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Z08成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Z08成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成語_浮想聯翩



釋義:連續不斷地聯想。更直譯的解釋:漂浮不定的想像,連續不斷。
出處:晉·陸機《文賦》:
「若遊魚銜鉤而出重淵之深;浮藻聯翩;若翰鳥纓繳,而墜曾雲之峻。」

陸機將「浮藻」用作文辭的比喻,在文學裡,這種比擬十分常見。
辭彙,本就可以寫作「辭藻」,兩者詞義相通。

讓人好奇的是,這個詞經過時代流傳後,竟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它沒有轉變成「浮文」或「浮詞」,卻成了「浮想」——這個「想」字的替換,實在耐人尋味。

我自己覺得最有趣的,是「翩」這個字。
從《文賦》來看,「翩」用得恰當不違和,形容輕盈飄順、連續不斷。  
假如不知這層典故,我猜有人會寫成「浮想聯篇」吧。





2023年3月12日 星期日

成語_浮想聯翩



浮想聯翩,應是常見成語。釋義為:連續不斷地聯想(註1)。
莫寫作:浮想連"篇"(或許受「廢話連篇」的影響),雖然從字面看並不違和。

「翩」有羽字旁,和雙翼相關,其字義是「快速地飛動」,
可想成鳥兒振翅飛翔,飛速疾快的模樣。
見「聯翩」,我腦中會浮現如上圖畫面。是群,不是單,數大便是美。
但是!!!
必須得說:這句成語是時間層面的「接連不斷」,鳥兒連續飛行,
而不是空間層面的「數量廣大」,鳥兒聯合群飛。

另一些含「翩」字的成語有:
「翩翩起舞」,即輕盈愉快的跳舞;「風度翩翩」,即舉止瀟灑。
也應該是拿鳥兒舞動雙翅來形容舞姿或舉動等等吧。
我覺得取的形象是鳥兒在地面求偶的動作。是單,不是群,雄禽的高光時刻。
以上是我自個胡思亂想。


唯一找到「浮想聯翩」的「出處」是,晉朝陸機的<文賦>(註2):浮藻聯翩。
這是一篇文學批判的好文,推薦閱讀。此處的浮藻,就是文藻、詞藻。
而「浮想聯翩」在講行文時,詞彙源源不斷、滔滔不絕,就像鳥兒...。
今義與古義,已是偏離。



-------------------------------------------------------------------------------------------------------------------



[這篇翻譯得比百度百科好]


2023年3月11日 星期六

成語_倒行逆施


吳子嘉董事長在直播節目(註1)援引李敖(註2)的話:「倒行逆施」應作「倒行逆旅」。
這是正確的。
逆旅,即旅館,如李白詩:「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意為:天地是萬物的旅社,光陰是穿越百代的過客。


宋朝一書《能改齋漫錄》(註3),作者是吴曾 ,其卷三云:
 《史記•伍子胥傳》:「子胥曰:『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西漢《主父偃傳》亦曰:「吾日暮,故倒行而逆施之。」
 餘按,《吳越春秋》乃云:「日夕途遠,吾故倒行逆旅之於道也。」
 乃知施字即旅字。施字於道無義。

  《國語》曰:「晉陽處父過寧,舍於逆旅。」
 潘岳《上客舍議》,亦引語曰:「許由辭帝堯之命,而捨於逆旅。」
 魏武帝詩曰:「逆旅整設,以通商胃。」
 乃知逆施可於事言之,至於道路無義也。當俟有識者訂之。 
 《左氏傳》:「苟息曰:『今虢為不道,保於逆旅。』」
 《正義》曰:「逆,迎也。旅,客也。迎止賓客之處也。」
 馬融《長笛賦序》曰:「有洛客舍逆旅。」。

分兩段,
第一段,作者拿《吳越春秋》校正《史記•伍子胥傳》,「逆施」是「逆旅」的誤寫。
而吳子胥講的是:「天黑了,長路還遠著,不如倒回旅店住下。」
第二段,壓根沒必要知道每一句話之意思...此是作者舉諸例,證實「逆旅」才是正規用法。

那麼,日後要寫「倒行逆施」或「倒行逆旅」呢?
準定是「倒行逆施」!不見國語辭典「倒行逆施」的釋義(註4):
不遵常理行事。後比喻違背社會俗尚,胡作非為的罪惡行徑。」,不就和原意全然不符嗎?



---------------------------------------------------------------------------------------------------------



註2:哈囉李敖
史記伍子胥傳:「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通常說法是指老了、沒路可走了、不按牌理出牌了。
其實訓詁起來,「逆施」可能是「逆旅」之誤:
前面還有長路要趕,走不完了,不如倒回旅館裏,睡個好覺,明天再說。
這樣解釋,才像復仇之神伍子胥。復仇是深謀遠慮的作業,先別玩死自己。


註3:
也談到史記伍子胥傳、主父偃傳。



成語_窮途末路、末路窮途


按教育部成語典2020版(註1),成語窮途末路,窮途、陌路分屬兩個來由。
 「窮途末路」係由「窮途」及「末路」二語組合而成。
 「窮途」見於《周書.卷四一.王褒列傳》中王褒〈與周弘讓書〉。...
  嗣宗窮途,楊朱歧路...
 「末路」則見於《漢書.卷五一.賈鄒枚路傳.鄒陽》中鄒陽的〈上書吳王〉...
  至其晚節末路,張耳、陳勝連從兵之據,以叩函谷,咸陽遂危。...


百度(註2)對於「窮途」的出處,有不一樣看法,
它認為是《吳越春秋·王僚伎公子光傳》:子胥曰:「夫人賑窮途,少飯亦何嫌哉?」

暫且擱置異議,同時不說解這幾段文言文語義,因為那不是我主要探討的。
誠然,兩關鍵詞在它們所舉的段落中。
但我覺得,若能有查究出首次將其合二為一的字句出典會更佳,可惜搜尋無果,略顯遺憾...。

無獨有偶,學過高中國文課都曾聽聞的郭公夏五(註3)、魯魚亥豕(註4),亦是這般。
「郭公」源於《春秋·莊公二十四年》、「夏五」源於《春秋·桓公十四年》、
「魯魚」出自《抱朴子.內篇.遐覽》、「亥豕」出自《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
可是,郭公夏五、魯魚亥豕,兩兩第一回結合一起在何書、何文,沒人研究,不可考。


