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專業-01哲學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專業-01哲學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專欄-心理-羅輯思維:精選:社交比較陷阱 2017/11/19

出處:羅輯思維-心理-精選:社交比較陷阱 2017/11/19


全文:
今天的內容來自《今日心理學》雜誌的封面文章《比較陷阱》,The Comparison Trap ,
作者是麗貝卡·韋伯,韋伯是一名資深記者,長期為各大刊供稿。

今天的文章講的是,咱們在生活中,總是忍不住和別人比的事兒。
社交網絡的出現,太容易讓我們知道別人比我們有錢,比我們有名,比我們好看。
即使你心裡面產生了嫉妒的情緒,其實也很正常。
比,是人的天性,你是不可能完全把它關掉的。
但是如果我們能理解它的起源、機制,以及如何應對,
我們就可以弱化它對我們的負面影響,甚至可以成為我們自我提高的一種方式。



| 人類天生愛比較
一提到人和人之間的比較,我們腦海中通常會蹦出來一個詞兒,攀比。
但比較和攀比不一樣,攀比多是出於虛榮心,
但人和人之間比較這個事兒,一直伴隨著人類的進化與發展。

拿自己和別人去比,可以讓人們更好地生存。
比如說,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需要打獵,
如果一個獵人意識到他在追踪獵物上面比其他人都強,
那麼當他們打獵的時候,他就會成為那個必不可少的嚮導。
這個時候和別人比較,就幫助這個獵人找到了自己的優勢,
這個優勢也為他所在的團體帶來了生存優勢。

這種通過和別人做比較,利用他人作為比較的尺度,進行自我評估的方式,
在心理學上叫做社交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倫敦商學院的行為組織學教授托馬斯·穆斯維勒(Thomas Mussweiler)對此有很詳細的解釋。
他說:“社交比較,也就是和別人做對比,是我們用來認識自我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比如說,我是誰,我擅長什麼,我不擅長什麼。
社交比較並不是刻意進行的,只要我們在面對其他人的時候,就會自發進行。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假如你在公園裡跑步的話,
就會不自覺地和周圍的跑者比較一下身材之類的。

從理論上來說,和別人比較是為了進行自我定位,更好地認識自己。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自我的認識越來越清晰,
和別人作比較這個事情,造成的影響應該是越來越低的。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尤其是社交媒體的出現,更是加劇了比較。
文章當中說,社交媒體造成了人們持續一生的青春期。


| 持續一生的青春期
青春期的少年特別願意和其他人比較,這是由人類的生理機制決定的。
比如說,在人的大腦中,有一組神經元叫伏隔核
這組神經元和大腦裡的社交獎賞活動密切相關。伏隔核在青少年時期非常活躍。
當青少年感覺到自己受到關注,從同伴那裡得到了肯定的評價,
或者彼此認同時,大腦裡負責社交獎勵的區域就會釋放出多巴胺,這會讓他們感到更快樂。

在這個過程當中,青少年是通過別人的評價,來加深對自我的認識的
所以青少年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但是科學家也說了,
在成年以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造成的影響應該是越來越低的。
但是社交媒體提供了一種非常簡單的比較方式,
讓人能夠像在青春期那樣和別人去比較,造成了人們持續一生的青春期。

這是因為,在社交媒體上,人們隨時都可以接觸到別人的信息。
過去信息流通得沒有那麼快,就算是你有什麼了不起的成績,
大多是口口相傳,信息流通總是有限。
但是現在,我們只要打開社交媒體,分分鐘,
不,是秒秒鐘就可以知道別人最近的各種好成績、好消息,從不停止。


文章中說,社交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小覷。
我下面要說一些典型症狀,你可以對照一下,看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
首先,你會不時地質疑自己的人生選擇;
其次,如果你的人生處於低谷的時候,再去看社交媒體上的各種信息,會讓你感覺更糟糕。

文章當中給出了一個例子,Samantha 是奧克蘭一所學校裡的老師,
工作做得不錯,在學校裡除了當老師還負責一些管理上的工作。
但是她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花了大量的時間拿自己去和周圍的人比,
不管是我的同齡人、學校裡的同事,還是家庭成員。”
“當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我的很多朋友在外面旅行,從事很多種不同的工作,
我從來都沒有做過這些,我不知道當初選擇當老師這一條路,
一直堅定地走下來,是不是對的,畢竟我錯過了其他那麼多的機會。”

Samantha 表示,社交媒體讓她有一種缺失感,
比如說,她看到一個朋友在希臘玩了一個月,這讓她覺得自己沒有好好地享受生活。
還有的朋友結婚生子,而這些事對她來說簡直是遙遙無期。她自己也說:
“我知道我不應該拿自己去和別人這樣比,這肯定會讓我感到很失落,但是我就是忍不住。”


文章當中還說,如果你處在情緒低谷的時候,
社交媒體就更容易讓你產生一些很負面的情緒。
比如,剛和男朋友吵完架,結果在朋友圈就看到了有人在秀恩愛;
剛被解僱,就看到別人在曬自己剛剛換了一份錢多活少離家近的工作。
更可怕的是,這麼多的信息,人家並不是針對你而發的,
而且現在誰不刷朋友圈,誰不刷微博?
不可能把微信和微博這些社交應用都卸載,那簡直就是與世隔絕嘛。
那麼,有沒有辦法去克服、降低這些負面影響呢?


| 如何降低社交比較的負面影響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
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誰讓你感受不好,你就把他的相關信息屏蔽掉。
還有很多人支持要降低在社交網絡上花的時間。
但作者說,
歸根結底,重點是我們如何使用社交網絡,而不是我們在上面到底花了多長時間

