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閱讀-社會-不當井底之蛙,願學蜜蜂採蜜

文章出處:【最新上線】魚夫:不當井底之蛙,願學蜜蜂採蜜──傳統媒體的生死關頭


導讀:
美國的統計顯示,
(1)2012年美國人從社群媒體上得知昨天頭條新聞或消息的人口數,從2010的9%擴增為19%。
  30歲以下的成年人,獲知新聞消息的管道從社群媒體(33%),已經逼近電視(34%)
  只有13%從報紙或電子報中獲知。
(2)閱讀紙本報紙的總人口數越來越來少
  從2000年的47%,到2010的26%,掉到2012年的23%。
(3)收看電視總數人口沒啥變化
  但在30歲以下的成年人口只剩約1/3從電視上獲知消息的

自這些數據可得知,年輕人不是不看新聞,
而是越來越多人是低頭從手機上藉由諸如FB親友的PO文知曉最新消息。
站在閱聽媒體(含傳統跟社群)的群眾角度,社群媒體當道的趨勢有什麼利與弊呢?

一.社群媒體的資訊需謹慎判讀
傳統媒體是「單向傳播」,
社群媒體是分工分享,內容必須以每個人為傳播的「節點」經由「關係」去傳遞。
傳媒所要發出的訊息,都能強迫通行,亳無挑選的被接受。
而社群媒體是,是基於「關係」,內容的專業與業餘之間界限是模糊的,不易管制品質。

換言之,傳統媒體的新聞資訊,正確性有公家機構做管制。但目前社群媒體,並無。
這會發生:他是我朋友,直接等於他傳的東西是對的。這有好有壞。


二.社群媒體將資訊碎片化
承第一點。社群媒體是靠關係的點對點傳遞,
「自主媒體」(Self media)或稱人人媒體(We media)應運而生。
這些媒體會根據個人認知作減法,將資訊碎片化。
好處是,兼聽則明,他能導引受眾人快速獲知,
且去收集、整理碎片,會如同蜜蜂被引導,在花園裡採到香甜的花蜜。
傳統媒體再也不能把群眾當井底之蛙,青蛙看見的只是他們所製造出來的一片天罷了;
壞處是,只讀評語,不查內容,也許會陷入片面、狹隘的觀點。
(例如,在facebook, google+等社群,求快速,只看其簡短評論,
 卻不查實所附的連結的文章/影片/聲音內容,便容易產生這種弊病。)


三.社群媒體能精算個人的瀏覽喜好、購物的行為
傳統媒體,如電視購物台,你在看電視,電視也在看你,無從得知。
然而,社群媒體可以依據你從它連出的網頁,掌握你愛讀什麼,愛買什麼。
進而推薦朋友(可能是交友網站)、或產品、或新聞。
好處是,很貼心;壞處是,你會消費更多,而且牽涉隱私。


四.虛和實終究不是陰陽兩界,社群媒體(網路)將更實際的反映、連結實際的世界。


結論是,我們應審慎地使用社群媒體,將自己與大眾的利益最大化。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閱讀-學習-我們鼓勵你追夢,不是鼓勵你逃避啊!


導讀:
一名即將大學畢業面臨求職 朱學恆先生的讀者,
寫信給他哀述不知道自己的熱情、天賦在哪,找不到求職的方向。
一會拘於親情,一會囿於膽怯,不敢嘗試,又不想放棄,一籌莫展該怎辦?
也曾好有計畫,也曾在書裡找答案...

朱先生的回覆,可謂當頭棒喝:
「追求夢想是從動手做開始!你的專業能力呢?你的熱情呢?
 投個履歷叫什麼付出?看勵志書籍哪叫做立定志向!
 我寫書是為了讓你知道這世界上人們為了追求夢想可以做到這個地步,
 不是給你拿來當作辯解的藉口跟理由的!」

值得一看的文章。

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要事記-建站目的(現變成儲備思想)

本網誌的立意,是為了備份我分享給親朋好友的網路文章。
後來,漸漸也包含了網路上好的影片及演講,
然而,它們當中的有些,轉錄或擷取,會牽涉到版權的法律問題,
我不得不決定,將網誌調整成「限定開放」。

山不轉路轉,境不轉心轉。
朝好處想,可以將這裡當成私人讀書會,
在這小天地裡,暫放對學問的私佔,返璞至童真時的興趣昂揚,
自由徵引,涵濡于知識的浩博汪洋,這難道不是美事一樁?