*****
教育部成語典,窮途末路的辭條,還引用到《兒女英雄傳》第五回和第二十六回的文字。

第五回(註5)是:「你如今是窮途末路,舉目無依」。
這也列在國語辭典的「窮途末路」。

第二十六回(註6)是:「那時我見你兩個末路窮途,彼此無靠,是我一片好心,一團熱念。
情形同上,國語辭典有「末路窮途」對應。

這應當不是歷史上頭次被這麼用。
並且,不像「屢敗屢戰」和「屢戰屢敗」,「末路」和「窮途」的先後互換,意思不變。



-------------------------------------------------------------------------------------------------------------


參考:成语典故:穷途末路 [這篇文章寫于2010年,比教育部更早]







晉·葛洪《抱朴子》:“諺云:‘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
《呂氏春秋·察傳》:“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


註5:



註6:


















2023年3月10日 星期五

成語_天網恢恢、法網恢恢


天網恢恢的「恢恢」,辭義為何?是說網孔「疏而不密」或「密而不疏」呢?
若直觀地唸出下一句:「疏而不漏」,便會答「疏而不密」;
若將它和「犯人被捕落網」聯想一塊。網子密,好逮著,便會答「密而不疏」。
其實,以上皆非。恢恢是形容網子大,跟疏、密,係非同件事。
教育部國語辭典(註1),「恢恢」的釋義:寬闊廣大的樣子

附帶說明「疏而不漏」,意為:雖然寬大鬆散,但一個也不遺漏。
這裡的「疏」,便可作:網孔疏大而不精密了。


我覺得有個小地方蠻有趣的。
天網恢恢(或法網恢恢)出現在犯罪事件之報導的頻率最高:某某某終難逃天網恢恢。
能直譯成,某某某終究難以逃過法律、天理那張大網。
可是,它的出處是《老子》,原意不偏負面。
《老子》73章: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闡述的是:
天道或者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就是自然)網布寰宇,無處不在。
稀疏而不會有一絲絲的漏失。可視為真理的普遍性。

不過,我覺得《老子》這本書過於抽象概念化。
各家的解說,可謂是眾說紛紜,好難歸納出同一個道德相貌。
就說,道家的老子和道教的老子,便形象不同。



------------------------------------------------------------------------------------------------------------




------------------------------------------------------------------------------------------------------------
參考:[古籍今注今译丛刊:老子今注今译(繁体)].陈鼓应注译. Page 223(民國67年,第6版)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成語_山雞舞鏡

在維戴爾-維德斯柏《你問對問題了嗎?》一書中,
他問:「如何解決"住戶抱怨電梯太慢"的問題?」,正常方向會朝「如何加快升降速度」,
可是,作者提出不一樣觀點,改以"更好的問題"替代,
如:怎讓人"覺得"等待時間縮短,於是,安裝鏡子便解決問題。
作者解釋其原因,說:「當大家看著令人著迷的東西(也就是他們自己),就會忘記時間。」
這應當是所謂的自戀吧。

而成語「山雞舞鏡」也講同現象-自戀。似乎不只人類才這樣。
國語辭典對其之釋義:
 山雞自以毛羽美麗,在水旁或鏡前看到自己的影子便舞蹈不止。...
 後用以比喻顧影自憐、自我陶醉


不過,在一本我忘了書名的小說中,看過異義。
引用成語那一段是東漢曹操四子曹沖的臨終自悔:
「為何我要如此好強,我宛如雄雞見鏡子影像,誤作競敵,不知是自己,
便起舞展示雄風,震攝敵手氣焰。可是,敵手非但不服軟,竟齊同飆舞。
難忍刺激!敵不止、氣更急、舞愈狂!敵不停、心更怒、舞愈亢!至死方休。
害死我的,哪裡是敵人,而是自己。」雖然這不同一般用法,但挺有趣的。

西方亦有「自戀」主題之希臘神話,後被心理學取作「自戀情節」的專有名詞。
其主角是納西瑟斯,英文Narcissus,又作水仙(花),西方水仙花得名於這典故。
簡單講講故事,某日納西瑟斯來到湖邊,看到湖中自己的倒影,
被自己俊容迷戀得不能自拔,不願離去,日一久,幻化為湖畔水仙(花)。


2022年9月18日 星期日

成語_彈冠相慶



「彈冠相慶」這成語出自《漢書》卷72的<王吉傳>(註1)。
 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舍同也。
 元帝初即位,遣使者徵貢禹與吉。吉年老,道病卒,上悼之,復遣使者弔祠云。
白話文:
王吉和貢禹是好朋友,
世人稱「王吉(王吉字子陽)在朝當官,貢禹也將入仕(撣去帽子上的灰塵,準備做官)」,
就是說它們志趣相投,同進退。西漢元帝即位時,遣使者徵王吉和貢禹進入朝廷為官。
王吉年老,途中染病死亡,元帝哀悼他,再派使者弔祭。


我個人覺得比較有趣的點,王吉和貢禹兩人傳記皆在《漢書》卷72,
沒有舉出王吉出仕,貢禹隨之的實例。
《漢書》卷72<貢禹傳>:
 徵為博士,涼州刺史,病去官。復舉賢良為河南令。歲餘,以職事為府官所責,免冠謝。
 禹曰:「冠壹免,安復可冠也!」遂去官。
也就是,在元帝登位前,貢禹做過博士,涼州刺史,因病辭官。然後,又被推舉作河南令,
不知道犯了什麼事,要他脫帽謝罪,他說:「帽子一旦摘下,豈能再戴」,於是罷官。
看不出與王吉的關聯。
而這次元帝找兩人共任官職,王吉半路過世,貢禹作諫大夫,亦沒在一起。
即《漢書》卷72:元帝初即位,徵禹為諫大夫。

不過,這事不怎重要,我就好奇。


再回來談成語,另一句「貢禹彈冠」也同談此事。
「貢禹彈冠」的意思是:樂意輔佐志向相同的人(註2)。
比起「彈冠相慶」,很少見人用在句子中。

從王吉和貢禹的故事典故,「彈冠相慶」應為褒義,即將作官而互相慶賀。
然而,由於北宋蘇洵的<管仲論>中,
拿來描述豎刁、易牙、開方三位奸臣在管仲一死,彼此歡慶道喜,又有機會回朝當官。
自此,「彈冠相慶」淪為貶義(註3)。



----------------------------------------------------------------------------------------------------------





註3:
1. 百度:彈冠相慶
○這則成語指官場中一人當了官或升了官,同夥就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
亦用於指即將作官而互相慶賀;後用來形容壞人得意的樣子。
其結構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等,含貶義
參考:百度:謂語
 ○謂語(Predicate)是對主語動作狀態或特徵的陳述或説明,
 指出"做什麼(what to do)" , "是什麼(what is this)"。
 ○例如:
 1.他們正在排練節目。(排練,動詞做謂語);
 2.魚兒在河裏游泳。(游泳,動詞做謂語);

