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成語_如假包換

 「如假包換」現在是如假包換成語了吧?
百度(註1,一分鐘短片)寫其出處為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
百度所引的原文云:
 他這是招徠生意之一道呢,
 但不知可有『貨真价實,童叟無欺,如假包換』的字樣沒有?
然而,在其他網站(註2)所見的同段文字,則是:
 他這是招徠生意之一道呢,
 但不知可有『貨真价實,童叟無欺』的字樣沒有?
因此,我不敢肯定地說「如假包換」源自於此書。可是,至今也沒找到其他說法。


「如假包換」是招攬生意的用語,
它的意思是「如果你(顧客)拿到的是假貨、爛貨,我們的售後服務包含幫你換貨」。
不過,若是換貨的郵費要自己出,還得改寫成「如假包換,不包郵」。

通常來說,成語就直接使用,取整體意思。
「如假包換」就當成「絕對是」、「肯定是」來用,不需想原本含義(如果你拿到的是...)。
比如,有電視劇的台詞:「他是你如假包換的兒子。」,要較真,請問怎麼換?



----------------------------
註1:
1. 百度:如假包換
2. 百度知道:如假包换 是什么意思?
與“如假包換”相近的詞語有:貨真價實。
1、貨真價實 拼音:[huò zhēn jià shí]
出處: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我說道:‘但不知可有‘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字樣沒有?’”
釋義:貨物不是冒牌的,價錢也是實在的。形容實實在在,一點不假。
例句:賣東西要貨真價實,怎麼可以漫天要價呢?
[此文,反而透露出,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裡面沒有「如假包換」]


註2: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

2020年10月15日 星期四

詞彙_「風險」的風

有人問:「"風險"為什麼要用"風"字呢?」,

我覺得,古人會將「風」與「(危)險」想一塊,合併成一詞彙,應當出海打魚有關。
當時沒有現今的科技,交通也不便利,普遍人們依循著「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原則,
然而,海洋比陸路的狀況更詭譎多變,每回出航像在賭生死,
可能遭遇的危險有海象(海洋氣象)、船隻狀況、巨型魚類、迷失航向等等。
因此,有人說漁民相對比農民更迷信。
比如:中國五行學興起在,春秋時代魚鹽之利的齊國。
比如:漁民吃魚,魚不能翻面,這面吃完挑掉骨頭吃另一面,說「翻」會翻船。
比如,在台灣,不說「線」的台灣發音而改說「紗」,
因為「線」的台灣發音與「散」同音(註1),表示烏魚群散了。

我想得對不對呢?我不知道,但確實有人(註2)跟我想法一致。
他說:
“風險”一詞的由來,最為普遍的一種說法是,
在遠古時期,以打魚捕撈為生的漁民們,每次出海前都要祈禱,
祈求神靈保佑自己能夠平安歸來,
其中主要的祈禱內容就是讓神靈保佑自己在出海時能夠風平浪靜、滿載而歸;
他們在長期的捕撈實踐中,深深的體會到“風”給他們帶來的無法預測無法確定的危險,
他們認識到,在出海捕撈打魚的生活中,“風”即意味著“險”,因此有了“風險”一詞的由來。



------------------------------------




2020年10月10日 星期六

詞彙_清湯掛麵

我在網路找不到「清湯掛麵」的出處,而且,我不認為這個形容長相的詞彙是成語。
當初發明這詞彙的人是基於什麼理由?
喜歡麵食嗎?或是從「秀色可餐」的推衍而來呢?

「清湯掛麵」是指戒嚴時代女學生頭,短髮直而齊耳。
竟然外貌可以用麵來形容。那有沒有用飯的呢?

有,我是想到「飯桶腰」,
(粵語)《九品芝麻官》包龍星在罵李公公那段:
檸檬頭,蝠鼠眼,秤勾鼻,八字眉,葵扇耳,茶壺咀,老羌牙,燈芯頸,
鴛鴦膊,長短手,高矮腳,雞胸,狗肚,飯桶腰...

十分形象化,就是....有點不雅。

2020年10月5日 星期一

詞彙_(歇後語)陰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

我猜歇後語:「陰天(下雨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裡的「孩子」應作「鞋子」。
因為中國一些方言的「鞋子」發音近似「孩子」。
網路有不少對此的討論,查得到。

又,為何要在陰天、雨天打鞋子呢?
關鍵字在這個「打」字。它應該和「打毛線衣」的「打」同義,編織的意思(註1)。
草鞋便是編織的。中華民族農耕為主,陰天、雨天無法下田工作,
就在家裡編織草鞋,不空過時間。雖然,這是猜測,但應該蠻合理的吧! 