條列網誌的資訊來源:
文章來源:
(1)商周、天下、Cheers、泛科學、等網站。
(2)雙河灣、開券八分鐘、Wiki、百度、網路書評等網站。
(3)我讀過的書

影片來源:
(1)土豆、優庫、youtube、風行網等網站。
(2)TED、網易、新浪公開課等網站。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閱讀-社會-為什麼又是英國研究

文章出處:為什麼又是英國研究


導讀:
有些台灣的電子新聞裡,會看到「據英國研究」的開頭字眼,
所載內容往往讓人覺得誇張荒誕,不由發笑。
實情是,那本來就不算什麼研究,而是公關公司行銷策略的一環,
假研究之名,行宣傳之實。
這篇文章便舉一例:
  剛讀了一篇旅遊與豔遇機率的報導,就算你覺得他完全在唬爛,
  也難免會使你對鄰近版面的旅遊廣告多注目一下。
因此,重點是在旁的廣告。

有趣的是,這些「英國研究」仿科學的文章抄到台灣,
原先的商業資訊總被移除,於是就將它打成了茶餘飯後的笑談。
有興趣者,可以讀一下這篇文章的詳細說明。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閱讀-中地-身分證上的地圖

文章連結:身分證的地圖

概述:
有留意過我們(台灣)身分證上,有幾張台灣地圖嗎?
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

❤閱讀-飲食-《好奇頻道》吃巧克力的完美藉口

文章連結:《好奇頻道》吃巧克力的完美藉口

概述:
介紹巧克力的起源,以及巧克力對人體的益處,
然而,現在販賣的巧克力多半不純,添加物過多,吃多反造成身體傷害。
此外,它還提到一篇有趣的研究:
吃巧克力能防止癡呆(人類認知能力),信不信就由你了。


要點筆記:
1. 起源:
 (1)西元前一千六百年,中美洲已開始飲用可可。
  而古老的奧爾梅克文明(Olmec Civilization)已會種植並利用可可。
 (2)西元前八世紀,馬雅文明便存在可可神(Cacao God)的雕刻。
 (3)十六世紀中葉,才有歐洲人接觸到可可的文獻紀載。

2. 益處:
 (1)改善血漿裡抗氧化減少血小板聚集,並讓血管放鬆
  試驗:
  可可裡含有黃酮類化合物(又稱類黃酮),
  年輕抽菸者食用黑巧克力(內含74%可可)時,
  可以顯著地改善血漿裡抗氧化的狀況,減少血小板聚集,並讓血管放鬆。

 (2)同上,血管舒張,冠狀動脈舒張
  試驗:
  食用40公克的黑巧克力後,促進冠狀動脈舒張,及減少血小板聚集的好處。

 (3)降血壓
  試驗:
  每天傍晚吃少量(6公克)的黑巧克力,
  18個星期後,發現血壓下降了,且高血壓的盛行率從86%減少到68%。

 目前為止大多數近期的實驗都顯示可可確實對心血管系統有益。
 能增進血管內皮的功能,減少血小板聚集,同時可能可以控制血壓。
 甚至還有研究顯示能夠調節胰島素阻抗性及血脂肪


3. 巧克力(可可)能不能防癡呆? 未知
“大白鼠吃可可一年”的實驗裡,科學家認為結果顯示,吃可可能夠降低腦部的退化。
人類部分,仍未證實。

4. 個人覺得最有趣的是,有咖啡與可可的對比照片,及可可果實照片。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閱讀-政治-哈佛的職業學生與黑名單

我想我當初就是看這一篇文章,才認為馬英九跟李應元,很早就結下樑子。
馬英九做職業學生,有圖為證!

