:生活壓力太大。

• 做自媒體的朋友,看到每天的朋友圈裡又被別人的熱文刷屏,
自己又要絞盡腦汁跟熱點、快速出稿,粉絲增長又遲緩了,會焦慮;

• 創業的朋友,看到今天又是哪個競品拿到了融資,
哪個大佬準備進軍這個行業,市場的風向變了,會焦慮;

• 當經理人的朋友,看到物價和房價一直上漲,
只有收入不漲,行業不景氣,想轉換行業卻沒有頭緒,會焦慮;

諸如此類。


這個時代,一切的節奏都變得太快。當所有人都在說:早點買房,越晚買就越虧;
所有的媒體都在渲染90後、95後的成功創業者,
彷彿如果你出生得早,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當所有的社交網絡都在傳播“月入十萬是什麼體驗”、“如何才能實現財務自由”,
讓你覺得,自己每天還要上班工作,就是一種失敗。

其實,這正是焦慮的根源。


每個人都有一個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追求“穩定”。
小到我們自己的內心,我們的認知和信念,大到我們接觸到的信息,
我們可控的事物,我們周邊環繞的世界……
我們都會希望它們是穩定的,一致的,可控的。這樣我們才會感到安定。

如果這種穩定被打破了,會發生什麼呢?
我們會先感到無所適從,然後是恐慌,會懷疑自己的生活偏離了正規。
而在這個基礎上,當我們發現,我們對這種“不穩定”無計可施,
沒有辦法去進行把控時,我們就感到了焦慮。

焦慮的本質,是一種衝突。
我們都希望生活中許多事情是確定的——比如,我好好工作,就會很快升職加薪;
我好好耕耘,就會在這個市場打下一片沃土;
我好好做產品,就會有大量的用戶增長——但是,實際上,這些事情都是不確定的。
並且,我們沒有辦法去降低這種不確定性,將它們從不確定變成確定。這就產生了衝突。

於是,焦慮就隨之產生了:
面臨的選擇太多,能作出的選擇太少,會焦慮;
想做的事情太多,能做的事情太少,會焦慮;
接觸到的信息太多,能把控的信息太少,會焦慮。
但這種衝突,究竟是源自內心,還是外界強加的呢?更多的時候,其實是後者。

我們習慣了在媒體和社交網絡上看到這樣的人:
他們非常年輕,成就斐然,一路上似乎沒受過什麼挫折,就算有,也只是成功路上的點綴。
他們已經開始享受生活,每一天都過得光鮮無比,
甚至有的已經開始影響世界、改變世界——而我們卻還在為生計操心。

在這些媒體和社交網絡上,我們會感到,
彷彿985是隨隨便便就能考的,常青藤是輕輕鬆鬆就能進的,
剛畢業就年薪30萬是非常正常的,剛創業就拿到幾百萬融資是輕而易舉的。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很多時候,這只是傳播者為我們編織的一個幻覺而已。


在傳播的鏈條上,所有的成功都會被放大,所有的幸運都會被放到聚光燈下研究。
越是超乎常理的,越容易被分享、轉發、傳播,
它們的聲音也就越大,隨之而來的泡沫也就越大。
久而久之,正常的、大眾的、不那麼光​​鮮的,就會慢慢沉寂下來。

我們就會越來越覺得,這個世界彷彿飄了起來,一切都在向上盤旋、上升。
所有的這一切,當它們距離我們的日常生活越遠,
當它們被無限放大、雕飾,與我們的落差也就越大。
於是,我們感知到的世界就被拉扯成一個不真實的幻覺,從而產生了衝突和焦慮。


那麼,如何克服焦慮呢?
 1、不要過多受到外界信息的影響,而是關注內心。
問清楚自己,我想要的東西,想做的事情,想達到的狀態,
究竟是自己真的想要的,還是在外界的影響下,“認為”自己必須想要的?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去篩選信息,鑑別信息,
比起一味擴大信息量更加重要。要明白這一點:
過多的信息、選擇、可能性,除了讓我們陷入焦慮之外,別無他用。
更重要的,依然是這些: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想要什麼?我的定位是什麼?
自己出發,將目光聚焦到更專注、更垂直的方向,是有效減少焦慮感的方法。

2、將思考和執行分離,保持對當下狀態的專注。
我以前曾提過,高效的秘訣,就是這麼幾個字:
快速收集,快速思考,快速規劃,快速行動。其實,避免焦慮的干擾,也是一樣的。
簡而言之,做好短期的規劃,然後立刻投入行動,
再根據執行結果進行反饋、調整,才是最高效的做法。
也就是這麼一個循環:思考- 行動- 反饋- 再思考- 再行動- 再反饋……
在每一個階段中,都保持專注,不要給焦慮以可趁之機。

思考的時候,就專注於思考,不要拖延。
可以給自己規定一段時間,在時間內給出可行的方案,
避免自己無休止地尋求“最好的方式”。
要知道,所有的選擇都會有得有失,並不存在一個“最好的方式”;
如果有,那也是在每一段執行的過程中,盡力做到最好的總和。

執行的時候,就專注於執行,不要猶豫。
最壞的情況,就是在執行時,不斷地想著其他的選擇和可能性,
不斷地問自己“這個選擇是不是最好的“我是不是作了錯誤的決策”——
這些事情應該放在思考的時候去進行。就算發現了問題,也留到下一段思考的時候再做。
這樣可以避免一切不確定性的干擾,減少衝突發生的機會。

做好這兩點並不容易,所以,這需要長時間的鍛煉。
需要你在日常的每一天裡,都有意識地去磨練自己的意志力,去內化這種思維方式。

畢竟,所有的焦慮,都是因為我們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本文作者Lachel,知乎21萬贊答主,公眾號:L先生的貓(lxianshengmiao)


-------------
摘要:
每個人都有一個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追求“穩定”。
小到我們自己的內心,我們的認知和信念,大到我們接觸到的信息,
我們可控的事物,我們周邊環繞的世界……
我們都會希望它們是穩定的,一致的,可控的。這樣我們才會感到安定。

如果這種穩定被打破了,會發生什麼呢?
我們會先感到無所適從,然後是恐慌,會懷疑自己的生活偏離了正規。
而在這個基礎上,當我們發現,我們對這種“不穩定”無計可施,
沒有辦法去進行把控時,我們就感到了焦慮。

焦慮的本質,是一種衝突。
我們都希望生活中許多事情是確定的——比如,我好好工作,就會很快升職加薪;
但是,實際上,這些事情都是不確定的。
並且,我們沒有辦法去降低這種不確定性,將它們從不確定變成確定。這就產生了衝突。
於是,焦慮就隨之產生了:
面臨的選擇太多,能作出的選擇太少,會焦慮;
想做的事情太多,能做的事情太少,會焦慮;
接觸到的信息太多,能把控的信息太少,會焦慮。
但這種衝突,究竟是源自內心,還是外界強加的呢?更多的時候,其實是後者。

在傳播的鏈條上,
所有的成功都會被放大,所有的幸運都會被放到聚光燈下研究。
越是超乎常理的,越容易被分享、轉發、傳播,
它們的聲音也就越大,隨之而來的泡沫也就越大。
久而久之,正常的、大眾的、不那麼光​​鮮的,就會慢慢沉寂下來。
那些傳播的一切,當它們距離我們的日常生活越遠,
我們感知到的世界就被拉扯成一個不真實的幻覺,從而產生了衝突和焦慮。