同樣道理,諺語的「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它的「孩子」亦是「鞋子」(註2)。
一來,不太相信會有父母狠心拿自己的子女當誘餌逮狼;
二來,狼性野狡猾,不比家禽家畜,得費大勁長距離追捕,可能磨損鞋子。
所以,這句勸人抓狼要捨得鞋。
然而,會問:農業社會,抓什麼狼呢?
抓狼的目的理應不是獵食,而是獵殺。
像黃鼠狼,它們會咬死人豢養的雞鴨,故農戶追殺!



----------------------
下雨天打小孩,閒著也是閒著。在湖北一帶,把“鞋子”讀成“小孩”。
所以這句話原來是“下雨天打鞋子——閒著也是閒著”。 
“打鞋子”指製作草鞋,把板凳翻過來,找一些稻草(有些野草效果更好)
和苧麻拍拍打打纏纏繞繞,一天也能打幾雙草鞋。這句歇後語顯示了農民勤勞質樸的本色



2020年9月20日 星期日

詞彙_(台語)大紅花毋知䆀,圓仔花䆀毋知

文字、詞彙的學習對我來說,往往是不期而至(非刻意、非預期),
碰巧見聞,寫篇筆記就記下來。

如這句「大紅花毋知䆀,圓仔花䆀毋知」,
是我在查「鬼月」資料時讀到的,「䆀」是台語的「醜」。
該文言:
鬼月最適合用(台語)大紅花(也有人稱:燈仔花)、(台語)圓仔花祭祀,
還順道提及這句俚語,意思(註1)為:
諷刺人家不知道自己醜,還要自我炫耀。也比喻半斤八兩或是不羞恥。

後來,我拿這句請教人,他說:
「應該是『圓仔花毋知䆀』,這話形容一個人長得醜卻自以為漂亮,到處展示。」
基本上,是文字排列更動,但辭義不變。

小的時候,曾經聽人聊天,議論不在場的某某人,說她是圓仔花,接著大伙笑哈哈。
原來笑點是這樣啊(圓仔花毋知䆀)。


大紅花(朱槿)的長相如下:
註2


圓仔花的長相如下:
註3




------------------


註2:照片出處:認識植物:朱槿


註3:照片出處:認識植物:圓仔花



詞彙_敬酒不吃、吃罰酒

百度說:「敬酒不吃、吃罰酒」這句諺語出自於京劇《紅燈記·赴宴鬥鳩山》(註1)。

好像是相聲或脫口秀是這般解說這句的,
他說:「愛喝酒就說一聲,分什麼敬啊、罰啊,死活都是在你喝酒。」
想像一種情景,小弟跟大哥喝酒,
小弟說:「大哥英明神武,小弟敬大哥一杯。」
喝完,小弟又說:「小弟這些年跟大哥僅學到皮毛,小弟自罰一杯。」
Balabala,酒就都讓小弟給喝完了。
這裡相聲或脫口秀所展現的幽默趣味之處,在於將話倒過來說。
就像當年73歲的雷根在競選美國總統時(註2),對手譏嫌他的大齡,
雷根對此的回應是:「我不會因為政治目的,而攻擊對手的年輕和缺乏經驗。」
如此反向操作,竟然轉劣勢為優勢(年紀大,有經驗)。

那麼,「敬酒不吃、吃罰酒」的原意指什麼呢?
當中的「酒」,象徵的通常不是樂意為之,而是令人生厭的差事。
比方這樣用,我說:
「我好聲好氣地請你做XX事,識相點,就快點。不要逼我修理你,你才去做。
 別『敬酒不吃、吃罰酒』」。



---------------------





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雜類_電影台詞:鬼乃不祥之物,集18種災禍於一身

「鬼乃不祥之物,集18種災禍於一身」是電影【靈幻先生】的一段台詞,
按目前查到的結果,沒有別的出處,它極可能是電影原創。

【靈幻先生】於1987年上映,
它是香港電影【殭屍先生】(Mr. Vampire,台灣譯成【暫時停止呼吸】)系列的第三部。
這系列總共有五部,從中文片名中瞧不出來,非得從英文才看得出。
五部分別為:
第一部,1985年,Mr. Vampire,中文:【殭屍先生】或【暫時停止呼吸】;
第二部,1986年,Mr. Vampire II,中文:【殭屍家族】;
第三部,1987年,Mr. Vampire Part 3,中文:【靈幻先生】;
第四部,1988年,Mr. Vampire IV,中文:【殭屍叔叔】;
第五部,1992年,Mr. Vampire 1992,中文:【新殭屍先生】或【新暫時停止呼吸】。
我猜測原本導演組沒計畫拍幾集,應該是一集集的票房反響不錯,續集才接連下去。