○東漢·班固《漢書·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捨同也。”
後人把“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説成“彈冠相慶”,提煉為一則成語。

○「彈冠相慶」用作貶義是從北宋名家蘇洵開始的
他在《管仲論》中用「彈冠相慶」形容春秋齊桓公有三個近臣,
均是用卑鄙的手段討悦取寵的:
一是豎刁,二是易牙,三是開方。他們相互勾結禍亂齊國,後來齊桓公重用管仲為相,
這三子沒辦法使用計謀。管仲一死,這三子高興得不得了,馬上各自回家取出舊官帽,
彈灰跳躍,相互慶賀,準備捲土重來。
這是“彈冠相慶”第一次用在壞人身上,流傳到今天,這一成語就變成了貶義詞,
形容壞人之間一個人有了權勢,其他人也得到好處的醜態。

○彈冠:撣去帽子上的灰塵,準備做官。不可將其理解為“扔起帽子慶祝”。
這則成語為書面語,用於正式的場合,在句子中多作謂語,含貶義


2. 漢語網:彈冠相慶
○用作貶義。指壞人得意時的樣子。一般作謂語。


----------------------------------------------------------------------------------------------------------
參考資料:
[劉氏冠得知道一下,宋朝長翅帽,


[有人不認為長翅帽是宋太祖的發明]
至於宋朝官帽用長翅膀防止大臣交頭接耳這種說法,
其實最早出自元初人所寫的《席上腐談》:
「宋又橫兩腳,以鐵線張之,庶免朝見之時偶語。」
認為平橫的兩腳起到避免朝見時「偶語」的功能。
而《席上腐談》被古人評為「詞意多膚淺無稽」,
說法「多附會穿鑿不足據」,由此可見此說法多是後人的演繹。
至於附會到趙匡胤身上,就是更加晚近的編造演繹,切不可當真了。


○《後漢書·輿服志》里,詳細列出了常見的十九種帽子,各有等級,不容淆亂。
[無時間一一查證本文所有敘述的真假,僅列出參考]

○漢朝人在正式場合見面,一定要戴上帽子,否則就是失禮。
據《史記·汲黯傳》記載,有一次漢武帝在殿里閒坐,沒有戴帽子,遠遠看到汲黯過來,
連忙躲到帳後,吩咐近侍告知汲黯,無論他來彙報什麼事,一律准奏。
皇帝都是如此,大臣們更是謹慎小心,不敢不戴帽子。
可是就算戴了帽子,還得時不時摘下來。這怎麼說?

原來,大臣們輕則說錯話,重則犯了罪,哪怕只是有犯罪嫌疑,都要叩頭請罪,
請罪前必須「免冠」,也就是摘下帽子來,這已成為一種慣例
如《漢書·霍光傳》記載,漢昭帝時,大將軍霍光被左將軍上官桀等人誣告,
昭帝召見霍光,霍光雖然位高權重,此時也只能摘掉帽子,叩頭請罪。
好在昭帝明白霍光是冤枉的,請他先戴上帽子,
這就等於是說:你無罪!一聽這話,霍光就可以把心放肚子裡了。
[回應上文,貢禹的免冠]


○西晉史學家司馬彪,著有《續漢書》,
裡面的《輿服志》就有對進賢冠十分詳細的描述:
"進賢冠,文儒者之服也。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公侯三梁,
中二千石以上至博士兩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學弟子皆一梁

宗室劉氏亦兩梁冠,示加服也。"

○東漢和西漢的進賢冠區別很大,西漢的進賢冠"有冠無幘",
而東漢的進賢冠,是"有冠幘"。《續漢書》有相關記載:"古者,有冠無幘"。
現代考古學家出土的西漢雕石像刻中,裡面的西漢人,戴的都是沒有幘的進賢冠。

○漢元帝喜歡戴加了幘的冠,所以漢元帝時期,所有的文官儒學都可戴這種幘冠,
即如《晉書·輿服志》所說:"介幘服文吏"。
於是,從漢元帝開始,頭戴有幘的冠,成為了一種風氣。
也是從漢元帝開始,幘和進賢冠便合二為一,演變成了成了漢代的進賢冠。

2022年7月22日 星期五

成語_失之東隅,得之桑榆


「桑榆」可以借稱「傍晚、日暮、西方」,亦可比喻「晚年」。
若從其在文獻出現之先後(註1),最早出處應該是西漢時的《淮南子》<說林訓>(註2),
聖人之處亂世,若夏暴而待暮,桑榆之間,逾易忍也」,
白話文:
「聖人處於亂世之中,就像盛夏日暴曬下等待傍晚,在桑樹榆樹之間,更容易熬過」。
現在如此炙熱天氣,很能體會此譬喻。於是乎,「夕暮」就「桑榆」搭上關聯。

有人再作解釋:太陽西落時會照在桑榆上,故而「桑榆」從「傍晚」又衍生「西方」之意。
但我不明白:「為什麼偏偏照射在桑樹、榆樹,而不是其他樹種?」,
不過,你倒是可以說,語言習慣、文學美感沒道理可言,人家就選上「桑榆」,哈哈。


我查到多數對「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由來(註3),
寫是《後漢書.卷一七.馮異傳》:
「始雖垂翅回谿,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這是因為時間前後來看,他在之前東邊敗仗,後來在西邊戰勝。於此處,「桑榆」是西方。
因此,「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常做的釋義是,
「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後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或「有失有得」;

其次,「西方、日暮」常被喻為「晚年」,故有成語「桑榆晚景」。
同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亦可以理解為:
青春年華雖然已經逝去,但珍惜桑榆似的老年歲月就不會為時太晚。



---------------------------------------------------------------------------------------------------------




原文:聖人之處亂世,若夏暴而待暮,桑榆之間,逾易忍也。
白話:聖人處於亂世之中,就像盛夏處在正午烈日暴曬之下等待傍晚清涼降臨;
如果太陽已經西沉,那就容易熬過去。

2022年5月21日 星期六

成語_抓襟見肘

抓襟見肘,依照教育部成語辭典(註1)。
注音:ㄓㄨㄛ ㄐㄧㄣ ㄒㄧㄢˋ ㄓㄡˇ
 我比較常聽人念:抓襟見(ㄐㄧㄢˋ)肘,少聞人講:抓襟現(ㄒㄧㄢˋ)肘。
 不過沒關係,溝通,彼此曉得表達什麼就行。