那麼,如何克服焦慮呢?
 1、不要過多受到外界信息的影響,而是關注內心
 問清楚自己,我想要的東西,想做的事情,想達到的狀態,
 究竟是自己真的想要的,還是在外界的影響下,“認為”自己必須想要的?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去篩選信息,鑑別信息,
 比起一味擴大信息量更加重要。要明白這一點:
 過多的信息、選擇、可能性,除了讓我們陷入焦慮之外,別無他用。
 更重要的,依然是這些: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想要什麼?我的定位是什麼?
 從自己出發,將目光聚焦到更專注、更垂直的方向,是有效減少焦慮感的方法。
2、將思考和執行分離,保持對當下狀態的專注
 我以前曾提過,高效的秘訣,就是這麼幾個字:
 快速收集,快速思考,快速規劃,快速行動。其實,避免焦慮的干擾,也是一樣的。
 簡而言之,做好短期的規劃,然後立刻投入行動,
 再根據執行結果進行反饋、調整,才是最高效的做法。
 也就是這麼一個循環:思考- 行動- 反饋- 再思考- 再行動- 再反饋……
 在每一個階段中,都保持專注,不要給焦慮以可趁之機。
 思考時,就專注於思考,不要拖延。
 可以給自己規定一段時間,在時間內給出可行的方案,
 避免自己無休止地尋求“最好的方式”。
 執行的時候,就專注於執行,不要猶豫。
 就算發現了問題,也留到下一段思考的時候再做。
 這樣可以避免一切不確定性的干擾,減少衝突發生的機會。
做好這兩點並不容易,所以,這需要長時間的鍛煉。
需要你在日常的每一天裡,都有意識地去磨練自己的意志力,去內化這種思維方式。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文字-「睠」

睠,音「眷(ㄐㄩㄢˋ)」,回頭意思。
睠睠,依然是同一義,「回顧」。

表徵「轉頭向後望」,常用的詞彙有:"回頭"、"轉頭"、"回首"、"回顧"
而古書上寫的司馬懿之「狼顧」,雖也是回頭,但為貶義,
它講如狼般頭能轉180度,形容奸詐狡猾像狼,這是一般人對狼的心理形象。
另外,楊貴妃或美人的回眸一笑的「回眸」,
則是眼睛原本看他處,目光轉過來注視你,
頭可能有稍稍轉動,但重點在移動至兩眼交會,而非得回首。
這裡的兩眼,不是左眼跟右眼,那就變鬥雞眼了。是兩人的眼睛交會。


有句鮮少用到的成語「睠以佳耦」。
這裡「睠」是「眷」、「耦」是「偶」。「睠」跟原字義截然不同。
而此成語意謂:因關心而為他人介紹好的配偶。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閱讀-外地-哥倫比亞彩虹河奇觀

文章出處:世界獨一無二 哥倫比亞彩虹河奇觀


文字摘要:
◎哥倫比亞的水晶河(Caño Cristales)是一條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河,
有人暱稱他為「彩虹之水」,水晶河是條五顏六色的河,
有著紅、藍、黃、橘、綠等各種顏色,明亮鮮豔的色彩是地球上其他地方都看不到的奇景。

◎有些人會誤以為水晶河的色彩是來自藻類或是苔蘚,
其實,真正的犯人是一種當地特有的一種挑剔水生植物「瑪卡蓮娜」
(音譯,macarenia clavigera)
這種植物需要絕對的生長條件,
像是對的水量還有對的陽光照射量,才能有這麼漂亮的顏色。
想要看見五顏六色的水晶河只有在每年6月到12月的時候才看得到,
1-5月的時候是當地的乾季,禁止遊客造訪水晶河,好給當地的生態一個休息的時間。
有時候當河水都停止流動就會讓瑪卡蓮娜失去漂亮的顏色,進入冬眠期。


*****
植物名稱:macarenia clavigera,僅6~12月份才能見到。

閱讀-教育-頂嘴是個好習慣,美國爸爸如何教孩子從小懂得為自己說話

文章出處:頂嘴是個好習慣,美國爸爸如何教孩子從小懂得為自己說話


摘要:
◎每個聰明的父母都該讓孩子儘早掌握說服力。
很多人逃避爭論,認為這有失修養,
我們的文化,從來就不歡迎“拒絕”,一味保持表面認同
只會導致被動同意或者“辦公室政治”,家庭裡,大家都崇尚絕對權威
那麼最後,孩子連看哪個電視台、買什麼東西這種小事都不會和大人好好溝通。


◎讓孩子儘早學會辯論,
能從小養成一種意識,即“表達你自己”遠遠不如“讓對方聽見你”來得有效


◎1. 學會察言觀色,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
這就需要用到辯論術的三個關鍵詞——
無懈可擊的邏輯、毋庸置疑的理念和讓人動容的情感。

舉個簡單的例子,這樣的小事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每天要發生無數回。
Child:“Mary不讓我玩這輛車。”
Ma“為什麼她不讓呢?”
Child“因為她是隻小豬。”
Ma:“所以,Mary不讓你玩車是因為她是隻小豬?”
這種重複,是讓孩子自己梳理清楚因果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
讓孩子意識到:怎麼可能因為不讓你玩車,Mary就變成小豬了呢?
邏輯上不成立,別人怎麼可能答應你?

但更多時候,過於糾結邏輯也不一定奏效。
辯論者給人的印象、字裡行間展示出的人格魅力等,經常會起大作用。
不少人認為“察言觀色”太過市儈,但這是群體有效溝通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2. 讓孩子嚐到努力爭取權益的甜頭
3. 每個家庭都該養成“餐桌會議”的傳統

亞里士多德還曾專門為此提出過5個詳細建議:
(1)家庭辯論是為了教會孩子自己做決定
(2)聚焦在未來
(3)說“犯規”
 所有阻礙辯論進行的行為都是犯規:
 大聲嚷嚷、衝出房間、翻出以前家庭成員的舊行,
 都會讓討論無法進行下去,甚至得到一個大家都不滿意的結果。
(4)獎勵正面的情感
(5)偶爾讓孩子贏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閱讀-醫健-領藥堆出垃圾山

文章出處:領藥堆出垃圾山


摘要:
◎目前門診藥品部分負擔是這樣計算,100元以下之藥費免繳部分負擔,
之後每增加100元藥費,患者須繳20元,部分負擔的上限為200元。
若持「慢性病連續處方箋」調劑者(開藥28天以上),可免除藥品部分負擔。
如此優惠的制度,自然容易被錯誤解讀為
「領愈多,愈划算」、「領愈多,賺愈多」,實施多年以來,便養成了相當偏差的觀念
臨床上經常有人會要求「順便領藥」、「領藥備用」,更多患者會覺得「有領藥才安心」。
當醫師認為不需要開藥時,可能吃一頓白眼或被要求退費。

◎(結語)每年有上百噸藥品被扔進垃圾桶,這絕非少數人的自私浪費,
這是錯誤制度人性共同造就的惡果,免費從來都不是真的免費。


*****
結語便是本文重點。
1. 錯誤的健保制度
 「領越多越划算」的制度,至於怎麼改,本文沒提出方案。
2. 人性
 不單是貪小便宜而已,
 還有台灣社會普遍百姓對於"用藥"概念的謬思-吃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不是每次看醫生,就得拿藥,即便醫師診斷為沒病。
 有些是身體疲勞所致,多休息便可,不見得要吃藥。
 政府應該積極正視這文化毒瘤,透由廣告或學校教育,宣導「正確的醫藥觀」。

閱讀-政治-川普勝利對於「左派」和「自由派」的教訓

文章出處:川普勝利對於「左派」和「自由派」的教訓


我最認同的,莫過於此下兩點。
 2 不要變的太自大,如果沒有歐巴馬,川普不會當選,
  像歐巴馬那樣的人,會把共和黨變成茶黨,最後引出川普這樣的人!
 3 要學會認輸,硬是把每一個小戰役都當成文化戰爭,
 「同性婚姻」、「毒品」或是「移民」,保守派受不了,
  引發反彈的力道,會讓世界回到六零年代的初期,早晚對手會取得政治多數!