電影中為何出現這段台詞?當時情境大致是這樣:
林正英飾演茅山道士的九叔,問吳耀漢所飾、同為道士卻養鬼的茅山明:
「你沒養鬼前,日子過得如何?」
茅山明答:「很難過。」
九叔又問:「養鬼後呢?」
茅山明答:「更難過了。」
於是,九叔便說了這些:
「那就對了...鬼乃不祥之物, 集貧賤,悲哀,衰敗,災禍,恥辱,
慘毒,霉臭,傷痛,病死, 十八種災禍於一身。」

我實在好奇有哪18種,便動手搜尋,
才曉得它很大概率是藝術創作,18這個數字是虛數。
雖然沒解答出哪18種,但它背後的精神是可取,呼應儒家文化:敬鬼神而遠之。


2020年9月1日 星期二

成語_舊雨新知:新舊朋友或顧客

小時候,學校附近有店家將搬遷,在牆上貼公告云:
「小店將於X年X月X日搬遷至XX,歡迎舊雨新知,繼續光臨惠顧。」
就問長輩:什麼是「舊雨新知」?
長輩說:「舊雨,就是老主顧;新雨,就是新顧客。」

「舊雨」、「新知」雖是分開解釋,但使用時,兩詞多是一起出現,少見單獨使用。
比如:
可以不同句,元·劉將孫《養吾齋集·樵川再病》:「新知何脈脈,舊雨何悠悠。」(註1);
或是同一句,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
「十年不踏軟紅塵土,舊雨新知,履舃交錯,宴會幾於虛夕。」
 
出處的話:
舊雨(註2),出自於杜甫的〈秋述〉這首詩的小序:
「秋,杜子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
 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
後面的「舊,雨來;今,雨不來」,語譯為:
 舊的朋友,即便逢雨,也會來;今新交的朋友,則不然。
「舊雨」、「新雨」在句中是需要標點隔開,
或許經常被連讀後,人們遂以舊雨指老朋友,新雨指新朋友。

新知(註3)則語本《楚辭.屈原.九歌.少司命》: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新相知」是說剛結交的朋友,後作「新知」。

「舊雨」、「新知」兩詞合用,應該始於上述劉將孫《養吾齋集·樵川再病》。


*****
後記:
1. 從前在路上,還會看到店家「舊雨新知」這詞,現已不多見。
2. 有人將「舊,雨來;今,雨不來」白話翻成:
 「舊時,每逢下雨賓客也來,而現在一遇雨就不來了」(註2-2、註4)。
 如此就沒有,舊相識、新結交之分了。


-----------------
註1:百度百科:舊雨新知


註2:
(1)及人中學:國中國文週報 > 99學年度 > 第53期

(2)舊雨今雨 - 基隆市武崙國小成語詞典


註3:漢典:新知


註4:百度百科:舊雨


----------------
參考資料:
請問「舊雨新知」一詞
「新知」一詞早見《楚辭.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意思是: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與親人永別;
至於最大的快樂,則莫過於男女初相識那喜樂之情。「新相知」,尤言新相愛。
漢朝王逸注解上文說:「言天下之樂,莫大於男女始相知之時也。」
「知」可以解為愛,漢朝的樂府詩〈上邪〉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意思是:我欲與君相愛,愛意永不衰減。但「新知」一詞,本義引申,而新義遂成。
它原來所指的新相愛,慢慢淡化為「新結交的朋友」。
至於古人說新舊朋友,最初也不是以「舊雨」和「新知」相配。

唐朝李商隱有〈風雨〉詩,他說:「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
正是「新知」與「舊好」對舉為義。然則,我們今天說的「舊雨」,從何而來呢?
「舊雨」與「舊朋友」又有何關係? 其實,這與一段古文的錯誤標點有關。
唐朝杜甫〈秋述〉說:「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
此文原來記述杜甫臥病長安,感慨故交疏離。
於是追憶昔時,賓客即使遇雨,也前來造訪。如今,賓客遇雨即不來。
文中「舊」「雨」兩字原不連讀。
後來不知始於何時,我們將「舊雨」連讀,解作「舊朋友」,
又將「新知」「舊雨」結合起來,表示「新相知」和「舊相好」。
語言變化,緣於習慣。今天我們說「新知舊雨」,倒沒有任何歧義了。
劉將孫養吾齋記集:「新知何脈脈,舊雨何悠悠。」
脈脈=悠悠 兩個的解釋為 慢慢又長長 像小河流水一般大意應該為...
新結交的朋友總是要慢慢的放感情下去,舊朋友感情總是得以長長久久阿!!
所以,其中的「雨」字並不是指天氣現象的「雨」喔~

