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ZZ有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ZZ有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成語_浮想聯翩



釋義:連續不斷地聯想。更直譯的解釋:漂浮不定的想像,連續不斷。
出處:晉·陸機《文賦》:
「若遊魚銜鉤而出重淵之深;浮藻聯翩;若翰鳥纓繳,而墜曾雲之峻。」

陸機將「浮藻」用作文辭的比喻,在文學裡,這種比擬十分常見。
辭彙,本就可以寫作「辭藻」,兩者詞義相通。

讓人好奇的是,這個詞經過時代流傳後,竟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它沒有轉變成「浮文」或「浮詞」,卻成了「浮想」——這個「想」字的替換,實在耐人尋味。

我自己覺得最有趣的,是「翩」這個字。
從《文賦》來看,「翩」用得恰當不違和,形容輕盈飄順、連續不斷。  
假如不知這層典故,我猜有人會寫成「浮想聯篇」吧。





2025年7月15日 星期二

名句_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是一句廣為流傳的諺語。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這句話大多被用來講述神鬼之事,較少見於其他領域。
例如《國語辭典》中舉的例子,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中寫道:
「況且神道的言語,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屬於談論鬼神的用法;  
又如《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中有: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妾亦聞外面人言籍籍,歸怨相公。」則屬於人世間的是非揣測。

這句話中的「有」,可以理解為風險意識。
換句話說,因為存在風險,所以選擇行動,或者不行動。
例如《三國演義》中著名的空城計,司馬懿面對空城時,
寧可信其有(有伏兵的風險),選擇不進城(不行動),從而讓諸葛亮的計謀奏效。

當「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被用來討論怪力亂神時,
會讓人聯想到帕斯卡的賭注(Pascal’s Wager)。  
帕斯卡認為,即便上帝存在的可能性不到百分之百,
也應選擇相信祂的存在,因為信仰所帶來的收益是無窮大的。
假如祂存在,因為我相信祂,所以止惡行善,死後得以上天堂;  
假如祂不存在,我也因信祂而斷惡修善,好人一生平安。


若將「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倒過來,
變成「寧可信其無,不可信其有」,這句話也能成立,也有其語意。
比如有人會說:「我寧可信母豬會上樹(太陽打從西邊出來),也不相信某某人講的話。」  
意思是,前面所說的幾乎不可能發生(屬於「無」),而後面雖然還有一絲可能(屬於「有」),
卻仍選擇完全不信,連這一丁點可能都否定掉。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詞彙_「沐浴洗澡」


聽人說,沐、浴、洗、澡,分別指清潔人體不同部位:
「沐」對應「髮」,「浴」對應「身(軀幹)」,
「洗」對應「腳(下肢)」,「澡」對應「手(上肢)」。

許多文章解釋這四個字,出處相同,詞彙一致,連錯別字也一模一樣,
讓人懷疑它們可能都來源於同一篇文章。
例如這篇文章:〈沖涼古代大件事 漢官沐浴要放假〉(註1),文中寫道: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沐,擢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

「擢發」這兩個字明顯有誤。
「擢」的意思是拔,與語意不合。要表達「洗潔」之意,應該使用「濯」。
而「發」應作「髮」。《國語字典》中的「異體字」,沒見著「發」與「髮」能相互替代。
合理推測,這是由簡體字轉為繁體字時的失誤,
因為簡體中的「发」既可指「發」,也可指「髮」。
因此,正解應是如此: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沐」(註2)的釋義:《說文解字.水部》:「沐,濯髮也。」

其餘三字,《說文解字》的解析如下:
浴:《說文解字.水部》:「浴,洒身也。」
洗:《說文解字.水部》:「洗,洒足也。從水、先聲。」
澡:《說文解字.水部》:「澡,洒手也。」

此外,還有相關的兩個字:
漱:《說文解字.水部》:「漱,盪口也。」
盥:《說文解字.皿部》:「盥,澡手也。」



-----------------------------------------------------------------------------------------------------------



2023年3月16日 星期四

名句_我什麼都沒做,在這一點上我做得非常好


照片人物是美國前大法官William Rehnquist,譯音:威廉·倫奎斯特。
維基(註1)寫:他一生是W. S. Gilbert和Arthur Sullivan的歌劇迷,由於喜歡Iolanthe這部歌劇,
就模仿劇中大法官服裝,在他黑袍制服加四條金色條紋。大法官穿著一貫是純色黑袍,
迄今,僅他這樣改。
而且,他常將Iolanthe經典台詞(註2,極小更動)掛在嘴邊,I did nothing in particular,
and I did it very well,中譯:我什麼都沒做,在這一點上我做得非常好(註3)。
這段話恰恰是身為大法官的修養,別主動作為,而要被動被詢問。



-------------------------------------------------------------------------------------------------------------------

Leadership of the Court
Rehnquist added four yellow stripes to the sleeves of his robe in 1995
A lifelong fan of Gilbert and Sullivan operas, 
he liked the Lord Chancellor's costume in a community theater production of Iolanthe, 
and thereafter appeared in court with the same striped sleeves. 
(The Lord Chancellor was traditionally the senior member of the British judiciary.)
His successor, Chief Justice John Roberts, chose not to continue the practice.[


註2:
LORD M:
 When Wellington thrashed Bonaparte, As every child can tell, 
 The House of Peers, throughout the war, Did nothing in particular, And did it very well
 Yet Britain set the world ablaze In good King George's glorious days!