我個人認為,普遍美國人,還是趨於保守的。
美國下任副總統,就是「同性婚姻」的堅決反對者。
不要挑戰保守者的底線,逼緊了,勢必反撲!
改革永遠都是緩慢而和煦的。
不然,就是快刀斬亂麻,在對方猝不及防時,就處理完畢,但這很難。

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閱讀-人物-胡適“受歡迎”可能是我們後來的假象

文章出處:梁文道:胡適“受歡迎”可能是我們後來的假象


摘要:
◎余英時就說這種崇拜在很大程度上象徵了向政治權威挑戰的心理
也就是說年輕人去崇拜他(胡適),
其實有時候是要曲折的透過崇拜胡適,來挑戰當時社會主流的政治權威。
但是他是不是總是對年輕人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呢?恐怕未必。

比如說我們可以看到後來因為胡適在做北大校長的時候,
他一方面鼓勵學生關心社會,但他始終認為學生應該冷靜的好好讀書,
你們可以遊閒,但是不要罷課,罷課對你們沒有好處。
他認為你們應該好好唸書,好好學習,這才是將來報效國家最好的方法。

這樣的一個想法在當時當然被認為是極端保守,非常不中聽。
那時候年輕人跟他已經越行越遠,
而這時候他看到年輕人也跟當年他所知道的“五四”不一樣,
“五四”那時候傅斯年那幫人是沒有一個組織的,學生自發就上街,
但是來到30年代的時候,已經有地下黨,地下組織工作,這學生是被組織出去的,
他對這一點信奉自由主義的胡適尤其覺得是困惑。
他認為學生運動為什麼不是學生自發,
而是要有人在幕後組織,而這些組織者又神神秘秘呢,他非常不喜歡。


◎從這些故事(跟日本談十年和平,拉美國參戰)你可以看到他這一輩子,
他其實非常冷靜,非常理性,但是永遠在任何時局激烈的討論裡面
他不是那麼容易的被你劃分到一個最符合潮流,最符合大眾社會明星的那一派。

因此,他所謂的“受歡迎”大家都喜歡他,這可能是我們後來的假象,
他一生之中往往在很多事情,很多時刻,
恰恰是走在了當時大眾對他期望的相反的那一面,他心裡面當然有想法。

閱讀-兩性-當女兒說要和男友過夜,看看這位家長是怎麼回答的!

文章出處:當女兒說要和男友過夜,看看這位家長是怎麼回答的!


摘要:
誠實是有條件的。一是自我的力量感,二是可預見的被寬容。
當對方給不了理解和包容,而自己又尚未強大到無視他人的態度,
那麼,人可能就會撒謊,或者逃避。

◎父女對話
當他和朋友正在家庭聚會。過程中,索菲婭給父親打來電話。
父親:嗨,親愛的,你還好嗎?

索菲婭:嗨,爸爸,我挺好的。現在方便說話嗎?
父親:當然,你說吧。
索菲婭:我不知道要怎麼開口,格雷戈里奧的父母不在家,
    然後他叫我……去他家過夜……爸爸,你在聽嗎?

父親自始至終都很溫和,沒有暴怒,沒有審判,沒有指責。

他說:嗯,然後你說什麼?

索菲婭:我不知道,但是我想去……可我沒想到是今晚。
    如果我不去的話,他可能會不高興。我該怎麼做?

父親繼續溫柔地說:不要因為他不高興而去他家,這不該是唯一的理由。

索菲婭:這當然不是。

父親:而且你別指望我能多支持你去。
索菲婭:別這樣,爸爸。

父親:我要說的是,這是你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時刻,是你會銘記一生的事情。
   不僅是你明天和朋友聊天的談資,
   如果你以後想起,無論何時回想起來,
   這件事都會讓你嘴角帶笑的話,你就去做吧!
   但如果你並不這麼認為,或者不太確定,那就忘掉它吧!
   因為你還有大把的時間。

當一個人選擇是否去說謊的時候,其實已經在潛意識內做出判斷了:
誠實=源源不斷的審判+難以忍受的抱怨。
撒謊=大概率的平靜+可能的好處。

誠實是有條件的:一是自我的力量感,二是可預見的被寬容。
自我有力量,能對過錯完全負責,他會選擇誠實。
可預見被寬容,代價不會太大,他也會選擇誠實。
如果這兩者都缺失,撒謊,就成了一種自我防衛。

如果過度要求孩子保持誠實,
生硬地宣揚“誠實是美德”、“誠實是為人之本”,往往會造就一個“更不誠實”的孩子,
他會用更加隱秘的、迂迴曲折的、費盡心思的方法來對付家長,隱瞞真相。

 §之前聽Talk show,主講人就說:說謊有一種魔力。
  就是一旦成功,就容易上癮,無法自拔。這也得考慮進去。

◎柴靜的《看見》裡,有一句很棒的話:
寬容的基礎是理解,你理解嗎?
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
唯有深刻的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了解和體諒,
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

在一個充滿尊重與愛的家庭裡,每一個孩子,才能自由成長,
讓內在的精神胚胎,生長出獨屬於他的精彩未來。
一個人甚麼時候會不撒謊?
答案很簡單:在用不著撒謊的時候。
就比如《完美陌生人》裡的索菲婭。她不對父親說謊,因為不需要。
她知道,父親是能理解自己的。

 §喜歡這一段,就是知道對方會理解你,所以犯不著說謊。

閱讀-人際-你發的每條朋友圈,都在出賣你

文章出處:你發的每條朋友圈,都在出賣你


摘要:
◎雖然發朋友圈都是選擇性表達,或者更赤裸裸地說,
是內心最深處的裝逼表現,但你所轉發的內容,表明你所關注的領域

◎朋友圈就是你的獨特標籤,而且還是更多元的,不僅限於職場的。

◎我們是先加微信,後慢慢了解對方。
微信早已脫離了熟人社交的概念,越來越多走向陌生人社交。
 §不完全認同,關注好的公眾好比較快。在上面也可以看到別人不錯的看法。

◎既然是陌生人社交,既然自帶媒體屬性,就會導致兩個結果:
第一,你發的朋友圈內容,是提升了自己的個人品牌,還是傷害了個人品牌;
第二,你發的內容,對關注你的他人而言,是否有營養價值?

◎關注有些人就是浪費,所以我們清理和優化自己的朋友圈環境。
 §這我就認同了

◎朋友圈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就這樣悄無生息地開始了。
那麼反過來,那些有思想、有調性、有審美的人發布朋友圈內容,就會成為稀缺品,
成為價值高地,成為大家想要關注的優質內容,而那個微信好友,
就成為另一種形式的頭部IP。
這一點我其實體會特別深。
今年對我來說是跨度特別大的一年,因為多了一些身份,進入了一些以前接觸不到的圈子,
認識了一些不同行業不同領域比較牛逼或有意思的朋友,一起吃飯或喝茶,互加了微信。
而我發現,他們的朋友圈內容,經常能讓我學到好多關於行業的新洞見
比如一些做風險投資的朋友,他們就會經常發表一些關於各個行業的判斷或事件分析,
甚至談一些更直觀和深刻的內幕八卦,不經意間更新我的知識結構;

關注優秀的人的朋友圈是最好的自我成長方式之一。

◎有數據統計,只有10%的付費用戶,會一直堅持學習。
超過一半的付費用戶,付費一周後流失率巨大,甚至好些比例是,
付完錢後,壓根就沒有學習過。
這個和花錢買健身年卡的道理,本質上是一模一樣的。
所以健身房一直在賣年卡,而不用擔心人滿為患的問題——
因為大多數人,都是一時的積極性衝動。

優質內容+高度粘性+高頻交互,我覺得在朋友圈學習,就是目前最好的學習方式。
而且這種學習方式,不帶著功利的目的,潛移默化中發生——這就是教育的本質呀。
 §本文最重要的一段話


*****
我讀過很多像一篇類似的文章,我並非遺忘。
而是在透由不同人口中,知道同一的道理。圖個加深印象、提醒自己。

閱讀-人際-龍應台<家>

文章出處:龍應台<家>


摘要:
◎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和一個人做終身伴侶時,兩個人在哪裡,哪裡就是家

◎一有兒女,家,就是兒女在的地方。

◎(開頭)竊竊私語聲。朦朧的時候,
 窗外絲緞般的梔子花香,就幽幽飄進半睡半醒的眼睫裡。帳
 裡帳外都是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結尾)你覺得,好像突然聞到梔子花幽幽的香氣。