2020年8月26日 星期三

成語_(不常見)阮孚蠟屐:痴迷某事物

有些成語,若是沒有讀過其典故,從字面上是不容易知道他的意思。
比如:「阮孚蠟屐」,這個少見的成語。


故事出處(註1)是:
1. 《晉書》卷四十九:
初,祖約性好財,孚性好屐,同是累而未判其得失。
 有詣約,見正料財物,客至,屏當不盡,餘兩小簏,以著背後,傾身障之,意未能平。
 或有詣阮,正見自蠟屐,因自歎曰:「未知一生當著幾量屐!」神色甚閑暢。
 於是勝負始分。
2. 《世說新語》雅量:
祖士少好財,阮遙集好屐並恆自經營。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詣祖,見料視財物。
 客至,屏當未盡,餘兩小簏箸背後,傾身障之,意未能平。
 或有詣阮,見自吹火蠟屐,因歎曰:『未知一生當箸幾量屐?』神色閑暢。
 於是勝負始分。

必定要白話翻譯(翻譯從維基而來):
 阮孚愛好收集木屐。當時祖逖的弟弟祖約喜愛收集財物,
 他和阮孚都沉溺於嗜好而荒廢正事,但最初人們未能分出他們的高下。
 後來有人探訪祖約,當時祖約正在整理財物,見有外人顯得非常緊張。
 另有人探訪阮孚,當時阮孚正在為木屐上蠟。
 阮孚對有外人出現不以為意,且氣定神閒地說「不知一生人能穿幾對木屐?」。
 最後大家認為阮孚的境界比祖約高。

從這可知,
人們在裁量一個人境界高,是從「喜歡一件東西,卻不會因為或得或失而惶惶不可終日」。

其次,根據國語辭典,「阮孚蠟屐」在形容「痴迷某物」。
得聽過這故事,才明白阮孚上蠟是由於好此而為之,
並不是:恒念物力維艱,保養珍惜之類等其他意思。
正如開頭所言:「沒讀過典故,字面上不易明瞭其義。」
而對於陌生的成語,猜它何意是我愛玩的遊戲。


從翻譯(比如中翻英)是最容易發覺這種困境的。
試想「阮孚蠟屐」要如何譯成英文,又不失「痴迷某物」本意呢?

或會說「阮孚蠟屐」不常見、很難翻,那就挑一個常見的吧,「邯鄲學步」。
故事是春秋時代一燕國人到趙國首都:邯鄲,學走路姿勢,
結果不但沒學好,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掉了,便爬著回去。

「邯鄲學步」直譯成英文:Learn how to walk gracefully as HanDan men.
然而,卻表現不出「進退失據」的原意。
當然,最好的翻譯是在英文中找類似的諺語、俚語。



------------------------------
註1:維基:阮孚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成語_易地而處:將心比心

我認定的好公司是:不管是哪一位來當董事長(富二代也行),公司一樣賺大錢。
賺錢的原因,可能是產業當紅熱門,
也可能是總經理、真正管理的主事者,所領導的經營團隊能力材優幹濟吧!
才可以換誰上來都一樣...賺得盆滿缽滿。

我對我一個同事舉例說:
「A部門做的產品本身就賺,B部門做的則反之。
 並非部門主管是誰的緣故,即使兩主管『易地而處』,依然A部門盈餘,B部門虧損。」
同事答:「"異地而處"是這樣用嗎?」
我便改正,說:「我的意思是:兩主管交換位置,情況不變。」


我查:「易地而處」(註1),出處是:
三國·魏· 曹髦《少康、漢高祖論》:
社稷幾傾,若與少康易地而處,或未能複大禹之績也。[這篇文章我沒讀過]。

原意:換一換所處的地位。
後來比喻成:比喻為對方想一想,便近似: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等意思了。
這既然是約定俗成,就不能像我那樣用「易地而處」了。



---------------------------
註1:百度:易地而處

2020年8月20日 星期四

成語_(不常見)嘖有煩言

「嘖有煩言」的「嘖」應該是形聲字,發音從咂嘴的聲響(舌頭彈動)而來吧!
「嘖」會使人聯想起"嘖嘖稱奇",形容「驚訝、驚奇、驚豔」,偏向於好的方面,
而拿來指人們爭吵議論、「嘖有煩言」,和「蟲叫鳥鳴」的擬聲詞,應該比前者少見。


