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1日 星期六

成語_抓襟見肘

抓襟見肘,依照教育部成語辭典(註1)。
注音:ㄓㄨㄛ ㄐㄧㄣ ㄒㄧㄢˋ ㄓㄡˇ
 我比較常聽人念:抓襟見(ㄐㄧㄢˋ)肘,少聞人講:抓襟現(ㄒㄧㄢˋ)肘。
 不過沒關係,溝通,彼此曉得表達什麼就行。

釋義:比喻短缺不足、窮於應付的窘態。
 字面上的解釋則是:人衣衫破敗,才抓住衣襟蔽胸,又露出了手肘。

典源:《莊子.讓王》:
 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
 若按原始文字造四字成語,應做「捉衿肘見」。
 而且,後句的「納屨而踵決」,意思一致卻無人引用,或作納屨踵決、納屨決踵...。
 也沒有人像對曹植《君子行》中:「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兩句合併成「瓜田李下」。
 如果那樣,不知典故和沒學習這成語的人,便亟難揣度辭意
 「抓襟見肘」至少簡單些,想像拉拉衣襟、手肘現露的樣子,也許能推測出窘蹙。

造句:這些日子他花費太大,還不到月底就左支右絀、捉襟見肘了。
 

*****
「襟」、「袂(ㄇㄟˋ)」、「衽」等字,似乎在「口語」較少出現(「書面」較多)。
除了像成語那類的固定用法,「抓襟見肘」就是,又如「連襟」、「連袂」等等。
(「連襟」、「連袂」,既是可用於姊妹的丈夫彼此互稱,也能表達一同行動)
這牽涉到辭彙隨時間流變,且今日衣服近乎全盤西化的關係吧。

傳統漢服,上半身是「衣」、下半身是「裳」或 「裙」(註2)。
另一種"較"常聽的女子短上衣,名「襦(ㄖㄨˊ)」(註3)。
「襟」、「袂(ㄇㄟˋ)」、「衽」皆位於「衣」。維基講述它們具體位置蠻詳盡的,如下:

而下圖,更能知道襟在現代服飾的位置:



*****
當有人問我什麼是「抓襟見肘」,我可以回答出其意指,但我無法說出處。
興許我從來沒聽說,興許雖然我從前讀過,卻因睡眠者效應(註4),忘了。
我從前曾寫一篇有關「睡眠者效應」(註5)的文章,這裡不復述。

然而,某親友之所以遺忘、搞錯成語...據我觀察得出的「原因」,就令人感到遺憾了。
他很喜歡看號稱綜藝節目的「益智遊戲」。
遊戲條件是不能提四字當中任何一字,
換以英文、或肢體語言、或YESorNO問答等等方式說給隊友聽,猜中得分,猜錯失分。
那些人經常是曲解瞎掰,而這樣的耳習目染下,必定扭曲記憶、必定薄弱自己的文化水平。



-----------------------------------------------------------------------------------------------------------








對人的忘記比對事的忘記更快。
凱爾曼和霍夫蘭在解釋睡眠者效應產生的原因時指出:
人們忘記溝通的來源(傳達者)比忘記溝通的內容要更快一些。 
這可能是,因為人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記憶比較困難,
而事情往往總是比較具體的、比較形象的,這種形象具體的東西人們是易於記憶與回憶的。
這是記憶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的。
因此,過了三週後,根據艾賓浩斯的的遺忘規律,人名(信息傳達者)在不再提及時,
人們只能根據回憶任務來進行回憶搜索,從而產生睡眠者效應。





-----------------------------------------------------------------------------------------------------------
參考:
維基:曼德拉效應 (別跟睡眠者效應混淆)
是一種都市傳說或陰謀論,指集體記憶與史實不符。...
目前,主流科學界認為此效應是錯誤記憶的一種體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