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閱讀-學習-為什麼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出處:為什麼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摘要:
◎舉例,我無意中看到《從為什麼開始》這本書,
從此掌握了,萬事先問”為什麼”的思維模式,對我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有提高,
但還是會在實際的解決事情上,會出現執行不到位的情況。

直到看到成甲的《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這本書裡,
提到的一系列”臨界知識”並綜合運用的概念
才發現我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道路上,還欠缺一些關鍵環節,或某些思維模型
比如我就缺乏”系統思考”這樣的思維模型。



◎股神巴菲特的導師,查理芒格曾說過,
長久以來,我堅信存在某個系統——
幾乎所有聰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統,它比絕大多數人用的系統管用。
你需要的是在你的頭腦裡形成一種思維模型的複式框架。
有了那個系統之後,你就能逐漸提高對事物的認識

他認為通過不斷學習,了解不同學科領域裡的核心思維模型,
比如心理學、生理學、數學、工程學、生物學、化學、統計學、經濟學
等領域的模型(規律),可以綜合培養出“多元思維”模式,
每個領域中那最重要最基礎的1,2個概念,就足以支持解釋世界上絕大多數事情,
可以幫你獲得解決所有問題的通用能力,這是一種“普世的智慧”。


◎《知道做到》這本書裡提到,要從知道並真正能做到,中間還欠缺一個環節。
很多人學習一門知識或技能,往往只看基礎的概念,缺少跟進與重複練習。
跟進重複與”刻意練習”、一萬小時理論裡的”精深練習”是一脈相承,異曲同工。
§刻意練習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是你總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是你總聽道理,卻不學習具體方法。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是你總期望多知道一些武林秘籍,葵花寶典,而你連走捷徑都不願意付出代價。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首先是你的懶惰,行動上的懶,還可以靠督促激勵等措施讓你動起來,慢慢形成慣性。


◎如果思維上也懶,就很有可能沒治了。
雷軍有名言:"你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思維上的懶惰,也可以叫做”笨”,李笑來說過:
"你面對相似的情況,採取相同的方式,還希望得到不同的結果,那不是笨是什麼?!"


◎最後,特別再次推薦成甲《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查理芒格《窮查理的寶典》,《知道做到》這三本書,
它們會幫助你,用更高效的思維模式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幫你過好這一生。



----------
系統思考模式、刻意練習、養成勤勞的習慣。

閱讀-人際-聊天開啟關係和機會的門 但你會聊天嗎?

出處:聊天開啟關係和機會的門 但你會聊天嗎?


摘要:
◎「不要打斷他人」這項建議,至少可以上溯至西塞羅(Cicero)在西元前44年的作品。
他在《論責任》中提出了聊天的原則,這些原則亦一再重現於現今的自我成長書籍之中,
例如口齒清晰自在發言但也要讓別人有機會開口保持謙遜等。

西塞羅可能只漏掉了兩個重要規則,
也就是記得大家的名字,以及當個好聽眾
前者或許可以追溯至柏拉圖,卡內基(Dale Carnegie)則是這兩個原則當代擁護者。 


◎聊天在18世紀初的英國同樣十分盛行。那是英國咖啡屋的黃金時代;
法國沙龍不談政治,但在英國咖啡屋,聊天的主題就是政治
另一方面,不少造訪美國的人,則覺得美國人似乎有些沉默寡言;
19世紀造訪美國的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認為,
那是因為美國人「愛好貿易」,讓人不願意分享資訊,以免競爭者搶得先機

近期一些,聊天不興盛的原因,不再是貿易或天性沉默,
而是因為科技讓人分心。歐威爾(George Orwell)曾在1946年抱怨,
從不間斷的廣播傷害了聊天的品質;20年之後的電視,也引來了類似的批評。



--------------
重點在:
1. 不要打斷他
2. 口齒清晰
3. 自在發言但也要讓別人有機會開口
4. 保持謙遜
5. 記得大家的名字
6. 當個好聽眾

閱讀-企管-新加坡老闆首次訪台:台灣人超強;同時驚呼:台灣人難道不害怕?

出處:新加坡老闆首次訪台:台灣人超強;同時驚呼:台灣人難道不害怕?


摘要:
◎他們一抵達桃園機場,對台灣的物價就有一連串的不解,
再加上與心中尺度的落差,
就問了載我們到台北的計程車司機一個月的平均開銷、開車時數與所得,
聽得他們滿臉狐疑。新加坡的計程車司機,平均月薪可達七至十萬台幣,
而車輛租稅與郵資等成本大概為一到兩萬左右,
況且他們還是平均一日開八個小時,與台灣司機的十四個小時差很大。
§要比較新加坡物價。


◎結果他說:
「我知道這是商務車廂,但普通的車票也是要一千多對嗎?
 我不懂的是,你們的多數人口薪水平均都在兩、三萬,要如何負擔這些開銷?」
他繼續補充:
你看昨天我們的花費並不少,其實是跟新加坡的小餐館差不了多少的,
我們的薪水平均比你們高出一至兩倍多耶!但竟然可以有一樣的低價生活成本可存活,
我們在信義區喝了幾杯酒的錢跟新加坡也差不了多少,
所以我才很不懂你們怎麼省著過日子,
才能買房、追求夢想、擁有存款,然後過退休人生啊?」
當然,這是我老闆的觀點,不代表全部的外國人或新加坡的人想法,
可是在討論的過程中,他提及自己的保守想法,
因為家境也不算富裕,從小習慣要存錢,也逼著自己適度投資自己與照顧家人。

§戳中痛處了


◎每次聽到一些人說:
「哎呀,那些澳洲和新加坡的薪水這麼高,也要想清楚啊,
 付出的生活成本這麼高,怎麼划算呢?」
我就很想回說:「所以你放棄挑戰自己與追求夢想的成本就很低嗎?」
當然並非一定要出國才能算是挑戰或追夢,而是這種以自我眼界所揣測的「說嘴者」,
通常就是這樣侷限地看待事情,並沒有真實想過,
自己說出這句話時,已經付出了最大的機會成本了。


◎嚇唬大家不是當時分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而是希望用另外一些人的看法鼓勵大家正視眼前低薪與成長幅度不對等的問題,
我大可以繼續高喊:不要忘記夢想,要就把夢做到最大。
可是若不解決真正的難題,這樣的呼喊只會淪為口號,無法發揮作用。 

我之所以認為自己能代表眾多青年,是因為這些苦境中,
從來沒有任何一個趨勢是
利於我這種沒有專業技職、語言能力普通、學歷文憑更加沒有優勢的普通大學畢業生,
更別提求學生涯中的蹺課程度與低空飛過的成績了。 
想當然爾,畢業後能進入的盡是些門檻較低與需求數量大的職位。

一路上受盡了拒絕,才讓我漸漸懂得正視問題的關鍵,
但這也是很多人不願意去做的事,當我開始思考自己被否定的原因時,
我才知道在供需中的生存條件;當我理解自我缺陷浮出得太容易時,
才能開始學習包裝那些微的優勢以優化不完美;
當我處在尷尬的不好不壞階層時,才強烈發現那種第一個被遺棄的感受,
這讓我懂得放下背上那些讓我爬不上去的包袱。

這樣的過程,別人稱作成長,我則認為是始於更簡單的「面對」



------
最後面這段,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