「嘖有煩言」出自於《左傳》<定公四年>(註1):「會同難,嘖有煩言,莫之治也。
教育部國語辭典之釋義云:「本指人多嘴雜,今多用以指眾人發出怨言。」

我覺得,它意思略近於「眾口難調」,「眾口難調」較「嘖有煩言」常見。
「眾口難調」典故在歐陽修《歸田錄》(註2)。
文中的意思(註3)是:
「吃飯的人多,很難適合每個人的口味;比喻不容易使所有的人都滿意。」
不容易使所有人滿意,那就可能有怨言,因此,意思略近。


2020年8月12日 星期三

詞彙_翻譯專有名詞之外國名:美、德、英、法、俄

有個都市傳說...云:
 
明清之際,中國接觸歐美各國之初,存在著美麗的憧憬,
翻譯起國名都以好字,
比如英國的「英」、法國的「法」、德國的「德」、美國的「美」、義大利的「義」。
要知道,自有中國史,對於四周外族,可都是喚作動物名,
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南方蠻閩从虫。北方狄从犬。東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

然而,這也能發現自古就對俄羅斯沒好印象,
先是稱它羅剎國,就是鬼國;後則用「俄」..妖蛾子...。

既已言道是都市傳說,此即:很難查明真偽。莫問我。

2020年7月22日 星期三

詞彙_宦官、宮女之愛:「菜戶」、「對食」

我認為「菜戶」、「對食」是罕用辭彙,除非是文學系的,沒幾人知曉吧!
以下都是根據維基的說法。


先談「對食」,此詞(註1)出自《漢書》,
但重點是《漢書》的註釋:應邵注曰:「宮人自相與爲夫婦名對食,甚相妒忌也」。
宮人,即是宮女。用現在的話講,她們當中有些人稱彼此老公、老婆的。
現今,我就曾見過女校學生這麼做過。
不同的是,漢朝宮女應該是因為寂寞,女學生或許為了好玩吧!
後來,「對食」一詞有了演變,變成「宦官和宮女的戀愛和性行為」。

「菜戶」,
此詞(註2)出自明朝,
《明史》卷一一四《懿安後傳》曰:「宮人無子者,各擇內監為侶,謂之『菜戶』
內監,即是太監。
整段話翻成白話:宮人(宮女)各自選擇"內監(太監)"為伴侶,稱之為「菜戶」。
換言之,「菜戶」是宦官與宮女之間的夫妻關係。

「對食」和「菜戶」都可以指宦官與宮女的"男女"關係,差別在於交往時間短暫與長久。
維基(註1)寫:
 對食可以是宦官與宮女,或是宮女與宮女之間的戀情,但多為短暫交往;
 而菜戶則專指宦官與宮女的長久穩定戀愛關係,有如夫妻。

「菜戶」在明朝宮廷中常見,但到了清朝,由於清代宮女為滿族八旗女子,宦官多充漢族,
滿族少有願意嫁漢族,「菜戶」於是少見。



------------------
註1:維基:對食


註2:維基:菜戶

2020年7月21日 星期二

文字_「呞」怎麼念

有人問我「呞」怎麼念,我不識這字,便查。
漢典(註1)云:此字念「」,牛「反芻」的意思。
然而,若用注音找不到此字,我直覺這字不念「」。

查「教育部異體字字典」(註2;漢典:說文解字未收錄“呞”字頭,請參考“齝”字:),
寫:「呞」是「齝」的異體字,所謂的異體字,就是相對正體字,其他的寫法。
「齝」念「ㄔ」,想必「呞」是這發音。



---------------
註1:漢典:呞


註2:教育部異體字字典:齝

2020年4月19日 星期日

詞彙_「摘錄」的同義詞

摘錄、節錄、選錄、摘抄、節抄、選抄、摘選、節選、擇選、選取。

這幾個都是近似詞,常見的詞彙。

能察見,它們是
選擇之意的「摘」、「節」、「選」、「擇」字,
和照原文謄寫之意的「抄」、「錄」字的排列組合。

除上述外,應該還能加入其他字,比如「挑」,組新的排序,出新的同義詞。

2020年3月8日 星期日

文字-「瞜」

大陸電視劇《黃金瞳》裡面的馬哥,瞧東西很愛用「瞜瞜」二字。

《教育部國語辭典》沒有「瞜」字,遠流《活用中文大辭典》(註1)才有。
讀音有二:ㄌㄡ 或 ㄌㄩˊ(音:驢)。
念ㄌㄡ時,意為「看視」;念ㄌㄩˊ,意為「歡笑」或「微視」。
按電視劇的語境,應當念ㄌㄡ,馬哥亦是發此聲。