釋義:比喻短缺不足、窮於應付的窘態。
 字面上的解釋則是:人衣衫破敗,才抓住衣襟蔽胸,又露出了手肘。

典源:《莊子.讓王》:
 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
 若按原始文字造四字成語,應做「捉衿肘見」。
 而且,後句的「納屨而踵決」,意思一致卻無人引用,或作納屨踵決、納屨決踵...。
 也沒有人像對曹植《君子行》中:「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兩句合併成「瓜田李下」。
 如果那樣,不知典故和沒學習這成語的人,便亟難揣度辭意
 「抓襟見肘」至少簡單些,想像拉拉衣襟、手肘現露的樣子,也許能推測出窘蹙。

造句:這些日子他花費太大,還不到月底就左支右絀、捉襟見肘了。
 

*****
「襟」、「袂(ㄇㄟˋ)」、「衽」等字,似乎在「口語」較少出現(「書面」較多)。
除了像成語那類的固定用法,「抓襟見肘」就是,又如「連襟」、「連袂」等等。
(「連襟」、「連袂」,既是可用於姊妹的丈夫彼此互稱,也能表達一同行動)
這牽涉到辭彙隨時間流變,且今日衣服近乎全盤西化的關係吧。

傳統漢服,上半身是「衣」、下半身是「裳」或 「裙」(註2)。
另一種"較"常聽的女子短上衣,名「襦(ㄖㄨˊ)」(註3)。
「襟」、「袂(ㄇㄟˋ)」、「衽」皆位於「衣」。維基講述它們具體位置蠻詳盡的,如下:

而下圖,更能知道襟在現代服飾的位置:



*****
當有人問我什麼是「抓襟見肘」,我可以回答出其意指,但我無法說出處。
興許我從來沒聽說,興許雖然我從前讀過,卻因睡眠者效應(註4),忘了。
我從前曾寫一篇有關「睡眠者效應」(註5)的文章,這裡不復述。

然而,某親友之所以遺忘、搞錯成語...據我觀察得出的「原因」,就令人感到遺憾了。
他很喜歡看號稱綜藝節目的「益智遊戲」。
遊戲條件是不能提四字當中任何一字,
換以英文、或肢體語言、或YESorNO問答等等方式說給隊友聽,猜中得分,猜錯失分。
那些人經常是曲解瞎掰,而這樣的耳習目染下,必定扭曲記憶、必定薄弱自己的文化水平。



-----------------------------------------------------------------------------------------------------------








對人的忘記比對事的忘記更快。
凱爾曼和霍夫蘭在解釋睡眠者效應產生的原因時指出:
人們忘記溝通的來源(傳達者)比忘記溝通的內容要更快一些。 
這可能是,因為人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記憶比較困難,
而事情往往總是比較具體的、比較形象的,這種形象具體的東西人們是易於記憶與回憶的。
這是記憶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的。
因此,過了三週後,根據艾賓浩斯的的遺忘規律,人名(信息傳達者)在不再提及時,
人們只能根據回憶任務來進行回憶搜索,從而產生睡眠者效應。





-----------------------------------------------------------------------------------------------------------
參考:
維基:曼德拉效應 (別跟睡眠者效應混淆)
是一種都市傳說或陰謀論,指集體記憶與史實不符。...
目前,主流科學界認為此效應是錯誤記憶的一種體現。


2022年4月16日 星期六

成語_指桑罵槐



「指桑罵槐」是婦孺皆知的成語吧,釋義是:指著桑樹罵槐樹,比喻拐彎抹角地罵人(註1)。
它有趣的地方在為什麼選擇「槐樹」和「桑樹」。
教育部《成語典》(註1)的分析如下:
 如果要論究為何要用槐樹和桑樹來作比喻,也許是因為槐樹向來作為官府的代表
 如《周禮.秋官.朝士》說:「面三槐,三公位焉。」
 意思是說周代宮庭外植有三棵槐木,
 太師、太傅、太保等三公朝天子時,要面向三槐。
 宋代兵部侍郎王祐,曾經親手種三槐於庭,自言子孫必有為三公的。
 後來他的兒子果然當上宰相,世稱為「三槐王氏」。
 唐代李公佐在所撰的傳奇〈南柯太守傳〉中,說到淳于棼醉臥槐樹下,
 夢至大槐安國,出仕南柯太守。夢醒後,始覺大槐安國原是槐樹下的蟻穴。
 這裡也是用「槐樹」來代表官府。
 至於桑樹,那就是民間常見的農作植物了,可以作為一般平民百姓的代表。
 指著桑樹罵槐樹,可解釋為民眾由於畏於威勢,把對官府的不滿一股腦兒向桑樹來發洩吧!

大家都曉得桑樹的果實是桑葚,但是,這應該不是它所以是"常見農作物"的主因。
唐代孟浩然<過故人莊>:「把酒話桑麻」,桑跟麻擺一塊是比較能說明用途的。
桑葉養蠶,而後有(蠶)絲織品;麻,亦能作成布衣。


「指桑罵槐」的出處是《金瓶梅詞話》第六二回:
八月裡哥兒死了,他每日那邊指桑樹罵槐樹,百般稱快。

或許有(極少)一些人會有疑惑,
《金瓶梅詞話》最早的版本是明代萬曆版,
「指桑罵槐」不是「三十六計」之一嗎?時間對不上來。

「三十六計」一詞,最先見於《南齊書》,
就是魏晉南北朝的南朝齊(宋齊梁陳),成書時間在510年至526年之間(註2)。
其《王敬則傳》寫:「敬則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然而,整文中,並沒有談及是哪三十六計,也無記載有《三十六策》這本書。
我們偏向認定這個"三十六"是虛數。

現所見的三十六計:
 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
 混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裡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
 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渡陳倉,走為上計,假癡不癲,
 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
 偷樑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伐虢。
應當是這一百年內的產物,維基說(註3):
 已知最早的版本是1941年成都瑞琴樓發行、興華印刷廠印製的,
 使用土紙,旁標小字「秘本兵法」,不署作者和年代,
 註明是根據在「邠州」(這是古稱,當時應為陝西省邠縣;
 今為縣級彬州市,由陝西省咸陽市代管)發現的手抄本翻印。



------------------------------------------------------------------------------------------------------
(圖片來源)