作者說,保護自己,不陷入比較陷阱最好的辦法就是:
你要對自己有一個穩定的認知,你認可自己的身份,
尊重自己的生活,有堅定的信念,和那些真正認可你的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對自己有穩定認知的意思,就是你不依賴於外界的評價
即使別人對你沒什麼評價,你仍然知道你是誰,你在做什麼,你知道自己的價值所在,
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即使不在社交網絡上去曬,你也很以自己為傲。

有了這個堅定的認知之後,還有一些社交網絡的使用方法。
比如說,與其被動地去刷屏,看別人發的信息,不如真的參與進去。
比如說,看到你的朋友有了什麼好消息,
你可以給他發私信過去,聊一聊,建立真正的情感上的連接。
作者說,要去建立那些即使在線下仍然有價值、有意義的關係。

再比如說,其實適當的社交比較是有好處的,因為它可以激發你的動力,讓你更努力。
比如說,哪怕是小孩子,
如果他們和比自己成績好的同學去比較的話,他們就會更努力,考出更高的分數。
所以,文章裡建議說,你可以和那些比你稍微強一點的人去比,這其實是一件好事兒。


最後,作者也說,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到生活中好的方面,就不會老是關注你缺失的東西。
不管和別人怎麼比,重要的還是要和自己比,
將你的目光放在自身的提高上,就像是一個快樂的跑者,
一定是每次跑步都和他上一次的成績比,而不是總和那些跑得比他更快的人比。

好,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社交比較自古就有,它既有好的方面,是一種自我評估的方式,
幫助我們認識自己,找到自己擅長的方面,
同時也有消極的一面,比如說,讓我們質疑自己人生的選擇,或者是產生各種沮喪的情緒。
社交媒體的出現確實加劇了社交比較,
重點不是去降低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而是要去改善我們使用社交媒體的方法。
就像文章中所說,社交媒體創造了持續一生的青春期。

本期金句:社交媒體創造了持續一生的青春期。 ——
《今日心理學》Social media has created this lifelong adolescence.——
Psychology Today本期雜誌:《今日心理學》

創立於1967年的月刊,總部在紐約,聚集了眾多著名的心理學家、學者、
精神病學家和作家等專業領域人士,旨在幫助受眾正視、研究心理問題,並尋找解決辦法。

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

專欄-哲思-霧滿攔江:只為一個差評,雙方纏綿兩年,這是真愛呀!2017-09-19

出處:霧滿攔江:只為一個差評,雙方纏綿兩年,這是真愛呀!2017-09-19


摘要:
◎有些人,內心迷亂,自我認知不足,一旦遭遇阻礙,就會帶來持久性的糾結。
他們會花費巨大的精力和時間,只為——替自己的小小私怨,主持一下公道。

他們不計較成本,捨得付出。
——因為他們的人生,沒什麼大的目標,
對於美國Quora上的考生而言,逮住監考老師死纏爛打,這就是人生目標了。
對於大漢賣家來說,逮到個牛兄,花費時間精力擺其一道,就是人生的意義了。
 ——有些人,事業或仕途,總是處處不順,步步皆坑。
就是因為我們的身邊,有太多這樣的人。
不要讓自己,陷入到與這些人的糾結之中。也不要抱怨這些人心眼太小,
他們的表現,不過是人性而已。
§不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沒事可幹,也就睚眦必報了§


持續的好運是一種能力——非唯以慈悲之心,無足以走出糾結的心。
§好運來自慈悲§

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專欄-哲思-日課-20170301日課136:《儉省》解讀1:追逐者的絕境

摘要:
◎一派是傳統的消極避世思想。
有的說人類一味追求發展,地球環境根本承受不了,
所以我們應該節制發展,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還有的說那些追逐財富的個人都已經迷失了自我,
還不如回歸家庭,應該多談“愛”,少談“錢”。
甚至有極端的觀點認為,人類工業文明就是地球的癌症,
再不停止發展就會導致巨大的災難,等等等。

還有一派是近幾年才開始流行的一種“極簡主義”生活方式。
這一派要求我們把所有不常用的東西都扔了,排除一切干擾,
聚精會神修身養性,這樣才能獲得幸福的生活。

§兩派人,第一種是極端環保者,第二種極簡主義者。
一個極度求沒有,專注在情感等精神層面,

另一個是一昧求少,沒有達到"少",就是失敗。
但人生是求成長與進步,非在外在上計度,方是健康的想法。§


◎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只能用發展解決。
極端環保主義者、宗教人士,鼓吹不發展,其實是一種撒嬌式的情懷。
而所謂“極簡主義”,最多只能算作是一個小眾的生活姿態
這個姿態甚至有點違反人性,非常做作——
當你處處想著怎麼“極簡”的時候,你已經把太多精力浪費在了這件小事上。
§這就是我剛剛說的,一昧求少,結果心力都耗在這身上,其餘事反而無暇顧了。§


但是“少”不是目的,幸福生活也不能一味求“少”,發展才是目的。


避免陷入一味求多的思維模式,盡可能利用手裡現有的資源發展。
§萬先生認為這是本書的最精要的總結,不須求多,只要好好的把原本資源發揮到極限§



人為什麼求多?
第一個來源是跟別人比(不想輸別人)
第二個來源是我們總是認為要想辦成更多的事兒,就得動用更多的資源。
(互聯網公司便是如此)
第三個來源是,我們單純就是想要“更多”


這個互聯網創業公司動力學就是盡量動用更多的資源,一直到沒有資源可用為止。
索南史恩把這個心態,總結為一個公式:
擁有更多資源 = 獲得更好的結果
而他認為,真正要把事情辦好,需要的是另一個公式:
更好地利用資源 = 獲得更好的結果


◎咱們日課之前解讀蒂姆·哈福德的《混亂》一書的時候曾經說過,
亞馬遜早期的擴張策略就是不顧一切先把位置佔上再說,
也是近乎瘋狂地擴張,怎麼貝佐斯就成功了呢?