百度則有詞條「瞜瞜」(註2)。云:北京土話,看,瞧,瞅的意思。



-----------------------------------
註1:遠流《活用中文大辭典》


註2:百度百科:瞜瞜

2020年2月18日 星期二

文字-「㞞」、「潲」

在中國影視劇、綜藝節目中,
動不動就會有人說北京話的「㞞」(註1),可謂是流行語(註2)。
然而,字幕經常性打錯字,網路文章也是用訛字,將「㞞」寫成不正確的「慫(簡體字:怂)。
這點,維基條目的:北京話(註3)有特別註釋。


這個情況很類似的台語的「潲」,人們常訛寫成「小」或故意寫成「尛」。
「㞞」和「潲」原意都是男人精液的意思。
「㞞」當形容詞時,是譏諷人「懦弱無能」。
而「潲」(註4)當形容詞時,則是「不愉快」、「不合理」、「沒有用」。



----------------
註1:百度百科:㞞


註2:當代中國年輕人最大的優點:怂 [字寫錯了,應該是㞞]


註3:維基:北京話
 下列為北京話較常用的語詞:
 㞞(sóng)[註 1]:形容人怯懦不能幹
 [註1]: 常訛寫作「慫」


註4:教育百科:詞條名稱:潲

2020年2月6日 星期四

詞彙-打破砂鍋璺到底

常用的「打破砂鍋問到底」,應作「打破砂鍋到底」(註1)。

辭典:「璺:[名]陶瓷、玉、玻璃等器物上的裂痕」。
這裡的「璺」,名詞當動詞用,裂開。

原意即,砂鍋被打破裂,索性就讓它裂到底,比喻對事情尋根究柢。
應該是「璺」的發音,和「問」相像,所以,就諧音來表達說者之意。
換言之,用的人,重點在於「問到底」三字。
我猜多數人沒想過,問到底就問到底,那跟砂鍋有什麼關係?
現在知道原來是「璺」了,好理解多了。



-------------------------------
註1:原來你不懂中文 同樣來自這網頁


詞彙-有眼不識荊山玉

「有眼不識荊山玉」,教育部的釋義如下:
 荊山玉,春秋時代楚國人卞和在荊山發現的璞玉,
 兩次獻給楚王,都被認為是普通的石頭。
 「有眼不識荊山玉」比喻認不出名貴的物品或傑出的人物。
 如:「這麼純淨的水晶,你竟然當成玻璃,真是有眼不識荊山玉。」


◎"原來你不懂中文(連結)的臉書"講:有人將其錯寫成"有眼不識金鑲玉",
 這是諧音之誤。然而,他並沒說(沒說,並不代表不知道),
 金鑲玉跟荊山玉有可能有關連的!

 而這個荊山玉的「荊」字,是要避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嬴子楚」的諱,
 它應該當作「楚」山玉。
 其次,這塊荊山玉由於是卞和發現,獻給國君,因此,被稱作「和氏璧」。

 如此的話,這是否在說:卞和的姓是卞,氏是和?那他的名是什麼呢?
 但,我查不到有關於此的任何資料。


◎和氏璧的下落?
 荊山玉,確定此玉一開始是從卞和到楚王手上。
 再來,楚王賜給令尹(官名)昭陽,但不知發生何事就下落不明(註1),
 然後突然出現在趙國,並有了「完璧歸趙」的故事,
 待到趙國滅,和氏璧落在"還璧"的秦國的手上。
 一種說法,說秦國(之後的秦朝)的「傳國璽」是雕琢和氏璧而來,
 另一種則說「傳國璽」是由藍田玉被打造而成。我們就假設是和氏璧吧!
 秦亡漢興,「傳國璽」仍是當作傳國玉璽。
 後來,王莽篡漢,向向孝元皇太后逼索玉璽(註2),
 皇太后大怒,擲玉璽於地,摔崩一角,王莽命人以黃金鑲補,就是所謂的「金鑲玉」。
 於是,荊山玉、金鑲玉,便有了關聯性(前提是和氏璧被作成傳國璽)。


◎我看"原來你不懂中文(連結)的臉書"的「誤傳的俗語」,內容與這網頁所提的相同。
 嫁乞隨乞、無尖不商… 被誤傳的15條熟言俗語
 全文如下:
 1.王八蛋。這句話的原來面目是「忘八端」,
 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及禮、義、廉、恥,
 「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記了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

 2.打破沙鍋問到底。這一俗語原本為「打破砂鍋璺到底」,
 意為砂鍋被打破後其裂紋會一裂到底。後來被諧音訛傳為「打破砂鍋問到底」,
 表示遇事刨根問底、窮追不捨。

 3.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原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
 意思是一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或是年齡大的人也要隨其生活一輩子。
 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俗語轉音成雞成狗了。