2021年4月11日 星期日

成語_置水之清

《後漢書》龐參的列傳(註1)裡提到,龐參登門造訪當時的高士 任棠。
原文如下:
 郡人任棠者,有奇節,隱居教授。參到,先候之。棠不與言,
 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戶屏前,自抱孫兒伏於戶下。
 主簿白以為倨。參思其微意,良久曰:
 「棠是欲曉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擊強宗也。
  抱兒當戶,欲吾開門恤孤也。」於是歎息而還。參在職,果能抑強助弱,以惠政得民。

簡言之:
任棠見到龐參,一言不發,
僅將一大把韭菜、一盆水安置門前,自個抱著孫兒在門下看著他。
龐參思索了好一會兒,意會到任棠是要他
(1)一大把韭菜→鋤強;
(2)一盆水→為官清白(成語:置水之清的由來);
(3)抱孫兒→扶弱。
後來,龐參上任後果能為官清白、鋤強扶弱。

我覺得龐參蠻厲害的,他到底怎麼看懂的呀?
在我看...就割韭菜,喝口水,抱孫子囉~~



--------------------------------------------
註1:後漢書/卷51







2020年9月1日 星期二

成語_舊雨新知:新舊朋友或顧客

小時候,學校附近有店家將搬遷,在牆上貼公告云:
「小店將於X年X月X日搬遷至XX,歡迎舊雨新知,繼續光臨惠顧。」
就問長輩:什麼是「舊雨新知」?
長輩說:「舊雨,就是老主顧;新雨,就是新顧客。」

「舊雨」、「新知」雖是分開解釋,但使用時,兩詞多是一起出現,少見單獨使用。
比如:
可以不同句,元·劉將孫《養吾齋集·樵川再病》:「新知何脈脈,舊雨何悠悠。」(註1);
或是同一句,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
「十年不踏軟紅塵土,舊雨新知,履舃交錯,宴會幾於虛夕。」
 
出處的話:
舊雨(註2),出自於杜甫的〈秋述〉這首詩的小序:
「秋,杜子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
 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
後面的「舊,雨來;今,雨不來」,語譯為:
 舊的朋友,即便逢雨,也會來;今新交的朋友,則不然。
「舊雨」、「新雨」在句中是需要標點隔開,
或許經常被連讀後,人們遂以舊雨指老朋友,新雨指新朋友。

新知(註3)則語本《楚辭.屈原.九歌.少司命》: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新相知」是說剛結交的朋友,後作「新知」。

「舊雨」、「新知」兩詞合用,應該始於上述劉將孫《養吾齋集·樵川再病》。


*****
後記:
1. 從前在路上,還會看到店家「舊雨新知」這詞,現已不多見。
2. 有人將「舊,雨來;今,雨不來」白話翻成:
 「舊時,每逢下雨賓客也來,而現在一遇雨就不來了」(註2-2、註4)。
 如此就沒有,舊相識、新結交之分了。


-----------------
註1:百度百科:舊雨新知


註2:
(1)及人中學:國中國文週報 > 99學年度 > 第53期

(2)舊雨今雨 - 基隆市武崙國小成語詞典


註3:漢典:新知


註4:百度百科:舊雨


----------------
參考資料:
請問「舊雨新知」一詞
「新知」一詞早見《楚辭.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意思是: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與親人永別;
至於最大的快樂,則莫過於男女初相識那喜樂之情。「新相知」,尤言新相愛。
漢朝王逸注解上文說:「言天下之樂,莫大於男女始相知之時也。」
「知」可以解為愛,漢朝的樂府詩〈上邪〉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意思是:我欲與君相愛,愛意永不衰減。但「新知」一詞,本義引申,而新義遂成。
它原來所指的新相愛,慢慢淡化為「新結交的朋友」。
至於古人說新舊朋友,最初也不是以「舊雨」和「新知」相配。

唐朝李商隱有〈風雨〉詩,他說:「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
正是「新知」與「舊好」對舉為義。然則,我們今天說的「舊雨」,從何而來呢?
「舊雨」與「舊朋友」又有何關係? 其實,這與一段古文的錯誤標點有關。
唐朝杜甫〈秋述〉說:「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
此文原來記述杜甫臥病長安,感慨故交疏離。
於是追憶昔時,賓客即使遇雨,也前來造訪。如今,賓客遇雨即不來。
文中「舊」「雨」兩字原不連讀。
後來不知始於何時,我們將「舊雨」連讀,解作「舊朋友」,
又將「新知」「舊雨」結合起來,表示「新相知」和「舊相好」。
語言變化,緣於習慣。今天我們說「新知舊雨」,倒沒有任何歧義了。
劉將孫養吾齋記集:「新知何脈脈,舊雨何悠悠。」
脈脈=悠悠 兩個的解釋為 慢慢又長長 像小河流水一般大意應該為...
新結交的朋友總是要慢慢的放感情下去,舊朋友感情總是得以長長久久阿!!
所以,其中的「雨」字並不是指天氣現象的「雨」喔~

2020年8月26日 星期三

成語_(不常見)阮孚蠟屐:痴迷某事物

有些成語,若是沒有讀過其典故,從字面上是不容易知道他的意思。
比如:「阮孚蠟屐」,這個少見的成語。


故事出處(註1)是:
1. 《晉書》卷四十九:
初,祖約性好財,孚性好屐,同是累而未判其得失。
 有詣約,見正料財物,客至,屏當不盡,餘兩小簏,以著背後,傾身障之,意未能平。
 或有詣阮,正見自蠟屐,因自歎曰:「未知一生當著幾量屐!」神色甚閑暢。
 於是勝負始分。
2. 《世說新語》雅量:
祖士少好財,阮遙集好屐並恆自經營。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詣祖,見料視財物。
 客至,屏當未盡,餘兩小簏箸背後,傾身障之,意未能平。
 或有詣阮,見自吹火蠟屐,因歎曰:『未知一生當箸幾量屐?』神色閑暢。
 於是勝負始分。

必定要白話翻譯(翻譯從維基而來):
 阮孚愛好收集木屐。當時祖逖的弟弟祖約喜愛收集財物,
 他和阮孚都沉溺於嗜好而荒廢正事,但最初人們未能分出他們的高下。
 後來有人探訪祖約,當時祖約正在整理財物,見有外人顯得非常緊張。
 另有人探訪阮孚,當時阮孚正在為木屐上蠟。
 阮孚對有外人出現不以為意,且氣定神閒地說「不知一生人能穿幾對木屐?」。
 最後大家認為阮孚的境界比祖約高。

從這可知,
人們在裁量一個人境界高,是從「喜歡一件東西,卻不會因為或得或失而惶惶不可終日」。

其次,根據國語辭典,「阮孚蠟屐」在形容「痴迷某物」。
得聽過這故事,才明白阮孚上蠟是由於好此而為之,
並不是:恒念物力維艱,保養珍惜之類等其他意思。
正如開頭所言:「沒讀過典故,字面上不易明瞭其義。」
而對於陌生的成語,猜它何意是我愛玩的遊戲。


從翻譯(比如中翻英)是最容易發覺這種困境的。
試想「阮孚蠟屐」要如何譯成英文,又不失「痴迷某物」本意呢?