第一,貝佐斯是看到機會了才上,為了抓住機會而不得不冒險。
  他並不是為了燒錢而燒錢,不是盲目地擴張。
第二,即便如此,貝佐斯的策略也是充滿風險的。
  也許當初有十個亞馬遜,只有一個活了下來。§倖存者效應§



---------------------------
單以這篇文章看來,
作者試圖要解決的問題是
「如何讓人不過度使用/追求過多的資源?」以及「多資源不一定多回報」。

他既不認同極度環保者(乾脆啥都不要了),
也不認同即簡主義者(求少是目的,其餘不是),
重點不是在資源用的"量"多與少糾結,而是"質",有沒有把限用的資源完全利用。

舉個例子,我記得汽油目前轉化能量率為20~30%(註1),
要產生更大的能量,不是使用更多的汽油,而是把轉化能量率提高。
如此,人類生活持續發展(進步),一直變好。
故,作者說:避免陷入一味求多的思維模式,盡可能利用手裡現有的資源發展。


-----------------
註1:新興能源好乾淨—汽車的動力與能源

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專欄-心理-今天好-20170322瓦倫德效應

不知道為什麼,之前好幾回看瓦倫達效應(註1),總覺得說不出的怪。
或許是政論名嘴常掛嘴邊的緣故,我強跟政治作連結,
這是在說權力分配或是圖謀不軌?

然而,道理就是這麼單純,此效應在說「得失心不要太重」,
在志在必得的壓力下,便會招來「人生的最後一場失敗」,
自此一蹶不振或遭逢不測。


影視作品常常有這樣的情節,
強盜或小偷說:這是我最後一次"買賣",來個漂亮的收尾,大幹一場;
墨吏說:貪完這次,我就不再貪,上天佑我勝利(因為我起善念了);
酒癮的人說,這是我喝的最終一杯,讓我醉得夠。
結果,都出事了。
這種"要圓滿結局"卻招來悲劇,也是「瓦倫達效應」嗎?
不,可能在此之前,不知道他們講過幾回類似的話,
這是惡向膽邊生,不見棺材不掉淚。成功不會讓它們停下,失敗才會。



----------------------
註1:瓦倫達效應

專欄-哲思-今天好-20170324一千次敲開幸運門

這則故事在描述席維斯·史特龍看完拳王阿里跟查克維普納的(拳擊)比賽之後,
僅花三天,他寫出【洛基】電影的劇本。
但由於當時他籍籍無名,他的劇本很少人想採用,
再加上他又要求演這部電影男主角,便因此被拒絕了一千次。

在他不屈不饒的努力下,最後有電影公司願意贊助100萬美金,讓他自己拍。
他用這筆有限的預算,編劇兼主角,只花了28天拍完【洛基】,
然而,意外地獲得超過一億一千七百二十萬的票房收入。

必須強調一點,他的成功不單單是有"不屈不饒"的精神,
對比他第一本和第一千本送去給人看的劇本,迥異亟巨,
可以推測,他在每次被拒,做了一次次的調整,直到臻至。
因此,成功除了堅持,還要從失敗中學會不停修正。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好文-溝通-人為了說服別人,都有哪些套路

文章出處:人為了說服別人,都有哪些套路


摘要:
◎心理學家Zimbardo和Leippe(1991)認為,
說服是你對別人產生影響的一種形式,它的目的是改變對方的信念或行為。
廣義的說服包含社會性影響,
比如商家通過社交媒體來說服你、促使你更多地信任和購買他們的產品。
但在本文中,我們談論的是狹義的“說服”,即發生在個體之間的說服性溝通

談到說服,許多人的印象可能只是兩人之間發生的幾句對話;
而實際上,說服是個複雜的過程,它包含了6個步驟(Zimbardo & Leippe, 1991)——
如果你需要說服對方,你需要讓對方:
• 接收到信息;
• 注意到你要傳遞的信息;
• 至少對你給予的信息有一些理解;
• 接受你的結論;
• 保持新的態度(即使你不再說服對方,對方也會和你站在一邊);
• 用新的信念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一個步驟遇到了阻礙,就可能無法實現說服。
像在第1步時,如果對方沒能注意到你想傳達的信息,那麼接下來的對話可能就無法繼續。
而根據我們說服的情境和目的的不同,我們可能需要第6步、可能不需要。


◎Zimbardo和Leippe(1999)列舉了幾個會影響到溝通的因素,
他們指出在溝通的過程中,你的說服對象(受眾)、你說服時傳達的信息,
和你本人,都有可能影響說服的結果。

1. 與受眾有關的因素:
 (1)人們更喜歡堅持自己原本的立場
  人們有“選擇性注意傾向”,會更傾向於會注意到支持自己原本觀點的信息。
  比如,如果你的父母愛喝酒,他們會更多地註意到證明喝酒無害的信息,
  而忽略你告訴他們的種種喝酒不利於身體的證據。
  這是因為人們希望避免了解到和他們原本信念不一致的信息後,
  會產生“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2)如果受眾基於討論的事情本身有大量經驗,Ta就更不容易變化自己的立場
  (我們經常會聽見“ 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是我生活中看到的不是這樣的,
   我想是你經歷的還不多,比如……”)
 (3)如果你可以強調你消息的“新穎性”(“我說的是2016年的最新研究”),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經驗給受眾帶來的影響。
2. 與說服者有關的因素:
 (1)你是個權威人士
 (2)如果你不夠權威,則可能會發生“睡眠者效應(sleeper effect)”
  即便在一段時間(比如幾天、幾個月後)人們會變得認可你的觀點,
  進行說服的當下,受眾也不會接受你的觀點。
  這是因為,人們遺忘信息來源的速度,要比遺忘信息內容來得更快。
3. 與傳遞信息有關的因素:
 (1)“它和我有關嗎?其他人也同意嗎?”  
  人們會更願意花時間精力去思考和自己有關的信息,也更有可能做到試圖理解。
  因為Ta在這個議題/事上所採取的立場和行為,可能會對自己切身利益造成影響。
 (2)其他證實或證否的證據
  會對他們是否接受說服有很大影響——
  特別是對於那些主觀的、沒有標準答案的論述來說。