2. Bad News, John Roberts Will Not Wear a Striped Robe for Trump’s Impeachment Trial 
Chief Justice William Rehnquist wore stripes on the sleeves of his robe, as he had since 1995, 
during Bill Clinton’s impeachment trial. The embellishments were inspired by the 
“one worn by the Lord Chancellor in a local production of Gilbert and Sullivan’s Iolanthe,” 
the Times explained at the time.

Reinquist’s choice to wear his standard, gold-striped robe was among the most consequential 
decisions he made at the trial. As he later put, quoting Iolanthe, 
“I did nothing in particular, and I did it very well.”


保守主義者認為有些時候什麼都不做比亂做要好一百倍。
比如上世紀的美國最高法院,以厄爾·沃倫大法官為典型,狂飆突進,
在司法層面幹立法的活,造成了美國社會嚴重的撕裂,至今痛苦不堪。
而倫奎斯特大法官(William Rehnquist)就是個相反的智者,
他有一句話就講得特別好:我什麼都沒做,在這一點上我做得非常好 。 
( I did nothing in particular and I did it very well ) 。


2023年3月14日 星期二

名句_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可變文為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或「自古名將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或「自古美人嘆遲暮,不許英雄見白頭」。

其出處是,清 袁枚《隨園詩話》卷4(註1): 
 冬友侍讀出都,過天津查氏,晤佟進士溶;言其母趙夫人苦節能詩,《祭灶》云:
 「再拜東廚司命神,聊將清水餞行塵。年年破屋多灰土,須恕夫亡子幼人。」
 查恂叔言其叔心谷《悼亡姬》詩,和者甚眾。
 有佟氏姬人名艷雪者,一絕甚佳,其結句云:
 「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此與宋笠田明府「白髮從無到美人」之句相似。

固然我是摘引全段,但讀後面兩句即可,意為:
 佟氏艷雪的詩句,後兩句寫得絕佳:「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和宋笠田縣令(明府應該是縣令的意思)的句子:「白髮從無到美人」相似。

我的話,會將「白髮從無到美人」白話語譯成「白髮從不現蹤於美女頭上」。

上述的「自古美人如名將」,是「自古」二字移位,同義;
自古名將美人」,「美女」和「名將」互調,我臆測是對男說、對女說,第二人稱的差異。
「自古美人嘆遲暮,不許英雄見白頭」,也許是斟酌語句之優美,
援引<離騷>與之組句(註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
「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何謂也?
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註3),紅顏薄命,英年早逝(天妒英才)。美女、名將活不到老,全無皓首。
第二種(註4),見老態,不堪被人稱英雄、喚美女的(含現在流行語:小鮮肉),啥都不是了。

 

---------------------------------------------------------------------------------------------------------------





而這句詩將美人與名將相比,取名將早逝的特徵比喻美人易調,
正所謂紅顏薄命,殊難白頭到老。如貂蟬、如楊貴妃!
而詩中也含有另外一層意思,美人青春之時自然是美人,
而若青春逝去,成白髮老叟,已不復美人紅顏,也是對青春易逝,歲月難留的感慨!


最難堪忍的是「曾經芙蓉如面柳如眉」,竟然面貌憔悴、顏色不再;
曾經「叱吒風雲馳騁疆場」,如今卻落得偃兵息鼓門前寥落。
因為他們都年華老去,不復當年──愛慕艷羨的眼光和崇敬歌頌的掌聲已然消逝了。
有什麼比美人遲暮、將軍老邁更讓人感嘆唏噓?


2023年3月12日 星期日

成語_浮想聯翩



浮想聯翩,應是常見成語。釋義為:連續不斷地聯想(註1)。
莫寫作:浮想連"篇"(或許受「廢話連篇」的影響),雖然從字面看並不違和。

「翩」有羽字旁,和雙翼相關,其字義是「快速地飛動」,
可想成鳥兒振翅飛翔,飛速疾快的模樣。
見「聯翩」,我腦中會浮現如上圖畫面。是群,不是單,數大便是美。
但是!!!
必須得說:這句成語是時間層面的「接連不斷」,鳥兒連續飛行,
而不是空間層面的「數量廣大」,鳥兒聯合群飛。

另一些含「翩」字的成語有:
「翩翩起舞」,即輕盈愉快的跳舞;「風度翩翩」,即舉止瀟灑。
也應該是拿鳥兒舞動雙翅來形容舞姿或舉動等等吧。
我覺得取的形象是鳥兒在地面求偶的動作。是單,不是群,雄禽的高光時刻。
以上是我自個胡思亂想。