節錄內文:
李敦厚回憶道,為了避免曝光,這些參與遊行抗議活動的台灣學生都戴著面具,而冰天雪地之下,馬英九拿著相機,出現在距離哈佛大學有一段距離的遊行現場,便引來注意。抗議的學生們知道馬英九是國民黨出名的「愛國學生」,便追打地將他趕走。

不料,遊行結束之後,當抗議學生拿下面具之後,馬英九仍在附近徘徊照相,才有人拿起相機照了這一張馬英九當校園間諜照相蒐證的照片。而副總統呂秀蓮當天也在示威學生隊伍當中。

歸鄉無望 馬英九不明苦楚
陳重信的妻子李美芳回憶當年,也還記憶猶新。她說,過去對於職業學生,是又憤怒又恐懼。被職業學生盯上的人,多數成為海外黑名單,從此回不了家。而挑戰馬英九的李應元,當年便是黑名單的受害者之一



然而,我用維基條目:1. 馬英九 2. 李應元 作比對,發現時間點有些問題
有可能是報導的說法有誤。

1.(1)
民國70年(1981年),在父親馬鶴凌及國民黨錢復的推薦下,馬英九返回臺灣擔任蔣經國總統的英文秘書,並展開政治生涯。民國71年(1982年),馬英九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

2.(1)
1980年拿(那 X)到研究所碩士後赴美攻讀更高學位,並且於1981年取得美國哈佛大學醫療管理碩士;在美國期間與洪哲勝郭倍宏等人相識,於1982年成立北美洲台灣學生社,並且在洪哲勝的介紹下於1983年加入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擔任《台灣學生》雜誌發行人。之後由於出任全美台灣同鄉會總幹事,被國民黨政府列入「黑名單」而無法返國。



馬英九做職業學生,有圖為證!
說兩人結仇,李因而進入黑名單。
若按維基的兩條目比對,這時間點應會發生在1980~1981年之間。(李1980赴美, 馬1981回台)
然而,維基條目-李應元 說:
因為李在1983年出任全美台灣同鄉會總幹事,被列入黑名單。

而這事件理應與馬無關。(馬回台灣了)
至於馬返台後,是否發揮影響力讓黑名單有李,這還需要其他證據。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閱讀-科技-高科技藝術

影片出處:TED :Aparna Rao【(幽默的)高科技藝術】

導讀:
高科技帶給人類實用上的便利,同時這影片告訴我們,
它也可以運用得富饒藝術,營造出趣味美感,不單在聲光影視的特效上。
~無論身在何處,在美中行走。~


附註:
影片字幕可以挑選成中文,請看藍色字。
字幕的電子檔,則在影片下方(一樣先挑選成中文),請看橘色字。

閱讀-教育-小學數學這樣教有錯?家長們請尊重教師的專業

文章出處:小學數學這樣教有錯?家長們請尊重教師的專業

導論:
這是一篇有爭議的文章。
它要凸顯家長與教師對於「小孩該怎麼教才正確」的問題。
或許如文章底下的回覆:這例子不當,也或許不是。
然而,這終究是值得深思之事。

俗語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但我父親也跟我說:「兩個好廚師弄壞一鍋湯」。
其徵結點,在於有無虛心地交流看法,偕同將結果臻至最佳。
畢竟,這並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閱讀-讀書-雙河灣-有聲書評

沒時間看書嗎?或許可以換個方式,聽一下廣播節目(youtube)介紹書。

介紹您雙河灣這個網站,
它每週有約30分鐘時間聊一本書,有時候是對該書作者的專訪。
或許這可以給忙碌又想看書的您,多提供一個選項。

雙河灣:http://www.2rivers.com.tw/?cat=19
    或 https://www.youtube.com/user/2riversvoice?feature=watch

好文-兩性-男性在女性外貌的視覺聚焦※

文章連結http://pansci.tw/archives/43345


作者:轉載自科學松鼠會,作者冷月如霜。本文首發於果殼網(guokr.com)「性情主題站」《爆乳戰術為何屢試不爽?


內容摘要
一.實驗
1. 男人看女人,47%(最多數)先看胸部
 實驗條件:隨機選取了36名年齡跨度從22-42歲的男性受試者。
      在事先不知道測試內容的前提下,
      研究人員給每一名受試者觀看同一張女性正面裸體的照片。

2. 男人看女人,胸部大小與注視時間的長短無關
 實驗條件:研究者用Photoshop把一張裸體女性照片的胸部分別擴大和縮小了20%。

3. 腰臀比是關鍵
實驗條件:在第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用PS修改胸部大小的同時,
      還修改了照片中女性的腰圍,使得腰圍/臀圍比從0.7上升到了0.9。
 實驗結果:腰圍/臀圍比為0.7的女性得到的分數明顯高於比值為0.9 的女性。