 4.無毒不丈夫。原句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意指胸懷寬廣、有度量的男人才可稱為真正的男人。

 5.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皮匠」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
 「裨將」在古代是指「副將」,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

 6.床第之私。原是「床笫之私」。
 「笫」(ㄗˇ)是墊在床上的竹席,「床笫」也就是床鋪,引申為夫妻之間的語言或房事。

 7.不見棺材不落淚。原是「不見親棺不落淚」,並不是見了任何棺材都落淚。

 8.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原句是「捨不得鞋子套不住狼」,
 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費鞋。好像四川那邊管鞋叫「孩子」。

 9.有眼不識金鑲玉。原是「有眼不識荊山玉」,
 荊指古代楚國,「荊山玉」是玉匠在荊山發現的玉,當時很名貴。

 10.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原句「刑不尊大夫,禮不卑庶人」,
 意思是不會因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罰,
 也不會因為是平民,就將他們排除於文明社會之外。

 11.不到黃河心不死。原句是「不到烏江心不死」,烏江是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的地方。
 「烏江」訛變成「黃河」,真是讓人無從解釋了。

 12.狗屁不通。原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沒有汗腺,
 酷夏,狗要借助舌頭來散發體內的燥熱。「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體這個特點,
 「屁」是污濁的象徵,對於文理不通的東西,以屁來喻。

 13.無奸不商。原是「無尖不商」,
 是說古時候開糧行,賣穀米是用升或斗量的,
 商人賣穀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儘量讓利,以博得回頭客,所以叫無尖不商。
 也可解釋為商場如戰場,必須有拔尖的智慧,才能成功。

 14.為朋友兩肋插刀。其來歷是《隋唐演義》中秦叔寶為救朋友,
 染面塗鬚去登州冒充響馬,路過兩肋莊時,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兒,猶豫片刻,
 一條路去歷城,一條路去登州,一條路回家門,最終還是為朋友,視死如歸去了登州,
 兩肋莊岔道體現出秦瓊的深重義氣就被人們傳為「兩肋岔道,義氣千秋」。

 15.空穴來風。源自楚國人宋玉的《風賦》,文中有「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句子。
 後來在白居易詩中準確使用過此語:「朽株難免蠹,空穴易來風。」
 說腐朽的樹木難免招來蟲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來風吹。
 按此解釋,應比做說法有根據、有來由,結果後來被篡改成了捕風捉影的意思。


------------------------------------------
註1:維基:和氏璧


註2:維基:傳國璽
後漢書》卷四十八:
「秦以前以金、玉、銀為方寸璽。秦以來天子獨稱璽,又以玉,腢下莫得用。
 其玉出藍田山,題是李斯書,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號曰傳國璽。
 漢高祖定三秦,子嬰獻之,高祖即位乃佩之。
 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璽,後乃出以投地,上螭一角缺。」

2020年2月2日 星期日

常用辭彙-「看」的相關辭彙

這是一個大陸網站整理的(註1),我可能日後,還會以此為基本再往上加。
常會用的就幾個字:
盯、瞄、視、瞰、望、瞥、瞟、瞅、瞪、覽、瞻、覷、顧、觀、閱、瞧、察、矚。