唯一找到「浮想聯翩」的「出處」是,晉朝陸機的<文賦>(註2):浮藻聯翩。
這是一篇文學批判的好文,推薦閱讀。此處的浮藻,就是文藻、詞藻。
而「浮想聯翩」在講行文時,詞彙源源不斷、滔滔不絕,就像鳥兒...。
今義與古義,已是偏離。



-------------------------------------------------------------------------------------------------------------------



[這篇翻譯得比百度百科好]


2023年3月11日 星期六

成語_倒行逆施


吳子嘉董事長在直播節目(註1)援引李敖(註2)的話:「倒行逆施」應作「倒行逆旅」。
這是正確的。
逆旅,即旅館,如李白詩:「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意為:天地是萬物的旅社,光陰是穿越百代的過客。


宋朝一書《能改齋漫錄》(註3),作者是吴曾 ,其卷三云:
 《史記•伍子胥傳》:「子胥曰:『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西漢《主父偃傳》亦曰:「吾日暮,故倒行而逆施之。」
 餘按,《吳越春秋》乃云:「日夕途遠,吾故倒行逆旅之於道也。」
 乃知施字即旅字。施字於道無義。

  《國語》曰:「晉陽處父過寧,舍於逆旅。」
 潘岳《上客舍議》,亦引語曰:「許由辭帝堯之命,而捨於逆旅。」
 魏武帝詩曰:「逆旅整設,以通商胃。」
 乃知逆施可於事言之,至於道路無義也。當俟有識者訂之。 
 《左氏傳》:「苟息曰:『今虢為不道,保於逆旅。』」
 《正義》曰:「逆,迎也。旅,客也。迎止賓客之處也。」
 馬融《長笛賦序》曰:「有洛客舍逆旅。」。

分兩段,
第一段,作者拿《吳越春秋》校正《史記•伍子胥傳》,「逆施」是「逆旅」的誤寫。
而吳子胥講的是:「天黑了,長路還遠著,不如倒回旅店住下。」
第二段,壓根沒必要知道每一句話之意思...此是作者舉諸例,證實「逆旅」才是正規用法。

那麼,日後要寫「倒行逆施」或「倒行逆旅」呢?
準定是「倒行逆施」!不見國語辭典「倒行逆施」的釋義(註4):
不遵常理行事。後比喻違背社會俗尚,胡作非為的罪惡行徑。」,不就和原意全然不符嗎?



---------------------------------------------------------------------------------------------------------



註2:哈囉李敖
史記伍子胥傳:「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通常說法是指老了、沒路可走了、不按牌理出牌了。
其實訓詁起來,「逆施」可能是「逆旅」之誤:
前面還有長路要趕,走不完了,不如倒回旅館裏,睡個好覺,明天再說。
這樣解釋,才像復仇之神伍子胥。復仇是深謀遠慮的作業,先別玩死自己。


註3:
也談到史記伍子胥傳、主父偃傳。



成語_窮途末路、末路窮途


按教育部成語典2020版(註1),成語窮途末路,窮途、陌路分屬兩個來由。
 「窮途末路」係由「窮途」及「末路」二語組合而成。
 「窮途」見於《周書.卷四一.王褒列傳》中王褒〈與周弘讓書〉。...
  嗣宗窮途,楊朱歧路...
 「末路」則見於《漢書.卷五一.賈鄒枚路傳.鄒陽》中鄒陽的〈上書吳王〉...
  至其晚節末路,張耳、陳勝連從兵之據,以叩函谷,咸陽遂危。...


百度(註2)對於「窮途」的出處,有不一樣看法,
它認為是《吳越春秋·王僚伎公子光傳》:子胥曰:「夫人賑窮途,少飯亦何嫌哉?」

暫且擱置異議,同時不說解這幾段文言文語義,因為那不是我主要探討的。
誠然,兩關鍵詞在它們所舉的段落中。
但我覺得,若能有查究出首次將其合二為一的字句出典會更佳,可惜搜尋無果,略顯遺憾...。

無獨有偶,學過高中國文課都曾聽聞的郭公夏五(註3)、魯魚亥豕(註4),亦是這般。
「郭公」源於《春秋·莊公二十四年》、「夏五」源於《春秋·桓公十四年》、
「魯魚」出自《抱朴子.內篇.遐覽》、「亥豕」出自《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
可是,郭公夏五、魯魚亥豕,兩兩第一回結合一起在何書、何文,沒人研究,不可考。


*****
教育部成語典,窮途末路的辭條,還引用到《兒女英雄傳》第五回和第二十六回的文字。

第五回(註5)是:「你如今是窮途末路,舉目無依」。
這也列在國語辭典的「窮途末路」。

第二十六回(註6)是:「那時我見你兩個末路窮途,彼此無靠,是我一片好心,一團熱念。
情形同上,國語辭典有「末路窮途」對應。

這應當不是歷史上頭次被這麼用。
並且,不像「屢敗屢戰」和「屢戰屢敗」,「末路」和「窮途」的先後互換,意思不變。



-------------------------------------------------------------------------------------------------------------


參考:成语典故:穷途末路 [這篇文章寫于2010年,比教育部更早]







晉·葛洪《抱朴子》:“諺云:‘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
《呂氏春秋·察傳》:“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


註5:



註6:


