◎幾個讓你更能說服他人的小技巧
1. 站在受眾的右耳邊進行說服
2. 告訴對方“你有選擇接受或者不接受的自由” 

 研究發現,當你需要對方為你做一件事時(比如讓對方捐錢、幫你幹活),
 如果你在提出請求之後,
 再加上一句“但是你可以選擇做或者不做”,會有多出1倍的人答應你的請求。
 
 這是因為,人們不喜歡被剝奪選擇權。
 如果你對他們提出請求,他們會覺得你只給他們留下一個選項——幫你做事。
 而為了對抗這種被強迫的感覺,他們會變得更加“心胸狹窄(close-minded)”;
 相反,如果你主動指出對方有更多的選擇,
 會減少對方被你要求而產生的不悅,也會更平和地考慮你的提議(Carpenter, 2013)。
3. 在談論一件對方不喜歡的議題時,加快語速
 適當加快你的語速會讓對方更容易接受你的觀點。
 這可能是因為,較快的語速會逼迫對方迅速做出判斷,
 而沒有時間去思考應該如何反駁你(Smith & Shaffer, 1991)。
4. 對談論一件對方很熟悉的事情時,要動之以情
 如果你不願意下班後開車接伴侶回家,適當的做法並不是理性地幫伴侶分析:
 “坐地鐵回家會更快”、“繞遠路實在浪費時間”;
 而是疲憊地表示,你今天真的太累了,希望早點回家休息。
 相反,當你知道受眾對你傳遞的信息並不熟悉時(比如,你給上級介紹一種新的概念),
 要多從理性分析的角度去說服對方,
 因為你需要幫助對方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你提供的信息(Zimbardo & Leippe, 1991)。
5. 提供一個反方觀點,並駁倒它
6. 說對方的話
你需要了解你的受眾,了解他們熟悉的領域、他們的說話習慣等等。
 當你試圖說服Ta時,你需要多使用對方經常使用的語言、舉對方熟悉的例子
 舉個例子,如果你用計算機術語,來向法律人士解釋一個問題,
 法律人士很有可能無法理解你使用該術語的意圖,
 並且很難與你產生共鳴(Zimbardo & Leippe, 1991)。
§我個人覺得2,6是最佳的方法§


◎怎樣做一個不會被輕易說服的人?
1. 思考對方的動機
 你可以多思考一下:在你被對方說服之後,對方會獲得哪些和Ta自己相關的好處。
 當我們能認識到對方有利可圖時,我們會更加警惕,對說服的抵制也會增強。
2. 強調自己的反對
 如果你越是強調自己的立場,你就會更加堅定自己的立場。
 這是因為,如果一個人在某個立場上堅持得越久,
 Ta為了改變立場而付出的代價就會越大,因此人們往往傾向於和從前保持一致。
 所以,當你感到對方在試圖說服你時,你要堅定地說“不”,並不斷地重複自己的立場。
3. 在對方說話時不斷提出質疑
 這樣能擾亂對方思考和談話的節奏,
 同時也給你自己留出更多時間,讓你得以思考如何能更好地反駁對方。


◎References:
Carpenter, C. (2013). 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But You Are Free” compliance-gaining technique. Communication Studies, 64:1, 6-17.

Dean, J. (2013). 9 ways the mind resists persuasion and how to sustain or overcome them. PsyBlog.

Marzoli, D. & Tommasi, L. (2009). Side biases in humans (Homo sapiens): three ecological studies on hemispheric asymmetries. Naturwissenschaften, 96, p.1099.

O'Keefe, DJ (1999). How to handle opposing arguments in persuasive messages: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effects of one-sided and two-sided messages. Communication Yearbook, 22, 209-249.

Smith, S. & Shaffer, D. (1991). Celerity and cajolery: Rapid speech may promote or inhibit persuasion through its impact on message elabor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7:6, 663-669.

Zimbardo, P. & Leippe, M. (1991). 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 Change and Social Influence. New York, NY: McGraw-Hill Companies.



----------------
這一篇是經由「得到」獲知的,是分析相當傑出一篇文章,
Knowyourself也是我喜歡的公眾好之一。

至於我為什麼之前沒讀到...太多好文章可以讀了,呵呵。

2017年2月11日 星期六

好文-心理-倖存者偏差

文章出處:考研,一定要注意倖存者偏差


摘要:
◎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另譯為「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
駁斥的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謬誤」而不是「偏差」),
這個被駁斥的邏輯謬誤指的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
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這東西的別名有很多,比如「沉默的數據」、「死人不會說話」等等。
 ——搬來自《百度百科》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沃德教授(Abraham Wald)應軍方要求,
利用其在統計方面的專業知識來提供關於
《飛機應該如何加強防護,才能降低被炮火擊落的機率》的相關建議。
沃德教授針對聯軍的轟炸機遭受攻擊後的數據,進行研究後發現:
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機尾則是最少被擊中的位置。
沃德教授的結論是「我們應該強化機尾的防護」,
而軍方指揮官認為「應該加強機翼的防護,因為這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