或會說「阮孚蠟屐」不常見、很難翻,那就挑一個常見的吧,「邯鄲學步」。
故事是春秋時代一燕國人到趙國首都:邯鄲,學走路姿勢,
結果不但沒學好,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掉了,便爬著回去。

「邯鄲學步」直譯成英文:Learn how to walk gracefully as HanDan men.
然而,卻表現不出「進退失據」的原意。
當然,最好的翻譯是在英文中找類似的諺語、俚語。



------------------------------
註1:維基:阮孚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成語_易地而處:將心比心

我認定的好公司是:不管是哪一位來當董事長(富二代也行),公司一樣賺大錢。
賺錢的原因,可能是產業當紅熱門,
也可能是總經理、真正管理的主事者,所領導的經營團隊能力材優幹濟吧!
才可以換誰上來都一樣...賺得盆滿缽滿。

我對我一個同事舉例說:
「A部門做的產品本身就賺,B部門做的則反之。
 並非部門主管是誰的緣故,即使兩主管『易地而處』,依然A部門盈餘,B部門虧損。」
同事答:「"異地而處"是這樣用嗎?」
我便改正,說:「我的意思是:兩主管交換位置,情況不變。」


我查:「易地而處」(註1),出處是:
三國·魏· 曹髦《少康、漢高祖論》:
社稷幾傾,若與少康易地而處,或未能複大禹之績也。[這篇文章我沒讀過]。

原意:換一換所處的地位。
後來比喻成:比喻為對方想一想,便近似: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等意思了。
這既然是約定俗成,就不能像我那樣用「易地而處」了。



---------------------------
註1:百度:易地而處

2020年8月20日 星期四

成語_(不常見)嘖有煩言

「嘖有煩言」的「嘖」應該是形聲字,發音從咂嘴的聲響(舌頭彈動)而來吧!
「嘖」會使人聯想起"嘖嘖稱奇",形容「驚訝、驚奇、驚豔」,偏向於好的方面,
而拿來指人們爭吵議論、「嘖有煩言」,和「蟲叫鳥鳴」的擬聲詞,應該比前者少見。


「嘖有煩言」出自於《左傳》<定公四年>(註1):「會同難,嘖有煩言,莫之治也。
教育部國語辭典之釋義云:「本指人多嘴雜,今多用以指眾人發出怨言。」

我覺得,它意思略近於「眾口難調」,「眾口難調」較「嘖有煩言」常見。
「眾口難調」典故在歐陽修《歸田錄》(註2)。
文中的意思(註3)是:
「吃飯的人多,很難適合每個人的口味;比喻不容易使所有的人都滿意。」
不容易使所有人滿意,那就可能有怨言,因此,意思略近。


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成語-膾炙人口

「膾炙人口」,許多人知道聽過且知道意思,
但膾與炙個別代表什麼,似乎就沒這麼多人曉得。


我的高中老師,我忘了是歷史老師或是國文老師(國文老師的機率較高),
他教說:「膾,就是滷肉;炙就是烤肉,肉放在火烤」,
順手還寫了「炙」的甲骨文給我們看,又說:
「滷肉跟烤肉很美味,人人喜愛,所以就拿這兩種肉來形容讚不絕口的事情。」
我老師應該是很喜歡吃滷肉吧。
查字典,就能發現:膾,是細切肉阿。
論語裡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肉切得越細越好,精緻的講究。
不只這樣,還找不任何資料支持"滷"和"膾"的關聯。
因此,我覺得我老師愛吃"滷肉",膾是滷肉,"膾炙人口"才對他有說服力。


「炙」沒爭議,就不聊了,單說「膾」。有人講「膾是生魚片(魚生,註1)。」
而且有歷朝歷代許多文字可以證明(註2),它就是生魚片。
生魚片說的是兩件事,
一.肉是魚肉;二.料理方式是維持"生肉",且應當是包含"細切"。
但有人不贊成這觀點(註3),堅持"細切肉"不是"生魚片",
就不知道他是認為"魚肉錯了",抑是"生肉"錯了。不可考,就尊重其見解吧。

「膾」字出現得很早,引百度百科(註2)所寫:
 中國早於周朝就已有吃生魚片(魚膾)的記載,
 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出土青銅器“兮甲盤”的銘文記載,
 當年周師於彭衙(今陝西白水縣之內)迎擊獫狁,凱旋。
 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
  《詩經·小雅·六月》記載了這件事:“飲禦諸友,炰鱉膾鯉”,“膾鯉”就是生鯉魚
 《禮記》又有:“膾,春用蔥,秋用芥”,
 《論語》中又有對膾等食品“不得其醬不食”的記述,
 故先秦之時的生魚膾當用加蔥、芥的醬來調味

「膾」字的專門解釋最早出現在戰國:
 膾最初的意思是指切細的生肉,
 《禮記·內則》:“肉腥細者為膾;《漢書·東方朔傳》:“生肉為膾。”

「膾」與「炙」兩個字第一次結合一塊是在《孟子 》盡心下,即"膾炙人口"的由來。
 春秋時,有父子兩人,同是孔子的弟子。
 父親曾皙愛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
 兒子曾參是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吃羊棗。

 到了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向孟子請教。
 公孫丑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孟子:「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
 公孫丑又問:
 「既然膾炙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
  那為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
 「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
  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膾炙,但卻是曾皙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
  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順道解釋)簡單說,大家都愛吃的,不能禁止孝子吃。
比如,孝子的父親生前愛吃飯,就不可以禁止孝子吃飯。
就好像,父親與孩子同姓,不能因為避諱,而令孝子改姓其它。