*****
用"梔子花"的香味連貫,
其實,人一直都沒有離開家,有人關懷,有人作伴,關懷別人,陪伴別人。


閱讀-哲思-<一個人見沒見過世面,看這兩點就夠了>

文章出處:一個人見沒見過世面,看這兩點就夠了


哪兩點,「見過最好的」,「承受過最壞的」,作者所舉的兩個故事不錯。
以下是那兩則故事:

眼界,永遠都是一項不會落後的評判標準。
作家林宛央就曾記錄過自己經歷的一件事:
某天她滿懷期待地帶著一個男友從國外帶回來的香奈兒包包去上班,是真真正正的真貨。
本以為自己帶的包包會得到同事羨慕的目光和讚美的話語,卻沒想到不但事與願違,
反而那個同事說了一句:“哪里淘來的A貨,看起來挺有質感,介紹給我唄。 ”
她一下子就愣了,囁嚅地說:“這款包是真的。”

生活中不乏那些為了彰顯自己才識而去妄自評論他人的人
就像上文所述的那個同事,她的眼界一直停留在自己的狹隘認知中,
並習以為常地以自己的標準去妄自衡量他人,
這種人,永遠都超越不了自己,更遑論更廣闊的眼界與見識了。

 §人常說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是同樣道理。
  眼界低、心胸狹隘的人,也總以為別人眼界低、心胸狹隘。
  有時,他人是我們的鏡子,不是說在意別人的批評,
  而是你怎麼評判他,能見到你的價值觀以及忌妒仇恨的黑暗面。


一個人跌倒再爬起來並不難,難的是從至高處落到最低谷,
還能走得更遠,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這才是見過大世面的人。 
褚時健簡直就是一個傳奇人物。
他用17年的時間將默默無聞的玉溪捲菸廠締造為亞洲第一、
世界第五的大型集團企業——紅塔集團,
單單稅利就達到了991億元,無愧成為地方財政支柱。
當他被法院判處為無期徒刑時,很多人心裡想著這個曾經風雲一時的巨頭終於要倒下了。

可偏偏事實超越了大家的想像,73歲的褚時健獲得減刑,並保外就醫,
還與妻子承包荒山開始種橙子;86歲那年,他的橙子產業被稱為
“雲南最好吃的橙子”、“中國最勵志的橙子”,利潤已超過六千萬元,
王石、王健林在他面前,都自愧不如,甘當學生。

企業家馮侖曾評價他說:
“一個人跌倒再爬起來並不難,難的是從至高處落到最低谷,
還能走得更遠,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這才是見過大世面的人。”
普通人也許難以做到褚時健這般成就,也不必強迫自己做到這般成就,
若有可能,不妨借鑒他的那股幹勁,以及他面對大風大浪時毫不畏懼的勇氣。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要與仁、智者自許。

閱讀-文學-莫言 : 我們的教育很虛偽

文章出處:莫言 : 我們的教育很虛偽


摘要:
◎魯迅先生通過阿Q揭示了部分“國民性”,魯迅先生還用他那些匕首般的雜文,
揭示了中國人的虛偽。這是更為普遍的“國民性”。
因為虛偽,我們口是心非;因為虛偽,我們亦人亦鬼;
因為虛偽,我們明明愛美人,卻把美人說成是洪水猛獸。
更為可怕的是,長期的虛偽,形成了習慣,使我們把虛偽當成了誠實。
我們明明滿口謊言,卻並不因為說謊而產生一點羞赧之心。
這就來了,明明我的兒女公費留學後全都不回來了,
我還是理直氣壯地批評那些不回來的留學生;
明明我的兒女在國外過著好日子,我卻義正辭嚴地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性。
明明我們知道教材里許多文章是假話空話,
連文章的作者自己也不相信,但我們還是逼著孩子們當成真理來學習。

§不敢面對過去的錯誤,向政權低頭,
 政治正確的話,即便違背人性,也能大言不慚地說出來。

我認為,語文水平的提高,大量閱讀非常重要。
在目前教育經費普遍不足的情況下,讓學校拿出大量的錢來購買圖書很不現實,
我們為什麼不能像“文革”前那樣, 把語文教材分成《漢語》和《文學》兩本教材呢?
我幼時失學在家,反复閱讀家兄用過的《文學》課本,感到受益很大。
我最初的文學興趣和文學素養,就是那幾本 《文學》課本培養起來的。
另外,我覺得,我們沒必要讓中學生掌握那麼多語法和邏輯之類的知識,
這些知識完全可以放到大學中文系裡學。

我感到,一個人如果不能在青少年時期獲得一種對語言的感覺,
只怕一輩子都很難寫出漂亮的文章。
至於語法邏輯之類,八十歲也可以學得會,
而且很可能因為有了多年的使用語言的實踐,學起來會事半功倍。
讓孩子們像拌黃瓜菜一樣去學那些枯燥的邏輯、語法,
毫無疑問是一樁苦差事,我們完全可以把語文課教學搞得妙趣盎然。
實際上,絕大多數的人,一輩子也用不到自己的母語的語法,
一個基本上不懂語法的人,完全可以正確地使用母語說話和寫作。
...
我想,如果把語文比喻成一台鋼琴,
那麼,的確需要一些人學設計、學修理,而絕大多數的人,只要學會演奏就行了。
肖邦未必能修理鋼琴,沈從文未必能寫出一本語法方面的書,
而寫了很多語法書的呂叔湘,好像也沒能寫出一部很好的小說。

§訓練的是語感,而非文法。知道怎麼用他表達就好了,
不需要探究他的起源和有幾類用法,導致鑽研太深。
知道太細瑣,反倒歧路亡羊了,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

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資源-資工-Return struct by function

文章出處:Return a `struct` from a function in C
關鍵字:c return struct

這才是正確寫法

#include <stdio.h>

struct a {
   int i;
};

struct a f(struct a x)
{
   struct a r = x;
   return r;
}

int main(void)
{
   struct a x = { 12 };
   struct a y = f(x);
   printf("%d\n", y.i);
   return 0;
}

資源-資工-function in structure

原文出處:C - function inside struct

我每次都會忘記這種做法,忘一次,查一次。乾脆寫在部落格。

typedef struct client_t client_t, *pno;
struct client_t
{
        pid_t pid;
        char password[TAM_MAX]; // -> 50 chars
        pno next;

        pno (*AddClient)(client_t *);    
};

pno client_t_AddClient(client_t *self) { /* code */ }

int main()
{

    client_t client;
    client.AddClient = client_t_AddClient; // probably really done in some init fn

    //code ..

    client.AddClient(&client);

}

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閱讀-學習-謝哲青怎麼克服難語症

文章出處:謝哲青:認清自己,世界有什麼好怕的呢?


摘要:
◎「難語症」不僅對謝哲青造成學習困擾,
 他也因此面臨社交障礙,很少人願意跟他做朋友。
 然而不服輸的謝哲青,硬是要「證明自己」,
 習慣孤獨的他說:「一次學不會,我就學5次、學10次、學20次!」
 他認為,語言學習就跟跑步一樣,是件無聊、重覆又孤單的事,
 「但如果持之以恆,就像體力、肺活量會變好,語言程度相對就會進步。」
 花了兩年的時間,謝哲青終於可以與外國人自然交談。

 §持之以恆的耐力,人一之,己十之。

◎在船上的日子,他遇過來自波蘭、葉門、哥倫比亞、中國的船員,
 然後發現:「他們很年輕就上了船,學歷不高,甚至可能沒上過學,可英文卻非常好!
 我也去過埃及、北非、摩洛哥,那兒的人不只會說英語,
 還會德語、法語、日語、阿拉伯語。」
 謝哲青感悟到,
 「學語言,其實只是學習跟世界溝通協調的『本能』;語言,也不是上學就能學會的。」

 §學語言不在所謂的高、大、上,使用的工具而已。


◎「你看過狗吃草嗎?」謝哲青打了一個有趣的比方,
「大家都以為狗只吃肉,但其實牠不舒服時,會自己跑到山上吃野草。」
 他說,生物的本能都一樣,發現欠缺什麼,就會自己想辦法找,
 「如果你的人生真的無法計畫,那就先設個短程目標吧!」
 §願意去做,就會不斷的嘗試,直到找到方法。