沃德教授堅持認為:
(1)統計的樣本,只涵蓋平安返回的轟炸機;
(2)被多次擊中機翼的轟炸機,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
(3)而在機尾的位置,很少發現彈孔的原因並非真的不會中彈,
  而是一旦中彈,其安全返航的機率就微乎其微。

軍方採用了教授的建議,並且後來證實該決策是正確的,看不見的彈痕卻最致命!
這個故事有兩個啟示:
一是戰死或被俘的飛行員無法發表意見,所以彈痕數據的來源本身就有嚴重的偏誤;
二是作戰經驗豐富的飛行員的專業意見也不一定能提升決策的質量,
 因為這些飛行員大多是機翼中彈機尾未中彈的倖存者。
§經典案例§


◎俗語「死人不會說話」很好的解釋了這種偏差的重要成因。
當我們分析問題所依賴信息全部或者大部分來自於「顯著的信息」,
較少利用「不顯著的信息」甚至徹底忽略「沉默的信息」,
得到的結論與事實情況就可能存在巨大偏差。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


◎比如媒體調查「喝葡萄酒的人長壽」。一般是調查了那些長壽的老人,
發現其中很多飲用葡萄酒。但還有更多經常飲用葡萄酒但不長壽的人已經死了,
媒體根本不可能調查到他們。




-----------------
這種心態很常見,網路上時不時就會有「成功人士」、馬雲、郭台銘、...
其實也要看看跟它們同樣做法的人,是否生存下來,
才能確認他們那套是成功之道,否則僅供參考。

還有,我摘錄的「葡萄酒」例子,我從前就讀過,忘了是哪一本書了。
記得讀到的是「紅酒」,這樣似乎會合理一些。

2017年1月30日 星期一

好文-心理-為什麼很睏了還不想睡覺?你可能只是沒有勇氣結束舊的一天

文章出處:為什麼很睏了還不想睡覺?你可能只是沒有勇氣結束舊的一天


全文摘錄:
夜色漸漸深了,QQ上的頭像也一個個漸次熄滅。
距離你上一回說晚安還是兩小時前,你發誓自己說晚安的時候是真心的,
可是兩小時過去了你還是沒有去睡。周公數次來大聲叩門,你的眼皮也困乏得快要落下來,
可是你寧願盯著屏幕發呆,也遲遲不願入睡,這是什麼緣故呢?

別用"自制差"、"被好玩的東西吸引住"等等這樣的理由來搪塞,讓我們來看看其他的可能。


一、壓力反應:為可能的失敗尋找藉口
人們在面對一些壓力事件時,
常常會為自己可能遭遇的失敗尋找合理化的藉口,以此來充當不作為的擋箭牌。
比如,你去問一個胖子,三月不減肥,四月徒傷悲啊,
胖子多半會答:"老子懶得減,有肉更健康。"

看似簡單的拖延症背後,實在是完美的藉口。

"懶得去減"這句話的潛台詞是:我是因為懶惰才沒有減下來,
 要是我積極一點,就可以擁有苗條的身材了。

同樣:
"喂,夜貓子,怎麼還不去睡覺啊?明天不是還有一場重要的面試嗎?"

"哎呀,這遊戲太好玩了,讓我再打會兒。"

這句話其實埋下了一個重要的伏筆:
要是我明天的面試表現不好,一定是因為我今天貪玩睡晚了的緣故。

看吧,多麼狡猾的人類。相比起"盡力而失敗","不努力才失敗"顯得理直氣壯又不那麼丟臉。


“合理化”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其典型例子就是“酸葡萄心理”

此外,因為害怕將要面對的壓力事件,也會希望明天晚一點再來。
拖拖拉拉著不去睡覺,明天似乎就會降臨得更慢一些。


二、反彈效應:一個人的狂歡
當然,也許你不是這樣膽怯又脆弱的傢伙,還沒有為一件事拼盡全力就想好了失敗的藉口。
也許,恰恰相反——你為一件事耗盡了心力,精神一直處於緊繃的狀態。
現在終於取得了不錯的結果,你好歹可以放鬆下來了。

於是,放鬆下來的你對著閃動的屏幕,將鼠標滑來滑去,
從一個無聊的網頁瀏覽到另一個無聊的網頁。明明眼皮打架,就是不想去睡。

這種浪費時間的方式讓你感覺很棒,你重新獲得了作為主人的掌控感。
甚至,你隱隱約約地想要報復什麼——
沒錯,就是時間曾經施加給你的折磨。
這一夜,是你一個人的狂歡。你盡情地揮霍著夜晚,覺得自己是一個富翁。

這其實是一種反彈效應,是過度壓抑之後所帶來的結果。
一張一弛才是健康之道。否則啊,你的潛意識就會通過這種極端的方式來提醒你:

"喂,小傢伙,你前陣子太緊張啦。放鬆一點啦。"


三、羞愧感作祟:沒有勇氣結束舊的一天
浪費時間也並不總是件美妙的事兒,它的真諦在於——偶爾為之才能帶來快樂。
如果你是一個時常渾渾噩噩的人,那麼我不得不告訴你:
快樂在你這裡已經消減了大半,你甚至會感到愧疚。
這時,你的超我(superego)會發揮作用,它會警示你珍惜光陰。

如果你不能很好地領會超我的指令,你會在浪費了一天的時間之後,利用夜晚來彌補。
這當然不是超我的本意,可是自制力太差的你只能這樣拙劣地來填補那個羞愧的黑洞。
你遲遲不願意睡去,實在是因為你沒有勇氣來結束這充滿罪過的一天,
也沒有勇氣來開始新的一天,儘管看起來你也沒有做什麼正經事兒。
 QQ上你的頭像醒目地亮著,像是夜空中的一顆星星。
你多麼盼望有人能夠望見你,給你一句安慰啊。