關於跟"膾",相關的文字紀載,多不勝數。舉個我最感興趣,想說的。
《世說新語》任誕第38條,(原文,看註4):
車騎將軍桓沖任荊州刺史時在江陵鎮守,
當時張玄任侍中,奉命到江陵出差,坐船路經陽歧村,
忽然看見一個人拿著半小筐活魚,一直走到船旁來,
說:「有點魚,想託你們切成生魚片。」
張玄就叫人拴好船讓他上來。問他的姓名,他自稱是劉遺民。
張玄聽到過他的名聲,就非常高興地接待了他。
劉遺民知道張玄是奉命出差以後,問道:「謝安和王文度都好嗎?」
張玄很想和他談論一下,劉遺民卻完全無意停留。
等到把生魚片拿進來,他就要走,說:
「剛才得到這點魚,估計您的船上一定有刀具切魚,因此才來呢。」於是就走了。
張玄就跟著送到劉家。劉遺民擺上酒,酒很濁,酒味也很不好,
可是張玄敬重他的為人,不得已喝下去。
剛和他一起對飲,劉遺民先就站起來,說:「現在正是割獲的時候,不宜停工太久。」
張玄也沒有辦法留住他。
我為什麼感興趣呢?因為劉遺民,也就是劉驎之,
就是陶淵明<桃花源記>故事中的漁民之原型(註5)。


最後要問,中國食物到底什麼最好吃呢?
應該是人肉,魯迅《狂人日記》: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
 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
 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如果不好吃,不然中國歷史為什麼充斥著"人吃人"的故事呢?嘻嘻,開玩笑的。



------------------------
註1:維基百科:生魚片
生魚片,又稱「魚生」,古稱魚膾、膾或鱠
是以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食用的食物總稱。
吃生魚片有低機率感染廣節裂頭絛蟲,
所以一般只能吃海水魚的生魚片、且一定要經過低溫冷凍或其他殺菌處理


註2:百度百科:膾炙人口
◎原文:
 曾哲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
 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
 孟子曰:「膾炙哉!」
 公孫丑曰:
 「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
 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
南北朝時,出現金齏玉膾
是中國古代生魚片菜色中最著名的,此名稱出現在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書中。
在“八和齏”一節裡詳細地介紹了金齏的做法。 “八和齏”是一種調味品,
是用蒜、姜、橘、白梅、熟粟黃、粳米飯、鹽、醬八種料製成的,用來蘸魚膾。
*****
唐是食用生魚片的高峰期,有不少詩詞反映魚膾的流行程度。
李白的《魯中都有小吏逢七朗以斗酒雙魚贈餘於逆旅因鱠魚飲酒留詩而去》
於詩題就提及生魚片;王維在《洛陽女兒行》詩中寫道“侍女金盤膾鯉魚”;
王昌齡的《送程六》詩道“青魚雪落鱠橙虀”;
白居易的《輕肥》詩就提到:“膾切天池鱗”,
又有《松江亭攜樂觀漁宴宿》寫道:“朝盤鱠紅鯉”;
晚唐夏彥謙的《夏日訪友》詩則有“冰鯉斫銀鱠”;
五代後蜀君主孟昶寵妃花蕊夫人的《宮詞》亦提到“日午殿頭宣索鱠”。
可見唐至五代時,生魚片不但是宮廷中常見的食品,也是平民的日常菜餚,
甚至出遊時也會就地取材。生魚片亦是於唐代傳至日本。
*****
宋朝,蘇軾與陸游都喜歡吃生魚片,
他們現存的與魚膾有關的詩詞就分別有十三首和三十七首之多。
蘇軾的《將之湖州戲贈莘老》列舉了湖州的美味,
其中一句是“吳兒膾縷薄欲飛”,就是指湖州的生魚片。
陸游《秋郊有懷四首》提到“縷飛綠鯽膾,花簇赬鯉鮓”,
又有《醉中懷江湖舊遊偶作短歌》寫道“野魚可膾菰可烹”。


註3:42. 「膾炙人口」的「膾」是指什麼? - 阿摩線上測驗
42. 「膾炙人口」的「膾」是指什麼?
(A)生魚片
(B)燴飯
(C)細切肉
(D)料理技巧
答案:C
難度:適中
*****
胾:大塊肉


註4: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10)
桓車騎在荊州,張玄為侍中,使至江陵,路經陽岐村,
俄見一人,持半小籠生魚,徑來造船云:「有魚,欲寄作膾。」
張乃維舟而納之。問其姓字,稱是劉遺民。
張素聞其名,大相忻待。劉既知張銜命,問:「謝安、王文度並佳不?」
張甚欲話言,劉了無停意。既進,便去,
云:「向得此魚,觀君船上當有膾具,是故來耳。」於是便去。
張乃追至劉家,為設酒,殊不清旨。張高其人,不得已而飲之。
方共對飲,劉便先起,云:「今正伐荻,不宜久廢。」張亦無以留之。


註5:漁人是誰


註6:維基百科:狂人日記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成語-紀昌學箭

最近讀稻盛和夫《活法》(註1),
他說曾有機會請教
因"豐田商事事件"一舉成名的中坊公平律師:
「辯護時最重要的是什麼?」
中坊先生答:「事件的關鍵應該在現場,因為現場有神靈。」
所以稻盛先生認為,雖然專業領域不同,關鍵部分是相同的。
要徹底貫徹現場主義,仔細觀察現象。
例如稻盛先生在創京瓷沒多久,試燒某個產品,
結果像烤魷魚,不是這邊翹,就是那邊翹。
後來,他到現場,反覆觀察整個燒製過程,終歸發現解決之道。
就是在產品上方加耐火鎮石,再進行燒製,便能做出想要的平整不曲翹。
 
 
我想除了稻盛先生所提的「現場主義」外,這段也強調「專注觀察」的必要。
在國小時,應該是課文或閱讀測驗吧,
有提過「紀昌學箭」的寓言故事,它出自於《列子》(註2)。
大意是,有個叫紀昌的人,跟飛衛學射箭。
第一次去,飛衛說:「先學會不眨眼再來。」
於是,紀昌回家盯著妻子紡織機運作而練,三年有成,即使拿錐子刺眼皮,也不眨。
 
第二次去,飛衛說:
「學會把小東西看成大的,且極其清晰再來。」
紀昌返家後,用犛牛的尾巴毛綁蝨子,吊在窗戶觀察,
十天後,開始放大,三年後,視蝨子就像車輪般。
其他物品,則巨大如山丘。
這時,紀昌拿起弓箭,朝大如車輪的蝨子射去,箭正好從蝨子中心穿過,犛牛尾毛未斷。
他把這成績跟飛衛講,飛衛祝賀他已經掌握了射箭奧秘。
 
而稻盛先生的觀察,就如同「紀昌學箭」,能將「蝨子放大成車輪」的能力吧。
 
 
另外,這故事還能多說幾句,我們多數看的「紀昌學箭」到此就結束了。
但不好意思,它還沒完。
後面還有一段,"經常"不講,似乎刻意被遺忘。
我個人猜測,可能有悖師生倫理的緣故。
 