◎「說真的,今天能上節目談話,憑靠的是過去20年的累積工夫,
  直到現在,旅行依然是我生活與工作的養份。」
 謝哲青其實從沒想過,曾患難語症的自己,有天會需要靠「說話」工作。
 原來,透過探索世界,他不僅找到更加認識自己的路,也找到跟他人溝通的方式。
 §行動,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不見得透過旅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方子。

閱讀-哲思-和菜頭<羅振宇的窄腿褲>

文章:<羅振宇的窄腿褲>


文中的四辯駁對四觀點,看得我哈哈大笑。這篇對我而言,純娛樂文章。
該段文字如下:


*****
1、胖子只能買運動服裝,因為只有這裡才有足夠大的尺碼。
2、挑選衣服是純屬浪費時間,時間要用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3、在穿著打扮上花費太多時間和金錢的人,不會有多大出息。
4、用追逐物質的方式來滿足內心的人,永遠都處在焦慮裡。

如今再來看這四個觀點,每一個都是不折不扣的屁話。

1、胖子可以買的衣服也有很多,並非只能穿運動裝。
極端一點說,哪怕你是400斤的大胖子,
照樣可以找到定制的衣服。何況在成衣和定製成衣之間,還有許多選擇;


2、挑選衣服是浪費時間可能是真的,
但是那麼想的人未必還有所謂“更有價值的事情”可以去做。
真有事情可以去做的人,大概沒時間去思考買衣服本身有沒有價值這種問題;


3、在穿著打扮上花費太多時間和金錢的人,有沒有出息不好說,
但是他們花時間和金錢的時候,更可能讓每一秒鐘和每一分錢都死得其所。
因為時間和金錢只有在花掉的時候,才真的體現了價值;


4、誰都處在永恆的焦慮裡。
是的,每個人都處在永恆的焦慮裡。而且我覺得最好不要給自己虛假的希望:
因為我追求內在的精神世界,所以我就能獲得內心的寧靜。不會的,這件事情不會發生了。
很大的概率上,追求內在的精神世界的結果是一個人既不能做到內心寧靜,
而且發現自己變窮了。於是面對房價、擇校費的時候,整個人變得更加焦慮。

尤其是一周七天,每天穿一樣顏色一樣款式的黑色T卹,你最終會發現世界相當不真實,
因為唯有自己是黑白的,所有人都是彩色的。
同時,一個一周七天每天都是黑色同款T恤的世界,是不值得去過活的。
每次想到這裡,一個人會焦慮到全身開裂。

買衣服不會增加焦慮,買不到衣服才會增加焦慮。
當匱乏被發展成為一種美德的時候,勢必要求每個人都變成聖人。
在一切尚未得到的時候,就要讓人放棄一切,並且宣稱這種放棄是值得讚美的。
一個人怎麼可能放棄一樣自己不曾擁有的東西呢?
一個人在沒有嘗試過擁有,你又怎麼能說服他這種擁有本身毫無意義?
這樣過了三十年之後,我突然醒悟了一個道理---關於物慾的這一整套說辭,
相當於對一個窮山溝裡營養不良的孩子說:
你不要老想著吃糖,糖會造成齲齒,甚至是糖尿病。
他他媽的都快餓死了,你跟他說富貴病對身體不好?

2016年11月6日 星期日

好文-讀書-霧滿攔江<讀書法>

文:霧滿攔江

(01 )
我寫文章時,喜歡講故事。講別人的故事。很少講自己。
因為 ……
我有病。
嚴重的閱讀障礙。
——字兒全認得,簡體繁體都認識,但這些字排列在一起,
到底是個神馬意思,這我就說不上來了。

我閱讀過不少於 2 萬本書,私人藏書不少於1 萬冊。
曾有盆友來我工作室,環顧左右,大驚失色,曰:
「哎呀媽,你這裡這老多書,按每本40 塊錢計算,這就不少於40 萬。
還有這麼多的珍本孤本,每本不少於幾百塊上千上萬塊吧?
這算起來不少於80 萬了。有這多錢幹啥不好?都買成書,太浪費了。

很想裝一裝,給句高大上的回答:讀書是最有價值的投資 ……諸如此類。
但開口時卻弱弱的說:這些書,是我用來治病的藥。
——我還有超嚴重的寫作障礙。
所以到現在為止,出版了 80 多本書,寫作於我而言,也是個服藥過程。
今天咱們先來聊第一個話題:閱讀障礙患者如何高效快速的閱讀。
以後再說寫作的事兒。


( 02 )
我算是生在書堆裡的人,父母都是重度文字中毒者,
他們不能看到有字的東西,看到就忍不住搬回家的渴望。
我猜想,最讓我父母痛苦的,是刷在牆壁上的大標語 ——
牆壁沒法搬回自己家,所以我最早識字,就是從街頭的標語開始。

學會了識字,就抄起堆在身邊的書來看。
尼瑪,看的時候才發現,字兒全認得,但聯在一起是什麼意思,這卻讓我懵懂。
那時候並不知道自己有閱讀障礙。
只是書拿在手中,六神無主,一派茫然。
……看不懂,咋個辦涅?

當時並沒想這事兒,也沒意識到這種情況需要治療。
我以為書就是這麼個讀法,拿起來 ——甭管什麼書,
我甚至讀過養豬的書、讀過種田的書、讀過菜譜和美容美顏類的——
先拿在手上,從第一頁開始,掀開,刷,眼睛從上到下掃下來,然後翻頁。
刷,翻頁。刷,繼續翻頁……大概用時一個小時,一百300 多頁的書翻完,
放在一邊,然後冥想。
——事隔多年才發現,正確的閱讀方法,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或者說,對於我這種理解能力嚴重偏低的弱雞,最適合於用這種方法,
開始初級閱讀,而後思考,精選,复讀,再复讀 ……
最後形成適用於自己的思維體系,再輸出,通過書寫的方式,
將堆砌在大腦裡的雜七雜八,系統化體系化實用化,
完成把外在的書本內在外,他人的思想自我化的過程。


( 03 )
因為自己閱讀障礙嚴重,
我極盡可能的蒐集所有指導讀書的文章,想學習別人的讀書方法。

但那類文章讀了,往往有種問道於盲的感覺。
起初我疑心那些指點別人讀書者,可能根本不是讀書人。
讀書人都在悶頭讀書,哪有閒心指導別人?
但時間久了,終於意識到,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閱讀方法吧?
適合於他的,未必就適合於我。

( 04 )
適合於他的,一定只適合於他一個人。不僅不適合於我,也不適合於其它任何人。
這些絕對不適合於閱讀障礙患者的方法,主要有兩個:

第一個不適合於我的,是讀有價值的書,讀有用的書。
——尼碼,你是神仙嗎大哥?你現在就清清楚楚知道你到死之前的每一天嗎?
知道哪一天會用到某本書,而某些書絕對用不到嗎?
越無知的人,其有用的領域就越狹窄,選擇的空間就越小,有用的書範圍就越小。
有些人,有用的書蜷縮到了只有教科書的程度。
所以這類人走入社會,無不滿心迷茫滿目淒涼滿臉懵懂滿腹辛酸。
實際上,這世上的任何書,
在你內化之前,在你掌握其思想體係並達成於矯正自我認知之前,都是毫無價值的。
相反,哪怕是本垃圾書,一旦融入到你的思想中,也會化石成金光芒四射。
所以說,書的價值取決於人,取決於你能否完成消化、吸收的過程。而不取決於書的本身。


(05 )
不適合於我的第二個閱讀指導,是務須精讀,得其精妙。
為什麼我不喜歡這個指導涅?
因為我有病哦。尼瑪我有閱讀障礙,文字連在一起就如同天書,哪裡能看得懂?
看都看不懂,你非要讓我精讀,讓我得其精妙,你幹嗎不直接砍了我?
那麼,我拒絕你的精讀,是不是就一定要粗讀呢?
也不是,我是以自己的一生,重新定義精讀這個概念。