---------------------
想睡而不去睡的原因:
1. 既然不覺得會成功,就讓他合理"失敗"吧,日後好解釋。
 常聽到有人說:"我不是沒天分,我是欠栽培"。
2. 好不容易放鬆了,怎麼捨得睡。
3. 我還好多事沒完成,我怎麼甘心去睡。

說得蠻貼合現實的,這不一定是三類人,
很可能是同一個人同時擁有這三種狀態。

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

好文-讀書-吳伯凡<我不想只是做“知識的搬運工”>

吳伯凡:我不想只是做“知識的搬運工”

摘要:
○德魯克(彼得.克拉克)有一個習慣,每隔三年就要學一門新的知識
新的知識對你來說很陌生,和你所熟悉的知識、專業相隔很遠,
甚至有點風馬牛不相及,很多時候你還會抵觸,
但是如果你對自己的固步自封有意識的話,
你就一定要去有意接觸那些你本人會排斥、覺得和它有隔膜的知識,
首先不在於掌握這些知識,而在於你能夠改變一種心態,收穫一種清零的狀態。

○學知識最重要的不是撿到了什麼東西,
事實上,你要掌握一門知識的時候,你已經在悄悄的發生改變,
你撿到什麼對你是沒有改變的,你撿到貝殼,你不會長得就像貝殼
§這個比喻太好玩了§

○我不希望自己變成“知識的搬運工”。
很多人現在非常得意把自己叫成搬運工,
也越來越多的人做這樣的事情,把一個知識從作者那兒搬到讀者那兒。
有時候我也做這樣的事情,但是我更感興趣的,
是讓這些知識促成我在思維模式,甚至是人生態度的蛻變。
當你的思維方式,當你看世界的眼光發生轉變的時候,你把你看到的世界講出來,
而不是簡單的把知識搬運給別人,我覺得這個對別人更有意義,對我自己也更有意義。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
比如3個月以後,你經常打開的APP不會超過7個。
這個現象永遠遵守人類交往的古老規律,
你死黨級的朋友,不會超過7個,一般是在6個左右,
因為你的關注半徑,你的管理半徑只有6個人

○這種知識不是簡單的信息,而是完成了某種蛻變和轉型的知識,
或者是經過你消化的,帶有你自身元素的知識傳遞給讀者。

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專欄-哲思-羅輯思維視頻:001【末日啟示 向死而生】逐字稿

我們的羅輯思維選擇今天開播,
其實已經給了一個關於末日的答案,就是我們絕不相信末日啊。

當然最近呢,經過媒體的傳播,我相信沒有幾個人會信,都覺得這是鬼扯,
只不過商家找一個理由賣東西,我們找理由歡樂一把,僅此而已。

但是我倒是有一個體會,就是其實,每一個文明,甚至在它的不同階段,
對於末日的這種看法,對於死忘的看法,是非常不一樣的。

比如說我們今天,大家會覺得生活太美好了,太精彩了,比如我個人就有一句話。

就是之所以我不想死,並不是我還沒活夠,
是因為我後面我死之後拍出來的電影我就看不著了,對吧。

那個好吃的東西,我也吃的差不多了,我就是我對電影,我實在有點捨不得,
我一閉眼,李安再拍一個好電影怎麼辦呢...確實現在生活太美好了!

但是我讀歷史的感覺,我會發現,
人類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裡面,對死亡的那個感受是不一樣的。

在很多歷史階段,人好像覺得死就死了吧,排隊上刑場,
也沒想著什麼掙扎反抗,有的生命有的歷史階段,
有的文明甚至對死亡抱有一種熱切的一種渴望。

我還記得我幾年前,我第一次到埃及去旅遊,
我就覺得特別奇怪,我就問我們導遊一個問題。

我說你發現沒有,在埃及所有的文物古蹟,都是為死人準備的,
沒有一個古蹟是為活人準備的,你看中國,
在北京,第一要看故宮,對吧,皇上住的,
第二看長城,這是為了防備北方民​​族,對吧,都是為活人用的。
可是到埃及所有東西,要不就是金字塔,要不就是神殿,
總而言之都是死人住的東西。

我就問這個導遊,這個活人的古蹟有沒有?
這個導遊說,你還真是問到一個點上了。
說埃及古代人呀,就不覺得活有什麼重要!
這亂糟糟的世界有什麼可活的,對吧,抓緊時間為死後攢點東西。

比如現在攢點錢,趕緊找點人給自己做一個木乃伊,
是攢那筆錢,覺得這事太重要,
然後所有的甚至上到法老,下至小民都覺得為死後的世界,去營造一個天國,
因為那個時間長嘛,對吧,這一世活不活就那麼回事,可以潦草一點。
既然潦草一點,所能當時所有的,居室啊宮殿啊,建築物啊,就都沒有留下來咯。

所以你看,死是不是可怕?
如果你真覺得可怕,那麼末日就會成為,商人去炒作的一個話題,
成為恐嚇你的一個話題。
但是末日到底是什麼?如果你信了他就成為一個迷信。


我相信他的本質就在於四個字,叫模棱兩可

其實對於任何命中註定的說法,我建議大家都不要太信,
其實算命啊,測字啊幾乎不都是那麼回事嘛。

歷史上關於算命的小故事其實很多。
比如說,李闖王已經攻下潼關之後,其時京師大震,
崇禎皇帝覺得明王朝日子不多了呀,到底前路如何?
要問問神仙,所以有一天青衣小帽遛出皇宮,以街上找了一個測字攤,
咦,在旁邊看半天,覺得這測字攤還闊以,
啊,前面說的都挺準,然後皇帝就上去了。

他說我測個字啊,先生說說吧,哪個字?說,有沒有的“有”吧。
那先生問,說:問國事還是問家事呢?
皇帝說:問國事。

先生一看說:這字不好,為什麼?
你看這有字啊,上面是大的一半,下面是明的一半,
這意味著大明江山去了一半了,你說這國事能好嗎?