紀昌習得射藝,想天底下只有他師父飛衛能跟他匹敵,殺了師父,便是天下第一。
終於來到這麼一天,師徒倆在野外相遇,
紀昌、飛衛互朝對方射箭,兩人的箭準確地在空中相撞,落在地上。
最後紀昌剩一支,飛衛沒箭。
紀昌射出最末一箭,飛衛趕忙舉身邊的棘刺,把箭毫釐不差地擋下。
見此,兩人棄弓,相擁而泣,紀昌認飛衛為父,兩人發誓,不再將此技傳人。
 
 
這不經讓人好奇,紀昌要殺飛衛,為何結局卻相認成父子呢?
我臆度,前頭數箭是紀昌先射,飛衛後射將它們一一攔截。
而最終一箭是故事的高潮,也是紀昌轉變態度的癥結點。

紀昌這才發覺,師父要阻攔他的攻擊如此簡單,
所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師父遠比他快(並沒教他)!
前面那些是虛晃過幾招,不忍心殺他而已。


因此,這寓言想表達的是:
唯有無私、有道德,技術得以傳承,也才得以免除妒殺,
退化回叢林法則、弱肉強食的原始蠻荒。
 
然而,寓言沒說的是(至少沒直說):
這埋藏著「鴛鴦繡取憑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留一手的傳統文化。 
 
 
------------
註1:Page 049

註2:
(1)百度百科:紀昌學箭
(2)百度百科:紀昌
(3)百度百科:《列子.湯問》

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成語-門當戶對

成語「門當戶對」,通常形容結婚男女的家裡經濟和社會地位相當。
那為何依「門戶」,就能瞧出雙方社經地位相等,這是不是有特殊隱含?
 
 
有人認為「門當」、「戶對」是講兩件事,
門當是大門前的「門枕」(石鼓),「戶對」是大門上的「門簪」。
根據這戶人家的官階品秩,有不同規格。
「門枕」的話(註1),
它是放置於大門兩旁的一對石墩,用來鎮宅裝飾、穩固門面之用。
鼓形的門當是代表武官的宅邸;箱形的門當是代表文官的宅邸。
 
而「門簪」(註2),
一般按二,四,十二之數。
門楣上有兩個戶對的,對應的是五至七品官員;
門楣上有四個戶對的,對應四品以上官員;
至於十二個戶對的,則只能是親王以上的品級才能用。
因此媒婆說親,可據此,相出雙方家世背景相不相配。


網路有人還有特別去拍「門枕」、「門簪」證實此論點。
顧及照片版權,直接讀我後附的網站1(註1)。
 
 
聽起來有理有據吧,不幸的是,上述全是錯的。
一來,「門簪」的使用數量,跟門的大小有關,與官階無關。(註3)
二來,「門枕」是為承受和平衡門扉的重量,以及強固門框。(註4)
詳細的說明,可以參考我後附的網站2(註3)。
總而言之,「門枕」、「門簪」的存在,都是為了實用性質。
這不經讓人產生疑惑:怎會有上述幾可亂真的訛傳呢?
 
主要是我們都清楚,在從前的封建時代(註3),
建築的規格、樣式、裝飾…等,是有一套制度規範,並不可隨意建造。
例如孔子墮三都,就基於這個理由。
所以,當這套說法出現時,便自然讓人接受。
而為何編造,湖南大學建築學教授柳肅推測是:
「近年來旅遊發展的產物,這是導遊們編出來的。」(註2)


至於「門當戶對」的古文明確出處,現有二說。
一說,原作「門戶匹配」,
出自《三國志.卷五.魏書.后妃傳.文德郭皇后》(註5)。
另一說,出自元朝.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註2)
和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1卷。關於這兩說的細節,我就不詳述了。
 
 
網站一:謠傳:學習電子報:門當戶對的由來
網站二:誆謬:水瓶尼克的傳統建築:談『門當戶對』之流言謬誤
 
 
 
------------------
註1:學習電子報:門當戶對的由來

註2:百度百科:門當戶對
元朝· 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雖然不是門當戶對,也強如陷於賊中。”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1卷:
“滿生與朱氏門當戶對,年貌相當,你敬我愛,如膠似漆。”
註3:水瓶尼克的傳統建築:談『門當戶對』之流言謬誤

註4:百度百科:門枕石

註5:
(1)成語故事:門當戶對
(2)《三國志.魏書》:文德郭皇后
后外親劉斐與他國為婚,后聞之,
勑曰:「諸親戚嫁娶,自當與鄉里門戶匹敵者,不得因勢,彊與他方人婚也。」

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成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常被簡寫成四字成語「殃及池魚」、「池魚之殃」、或「池魚之禍」。
意指:不干己事,無故卻受牽累。

對這出處故事,我聽聞比較普遍是講:
「城門失火了,燒到護城河(圍池)裡的魚(遭殃)。」
一聽就覺得怪怪的,而另種說法是:
「城門失火了,大家取護城河的水救災,水空竭,魚曝死。」這似乎近理些。


這些都跟我一開始學習的有歧異。
我所習知是:
「城門失火了,燒到城門旁的池魚家。」,池魚是人名,百家姓有此姓。
網路的資訊(註1)則是分兩派:
一派是跟我說法一致,城門失火延燒至池魚家,出自應劭《風俗通義.佚文.辨惑》;
一派是「城門失火,大家汲池水沃灌,水竭魚死。」,出自《百家書》。
(這是我頭次聽過《百家書》,也查不到)
我仍是以為,我所學的那說詞較合理。


另外,這次查詢到的文章<解讀池仲魚>,
略略談到東周時代庶民有名無姓,
因此池魚的姓名應該是如何如何,很值得讀讀。
 
 
 
--------
註1:
(1)解讀池仲魚

(2)城門失火與池姓

(3)教育部成語典

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成語-豚蹄穰田

我對於「豚蹄穰田」有很深的印象,
它道出了一般人祭祀的心態。哈哈。
此成語出自《史記-滑稽傳-淳于髡傳》,
淳于髡拿
〝農民持一隻豬蹄和一盂酒拜神祈求豐收〞這故事,
諷刺齊王妄想用菲禮,換取趙國的出兵。
可是,假如是換取同價的幫助,那就不叫〝拜託〞,
那就是「以物易物」的交易(商業行為),
在人情社會,似乎缺少了什麼(最美的風景)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