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9日 星期四

❤閱讀-讀書-如何真正消化一本書?

出處:如何真正消化一本書?


摘要:
書大抵上分為兩種:虛構類(Fiction),非虛構類(Non-Fiction)。
讀非虛構類的書籍,是為了獲取新知識,並應用到生活中,讓自己獲得進步;
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喜歡看非虛構類的書籍,從中獲得的愉悅,感覺更大,
因為那種愉悅通常有更為堅實的支撐—— 進步。
而虛構類的書籍,在大學畢業之後已經很少讀了,
可能是因為我自己在那裡很難體會到太多的樂趣,
更可能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已經徹底把獲取那種愉悅的途徑轉移到了影視作品上。


◎我從來不強調自己的閱讀速度——甚至,我堅持認為“閱讀速度”是個偽概念,
在我眼裡,只有“理解速度”,理解速度快,才能有效提高閱讀量。


閱讀,是為了理解,而理解這事兒,慢,即是快;快,便是無。


◎大多數情況下,我的閱讀並沒有功利性。完整性閱讀,是沒辦法有功利性的,
因為其實完全沒辦法知道所讀、所學的東西究竟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發揮它的核能量。
...
另外一種閱讀,我稱之為檢索性閱讀。這種閱讀本身就是功利性的,
比如為了支持某個論點去搜索更為精彩、更為經典的事例;


◎在信息氾濫的時代裡(注意,不是知識氾濫),有個小技巧特別管用:
標題黨的文章直接不看了——說實話,即便錯過什麼了,也沒什麼可惜。
這個小技巧真的不知道幫我節約了多少時間,提高了多少生活質量。


◎我從來都懶得接受“碎片化xx”之類的概念,
比如,碎片化閱讀,碎片化思考,碎片化時間什麼的,
誰愛碎誰自己碎去,我才不想要一個碎片化的生活呢。

信息這東西,必須系統才有價值。
碎片化的信息也許有用,但就算完全忽略,也不至於致命。
捨了就捨了,沒啥。這種勇氣其實不少人都有,巴菲特就是其中之一。
害怕錯過什麼,是一種情緒,來自於空虛的情緒:
因為什麼都沒有,所以就渴望有一點什麼,所以就特別害怕錯過任何機會。
充實的人,是不怕錯過什麼的,因為已經充實,錯過點什麼,真的無所謂,
機會有的是,錯過一大把又如何,
反正因為充實而能夠相信自己確實有實力終歸抓到至少一個適合自己的機會。

所以,一定要讀書,而不是把本來只不過是獲得知識的輔助手段而已的
雜誌、文摘、新聞等等當做唯一主要手段。
買好書,讀好書,讀懂好書,然後用知識改變自己的生活。

§我偏向於碎片化學習,然後系統化整理成自己的東西。
想法是接近這一篇:得到-讀書-知識也能讓人變蠢
因此非我所獨創。
在這時代,時間大都是瑣碎的,大塊時間閱讀可遇而不可求。
不然就把一大系統知識,切得數個碎片,散在瑣碎時間閱讀、學習,也是種方法。
人是一定有自己獨特的知識系統,將所學的一切分門別類又相互關聯。§



step 1 :
應該先看看目錄,再看看附錄,仔細讀讀前言,也不妨在網上先掃掃書評……
要先大致對這本書有個了解,然後再開始行動比較好。
Step 2 :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組織方式,但大體上都是差不多的。總是要分章節。
每一章其實都是在著重講解一個概念,它的應用,它的方法論。
而陸續的章節,通常是必須理解上一個概念之後才能進一步理解的概念,
及其應用與方法論。
在讀的過程中,不斷整理這些概念與方法論之間的關係,其實是“消化”的必要過程。
step 3:
在閱讀的過程中,要不斷向後總結,向前預期——這是最基本的理解技巧。
....
向前預期,常常相當於為“跳讀、略讀”提供一個安全機制。
讀著讀著,發現作者提出了一個自己已經深入了解過的論點,
再往下掃一眼,發現論據也是自己之前了解的,那這一部分就可以安全地跳過了。
又由於一直保持著一個預期,再往下讀的時候,發現“嗯?怎麼回事兒?
跟我想的不一樣呢?”那就要折回去認真找原因……
反之,要是一樣,說明自己的跨越是正確的麼

§我沒想過向前預期這一件事,這篇文章最有收穫的這個§



◎我有一個奇怪的本領:就是,把一本書拿過來,我即便讀不懂,我也能讀得完。
讀不懂怎麼辦?沒關係,只有一個辦法靠譜:硬著頭皮讀完,然後反复讀很多遍。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本領,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重要的知識,
從來都是通過反復學習才能獲得的。一下就能學會得東西,通常上價值不大。


一定要用起來。
...讀了不用,學它幹嘛?這與我讀書的原則也是相通的:不用認真讀的書,讀它幹嘛?
這與我對生活的態度也是一樣的,既然活著,就要活好,活得精彩。
§既然決定要讀,就好好讀(自覺得有興趣的地方)§


◎教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教”可以有很多種形式,比如,“分享”,就是“教”的一種形式。
在飯桌上都可以進行:分享,不僅需要能力支撐,也是培養能力的最重要手段。...
知識分享,沒有成本,只有收益—— 雙方都有的收益。


與喜歡學習的人泡在一起 ——這一點真的特別重要。
潛移默化的力量是非常大的,與喜歡學習的人在一起,正面的影響力很大;
與不喜歡學習的人在一起,負面的影響力不僅很大也很可怕。

尋找那些終生學習的人,把他們當作朋友,把他們當作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