崇禎皇帝說:不對,我說的不是這個有,我說的是這個朋友的友。

測字先生看了半天說:問國事問家事?還問國事是吧。
我告訴你更不好,為什麼?
你看這個朋友的友,是反賊的反字出頭,
那個反出頭不就是那個朋友的友嘛?所以說更不好。

崇禎皇帝一咬牙,一踩腳說:我問的不是這個友,問的是申酉戌亥的酉!

測字先生看半天說:問國事問家事?還問國事,更不好,為啥?
因為你看這個酉,是九五至尊的那尊字,砍頭砍腳,皇上都沒了,
你說這國家還能好嗎?

所以你看這個笑話,當然這個笑話不是我編的啊,
好像我記得,是劉寶瑞先生單口相聲裡說的。


其實迷信都是這麼回事,
所以胡適啊對於這種模棱兩可的文本的猜測,
他有一個說法,說這叫猜笨迷​​,他這是說誰呢,說蔡元培,
雖然他兩在北大,一個是教授,一個是校長啊。

蔡元培這個人,雖然對教育很有功勞,但是他們常做這種事,就是猜笨迷,
比如說,他跟老牙一樣,也研究《紅樓夢》,
他就屬於叫索隱派,他們研究成果啊,我們今天讀起來都覺得匪夷所思。

他說啊,其實《紅樓夢》說的是什麼?就是滿漢相爭!
你看這個賈寶玉不是說了一句話嘛
“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兒是泥做的骨肉,水說的就是漢人的漢,你看帶三點水吧;
那麼泥做的骨肉說的就是滿人,滿人古稱叫韃韃,韃韃的韃字上面第一筆就是個土字,
所以你看這是泥做的骨肉,所以男兒女兒之爭,說的就是滿漢之爭,就是一個迷!

你說這個迷猜的笨不笨?呵,啊。


然後說賈府整個就是一個滿清的朝庭,
比如說李紈,李紈就是禮部,你看他姓嘛,對吧,
老二(老大)賈赦是刑部,為什麼呢?你看他夫人是邢夫人嘛,對吧,
然後賈璉,賈璉就是戶部,你看在家王熙風管銀子,而且叫璉二爺,
在清代的那個排名中,那個戶部又排名老二,所以這是戶部等等。

所以整個的蔡元培那本書,
紅樓夢考證裡面充滿了,都充滿了這樣的模棱兩可的說法,
所以胡適給他兩字,叫笨迷,你猜的是笨迷。

我們今天,如果你相信末日,我告訴你,你猜的就是個笨迷!


&&&&&&&&&&&&&&&&
從羅輯思維的結構來說,
第一段叫正說,第二就是反說,第三段是閒說,
我們現在說第二段,剛才不是說,相信末日這個末日說,這叫做猜笨謎,
可是相信末日說,也有好處。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是帶著末日去生活的。
這就像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講的,向死而生,亡是一種狀態,
而我們活著就是死,就是去死,不斷的逼近,那個亡的狀態

所以其實每一個人,我們假設啊,
你的生命是無遠弗屆的,你可以永遠活下去,
那你想你這輩子一定會極其糟糕,因為你什麼時候努力都可以!對吧?

而我們現代人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有的時候忘了人是要死的。

比如說我們為什麼要撒慌,就是因為我現在搞點小技量騙騙人,
我現在獲得點利益,我為了將來,我可以做好人;

比如說我們不今天晚上回家陪父母吃一頓飯,因為我覺是我現在掙錢,我忙啊!
等我掙完錢之後,我有機會,我再來孝敬父母,對吧!

但是你有沒有想到,生命是何等脆弱,人如螻蟻,
天地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不仁的呀,
也就是說,你頭天晚上脫下鞋上床,第二天能不能穿你不知道的呀,
所以死它往往是一個,突然降臨的一個狀態。

所以其實心中永完保有這樣一個死字,
對人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你絕對,不會做惡,
你絕對會把當下該幹的事情,立即都要幹掉,
每天晚上上床之前你想想看,如果今天夜晨我要是醒不過來,
我有沒有對這個社會,對這個世界,還有慚愧之處,這就是向死而生境界。

其實人都是這樣的,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你看慈禧據說最後一道遺詔,他說的是什麼?
她說以後大清國女主不許干政,你看他知道的呀,
但是她只要不到死那一刻,她就不把這句吐出來。

還有一些人在臨死的時候,他會有非常好人性的展現,
比如說著名的被咔嚓一刀給拿掉的那個路易十六,
他臨死前據說最後幾秒鐘,他回首看了一看這個劊子手,
問了一問題說,我們法國那個拉彼魯茲控險隊回來了沒有?有沒有處?

