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閱讀-經濟-「琳達問題」

文章出處:《理性動物》:我們比動物還要動物
 
自聽過「琳達問題」,就對這題目印象深刻。
問題:
琳達是一位31歲的單身女性,
她坦率、聰明,正在哲學專業學習。
她深切關注歧視和社會公正等問題,
並且主動參加反對核武器的遊行示威。
那麼,以下哪種情況可能性更大?
A. 琳達是一位銀行櫃員。
B. 琳達是一位銀行櫃員,並積極參加女權主義運動。

❤閱讀-心理-專注力(Mindfulness):一種與歲月對抗的力量

文章(圖片)出處:專注力(Mindfulness):一種與歲月對抗的力量


摘要:
◎我們以為自己知道,其實,我們並不知道。
朗格教授做過一個「複印機」實驗:
幾個人在排隊複印東西,實驗者問前面的人能不能讓他先複印。
只要這個實驗者給出了理由,人們通常都允許他插隊。
有趣的是,這個理由本身是否合理卻並不重要。
無論你說「對不起,我趕時間」,或者「對不起,我想複印文件」,人們的反應是一樣的。

「並不是他們沒聽見你說什麼。」朗格教授說,「而是他們根本沒意識到你說了什麼。」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行為都是像複印機實驗裡的那種「自動」狀態下做出的。
所以,我們需要時不時地停下腳步,思考一下我們正在做什麼,
在某個情境下是怎麼反應的,為什麼會這樣的反應? 還有沒有別的選擇? 
就是所謂的「專注力」。在她的學術生涯中,這是一個核心概念。


◎在朗格教授看來,人類的潛能很大程度上是被“無意識狀態”(Mindless)抑制了,“
一旦你相信某件事情是絕對不可能的,那你就不會愚蠢到要去嘗試。
但如果你意識到,這個結論並非對所有人都適用,就開啟了一個可能性的空間”。


為了適於生存,我們的腦海裡保存了無數的規則與分類,以快速有效地指導當下的行為。
這也是文化對人的教化功能——通過傳達「絕對」的概念,我們的文化得以代代相傳。
這無疑帶來了穩定,但也讓我們付出代價。
因為很多時候,情境已經變化了,
我們還一如既往地堅持著那些規則和分類,不假思索地運用它們。


訓練專注力的第一要義是接受"不確定性"
「現代人應該對『不確定性』有更健康的尊重。」她說,
「『不確定性』才是現實世界的本質狀態。
現實從來不是靜止的,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得出的是完全不同的結果。」


◎事實上,很多心理實驗都證實,一個人衰老的速度與環境暗示很有關係。
與一個比自己年輕的人結婚,往往長壽;相反,與一個比自己年老的人結婚,往往短壽。
社會經常規定了,什麼樣的年齡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否則就是為老不尊。
因此一個經常穿制服的人往往不容易顯老,因為制服沒有老少之分,沒有年齡暗示。



*****
讀到最後我才發現,我是想要最後面那張圖。哈哈。

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

❤閱讀-理財-旺季不旺?

新聞出處:Q2不旺 巨大美利達全年營運保守

這一篇新聞報導寫:
2017年新車款卻因得消化歐、美、大陸的大量庫存而延後出貨,
導致上半年業績不振、甚至造成第2季旺季不旺
不過,預料「第3季起情況會好轉,下半年可望比上半年表現好」。


要清楚旺季是什麼意思,得參考這CMoney一篇文章:

裡面有分析美利達,巨大的每個月營收,以了解"淡季"和"旺季"的差別。
下面圖形是從文章引用:
美利達:
巨大:

從圖可知,
都是一二月月營收見底,第二季往上爬,到七月攀到最高。
因此,才有第二季是旺季的說法(月營收上升)。
還可以參考goodinfo上的單月營收條狀圖
以美利達為例,如下,後三年的高點都在七月:


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詞彙-會計

把西方詞彙翻譯成中文,
很可能找不到很準確的相對詞彙,便在相近性質的事物上找。
像「會計」便是此類,不保證完全吻合,
但普及後,西方的意思很自然就會逆襲蓋過原先的涵義