二.推斷分析
1. 根據演化心理論,良好的腰圍/臀圍比是反映女性身體健康程度以及生育能力的一項指標,
因此在演化上,成為了女性最吸引男性的地方

2. 女人胸部能夠讓男人產生「審美上的愉悅感」

3. 同一,根據演化心理學,胸是女人的年齡標誌,女人一旦衰老,很容易從胸部看出,雄性的人類老祖宗可以藉此判斷交配對象的投資價值



文章的參考文獻:
1. 劉雨欣"青筋"照博出位 網友笑談柳岩該有危機感
2. Dixson BJ, Grimshaw GM, Linklater WL, Dixson AF. Eye-tracking of men’s preferences for waist-to-hip ratio and breast size of women. Arch Sex Behav. 2011 Feb; 40(1):43-50.
3. Dixson BJ, Grimshaw GM, Linklater WL, Dixson AF. Eye tracking of men’s preferences for female breast size and areola pigmentation. Arch Sex Behav. 2011 Feb;40(1):51-8.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閱讀-韻文-<The Road Not Taken>

這是美國詩人羅勃.佛洛斯特(Robert Lee Frost)的The Road Not Taken。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中譯:
曾有兩條小路岔在林中,而我 ---
選了一條人跡稀少的行走, 結果後來的一切都截然不同。


林義雄在陳水扁選上總統之後(註1),不再競選,念了這首詩。
我覺得林先生想淡出政治,走一條跟革命同志(講革命不為過)不同的路:非核家園。

非關政治,我喜歡這首詩的意境。
堅持自己想走的路,不從眾,隨波逐流。



----------------
(影片是後來補上,新聞畫面則是2000年左右的畫面)

閱讀-醫健-手心向上,就能放鬆肩膀

放鬆方式:
工作每隔一小時讓自己休息一下,上身坐直,將雙手手心向上,放於膝蓋上,
保持這一姿勢3~5分鐘,即可緩解肩頸緊張狀態。
而且雙手手心向上坐著聽人說話時,心情也會更加平靜,更易聽得進去。

概念出自於康健雜誌176期
我讀過原文,只要讀康健雜誌176的簡單擷要版,便足夠。

姿勢請參考圖片:http://yunol.com.tw/phpbb3/viewtopic.php?f=11&t=25749

閱讀-科技-硬幣分類器


從這近一分鐘的影片,可以了解機器如何分類幣值不同的硬幣。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閱讀-政治-不公的甲等特考(現已廢除)

出處:考試院挖出馬總統甲等特考金榜,也挖出了臭水溝裡的一沱爛泥 


文章概述:
揭露西元2000年以前,國民黨執政下的不公平之國家考試:甲等特考。
拿馬英九先生的例子,
可明白特定外省族群 是如何透過這種「考試」的變相漂白,
私相授受官職公器,保障其子孫世襲。

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閱讀-醫健-夏日忌口 3步戒斷「糖中毒」

Smart智富月刊 180 期
夏日忌口 3步戒斷「糖中毒」
撰文者:林雅惠2013-08-01
出處:夏日忌口 3步戒斷「糖中毒」

濃縮內容:
自然常見的糖三種。葡萄糖、蔗糖、果糖。各有其好處。
常見的人工糖,則是人工果糖(高果糖玉米糖漿),壞處不少。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
現在的食品中,大多加有人工果糖,或所謂的精緻糖。
因為這些糖一時無法代謝排出體外,
便堆積在肝臟、肌肉,進而轉變成脂肪累積,而造成肥胖問題。

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閱讀-教育-<長沙南雅中學一新生發言稿>

長沙南雅中學一新生發言稿,震驚所有家長
http://wantnote.com/2013/07/27/a-clever-girl-taking-about-family-education/


我非常認同她提的幾個觀點。

第一點,分數: 
她說:「那種掛鉤很容易培養孩子的功利思想,而偏離了學習和生活的本質。」

我想起蔡穎卿及大前研一的書中:不會拿錢叫孩子做家事。
孩子(乃至家中的每一份子)做家事是家人生活的基本義務,不該用金錢去鼓勵。
親人相處的互助關懷(愛與責任感,相互扶持),更不是用金錢去策使,
而是基於親情使其主動、自發、理所當然。

第二點,
生命是動態的(無常),
享受生命是享受追求目標的當下(過程),而不是停滯在某個成果上。
(成果在得到的那一刻沒多久,就已經成為歷史)。
獲得所求的那時喜悅,比起生命恆無止盡的流動,永遠是短暫的。