比如說,咱們兩個打 10 歲時,一起開始讀《論語》,
你要精讀,就要把這本書讀懂讀通,我智商不夠用,根本看勿懂,
那麼我就一目十行只挑好玩的看,哇,看到這麼一句:
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句好玩,至於好玩在哪裡,
怎麼會好玩法,才懶得理會。

十年後,再讀《論語》,再看到這句話,就會怦然心動,對頭,君子就是應該務本。
難道君子不務本,讓小人來務嗎?……其實還沒讀懂,不懂就算了。

再過十年,而立之年,再讀這句話,就發驚恐的發現:
尼瑪,君子務本,這句話不就是老闆個天天沖員工吼的那一句:
先做人,做人是根本的原版嗎?但在這個年紀,什麼叫做人?
我這個人哪又不對了?又該如何調整,仍然是拎不清。

再過十年,再來看這句話,這個君子所務之本,
是有三個維度的,第一個維度是做人的品性,要真誠,要勇敢,要沉思。
第二個維度是能力,要努力,要專注,要有成就。
第三個維度是靈性,要快樂,要善良,要溫靜 ……
就這麼簡簡單單的一句話,積三十年的人生長考,也只不過是稍有感觸。
如我這類人,是必須要拒絕太短時間的小周期精讀的。
所以呢,我更願意用一個小時的時間來速讀,用一生的時間來精讀。這樣不可以嗎?


( 06 )
好了,現在我們初步達成兩個共識:
第一個,書的價值的取決於你的閱讀能力,
與其到處去找有價值的書,莫不如賦予自己,化垃圾文稿為金玉的閱讀方法。

第二個,現在的信息爆發時代,每18 個月,人類的知識總量就翻一番。
所以我們需要高速有效的閱讀方式,同樣也需要更科學的吸收內化方法。


那麼我們就可以開始了。
——開始建立一個,讓那些不喜歡讀書、或是讀書時感覺到痛苦、又或是如我這般,
患有嚴重閱讀障礙的人的方法。
再給這個方法起個高大上的名字。諸葛亮式的讀書方法。


( 06 )
諸葛亮,年輕時候貪玩,和幾個小伙伴,一起讀書。
小伙伴讀書,第一要挑選有價值的,第二要精讀熟讀。
諸葛亮不這麼玩,他玩的是閱讀障礙症患者治療式閱讀。
——觀其大略,不求甚姐……不對,是不求甚解

現在已經不是諸葛亮時代,
書籍多到了嚇死人的程度,所以我們就需要製訂一個適用於自己的方案:

第一是目標:讓自己成為一個能夠迅速的從書本中獲取資訊、思想、知識與道理的人。
第二是方法:有計劃的強度訓練,養成受益一生的好習慣。
第三是流程,先易而後難,先娛樂,後專業。
先形成文字敏感,再形成知識敏感,第三步是體系敏感,第四步是思想敏感。

第四步是保障系統 ——先訂個小目標,一年讀300 本書。
……讀300 本書?尼瑪你想嚇死爹呀?
如果你發出這樣的驚嘆,那麼你八成患有較嚴重的閱讀障礙,
跟我來,你會發現這真的是個小目標,只是美好人生的一個美好開始。


( 07 )

我們現在開始。
第一步:選擇第一批要閱讀的書籍類型,建議從娛樂小說開始,書名越怪奇越好。
如果你想玩個有品味的,那就提供個 20 本書的書單給你哦:
喬斯坦 ·賈德之《蘇菲的世界》
保爾 - 盧·蘇里采爾《綠色國王》
薄伽丘之《十日談》
笛福之《魯濱遜漂流記》
斯威夫特之《格列佛遊記》
盧棱之《愛彌爾》
歌德之《少年維特之煩惱》
奧斯汀之《傲慢與偏見》
斯湯達之《紅與黑》
莫言之《蛙》
劉慈欣之《三體》
何夕之《天年》
雨果之《巴黎聖母院》
大仲馬之《基度山伯爵》
夏洛蒂 ·勃朗特之《簡愛》
艾米莉 ·勃朗特之《呼嘯山莊》
凡爾納之《海底兩萬里》
毛姆之《月亮和六便士》
東野圭吾之《犯罪嫌疑人 X 的獻身》
薇娜 · 達維多娃之《我和斯大林》
卡夫卡之《城堡》
村上春樹之《奇鳥怪行錄》

好,這只是我們書單的開始,你的書單你制訂,你的人生你做主,
閱讀這種事,一旦開始,就如滾石落山,形成巨大的人生慣性,帶給我激情的快感。


( 08)
第二步:拿出手機。
手機?
沒錯,拿出手機,地圖搜索,搜索距離你家最近的圖書館。

第三步:星期六到圖書館,以此書單為中心,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掃描。要借到 5 本書回家。
進入閱讀訓練流程。五天讀完五本書,再借新書,持續推動,直到形成閱讀強迫為止。


( 09 )
第四步,選擇臨睡前的一個小時,比如說 9 點至10 點。
第五步,坐在燈下,拿本書攤開第一頁。
第六步:目光從上而下移動,不要讀出聲,也不要追究每行每個字,
以每段為單位 ——重複一遍,以每段為單位,目光下移掃視。
第七步,以 10 秒左右讀一頁,一分鐘掃視6 頁,一小時能讀完一本300 頁左右的書。
——讀完後的感覺,大腦似乎空空,又有點懵懵,彷彿從現實中脫離出去,
又彷佛身邊發生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自己卻有種強烈的疏離感。
第八步,冥想一分鐘,去洗手間,回來碎覺。
——每天在固定時間,固定讀完一本,大約讀完30 本,
就會形成閱讀強迫症,見到書,就如小朋友見到奶瓶,不由自主的伸手過去。
——一年讀300 本,就會懵懵傻傻,詞不達意,
走路撞到電線桿上,會溫柔的說一聲:對不起。
——持續到第二年,就會有書寫的衝動。
這是你所讀過的書,在你腦子裡發酵而後醞釀而成的泡沫,
寫出來的文字超級垃圾,但對我們自己的人生成長,意義重大。
持續到第三年,你就自由了。
智力上的、心靈上的、與其它各方面的自由。就會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與見解。


( 10 )
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
有它自己內在的、精巧的邏輯架構。
而我們閱讀的最終效果,是能夠嫻熟的、選擇最優質的材料,
營建適用於自身的思維邏輯 ——這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思想。

有思想的人,能夠得心應手應對自己的人生,是幸福滴。
懵懂的人,也有自己的幸福,但太多太多無法解決的人生難題,會讓他們超級的鬱悶。
讀書,是最佔便宜的事兒。
別人一生的苦思,轉瞬間成為你的應用工具。這麼美好的便宜,占得越多,快感越強烈。

——這種閱讀方法,持續到第三年,你就獲得了自由,
從此書本成為了你的身外之物,你閱讀,只是為了為了豐富生命本身。
你的思想與見解,來於書本融入生活,高於書本更高於生活本身,
會讓你成為一個內心充滿快樂的人。

只為快樂,所以閱讀。

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閱讀-醫健-<只喝白開水,沒有咖啡、沒有含糖飲料、沒有酒精的日子,是怎麼樣的呢?>

文章出處:只喝白開水,沒有咖啡、沒有含糖飲料、沒有酒精的日子,是怎麼樣的呢?