這個控險隊在在太平洋上已經失踪了很多年,
現在我們那個日本北邊那邊那個宗谷海峽也叫拉彼魯茲海峽,就是以他命名的,
所以你看,一個國王在他臨死的時候,
他不是說反革命啊還是支持革命啊,王朝留點話啊,沒有,
仍關心的是法國民族的一個偉大的控險家的去處和消息,
所以你看這個人性,他才可以展露出來。

最讓我震憾的是,納粹的空軍司令戈林,大胖子,比我還啊,呵,
然後這個人怎麼說呢,他這一生幾乎就沒一點好。

因為一個胖子往往是慾望無節制的,無論是吃還是好色,
然後蒐集藝術品戈林是歐洲藝術界的一個大劫難,
然後這個人還非常殘暴,屠殺猶太人也有份等等等等。

可是他在他生命的最後刻,
這就是1946年的10月,盟軍法庭已經判了他死刑,
他最後的一個生命階段,他就是跟盟軍法庭博弈一件事,
他說能不能槍斃我,不要給絞死?

因為在歐洲人的觀念當中,砍頭絞死槍斃這完全是不同的死法,
絞死是給誰預備的,江洋大盜,最底層的老百姓。
砍頭是最高貴的死法,你看查理一世路易十六,都是咔嚓一刀,
至於槍斃呢,是軍人應該享受的死法,
所以戈林說我怎麼能跟江洋大盜搞到一起呢?
好歹搞個槍斃嘛,博弈半天,但是法庭最後沒同意,說你就得絞死。
戈林心情很灰敗,然後回到監牢裡,
就拿出來藏著的一顆氰化鉀膠囊吃了就OVER死了。

但是有意思的是,也是我今天特別想強調的是,
他在臨死的時候寫了一封信。
這封信即不是給孩子的,說我哪藏著金了拿走,也不是給納粹的這個,
繼承遺志的一封什麼公開信都不是。這個是給監獄長寫的一封信。

在信中他就詳細交待了,我這個氰化鉀是怎麼來的,
他說啊我一共帶了三顆,第一顆放衣服口裡,故意讓你們發現;
第二顆呢,我放在帽沿裡面,所以檢查的時候,你們沒有發現;
第三顆我是擱在我的手提箱的那個雪花膏的一個瓶子裡,你們到現在也沒發現。
最後,在信的最後,他寫一句話,
他說監獄長,我這種藏法,
你們檢查人員是不可能查的出來的,請你不要怪罪他們。

所以你看,在歷史留給我們一個如此不堪、骯髒背影的人物,
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暴露出來的是一顆慈悲的心腸,
你知道這個故事,你怎麼看他?

所以人帶著末日去活,和心中沒有末日去活這會活出兩種不同的境界。


&&&&&&&&&&&&&&&&&
最近讀到一篇文件,覺得很有意思,他是解釋費米悖論。
費米悖論是說什麼呢,就是外星人到底有沒有?

這個悖論他分兩邊,第一你說宇宙如此廣闊,
像地球這樣的環境的星球一定會有,
所以智慧生命一定會有,但是這個事情的另外一邊呢,
就是人類有史以來,沒有任何靠譜的記錄,
說外星人光臨過地球,所以你說外星人到底有沒有?

所以後來對費米悖論的第一重解釋說呢,
是因為熱核戰爭,任何文明只要發展到人類這個水平,
他就有了核武器,然後打架叮扛就沒了,所以文明自爆了。

但是我讀的這篇文章的作者,他提出了另外一個解釋,
他的答案是,外星人到底有沒有?有的,一定有的,
為什麼他們沒有來地球,因為他們在忙著玩電子遊戲,
所以忘了去開拓外太空,來到地球。 
呵,聽著這個結論很無厘頭吧?但其實我覺得他的分析特別有道理。

他說人其實在適應自然環境的過程中,尋找偉大,尋找成就感
可是你別忘了,尋找成就感的不是人,是人的大腦,
所以有幾種成就感都可以追逐,即可以是建造高樓大廈,
美妙的神殿往太空中發火箭,登陸月球探索火星,
可以是這種硬的、實的這種成就感。

也可以說把魔獸世界打通關,在某一個遊戲裡面已經成了最頂級的玩家,
也可能是一人Ipad,瘋狂的小鳥全世界積分第一,等等,
也可以追逐這種虛擬的東西,這兩種對人的大腦來說其實一樣。
所以他說,你發現沒有,近十年來人類的科技其實經歷了一次轉型。

在六七十年代的那時候,我們是探索太空,有阿姆斯特朗,有加加林,
我的宇宙飛船,我們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等等,人類追逐的是那個方向。

可是,近十年來我們追逐的是什麼?
ipad,更好的電子遊戲,更快的主頻,更亮麗的屏幕等等,
我們人類已經跨越這個文明階段,我們追逐內在的虛擬體驗這樣的成就感了。
那麼外星是不​​是也跟人類一樣,在這方面走向更遠呢?

其實我最近看了一幅漫畫,就是這樣的。
一個宅男嘴旁邊伸著一根管子,吃只要添兩口就可以了,然後坐著椅子,
其實就是一個坐便器,由機器來灌輸食物,然後自動的管你的排泄,
然後前面就是一個屏幕,手裡一個鼠標,他就可以在這個坐位上了此殘生啊。

所以這篇文章的末尾我覺得特別有意思,他說人類是怎麼滅亡的?
就是有一天,地球上還有一最後一個宅男還在玩遊戲呢,
這時候屏幕上出現一行字說,剛則世界上有最後一名女性剛剛死去,
你一直在玩遊戲,你一直在玩遊戲,而忘了繁殖,對不起,人類滅亡,GAMEOVER!

其實有末日真的不是一件壞事,
假設人類真的擁有這樣一個末日的話,我們人類太丟臉了。

假設有末日,我們希望當有外星人來考古,
翻開這個荒廢的星球,看到人類文明的時候,
還能給我們挑個大拇指,不要讓人認為,這幫人實在是死了滅亡了,活該!

為了這樣一個末日,為了人類的向死而生,
我們今天,要向王寶強說的那句台詞一樣:好好活,做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