第三點,閱讀經典,不求速成。
不讀雜誌、童話故事、如何成功速成等等,要讀經典的的世界名著。

我認為,這是因為人在成長中,漸會對人世間一切的認識,由微而著,由渾而劃。
體會越趨清晰細膩、觀察更加透徹入微(才會有 戒之在得)。
往往是這些經典,才能表現出這種描述人間的精準,說到心坎上。

第六、第八點。讓孩子獨立自主,擁有能力。
她說:「因為,孩子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
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是最重要的。不要用家長心中的選擇去評價孩子。」


她說:「爸爸媽媽終將老去,要學會把舞台適時地讓給孩子,讓他們發揮。
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實踐、思考中,不斷長大,獨立,然後超越父母。」


我覺得中國的傳統概念,
很愛將「孝」字跟「順」字合在一起,孝順就得合父母之意。
假如不聽父母、有自我意見的話,就扣個大帽子:「你不孝!」。
這是何其沉重,而且縱然父母百年之後,也不放過,
引論語之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常會這樣解讀:父親在世時,觀察子女的志向有沒有和父親相同;
 父親去世後,觀察子女的行為是否遵守父親所立的良善規矩。
 在守喪三年內,觀察子女若能奉行不變,就可算是盡孝了!)
如此,子女只能在父母一百零三年後(百年之後,加三年)才能獨立自主了,
不是很可悲嗎?

若「孝」字必得跟「順」字合在一起,
我希望,順是指順應人理,承繼的是進步文明,一個人在社會生存的能力:
性格獨立(不屈不饒、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
思考獨立(不人云亦云,勇於思考為什麼),
經濟自主(能自給自足,管理財務)。
而且請將「父之道」定義在這上,
回看論語的「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才可以感受到歷久彌新的文化活力。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閱讀-心理-定型模式與發展模式,維持完美與追求卓越

在這一演講中的12:04,
定義「定型模式」與「發展模式」的區別,引用到Carol Dweck的學術實驗。
我不只一次聽到這實驗了。

有本書《一萬小時天才理論》,就略提到實驗的成果與分析,請參考下面圖檔。


而我覺得,哈佛幸福課】的第15堂對這實驗的闡述,我較受用。

以下藍字是摘引該堂課的字幕檔。(完美主義之破壞性)
他在談兩種人生觀,完美主義與卓越主義。
完美主義是指:不准自己犯錯,維持完美(自己本身就完美,比較少談進步);
卓越主義是指:人生是在錯誤中求進步,無止盡追求卓越,
       不管遭遇如何,總是告訴自己"我學到好多"。




還有別的導致完美主義的因素,這是一個你們已經讀到過的研究結果,這是由Carol Dweck晚餐的出色研究,她現在在斯坦福大學工作,她所描述的不是所有的讚美都是好的,對於一個孩子說,你很棒,你很出色,不乏讚美之詞。你太聰明了,我的小愛因斯坦,這也不總是好的,長期來看著可能也是有害的,這也會導致完美主義的基模。
       那麼我和你們分享一下她的研究成果吧,我想你們已經讀過了,她所做的就是找到一些十歲的孩子,然後把他們隨機分成兩組,第一組孩子都做了道題,到最後,對每一個完成的孩子說:你真聰明伶俐當然,孩子們都感覺不錯,第二組做的是同一道題目,做完了,做的不錯,到最後,她說:你真努力,你很認真這隨機分成的兩組孩子,一組是聰明伶俐,一組是努力認真
        然後她開始第二部分的研究,第二部分,兩組孩子要選兩道題,他們被告知其中一道很簡單,另一道非常之困難,但是他們能夠從其中學到很多,第一組被稱讚為聰明伶俐的孩子中有5成孩子選了簡單的題目,5成孩子選擇了可以學到很多的難題,另一組孩子九成孩子選擇了能學到很多的難題,這就是研究的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這次她讓孩子們做一道非常難題目,這題基本上是無法解答的,她想看看這兩組孩子的反應,被告知聰明伶俐的那組他們沒有堅持多久,並且非常沮喪,並且很快就開始放棄了。與此相反,被告知努力認真的孩子他們更能堅持並且享受解題的過程,雖然到最後他們都沒能解開這道題,但是他們享受了這個過程,並且更加努力。看看這微小的操作帶來的結果。簡簡單單的一個句子:你真聰明”“你真努力一句話帶來了這麼明顯的不同,用她的話來說,重視努力讓孩子擁有一個他自己能掌控的變數這能讓他們認為自己能掌控自己的成功,強迫自然的天賦,讓孩子們無法掌控成功,這不會給孩子們提供面對失敗的方法,事實上當你僅僅注重於天賦的時候,你就是在製造完美主義的基模,而不是專注於旅途當中,努力的基模,她繼續說道,如果你稱讚孩子的智力,當他們失敗時,他們會認為自己不再聰明然後失去對於眼前工作的興趣,相反,那些被稱讚為努力孩子,在困難面前不會氣餒,甚至更有動力。這兩種方式造成了多麼明顯的不同。被稱讚智力的人會產生這樣的基模,要麼我很聰明,要麼我就不聰明,我很畏懼不聰明,所以我就選擇容易一點的任務吧,當我無法做到的時候,這就是攻擊,是對於我的基模的侮辱,沒錯吧?這是對於直線的偏離。
       相對的,如果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好吧,讓我試試吧我學到很多,這真有意思;因為一個是既定思維模式Dweck所說,而另一個是種可拓展的,時刻改變和發展的思維模式;一個是畏懼失敗,因為我想聰明,被人稱讚聰明很有意思,我不想威脅到這個基模,相對的是:努力的、重視過程的,當追求卓越的基模,成為慣常的做法。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閱讀-中史-(民國)陶成章被暗殺