那如果找不到對應中文,便剩自創這途。
像「Noun (名詞)」、「Verb(動詞)」,
古今都沒有可以詮釋的用語,因此日本人為其命名,中國便直接援用。


有一影片介紹「會計」此詞來自於《史記》(註1):
「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
意思是:
夏朝大禹(大,尊重之意)招集各地諸侯,
相會於江南的苗山(由考據得知,註2),核實、稽核各個的功績。
大禹在這段期間死去,便葬於此山,而這座山因這次「會合稽核」,得名「會稽山」。
雖然史記作者司馬遷的結語說:「會稽者,會計也。」
但我不認為這個會計跟現在的會計同一個意思,
它應該是「會合稽核」、「會合計功」。

依維基條目:會計學(註3)的定義:
以研究財務活動和成本資料的收集、分類、綜合、分析和解釋的基礎上,
 形成協助決策的信息系統,以有效地管理經濟的一門應用學科,
 可以說它是社會學科的組成部分,也是一門重要的管理學科。
 會計學的研究對象是資金的運動。
在史記的這一段文字,我無法看出這跟財務活動、經濟有必然關係。
僅能說推測有吧。


在奇摩知識有個問答:會計的起源跟功用?(註4)是這樣寫的。
會計一詞,
 出現於典籍為「孟子」萬章篇:「孔子嘗為委吏矣,必曰會計當而已矣。」
 顯見在春秋戰國時代已存有會計理念,
 事實上,就結繩記事的過程中, 大事記一大結,小事記一小結,
 以為記事計數的方法,亦屬簿記方法或會計觀念之最原始形態。
 惟當時所採用的方法,較為粗略、未成嚴密系統,
 且由於史實典章等記載之有限及不全,致難以窺得其全貌。
這個出處的「會計」真的和財務活動直接相關,才比較正確的。

另外,《戰國策》中「馮諼為孟嘗君市議」,
孟嘗君想派人去薛邑替他取債款,他問:「誰習計會?」,
這個「計會」也可以等於現在的「會計」。


《中國科技史話:古代審計知識(上)》這本書認為:
史記的「會稽者,會計也。」是「考核諸侯繳納貢賦的功蹟」,
也就是上收的賦稅多少,工程(例如治水)經費執行花了多少等等。
所以它又說:
案此推論,禹會諸侯於梁山、涂山、茅山,
 確切的目的是為了治水、收納朝貢,稽驗諸侯功績,
 這當是我國政府審計的萌芽,即經濟責任審計,
 審計最初由審查國家財政稅收(貢賦)和稽驗諸侯的功績開始的。
 審計的主要內容為治水、諸侯繳納的貢賦,審計的方法為帝王定期
 (按季節《舜》為證)巡狩,與諸侯定期聚會和諸侯定期朝拜,接受稽驗、考功。
我覺得他這樣說,會造成「會稽即審計」,可偏偏不是如此。
因為假設如此,
「人事支出」歸審計管,「人事升遷、懲處」是不是就該「審計」管呢?
「軍事支出」歸審計管,「軍事的戰略、戰術」是不是也該「審計」管?
可以說會稽可能包含(現代的)會計或審計,但不可以說會稽即會計或審計吧。

再回到「會計」這詞,這詞源自《史記》沒錯,
但與西方會計的精神相近之詞,出處應該寫《孟子》或《戰國策》才是。
 
 
 
-------------------------

註2:



註5:《中國科技史話:古代審計知識(上)》
(不清楚頁碼,google"禹會諸侯江南")

閱讀-企管-<6招練習思考力,擺脫「腦殘」窘境>

文章出處:6招練習思考力,擺脫「腦殘」窘境


練習一:抓出關鍵字
我認為還得包含,關鍵字與關鍵字的關聯,誰先誰後,比重

練習二:三角邏輯思考習慣
三角形的三個角
歸納法:資料(研究)→論據→主張(結論)
演繹法:論據→資料→主張(結論)

練習三:全面性思考
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術》一書提到思考的原則:
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意即「不重複,不遺漏」。

練習四:多問為什麼

練習五:寫下來
當你把腦中抽象的念頭,化做文字或圖形具體呈現時,
同時也將紛雜的訊息加以簡化,更容易整理資訊與靈感。


練習六:多與不同背景的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