摘要:
1. 減少熱量攝取
2. 緩和食欲
 你可能根本不餓,只是口渴。
3. 提升大腦運作
 如果等等要考數學,記得多喝水。
4. 水比較便宜
5. 提高新陳代謝
 起床後立刻喝水,會提高你一整天的新陳代謝。
 研究顯示,喝下500毫升的水,可以讓人的新陳代謝率上升30%;
 用一杯水來啟動你身體裡的引擎吧。
6. 讓你皮膚更好
7. 上廁所時更順暢
8. 對心臟有益
9. 有助活動


****
此文歸納了喝水,不喝飲料的好處。我是否應該也少喝飲料多喝水了呢?呵呵。
1, 2點可以結合,少攝取熱量,你只是渴而已。第3點 蠻炫的,作數學要多喝水。
其餘的,除了認同外,沒別的看法。

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閱讀-讀書-<試試這5個小習慣,讓頭腦沉澱兩天可以記更多>

文章出處:
為什麼新學會的東西不要馬上複習?試試這5個小習慣,讓頭腦沉澱兩天可以記更多


摘要:
1. 當別人的小老師
2.50分鐘/10分鐘的學習法則
3. 培養親手做筆記的習慣
4. 要有區間的做複習
 雖然這聽起來有違常理,不過在初次習得新知識後,最好別馬上急著複習。
 至少過個一兩天、甚至更長時間再來接觸,
 這有助於大腦發射更強的訊號來活化記憶力,這樣知識的保鮮期才能拉長。
5. 給大腦停機時間
 相信大家都聽過睡眠學習法吧?《心理科學》先前發表一篇研究,
 分別找來兩組法國籍的受試者,
 教導他們把16個法文單字轉換成斯瓦希里語(一種非洲語言)。
 實驗分為兩個受試期,「清醒組」的一次是在白天、另一次在晚上,但都在同一天舉行;
 「睡眠組」則是一次在晚上、另一次挪到隔天早上測試。
 結果證實,「清醒組」平均只能記住7.5個單字,但「睡眠組」卻能記得10個左右。
 睡眠有助於大腦形成長期記憶,《心理科學》建議,
 在兩個學習區間中做適當的休息,會比重複做單一練習來得好。
 有個小憩空檔,能夠讓大腦一直維持在最佳狀態,發揮最大的學習成效。


*****
不認同標題所說,我在第四點,再說明為什麼。
○第一點,就是藉由說給人聽,
 看自己的前因後果的推理、事物了解的掌握度、
 關鍵因素(人、事、時、地、物)的記憶,是否確當。
 特別是,別人的問題,也得回答得出,代表果真嫻熟。

○第二點、第三點
 時間,我是用番茄法(25min/5min),現在就是逐步、強迫自己落實。
  親手筆記這事,感覺有自己達成率有超過五成,積極漸進改善。

○不認同第四點。他這樣說,不夠科學。應該要說遵循「遺忘曲線」。
 
○第五點,這我很早就知道了。這樣做才是對的!
 我學生時代,有好幾次,睡醒之後,數學題就解了。
 學習新東西也是這樣,借助睡眠,讓大腦統整,適應,徐徐前進。

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閱讀-學習-李教授評「羅輯思維」

文章出處:李忠憲教授:羅輯思維

全文:
「羅輯思維」

對於羅輯思維的討論,好像非常的熱絡,我記得好像很久很久以前,
我的高中同學五百,說他非常崇拜陳文茜,陳文茜的節目非常的棒。
我對羅胖羅輯思維的感覺,大概就像五百對陳文茜崇拜這樣吧!
台灣人真的非常悲哀,一個有言論自由的地方,做不出像樣的知識性和思考性節目
羅輯思維到底好不好,對不對,每個人有自己的看法,不過表面上看起來真的非常有水準
關於這個節目,奧地利的詩人福斯特的這句話,
講的還蠻貼切,《「一半的真相」,對於「謊言」的傷害,
剛好是對「真相」傷害的一半強度》,部分的事實,當然不是事實!

Halbwahrheiten schaden der Lüge
nur halb so stark wie der Wahrheit.

Ernst Ferstl


*****
我對於「羅輯思維」的態度是,他是世界的一視角,他是疑問的起點,學習的發祥。
他說的東西,我暫且相信,再一步步盡最大努力思辨其合理性、求證其正確性。
(自不同角度挑戰跟質疑),我也看過不少批評羅振宇的文章了,
深知是人的,就會有盲點,甚至有一些身不由己(政治情勢)。
總得跳脫其本位,才會有較客觀衡量判斷。
當然,也不會有李教授同學五百,有偶像崇拜。我著眼的,還是自己的成長居多。

閱讀-經濟-陳文茜《只剩一個角落的繁華》:對「大議程」存疑

我曾經三度要寫這本書-陳文茜《只剩一個角落的繁華》的讀後感,
而主題設定在德國的「大議程(Agenda 2010)」(註1:翻譯名稱有所不同),
然而,每回看到網路上的資料,都沒有陳女士所說的美好,
因為對於社會制度、政策法規來說,是難以找到對照組,
然後下斷言:「如果沒有執行,會有多慘。或者,因為執行,方致今日之美好。」


看到正反兩派的說詞,加上我不是德國人,並沒有經歷過它們國家的那一段歲月,
要我寫一篇只說服我自己的文章,掰不出來。
除非漠視不利的說詞,絲毫不用提出反駁,一廂情願地相信「大議程」就是神。

我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姑且存疑吧。
談不讀後感的感言寫於此,就不納入"香嚴書齋"了。
書,好像已經送人了,
裡面印象最深的話:「世界的經濟,不像童話故事,壞人死去,好人就會幸福。



---------
註1:維基:議程2010

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

❤閱讀-讀書-<消化一本有價值的書,究竟怎麼做?>

原文出處:消化一本有價值的書,究竟怎麼做?

我想到李笑來曾講過:"看書,只是一個動作而已,真正...",
卻忘了當初為什麼他講這個的目的,因此,我上網搜,
不經意就找到這文章,讀後覺得不錯,就作此筆記。


*****
摘要:
◎李孝來:
「拿來一本書,就好像要打一場仗。
 在讀書的過程中,
 不斷整理這些概念與方法論之間的關係,其實是「消化」的必要過程。
 有些人從小就學會了並且早就習慣這麼做,而大多數人一輩子不會這麼幹 ——
  這就是為什麼最終絕大多數人只具備讀半本雜誌,看個豆腐塊文章的能力,
 而不大可能真正獨立消化一整本書的根本原因。 」
 
 §概念,就是你所"認定"書中所要傳達的重點
  方法論,就是你的讀書法,吸取書中精華而為己所用的能力

◎讀書之用
當我們的教育,個人經歷以及視野都很局限的時候,
讀書就是我們能獲取更多信息的最快捷的方式,
所以,我們更需要不斷努力去吸收更多的信息,
不斷優化自己吸收信息的方式,以及不斷嘗試去實踐自己從書中理解到的有價值的信息。

◎「讀一本書」只是一個動作,價值的產生,
都在於讀完後邊的行動,而不是「讀」這個開端的動作。
行動的四層面,
1)對書內容的理解,獲取信息              §自問:書說什麼?
2)對書中的內容結合自己的理解,挑出最有價值的部分輸出 §對你有價值的是什麼?
3)將這些有價值的部分在實踐中檢驗            §要如何實踐?
4)再將自己檢驗的成果再次梳理,進行分享 §根據實踐,書中道理是對的嗎?

◎李笑來:
「先別急著去解決大問題,從小目標開始。
 給自己設定小目標,然後選擇路徑,然後達成。
 相信我,達成目標是一種特殊的本領,大多數人其實沒有。
 達成很多小目標的過程中,收穫不僅僅在於那些目標達成了,
 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會發展出一整套屬於自己的,
 其實並不見得適用於所有人的目標達成方法論,或稱目標達成策略。
 §找出自己的套路來

整書的重點,經常提醒自己的概念:
1. 不要著急,好書值得讀很多遍
好書介紹:
A 拓寬你思維局限性,幫助你用新的認知態度來看待生活中事情的書,
 比如《暗時間》《把時間當做朋友》《自控力》《精進:怎樣成為一個厲害的人》
B 關於溝通類不僅實用還需要自己長時間去實踐並感受的書,
 比如《溝通聖經》,《溝通的藝術》,《關鍵對話》。


2. 不要太介意閱讀速度 要介意閱讀效率


3. 一定要輸出
無論你的輸出是一個簡單的思維導圖,
 一個複雜的思維導圖,一份摘錄,一篇讀書筆記,還是一篇書評,一定要保持輸出。

4. 一定要實踐一定要分享
經典的還是李笑來文章裡的一句話,
「分享,不僅需要能力支撐,也是培養能力的最重要手段。
 知識分享,沒有成本,只有收益 —— 雙方都有的收益。」

5. 持續思考 聯繫你的生活
§可以跟第一點歸納在一起

6. 與喜歡學習的人泡在一起
和喜歡學習的人一起吧,他們會自動且持續地散正面能量。
而不喜歡學習的人,恩,我身邊也不是很多,不好評價,大家自行感受下吧。
那些終身學習的人啊,就是值得被放在心中「榜樣」的位置。
一個活生生的榜樣的力量,在我們無聊的生活中,是多麼具有生命力呀!