2023年3月10日 星期五

成語_天網恢恢、法網恢恢


天網恢恢的「恢恢」,辭義為何?是說網孔「疏而不密」或「密而不疏」呢?
若直觀地唸出下一句:「疏而不漏」,便會答「疏而不密」;
若將它和「犯人被捕落網」聯想一塊。網子密,好逮著,便會答「密而不疏」。
其實,以上皆非。恢恢是形容網子大,跟疏、密,係非同件事。
教育部國語辭典(註1),「恢恢」的釋義:寬闊廣大的樣子

附帶說明「疏而不漏」,意為:雖然寬大鬆散,但一個也不遺漏。
這裡的「疏」,便可作:網孔疏大而不精密了。


我覺得有個小地方蠻有趣的。
天網恢恢(或法網恢恢)出現在犯罪事件之報導的頻率最高:某某某終難逃天網恢恢。
能直譯成,某某某終究難以逃過法律、天理那張大網。
可是,它的出處是《老子》,原意不偏負面。
《老子》73章: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闡述的是:
天道或者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就是自然)網布寰宇,無處不在。
稀疏而不會有一絲絲的漏失。可視為真理的普遍性。

不過,我覺得《老子》這本書過於抽象概念化。
各家的解說,可謂是眾說紛紜,好難歸納出同一個道德相貌。
就說,道家的老子和道教的老子,便形象不同。



------------------------------------------------------------------------------------------------------------




------------------------------------------------------------------------------------------------------------
參考:[古籍今注今译丛刊:老子今注今译(繁体)].陈鼓应注译. Page 223(民國67年,第6版)

2023年3月5日 星期日

格言_我們是終極的,不是因為我們無懈可擊,而是我們無懈可擊,只因我們是終極的


從前讀的《正義的效益》,當中有一段(第29頁):
 波斯納引述的名言:“(美國)最高法院的判決是終極的,
 並不是因為這些判決都是對的,而是因為這些判決是終極的
 (Decisions by the Supreme Court are final not because they are right but because they are final.)。

名言的源頭應該是RobertH.Jackson(註1),同是描述最高法院,原話為:
「We are final not because we are infallible, but we are infallible only because we are final.」。
不上升到法律層級,這段話對一般事務有什麼啟示嗎?
即便千思百慮找不到最完美的解決之道,但事情總要解決;
一旦下決策,那便是當時能考慮所有因素的最佳解,莫再糾結。
更通俗點說:找不到最好方法,爛方法就是好方法,強過沒方法。重點是:要有作為。



--------------------------------------------------------------------------------------------------------------


2023年1月5日 星期四

雜類_「最好」是「更好」的敵人


「最好」是「更好」的敵人,頂多是說明一個概念,不能稱「格言」。


「更好」的意思是持續進步、精益求精。不停往上爬的動態。
「最好」在這,並非真正的完美無瑕、已臻極致,而是自以為無出其右,不可一世的靜態。

就好像philosophy這個字涵義一樣,philosophy的中文應該譯成「愛智慧」。
西方哲人說,人不可能像神一樣擁有智慧,人唯一能做的是永無止盡地愛智慧、追求智慧。
「好」便是如此,人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若是一個人自稱已達「最好」,自然沒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回事。
可預期這個人成長停滯,徒剩退步在等他。是故,「最好」是「更好」的敵人。



-------------------------------------------------------------------------------------------------------

2023年1月2日 星期一

詞彙_打臉


不是不懂時興用語,「打臉」一詞便屬於此。
而是想,文字表達總用流於世俗(江湖味、接地氣)的詞彙,
一旦要寫正式書信,如公文,考試作文,申請書等等,
突然蹦出略顯格格不入的語詞,別人不認為你直率,而是輕佻隨便,不禮貌。
所以落於字句時,寧可捨些親切(不接地氣),寫得普通一般,莫令質勝文則野。


台灣教育部的國語辭典並無收納「打臉」,倒是有「打臉子」(註1)。
意為:國劇演員在臉上畫臉譜,也作「抹臉」;並有人說,這可以稱作「打臉」。
但顯然,這不是我們認識那個「打臉」。
若要對它作出「釋義」,我認為應該是:被不留情面地指正錯誤。
重點有二,一.錯誤被指正;二.做得絲毫不留情面(不婉轉)。

「打臉」的「臉」,意指「面子」(註2),就像「給臉」、「賞臉」等於「給面子」。
所以,「打臉」就是:不給面子,讓人丟臉。
假如,是自己招致的,就可拿「自打嘴巴」替代。
網路上,另有人創「打臉」的衍伸詞,「臉都腫了」,同一意涵。

台語中有個詞語叫「洗面」,有人說和「打臉」意近,但較沒有挑釁意味。我不這樣認為。
我聽過「洗面」的句子都在講當面羞辱,沒比「打臉」輕微。


「打臉」,打哪來?目前找不到統一的說詞(註3)。
有人說來自周星馳電影台詞:「說好不准打臉」。
也有人說是聖經馬太福音「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還有人說國劇的臉譜,這在前面談過。可是,這實在太難推演到目前的意思上。



