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烘,教育部國語辭典的釋義(摘要):
糊塗、迂腐。
鄭薰誤以為顏標是顏真卿的後人,取為狀元。
當鄭薰見到顏標時,禮貌性問:「你家的宗廟如何。」
顏標:「我出身貧寒,沒有宗廟。」
鄭薰才意識到他認錯人!
「冬烘苦教雞婆學,春興還題燕子詩。 」
說是冬烘先生帶著一幫小學生嘰嘰喳喳讀書,很像雞婆(雞媽媽)率領著一群小雞。
而很明顯,“冬烘”就是“冬天烘暖”的含義:
「欲識冬烘味,須知暖洞春。 」
人在冬季,一遇暖熱則睏,是為“冬烘”。
又人飽餐之後,亦犯“冬烘病”,是為脾睏,亦稱“食睏”,表現為頭腦不清。
故,後世諷刺頭腦不清、糊塗的老先生,就叫“冬烘先生”。
說是四川方言,我查不著相關資料,姑且信之。
糊塗、迂腐。
唐鄭薰主持考試,誤以為顏標是魯公(顏真卿)的後代,把他取為狀元。
當時有人作詩嘲笑:「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作魯公。」
見五代漢.王定保《唐摭言.卷八.誤放》。
後多用來嘲笑古代私塾老師,或不明事理、不識世務的書呆子。...
所有網路文章幾乎眾口一詞。可是,這讓我產生兩個疑問:
當時有人作詩嘲笑:「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作魯公。」
見五代漢.王定保《唐摭言.卷八.誤放》。
後多用來嘲笑古代私塾老師,或不明事理、不識世務的書呆子。...
為何冬烘是「糊塗、迂腐」之意?鄭薰和冬天、烘烤有啥關係?
我好不容易找到兩篇有"進一步說明" 。
第一篇(註1):
(1)原來有典故,“冬烘”一詞出自唐代一個有趣的故事。
五代時人王定保所著《唐摭言》一書,保存了唐代文人雅士的許多遺聞佚事,
其中“誤放”一條中記載:“鄭侍郎薰主文,誤謂顏標乃魯公之後。
時徐方未寧,志在激勸忠烈,即以標為狀元。謝恩日,從容問及廟院。
標,寒畯也,未嘗有廟院。薰始大悟,塞默而已。
尋為無名子所嘲曰:“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作魯公。 ”
(2)出典既明,那麼“冬烘”一詞該作何解呢?
原來,這是從鄭薰的名字上化出的。
(a)薰,燒灼,烘烤,恰好與“烘”同義;
(b)冬烘,冬天烘烤,恰好又符合“薰”的和暖、溫和之意。
這就是“冬烘”這個俗語和“冬烘先生”這個稱謂的由來。
(1)(2)(a)(b)是我標記的。
(1)的出典說明,跟國語辭典一致:鄭薰誤以為顏標是顏真卿的後人,取為狀元。
當鄭薰見到顏標時,禮貌性問:「你家的宗廟如何。」
顏標:「我出身貧寒,沒有宗廟。」
鄭薰才意識到他認錯人!
(2)則是我所想要的!
由於名字有"薰",(a)(b)便找有類似"薰"意,形容糊塗的詞彙諷刺他。
因此,找上"冬烘"。這解答我一個疑問。
此外,我猜"冬烘"也在呼應顏標的「寒畯」。
第二篇(註2):
川人方言對韻:「冬烘苦教雞婆學,春興還題燕子詩。 」
說是冬烘先生帶著一幫小學生嘰嘰喳喳讀書,很像雞婆(雞媽媽)率領著一群小雞。
而很明顯,“冬烘”就是“冬天烘暖”的含義:
「欲識冬烘味,須知暖洞春。 」
人在冬季,一遇暖熱則睏,是為“冬烘”。
又人飽餐之後,亦犯“冬烘病”,是為脾睏,亦稱“食睏”,表現為頭腦不清。
故,後世諷刺頭腦不清、糊塗的老先生,就叫“冬烘先生”。
但它說的生理現象是存在的:冬天一烘暖,人就犯睏,昏昏沉沉。
有不少詞彙,是借喻生理來形容其它事物,
例如像「醉」、「飽」造詞的「陶醉」、「醉心」、「飽讀」、「飽受」等等。
因此,他說的可信。如是,也就解完我另一個問題了。
-------------------------------------------
註1:“冬烘先生”王國維原來是這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