❤閱讀-人際-<聊天少問“在嗎”,多學習這5種聊天方式>



原文:
聊天中,我最討厭別人問“在嗎”或者發“微笑”表情。
於那些問我“在嗎”的人我都不回,因為我相信如果你有急事,
你會打電話給我,或者發了“在嗎”後的幾分鐘時間裡,你會接著說找我的原因。

不過,我所收到的“在嗎”,大部分都是對方發了“在嗎”後,
有時候等了十幾分鐘、一兩個小時、一天時間也沒見對方繼續說明來意,
多半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既然沒什麼事,
我又何必耽擱時間與你閒扯,畢竟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

有事叨擾別人,想麻煩別人幫忙前,比起冰冷又顯套路的“在嗎?”
或一個讓人感覺帶有虛情假意的“微笑”表情,
不如給“在嗎”的前面加上對方的名字或暱稱
後面開門見山說主題,這樣顯得近人情有溫度,收到信息的人也會回复你,
當對方回复你後,你再態度和藹的說明自己需要對方幫助的原因。


一、耽擱時間,也影響溝通效率
前一段時間,時常有一個讀者問我“在嗎”,
看見留言時過去了十分鐘,我回复說在的,五分鐘後她回复在幹嘛?
我問有什麼事,過了幾分鐘她又說沒事,隨便聊聊。

讓人愉悅的聊天或者說會聊天,不一定你非得幽默風趣,通曉各種典故軼事,
有啥說啥,別拋下“在嗎”的魚竿把別人釣出來了,結果自己又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事情

從溝通角度來說,沒事隨便聊天非常浪費時間,而且也會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我工作那會兒有一個同事就喜歡發“在嗎”,
這件事讓我記憶猶新的原因是因為她的“在嗎”讓我開會遲到。

她問我“在嗎”,我沒能第一時間看見,過後回复說在,
等了一會兒她說之前發信息是想告訴你3點去開會,
然而當她發這條信息給我時已經3點過了,開會遲到了。
我忍住內心的鬱悶心情,說了一句麻煩以後有事說重點,要不然耽擱工作效率。
她回復了一句:哦。

忘了說,“哦”這個詞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中都不要隨便用,
不但會讓別人覺得你高冷,不易近人,
而且也會讓別人產生“我一腔熱情,你一個'哦'字把我打發了”的失落感
既會讓友情受到傷害,也會讓你工作中的溝通變得很吃力。
無論在職場中抑或生活中,一針見血就能解決的問題,不要拖泥帶水。


二、學會說重點,少套路別人
我在班級群裡問過同學,大家對於聊天中發“在嗎”有什麼看法?
大汪第一個訴說自己的“辛酸史”。

大汪說,有一個關係普通的朋友總喜歡給他發“在嗎”,
由於好奇心作祟,大汪就問怎麼了,然後套路如下:
“在嗎?”
“怎麼了?”
網上買了1件小東西差幾元錢,借給我零錢等會還你。

於是,大汪借給了對方,也不抱希望能收回這錢。
幾天後,女生又問“在嗎?”
他依舊說怎麼啦,女生說手機欠費了支付寶沒錢,交20塊過幾天還他。
於是,大汪依舊接受對方的套路,想著錢不多,別人困難時能幫忙就幫幫。

接下來時間,女生總會問大汪借幾元零錢或10塊充話費,
他把這事情說給他哥們後,他朋友讓他別借了,救急不救窮,
而且關係又不是特別好,對於這種平時不聯繫不交流的普通朋友,
關鍵時刻問你借錢買東西,多半只知道索取,不懂得珍惜與感恩。

經過這次後,女生每次問“在嗎”,大汪直接刪聊天信息不理,只要不理,她就不會再問。

大汪說,他發現通常問“在嗎”的人,
其實也沒有多大緊急的事,反正發“在嗎”給他的人,
他回復後,對方要么就是問你在幹嘛,要嗎就是問借錢或者幫忙。
如果你需要藉錢需要幫忙,直接說內容留言,看見會回覆。

無論你是缺錢還是需要別人的幫助,都學會說重點,而不是扔出“在嗎”後開始套路別人。
你的套路別人都懂,沒有直說是因為還把你當朋友。
§換句話說:利用別人,不好意思當面拒絕,先把人引出來


三、開門見山的聊天是給對方留有餘地
說話別說得太滿,這道理誰都知道,因為是給人留有餘地。
聊天談事情時,也同樣得給別人留有餘地。

工作中,如果你發“在嗎”,接著又沒再繼續詢問而是等著對方回覆,
這時,別人會想同事找我有什麼事?難不成加班?或者工作沒做好?被領導批評了?

這樣的聊天氛圍很緊張,也不利於同事之間健康良好的關係發展。
如果你開門見山說明找同事有什麼事,對方看見後,
他會有時間來思考該怎麼回答你的問題,
不會讓對方陷入“同事找我準沒好事”的自我恐慌中。
對於日常生活中的聊天也同樣如此,有話就直說,
不管好事還是壞事,對方看見後都有時間來考慮回答你問題的思路。

如果你覺得開門見山談正事太生硬了,
那麼你可以在前面加上對方的暱稱,對於並不是需要用嚴肅語氣來表達的談話內容,
可以在聊天裡加“啦、呀,嘿嘿”,最好避免“哦、喲、呵呵”
這類讓人感覺皮笑肉不笑的陰冷語氣。


四、用對方容易接受的說話方式
身邊有一個同學小蘭,初中時沒發現她口才好會說話,
到了大學後平時放假聚在一起玩時,才發現原來她那麼會說話。
她的會說話不是假惺惺地奉承巴結,
而是懂得察言觀色,然後根據不同類型的人用對方喜歡的說話方式交流。

有的人說話語氣傲,有的人說話笨,也有的人說話口吐蓮花,她都能應付得了,
而且不會讓人覺得很虛偽,而是真心讓對方認為和你聊天我很開心,認識你我很有收穫。

人際交往中,用對方喜歡的方式交流可以較為順暢的打開溝通主題,
至少當你站在對方角度思考溝通內容時,你會發現如果別人用我喜歡的方式和我交流,
我會感到愉悅,也能促進加深彼此的友情。
§這講得比較抽象



五、有“溫度”的聊天幫你拉近彼此的距離
細心的人會發現,“在嗎”兩個字顯得很有距離感,
無論是親密朋友還是普通朋友,發“在嗎”都不易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至少我個人覺得“在嗎”兩個字顯得沒有“溫度”而且“不近人情”,像是陌生人之間的溝通交流。

我們聊天、談工作、業務,無非是想促進溝通的有效性,
達到雙贏的目的,但如果你發送的聊天內容“冷冰冰的”,很不利於雙方達到共贏局面。

有溫度的聊天不是虛情假意或者全是客套話,
也不是明明不熟悉的朋友非要裝成老友對你噓寒問暖,讓聊天與溝通變得有“溫度”,
少問“在嗎”,少發“微笑”表情,少用“呵呵”,按照你平常交朋友的方式真誠、真心對待即可。

一個人的說話方式雖然不能代表作這個人的情商高不高,
但影響著這個人為人處世方面的發展。

我並不需要你說話的方式有多麼完美無瑕,甚至像演說家一樣語驚四座,
我只希望你的說話方式真誠一點,少點套路,多點像你微笑時那麼美麗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