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南雅中學一新生發言稿,震驚所有家長
http://wantnote.com/2013/07/27/a-clever-girl-taking-about-family-education/
我非常認同她提的幾個觀點。
第一點,分數:
她說:「那種掛鉤很容易培養孩子的功利思想,而偏離了學習和生活的本質。」
我想起蔡穎卿及大前研一的書中:不會拿錢叫孩子做家事。
孩子(乃至家中的每一份子)做家事是家人生活的基本義務,不該用金錢去鼓勵。
親人相處的互助關懷(愛與責任感,相互扶持),更不是用金錢去策使,
而是基於親情使其主動、自發、理所當然。
第二點,
生命是動態的(無常),
享受生命是享受追求目標的當下(過程),而不是停滯在某個成果上。
(成果在得到的那一刻沒多久,就已經成為歷史)。
獲得所求的那時喜悅,比起生命恆無止盡的流動,永遠是短暫的。
第三點,閱讀經典,不求速成。
不讀雜誌、童話故事、如何成功速成等等,要讀經典的的世界名著。
我認為,這是因為人在成長中,漸會對人世間一切的認識,由微而著,由渾而劃。
體會越趨清晰細膩、觀察更加透徹入微(才會有 戒之在得)。
往往是這些經典,才能表現出這種描述人間的精準,說到心坎上。
第六、第八點。讓孩子獨立自主,擁有能力。
她說:「因為,孩子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
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是最重要的。不要用家長心中的選擇去評價孩子。」
她說:「爸爸媽媽終將老去,要學會把舞台適時地讓給孩子,讓他們發揮。
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實踐、思考中,不斷長大,獨立,然後超越父母。」
我覺得中國的傳統概念,
很愛將「孝」字跟「順」字合在一起,孝順就得合父母之意。
假如不聽父母、有自我意見的話,就扣個大帽子:「你不孝!」。
這是何其沉重,而且縱然父母百年之後,也不放過,
引論語之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常會這樣解讀:父親在世時,觀察子女的志向有沒有和父親相同;
父親去世後,觀察子女的行為是否遵守父親所立的良善規矩。
http://wantnote.com/2013/07/27/a-clever-girl-taking-about-family-education/
我非常認同她提的幾個觀點。
第一點,分數:
她說:「那種掛鉤很容易培養孩子的功利思想,而偏離了學習和生活的本質。」
我想起蔡穎卿及大前研一的書中:不會拿錢叫孩子做家事。
孩子(乃至家中的每一份子)做家事是家人生活的基本義務,不該用金錢去鼓勵。
親人相處的互助關懷(愛與責任感,相互扶持),更不是用金錢去策使,
而是基於親情使其主動、自發、理所當然。
第二點,
生命是動態的(無常),
享受生命是享受追求目標的當下(過程),而不是停滯在某個成果上。
(成果在得到的那一刻沒多久,就已經成為歷史)。
獲得所求的那時喜悅,比起生命恆無止盡的流動,永遠是短暫的。
第三點,閱讀經典,不求速成。
不讀雜誌、童話故事、如何成功速成等等,要讀經典的的世界名著。
我認為,這是因為人在成長中,漸會對人世間一切的認識,由微而著,由渾而劃。
體會越趨清晰細膩、觀察更加透徹入微(才會有 戒之在得)。
往往是這些經典,才能表現出這種描述人間的精準,說到心坎上。
第六、第八點。讓孩子獨立自主,擁有能力。
她說:「因為,孩子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
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是最重要的。不要用家長心中的選擇去評價孩子。」
她說:「爸爸媽媽終將老去,要學會把舞台適時地讓給孩子,讓他們發揮。
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實踐、思考中,不斷長大,獨立,然後超越父母。」
我覺得中國的傳統概念,
很愛將「孝」字跟「順」字合在一起,孝順就得合父母之意。
假如不聽父母、有自我意見的話,就扣個大帽子:「你不孝!」。
這是何其沉重,而且縱然父母百年之後,也不放過,
引論語之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常會這樣解讀:父親在世時,觀察子女的志向有沒有和父親相同;
父親去世後,觀察子女的行為是否遵守父親所立的良善規矩。
在守喪三年內,觀察子女若能奉行不變,就可算是盡孝了!)
如此,子女只能在父母一百零三年後(百年之後,加三年)才能獨立自主了,
不是很可悲嗎?
若「孝」字必得跟「順」字合在一起,
我希望,順是指順應人理,承繼的是進步文明,一個人在社會生存的能力:
性格獨立(不屈不饒、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
思考獨立(不人云亦云,勇於思考為什麼),
如此,子女只能在父母一百零三年後(百年之後,加三年)才能獨立自主了,
不是很可悲嗎?
若「孝」字必得跟「順」字合在一起,
我希望,順是指順應人理,承繼的是進步文明,一個人在社會生存的能力:
性格獨立(不屈不饒、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
思考獨立(不人云亦云,勇於思考為什麼),
經濟自主(能自給自足,管理財務)。
而且請將「父之道」定義在這上,
回看論語的「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才可以感受到歷久彌新的文化活力。
而且請將「父之道」定義在這上,
回看論語的「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才可以感受到歷久彌新的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