-------------------------------------------------------------------------------------------------------------------------


註1:
國劇演員在臉上畫出一種臉譜,以確定扮演的角色。也作「抹臉」。

打臉,打臉兒 dǎliǎn,dǎliǎnr 
(1) [make types of facial make-up in operas]∶戲曲表演中在後臺畫臉上妝 
(2) [do not show due respect for sb.'s feelings]∶不給面子


註1:百科知識:打臉
○釋義:臉在這裡其實代指的是面子。打臉即自己打自己嘴巴、前後的言行不一。
通常就是對某個貼或者某人的言論進行否定,吐槽,揭露真相等等,
這種否定可能是來自別人的否定、也可能是自己對自己先前言論和行為的否定。

○出處:
該詞最早的出處網路上的說法是源於台灣,該詞在台灣的使用率很高。


○ptt 鄉民百科説:
該用法可能在傳統通俗小說(最晚在1944年張愛玲小說〈金鎖記〉)中已出現,
但在ptt變為流行語,主要是因為周星馳兩部電影《大話西遊》、《鹿鼎記》中都出現的台詞,
 「說好不准打臉」。但在電影中的原意,是真的指用手來打對方的臉。
另一可能的起源是聖經馬太福音「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的典故。 
不過,臉書曾有朋友說,傳統戲劇一直有「打臉」這個詞,而且有特定的意思,
就是依照「臉譜」給演員的臉上妝。這「臉譜」是世代傳下來的,不能隨意變化。

○「打臉」的‘打’字太強悍了,以前好像流行過「洗臉」,就比較沒有挑釁的味道。
如果可能,我寧願「洗而不打」。但大家已經習慣「打臉」,我看是改不回來了。


2022年12月24日 星期六

詞彙_炎上



隔三差五看到好幾則新聞寫某某人"炎上"。我心想這不是書經上文字嗎?
洪範篇:「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他在說明五行(物質)的實用特性。
宋代引此為八字的特殊格局取名,
木多者(無論專旺或從格,所謂從格,有從兒、從財...等)為曲直格,火多者為炎上格...。
所以,對比現在和之前傳統,應該是沾不太上邊。


當前流行的「炎上」確切之出處與用法,應如國語辭典所言:
 源自於日語,原意指猛烈燃燒的著火現象。
 後來在網路上「炎上」成了:某一話題、事件意外引起爭議,在網路上被罵爆,
 演變成輿論事件的形容詞。
 只有負面的話題演變成熱門輿論事件時,才能使用炎上,
 如果是正面的事件就不會使用「炎上」。

所以,我猜,這個「炎上」,想表達的不僅是熱議,更多的是怒火中燒的形象。



------------------------------------------------------------------------------------------------------------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詞彙_走狗、牛馬走


走狗,現今多見用於貶義(罵人)。事實上,在辭典,他有四種意思(註1)。
第一種當名詞用,獵犬。
第二種為動詞,縱狗行獵。就周星馳電影裡「關門放狗」那味道。
第三種作名詞,便是上述的"貶義"。受人豢養的幫凶。我覺得網軍、側翼,咸為此類。
第四種是名詞,自謙詞。我認為最特別的。
 真有例子,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六:
 「鄭板橋愛徐青藤詩,嘗刻一印云:『徐青藤門下走狗鄭燮。』

如此說來,「走狗」有些像「牛馬走」,又不太像。像的地方,全可當作自謙之詞;
不像的地方是,一者將人形容成「狗」,負責惡口狂吠,咬傷別人。
另一個是作僕役(奴才)的「人」,為人掌管牛馬,可不是作牛作馬。
其中有名者,當屬孫悟空那個「弼馬温」吧,哈哈。
而我初次讀到「牛馬走」是在司馬遷的<報任少卿(任安)書>(註2):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

獵犬。
 《戰國策‧齊策四》:「世無東郭俊盧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
 《晏子春秋‧諫下二三》:「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內給之祭。」
謂縱狗行獵。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勝》:「博戲鬥雞,走狗弄馬。」
 唐·羅隱《所思》詩:「鬥雞走狗五陵道,惆悵輸他輕薄兒。」
 明·方孝孺《樓君墓誌》:「臂鷹走狗,馳逐為樂。」
比喻受人豢養的幫凶。
 清·孔尚任《桃花扇‧聽稗》:「正排着低品走狗奴才隊,都做了高節清風大英雄!」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田七郎》:「操杖隸皆紳家走狗。」
 胡適《我答汪先生的信》:「他也許更墮落下去,做一個軍閥派的走狗。」
自稱謙詞。
 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兵制》:
 「國家當承平之時,武人至大帥者,干謁文臣,即其品級懸絕,亦必戎服,
  左握刀,右屬弓矢,帕首褲靴,趨入庭拜,其門狀自稱走狗,退而與其僕隸齒。」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六:
 「鄭板橋愛徐青藤詩,嘗刻一印云:『徐青藤門下走狗鄭燮。』」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文字_(台語)𩚨