文章出處:【秘密結社】孫中山的暗殺組織!(中)

陶成章與孫中山的恩怨,最終導致陶成章被暗殺之事件始末,
我所聞的就是這版本,正確與否,仍須考證。目前我採信。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閱讀-哲思-影片分享:這是水

學會思考,學會決定,以獲得心靈自由,才是真正教育的目的。
而非無意志、本能性地忙碌過生活,或任由情緒左右。

真理是,簡單(單純)去意識在生命中什麼是必要、真實。
不斷地提醒自己,維持明瞭清晰、善於決策的心智。

因為...
這是水,魚活著之必然,這是水~
這是...,人活著之必然,這是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閱讀-京劇-馬連良【甘露寺】


據《中國京劇戲考》這網站的【甘露寺】劇本所提,
「誇將」的對白,是馬連良先生的巧思,然而卻沒交代是哪一場,
我認為是第七場,吳國太初見女婿劉備(相親),喬玄與吳國太,孫權的念白。
它讓此齣增添詼諧許多,趣味橫生。

youtube有這段有音配像的短片,下有介紹演出人員,而喬玄的聲音則是馬連良的原音。


亦有另一個【甘露寺】短片(同是音配像,原音是馬先生),乃經典橋段,
第三場:勸千歲殺字休出口... 這經常當成這齣之精華,被挑選演唱。

❤閱讀-京劇-【二進宮】





§三個人的搭配,默契很好,簡直是天衣無縫§

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閱讀-戲劇-黃梅調:【戲鳳】之歌詞


戲鳳 

女:人瀟灑性溫存,若有意似無情,不知他家何處,不知他何姓名,倒叫我坐立難安睡不寧。

男:姓朱,名德政,家住北京城,20歲還沒有訂過親。

女:哎,你來做什麼?

男:我愛上酒家人,我進了酒家門。

女:我哥哥不在家,今天不賣酒。

男:賣酒的風情好,你比酒更迷人。

女:我們賣酒做營生不懂愛也不懂情

男:為什麼坐立難安睡不寧。

酒保:你說愛又談情,存的是什麼心?再要不安分,我送你進衙門!

女:別胡說,快去掃地。說什麼好人心,原來是假正經,人家的手帕給你塗得滿天星。

男:滿天星,價連城,皇帝提的詩、皇后繡的鳳。

女:你假戲當成真,欺君罪罪不輕。

男:店名叫龍鳳,難道不欺君。

女:我們龍鳳店遠近都知名,皇帝都不管,我勸你少費心~

男:不必提龍鳳,還是論婚姻。你貌美麗,你性聰明~
  一見就傾心,再見就鍾情。你願意,我帶你進京城。
  我和你雙雙對對配龍鳳,深宮上苑度晨昏。

酒保:我一見你就討厭,再見你更傷心。你要帶她走,我就跟你把命拼。
   別以為梅龍鎮上好欺人!