1.表示一般地看:瞧、瞅、視、觀、盼、睞(ㄌㄞˋ)。

2.表示往遠處看:
  望、瞻、瞭、矚、眺、睎、展望、遠望、遙望、遠眺、瞻望、瞭望、
  放眼、極目、縱目。

3.表示向上看:仰望、仰視、仰目、高視、舉目、翹望。

4.表示向下看:
  瞰、鳥瞰、俯視、俯瞰。

5.表示看到很多或全部:
  檢閱、縱觀、綜觀、總覽、縱覽(一覽)、滿目、彌望、看清。

6.表示回頭看:
  顧、回顧、後顧、反顧、回望、回見、回眸。

7.表示看到:
  見、睹、見到、看到、看見、瞧見、瞅見、望見、目睹。

8.表示向四面看:
  四顧、顧盼、環顧、環視、觀望、掃視、張望。

9.表示注意地看:
 瞪、瞄、眈(ㄉㄢ)、睽睽、注視、凝視、凝望、注目、矚目。

10.表示仔細地看:盯、端詳、打量、定睛、審視、審察、
         觀察、視察、察看、查看、打睃。

11.表示親眼看到:
  相、目擊、親睹、目送。

12.表示偷偷地看:
  偷看、窺、窺見、窺探、窺視、窺測、偷窺、窺伺 (勉強可算)。

13.表示斜著眼看:
  瞟(瞟視)、睃(ㄐㄩㄣˋ)、睇(睇眄,ㄉㄧˋ)、睨、睨視、睥睨、斜視、
  乜(ㄇㄧㄝ)斜、眄視(眄睨)、。

14.表示很快地看一下:
  瞥、—瞥、瞥視、瞥見、掠視。

15.表示憤怒、吃驚或凶狠地看:
  怒視、怒目、瞠(ㄔㄥ)目、瞠視、瞪眼、橫眉、虎視。

16.表示看重、看得合意:看重、重視、看中、看上、看得上、相中、高看、青睞。

17.表示看輕、看不中意:
  看輕、看淡、輕視、小看、小視、小瞧、小覷、
  蔑視、忽視、看不起、看不上、瞧不起、漠視、藐視、無視、鄙視。

18.表示看出究竟來:
  看出、看穿、看破、看透、識破、洞察、洞見、察覺、覺察、發覺、發現。

19.表示看文字、圖畫等:
  閱、覽、閱覽、閱讀、瀏覽、通覽、翻看、翻閱、審閱、審讀、圈閱。

20.表示看文體節目、風景等:
  觀看、觀摩、觀戰、觀瞻、觀賞、觀覽、觀光。

21.表示看望親友、客人等:
  省視、省親、看望、探望、探訪、探親、探家、探視、探病、探監、
  拜見、拜望、拜訪、拜會、見面、會見、會面、會客、會晤、晤面、接見。

22.表示恭敬地看(下對上):
  朝見、進見、晉見、覲見、拜謁、瞻仰。

23. 眼睛張不開:瞇睎。


---------------------------------------------------------
註1:“看”的同義詞有多少

2020年1月29日 星期三

詞彙-覆瓿

覆瓿(ㄈㄨˋ ㄆㄡˇ)出自《漢書》卷087(註1)的<揚雄傳>,
當中兩段話,翻成白話如下:
揚雄為了自己文章能於後世成名,
認為諸經最重要的是《易經》,因此寫《太玄》;
諸傳最重要的是《論語》,因此寫《法言》;史篇最重要的是...

劉歆觀了揚雄的著作後,對他說:
「你白白地使自己受苦,現今領俸祿而不用擔心三餐的學者,
 尚且不通曉《易經》,何況你的《太玄》,恐怕後人會用你的書蓋醬瓿。」

由劉歆的話「《易經》都讀不懂了,遑論《太玄》」,
能明白《太玄》不是《易經》的註解,而是能媲美《易經》的書。
所以,劉歆說,揚雄的書會被拿去蓋醬缸,即「覆瓿」。其意思為論著不受人重視
若要以現今生活來想像「覆瓿」,
可以想成你在泡泡麵時,為了不讓熱氣散出,麵快點熟軟,拿《太玄》這書蓋住。


「覆瓿」有不少地方被引用(註2),
如南宋陸游的詩<秋晚寓嘆>:
 老嘆交朋盡,閒知日月長。 著書終覆瓿,得句漫投囊。
 霜樹昏鴉黑,風簾小蠂黃。 村醪如水薄,也復答年光。

覆瓿的出處如上云,「投囊」則出典於唐朝詩人李賀的錦囊投詩(註3)。
傳言李賀每天一早騎馬出門,會讓身旁的小僕背著錦囊。
每有所得,就把詩句寫下來投到錦囊之中。等到傍晚回家後,再完成全篇。

明朝唐寅(唐伯虎)<除夜坐蛺蝶齋中>
 燈火蕭蕭歲又除,盤餐草草食無魚。
 衰遲日月辭殘歷,憔悴頭顱詠後車。
 一卷文章塵覆瓿,兩都踪跡雪隨驢。
 明朝轉眼更時事,細雨荒雞漫倚廬。




--------------------------------------------
註1:
1. 《漢書》卷087
○其意欲求文章成名於後世,以爲經莫大於《易》,故作《太玄》;
 傳莫大於《論語》,作《法言》
○...受其《太玄》、《法言》焉。劉歆亦甞觀之,謂雄曰:
「空自苦!今學者有祿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
 吾恐後人用覆醬瓿也。」雄笑而不應。



註2:《國文超驚典:古來聖賢不寂寞,還有神文留下來》


註3:唐詩小故事

2020年1月19日 星期日

要事記-主要談字辭

我的網誌太多了。
除非跟朋友有文章分享(像是轉成繁體字),得放在這,方便溝通。
這裡就不再更新了。

由於我已經在臉書成立社團,文章直接在臉書分享。
網路好文,擱這已無多大意義。
除了關於字詞,書籤為Z開頭的那些,其餘的,我會斟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