見到路邊廣告辭寫「Q彈」、「Q軟」,便明白,它是台語發音。
我個人以為,台語有些字是有音無字,
但我不是語言研究者,我舉不出在學術站得住的證據證實。

維基百科(註1)、台灣閩南語辭典(註2)咸稱「Q」的漢字寫法為「𩚨」,漢語發音「ㄊㄧˊ」。
維基百科對其之釋義:
 因原漢字鮮少使用,而習慣上民眾以諧音相同之英文羅馬字母Q取代用之。
 其意思為形容食物柔軟而有彈性、韌性;彈牙、軟糯、富有嚼勁。

在專門解釋字源的另一則維基辭條(註3)言,它有兩個異體字:
 關於「𩚨」的發音和釋義,請看「䬫」。

另一字雖然圖片破損,但猜得出來是「䊆」(ㄑㄧㄡˇ或ㄐㄧㄡˋ)。
因為我有看過有人(註4)主張Q應作「䊆」。



-----------------------------------------------------------------------------------------------------------------
註1:維基:Q (口感) 圖片來源


[內有發音]







2022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格言_貨幣只是一條通往最終價值的橋樑



德國哲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 ,1858~1918)說:
「貨幣只是一條通往最終價值的橋樑,而人永遠無法在橋上棲居。
 人最終能夠安然棲居的,是自己的心靈。」

「人永遠無法在橋上棲居」講得真好。這道理,我想人們都懂吧?

人們只是覺得自己通往最終價值-「心靈」的"橋樑"還沒搭好,哈哈。
就像之前聽到那個段子,
「錢,這種東西,(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以,活著這段期間,它顯得特別重要。」



-----------------------------------------------------------------------------------------------------------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成語_山雞舞鏡

在維戴爾-維德斯柏《你問對問題了嗎?》一書中,
他問:「如何解決"住戶抱怨電梯太慢"的問題?」,正常方向會朝「如何加快升降速度」,
可是,作者提出不一樣觀點,改以"更好的問題"替代,
如:怎讓人"覺得"等待時間縮短,於是,安裝鏡子便解決問題。
作者解釋其原因,說:「當大家看著令人著迷的東西(也就是他們自己),就會忘記時間。」
這應當是所謂的自戀吧。

而成語「山雞舞鏡」也講同現象-自戀。似乎不只人類才這樣。
國語辭典對其之釋義:
 山雞自以毛羽美麗,在水旁或鏡前看到自己的影子便舞蹈不止。...
 後用以比喻顧影自憐、自我陶醉


不過,在一本我忘了書名的小說中,看過異義。
引用成語那一段是東漢曹操四子曹沖的臨終自悔:
「為何我要如此好強,我宛如雄雞見鏡子影像,誤作競敵,不知是自己,
便起舞展示雄風,震攝敵手氣焰。可是,敵手非但不服軟,竟齊同飆舞。
難忍刺激!敵不止、氣更急、舞愈狂!敵不停、心更怒、舞愈亢!至死方休。
害死我的,哪裡是敵人,而是自己。」雖然這不同一般用法,但挺有趣的。

西方亦有「自戀」主題之希臘神話,後被心理學取作「自戀情節」的專有名詞。
其主角是納西瑟斯,英文Narcissus,又作水仙(花),西方水仙花得名於這典故。
簡單講講故事,某日納西瑟斯來到湖邊,看到湖中自己的倒影,
被自己俊容迷戀得不能自拔,不願離去,日一久,幻化為湖畔水仙(花)。


2022年9月18日 星期日

成語_彈冠相慶



「彈冠相慶」這成語出自《漢書》卷72的<王吉傳>(註1)。
 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舍同也。
 元帝初即位,遣使者徵貢禹與吉。吉年老,道病卒,上悼之,復遣使者弔祠云。
白話文:
王吉和貢禹是好朋友,
世人稱「王吉(王吉字子陽)在朝當官,貢禹也將入仕(撣去帽子上的灰塵,準備做官)」,
就是說它們志趣相投,同進退。西漢元帝即位時,遣使者徵王吉和貢禹進入朝廷為官。
王吉年老,途中染病死亡,元帝哀悼他,再派使者弔祭。


我個人覺得比較有趣的點,王吉和貢禹兩人傳記皆在《漢書》卷72,
沒有舉出王吉出仕,貢禹隨之的實例。
《漢書》卷72<貢禹傳>:
 徵為博士,涼州刺史,病去官。復舉賢良為河南令。歲餘,以職事為府官所責,免冠謝。
 禹曰:「冠壹免,安復可冠也!」遂去官。
也就是,在元帝登位前,貢禹做過博士,涼州刺史,因病辭官。然後,又被推舉作河南令,
不知道犯了什麼事,要他脫帽謝罪,他說:「帽子一旦摘下,豈能再戴」,於是罷官。
看不出與王吉的關聯。
而這次元帝找兩人共任官職,王吉半路過世,貢禹作諫大夫,亦沒在一起。
即《漢書》卷72:元帝初即位,徵禹為諫大夫。