女:我們梅龍鎮守禮最嚴明,我擔心受議論,不敢留客人。
  還是哥哥回來再上門,再上門。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閱讀-社會-中華棒協的邪惡 上篇

全文引用:無恥的中華棒協,上半部。
由於該篇文章太長,不易我閱讀,純粹圖個人方便,將它撮要刪繁。

棒球協會,屬於民間組織,法律術語是「公益體育團體」,
總攬全國棒球事務,諸如:
1. 甲組聯賽
2. 陸光隊選拔
3. 國家代表隊教練與選手選拔培訓及參賽...等等


運作經費來源:政府的種種「推廣棒球運動」經費及獎金。



棒球協會(簡稱棒協)與中華職棒聯盟(簡稱中職)的恩怨:
1988年:中職成立。
由於中職禁止球員參與尚屬業餘性質的國際比賽,棒協怕徵招不到人,
於是與中職協議,未役以及未滿23歲的球員不可以打職棒

1992~1995年,中職與棒協結仇:
棒協為防範組訓參賽的重點球員如郭李建夫、江泰權等人不被中職挖角,
月幾每人數萬不等的營養金。
然而,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結束後,代表隊成員隔年加盟中職。
大失血的國家代表隊僅能由菜鳥組成,
1995年日本倉敷亞錦賽慘遭大敗,喪失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參賽權。

1996年,中職與台聯盟結仇:
中職將球賽轉播權從「年代」轉給「緯來」
致使年代老董邱復生憤而成立台灣大聯盟(簡稱台聯盟),與中職抗衡。


1998年,棒協聯合中職,打擊台聯盟:
台聯盟吸收了兩名剛畢業未役的球員,違反1988年棒協與中職訂的協議
棒協,算是此事件的“受害者”,
便利用1997年國際棒總開放職業球員參與國際賽,掌握國家代表隊組訓權的機會,
找中職聯手對付台聯盟。台聯盟因而成立中華棒協,兩造人馬吵到內政部去。


綜觀來說,自此後,棒協、中職、台聯盟(年代)三方關係,
彼此檯面上、下較量不休,已無所謂信賴合作。

1. 棒協,要防中職跟台聯盟挖角
棒協給的月薪不高,
因此要防中職挖角(23歲以上,已役球員),也防台聯盟挖角(23歲以下,未役球員)。


2. 中職,要防台聯盟挖角,亦需討好棒協
中職跟日本職棒(日職)有過協約,不能挖他球員,
然而,台聯盟沒與日職有類似協定,其球員不受此限。
換言之,球員若是加盟到台聯盟,表現傑出的,便可前往日職、美職發展。
如曹錦輝、許銘傑、張誌家等人便是例子。在此誘因下,中職得防著台聯盟挖角。

再者,上面曾說,職棒選手自1997年後可參加國家代表隊,
棒協有國家注資,掌握國家代表隊組訓權。中職得討好棒協,分一杯羹。

3. 台聯盟,未役球員容易遭棒協挾怨報復
台聯盟可用高金吸收未役球員,棒協便運用陸光隊的選拔權,讓球員當大頭兵,荒廢他實力。
另一方面,棒協又會跟中職聯手宣稱:「讓未役球員提早入職棒,會造成他價值觀扭曲。」,
來搗亂台聯盟運作。1998年,棒協發表的「誰要郭泓志?」,即是此例。
欲知細節,可以參考民明網這篇文章的圖檔:誰要郭泓志?你問我咧

這事還有後話,原本棒協聲稱永不錄用郭泓志,而後來,2002年卻找他回來投球。
棒協辯稱:「當時是說「青棒國家隊」永不錄用」。
只能說,這一切都是利益考量。 



2003年,回到兩方的鬥爭:
縱然台聯盟解散(算是被鬥倒了),棒協與中職的明爭暗鬥,絕無降溫,而且持至今日。

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

閱讀-醫健-<使用高解析螢幕之留心事項>

日前新聞報導,有19歲學生,重度使用高解析螢幕的電子產品,罹患白內障,近乎全瞎。
新聞原文:緊盯3C螢幕 19歲低頭族得白內障。

我節錄文中,醫生說明的病症原因及建議:

醫師表示,在燈光昏暗的環境下玩平板電腦,螢幕強光的對比會讓瞳孔放大,
讓眼球吸收更多輻射,誘發白內障,白內障會使眼睛看到字體模糊,色彩變的灰暗,
夜間視力也跟著下降。

醫師提醒,使用3C商品1天最好別超過4小時,平均1個小時得休息5-10分鐘,
更得保持50公分的距離,才不會年紀輕輕卻提早「視線茫茫」。
 


而我在網路上還找到另一篇文,也有眼睛保健意義。
原文:液晶平面顯示器太亮,易傷眼及誘發頭疼!
一樣,我摘文部分:
國泰醫院新竹分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竹科的眼科病患多是電腦族,
長期盯著螢幕看會導致睫狀肌緊張、眼部周圍痠痛,並且引發頭痛!
其門診的竹科病患中…約有五成有此問題!
此外,這些患者的工作形態多是長期盯著高亮度螢幕,
或於強光下的半導體電路品管檢查工作~還有人因而導致角膜炎、結膜炎及乾眼症!

國泰醫院新竹分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解釋:強光下…瞳孔必須縮小去適應強光~
若睫狀肌彈性不足,會讓角膜炎、結膜炎………等症狀和頭痛問題更嚴重!
此外,長期於強光、高亮度環境下工作,老年也易得白內障!

而建議是:國泰醫院新竹分院眼科主任陳瑩山建議:
民眾可把「液晶平面顯示器 (L.C.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亮度調弱,

並讓眼睛與螢幕保持三十公分以上的距離,每看五十分鐘的螢幕、最好休息十分鐘!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專欄-外史-八分鐘:(法國)羅伯·丹屯《華盛頓的假牙:非典型的十八世紀法國文化指南》(已)

視頻來源:開卷八分鐘:羅伯·丹屯《華盛頓的假牙:非典型的十八世紀法國文化指南》


我們不能以現在的情況,推想從前的情況。
舉個例來說,我們現在有網路、新聞媒體發達,
而18世紀的人們,他們如何得知國家大小事呢?

根據作者研究,18世紀的法國在1789年大革命前,
(皇帝)官方操控媒體,過濾新聞,警察四處監控輿論,
而產生了私媒(人們有充沛的好奇心),
在上流社會、底層社會傳播(宮廷)消息及私下議論。

且由於秘密進行,許多傳言不知出處,難能核實,
每經一手,多少加油添醋。
像當時有宮闈淫亂之傳聞,說得繪影繪聲,
最後提供了法國大革命,推翻貴族的道德基礎。

這本書,便是列舉出種種實例,讓我們了解18世紀的法國。


書中摘要:
Page 027:
讓我們把啟蒙運動視為運動、事業、改變見解和革新制度的活動。
像所有的運動一樣,他有開始、中期、在某些地方(別的地方則否),他有終止。
他是具體的歷史現象,可是定位於時間,限定於空間:在十八世紀早期的巴黎。
當然,他有起源,什麼運動沒有起源呢?它們追溯到古代,涵蓋歐洲的版圖:
笛卡兒的懷疑,牛頓的物理學、洛克的認識論、萊布尼茨和斯賓若沙的宇宙論,
格老秀斯和普芬多夫的自然法、貝爾的懷疑主義、理查德‧西蒙的聖經評論、
荷蘭人的信仰自由、德國人的虔信主義、英國人的政治理論和思想自由:
人們可以充分列出哲學來源,許多歷史學家也已經這樣做了。
不過若匯集這些來源,就失卻了啟蒙的要領,因為啟蒙運動並非是這些哲學的總和,
這些啟蒙思考家很少是有獨創性的哲學家....

(都是組合、比較、再闡述的工作)

Page 120
《憨弟德》
整部小說提出的問題,如同整個法國啟蒙運動一樣,而這個問題的答案
可以確立為:幸福存於耕耘我們的花園之中。
有四點看來很突出:
1. 斯多葛派的引退(自閉於花園中,憨弟德及其朋友不理睬政治)
2. 田園式的烏托邦思想(小社會通過農耕自給自足,切斷與商業資本主義的關係) 
3. 通過勞動進行世俗救助(群體中人努力勞作,防止貧窮、無聊和惡習)


4. 文化契約(耕耘意味著對文化志業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