不過,這事不怎重要,我就好奇。


再回來談成語,另一句「貢禹彈冠」也同談此事。
「貢禹彈冠」的意思是:樂意輔佐志向相同的人(註2)。
比起「彈冠相慶」,很少見人用在句子中。

從王吉和貢禹的故事典故,「彈冠相慶」應為褒義,即將作官而互相慶賀。
然而,由於北宋蘇洵的<管仲論>中,
拿來描述豎刁、易牙、開方三位奸臣在管仲一死,彼此歡慶道喜,又有機會回朝當官。
自此,「彈冠相慶」淪為貶義(註3)。



----------------------------------------------------------------------------------------------------------





註3:
1. 百度:彈冠相慶
○這則成語指官場中一人當了官或升了官,同夥就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
亦用於指即將作官而互相慶賀;後用來形容壞人得意的樣子。
其結構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等,含貶義
參考:百度:謂語
 ○謂語(Predicate)是對主語動作狀態或特徵的陳述或説明,
 指出"做什麼(what to do)" , "是什麼(what is this)"。
 ○例如:
 1.他們正在排練節目。(排練,動詞做謂語);
 2.魚兒在河裏游泳。(游泳,動詞做謂語);

○東漢·班固《漢書·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捨同也。”
後人把“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説成“彈冠相慶”,提煉為一則成語。

○「彈冠相慶」用作貶義是從北宋名家蘇洵開始的
他在《管仲論》中用「彈冠相慶」形容春秋齊桓公有三個近臣,
均是用卑鄙的手段討悦取寵的:
一是豎刁,二是易牙,三是開方。他們相互勾結禍亂齊國,後來齊桓公重用管仲為相,
這三子沒辦法使用計謀。管仲一死,這三子高興得不得了,馬上各自回家取出舊官帽,
彈灰跳躍,相互慶賀,準備捲土重來。
這是“彈冠相慶”第一次用在壞人身上,流傳到今天,這一成語就變成了貶義詞,
形容壞人之間一個人有了權勢,其他人也得到好處的醜態。

○彈冠:撣去帽子上的灰塵,準備做官。不可將其理解為“扔起帽子慶祝”。
這則成語為書面語,用於正式的場合,在句子中多作謂語,含貶義


2. 漢語網:彈冠相慶
○用作貶義。指壞人得意時的樣子。一般作謂語。


----------------------------------------------------------------------------------------------------------
參考資料:
[劉氏冠得知道一下,宋朝長翅帽,


[有人不認為長翅帽是宋太祖的發明]
至於宋朝官帽用長翅膀防止大臣交頭接耳這種說法,
其實最早出自元初人所寫的《席上腐談》:
「宋又橫兩腳,以鐵線張之,庶免朝見之時偶語。」
認為平橫的兩腳起到避免朝見時「偶語」的功能。
而《席上腐談》被古人評為「詞意多膚淺無稽」,
說法「多附會穿鑿不足據」,由此可見此說法多是後人的演繹。
至於附會到趙匡胤身上,就是更加晚近的編造演繹,切不可當真了。


○《後漢書·輿服志》里,詳細列出了常見的十九種帽子,各有等級,不容淆亂。
[無時間一一查證本文所有敘述的真假,僅列出參考]

○漢朝人在正式場合見面,一定要戴上帽子,否則就是失禮。
據《史記·汲黯傳》記載,有一次漢武帝在殿里閒坐,沒有戴帽子,遠遠看到汲黯過來,
連忙躲到帳後,吩咐近侍告知汲黯,無論他來彙報什麼事,一律准奏。
皇帝都是如此,大臣們更是謹慎小心,不敢不戴帽子。
可是就算戴了帽子,還得時不時摘下來。這怎麼說?

原來,大臣們輕則說錯話,重則犯了罪,哪怕只是有犯罪嫌疑,都要叩頭請罪,
請罪前必須「免冠」,也就是摘下帽子來,這已成為一種慣例
如《漢書·霍光傳》記載,漢昭帝時,大將軍霍光被左將軍上官桀等人誣告,
昭帝召見霍光,霍光雖然位高權重,此時也只能摘掉帽子,叩頭請罪。
好在昭帝明白霍光是冤枉的,請他先戴上帽子,
這就等於是說:你無罪!一聽這話,霍光就可以把心放肚子裡了。
[回應上文,貢禹的免冠]


○西晉史學家司馬彪,著有《續漢書》,
裡面的《輿服志》就有對進賢冠十分詳細的描述:
"進賢冠,文儒者之服也。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公侯三梁,
中二千石以上至博士兩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學弟子皆一梁

宗室劉氏亦兩梁冠,示加服也。"

○東漢和西漢的進賢冠區別很大,西漢的進賢冠"有冠無幘",
而東漢的進賢冠,是"有冠幘"。《續漢書》有相關記載:"古者,有冠無幘"。
現代考古學家出土的西漢雕石像刻中,裡面的西漢人,戴的都是沒有幘的進賢冠。

○漢元帝喜歡戴加了幘的冠,所以漢元帝時期,所有的文官儒學都可戴這種幘冠,
即如《晉書·輿服志》所說:"介幘服文吏"。
於是,從漢元帝開始,頭戴有幘的冠,成為了一種風氣。
也是從漢元帝開始,幘和進賢冠便合二為一,演變成了成了漢代的進賢冠。

2022年9月17日 星期六

英文_謠傳英女王對英文和美語之差異的評語

曾聽有人說過,剛駕崩的英女王,有評論過「英式英文」和「美式英文」的差異。

她說「世界上沒有一種叫做『美式英文』的東西,只有『英文』和『錯誤』」。
雖然我無法確切知道是誰告訴我的,但重點是,證實前女王有那麼一段話便可。
For the avoidance of doub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merican English'. 
There is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re are mistakes.


從網路的兩篇文章或留言(註1),那一段話的出處一位@Queen_UK的twitter帳號。


然而,它目前是已遭Twitter官方停用。
再查為何被停用?那是因為它"並非"女王(王室)所屬,而是一個惡搞帳戶(註2)。

因此,照現前能取得的資訊,無法斷定此話的源頭是前女王。


---------------------------------------------------------------------------------------------
註1:


The Twitter account in question is of course a long-running and very popular spoof account with 1.3 million followers.




2022年8月2日 星期二

詞彙_轉捩點

「轉捩點」,很熟知的詞彙,意為「轉變的關鍵」。
「捩」的發音為「ㄌㄧㄝˋ」,較常被舉出。
從「轉捩點」的辭意,「捩」應該是取它動詞意思,「扭轉」或「折斷」。
其實,「捩」有另一發音「ㄌㄧˋ」少有人提,作名詞用,「彈琵琶所用的弦撥」。
國語辭典(註1):
 ㄌㄧˋ,彈琵琶所用的弦撥。
 《廣韻.去聲.霽韻》:「捩,琵琶撥也。」
 南朝梁.簡文帝〈詠內人晝眠〉詩:「攀鉤落綺障,插捩舉琵琶。」


弦撥又稱「撥子」,它是何物?
下圖是日本琵琶的「撥子」,我認為是講這東西,維基(註2)說:
 日本的琵琶多以名為「撥」(撥子)的小薄板彈奏之,不用指彈,沿用中國唐代的方法。



然而,中國彈琵琶,剔除真實指甲,
使用的「撥子」則是做成指甲形狀,有琵琶指甲(義甲)、古箏指甲(義甲)等等,
材質取象牙、玳瑁、動物的角或骨,現今則是改用塑膠(註3)。

我很好奇,目前義甲多以膠帶環型黏著固定。古代怎麼處理這事?細繩纏繞數圈綁住嗎?
琵琶指甲在指甲上方,古箏指甲則位在指腹。使令彈奏時定住不掉,琵琶指甲會較有難度。


我其次好奇的點是,像日本彈琵琶以撥子,
沒了「右手指法」(註5),精采度應該減色不少吧。

比方說,白居易《琵琶行》的「輕攏慢撚抹復挑(註6)」。
「攏」,即「推、拉」,左手指法,左手指壓在品(橫桿)上,向右推或向左拉,讓右手彈、挑時,弦音升高。

「撚」,即「揉」,左手指法,左手指壓在品上緣處搖動,發出波音(抖音,沒升高音)的效果。

「抹」,右手指法,用右手食指肉觸弦,取勢向右抹進(說勾進來比較好懂,但「勾」通常是右手拇指指法的「勾」)。

「挑」,右手指法。「彈」、「挑」是最常見的指法。
「彈」是右手食指由右向左彈(指甲端,一般用與拇指相鄰側的指甲端,觸弦將弦向左彈出發音。
「挑」是右手拇指由左向右挑弦(右手拇指指甲端,一般用大指外側的指甲端,觸弦將弦向右挑進發音)。

右手指不參與,不就缺表演「彈、挑、抹」花俏(炫技)了。










-----------------------------------------------------------------------------------------------------



註2:
1. 維基:琵琶(日本) 圖片出處

2. 薩摩琵琶 圖片來源


中國樂器的撥子傳統上多以象牙、玳瑁、動物的角或骨所製,現代則多改用塑膠製成。


註4:





註6:
1. 知乎:左右手指法 圖片來源

○彈:是用右手食指指甲端(一般用與拇指相鄰側的指甲端)觸弦,將弦向左彈出發音。
○挑:是用右手拇指指甲端(一般用大指外側的指甲端)觸弦,將弦向右挑進發音。
○抹:用右手食指肉觸弦,取勢向右抹進。

○琵琶情 ------------------------------------------------------------周伯科曲
此曲由周伯科創作于2016年,這首曲子經作曲者多年學習琵琶的艱辛與體會,
對琵琶有著割捨不了的深厚情感,因而譜成這首曲子 。
這首曲子運用琵琶特殊的技巧,如左手推、拉、吟、揉與搖指、鳳點頭、滑奏、輪指變化、
大拇指肉勾彈等技巧,運用這些技巧的藝術美感來凸顯《琵琶情》這首曲子的情懷。
[介紹樂曲的指法]


攏:左手手指按弦向裡(琵琶的中部)推。
捻:揉弦的動作。
抹:順手下撥的動作。
挑:反手回撥的動作。


影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