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閱讀-商業-文化領域的投資邏輯

文章出處:文化領域的投資邏輯

摘要:
◎如果中國的公司要往傳媒集團的方向做,要看幾個東西:
一是看有沒有自己的核心業務,還有就是看收入和利潤,以及沒有壁壘,
也就是說,這個領域我做了之後別人就不太容易進來。
如果我們仔細看幾大傳媒集團,就有這樣的佈局,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都比較好。
但是中國上市的傳媒集團,很難做到全內容門類,就算單拿出來某個內容門類,
也做不到全產業鏈環節,多種變現方式就更不用提了,所以這個路程很長。

最後,陳悅天說,
社交網絡和移動互聯網時代更像是“圈層文化”,
首先是大家沒空看報紙,雜誌這樣的大眾傳媒,信息基本上都是在社交網絡傳播的。
另外就是
人群和人群之間斷裂越來越深,因為沒有統一思想,統一偏好,很難做跨人群之間的傳播。
往往你在社交網絡裡面關注的人,和你都是一類人,

所以人群是越來越在場景和行為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陳悅天認為,
我們應該關注短視頻,而且短視頻有取代“長圖文”的趨勢。在
短視頻門類中,平台沒太大價值,
而是要基於社交網絡做視頻傳播,把短視頻做得更細,更碎,
你從微博,微信上,都可以看到這些短視頻,也就是進行全網傳播。
另外短視頻營銷價值很大,因為它其實很接近廣告,
當你有了瀏覽習慣之後,短視頻很容易對你進行營銷。

§簡單說,就是短視頻,是流行的趨向。

❤閱讀-職場-前麥肯錫HR主管:最不想錄取這種人

文章出處:工作幾年後,成長到了極限才轉職?前麥肯錫HR主管:最不想錄取這種人
§要多看幾遍,好好思考的文章,不然沒多久又麻痺了。



摘要:
◎其中最嚴重的問題是,有些在學生時代思考既自由又大膽的人,
卻在保守的大公司接受最初的職業養成訓練,於是漸漸變得拘泥於工作效率或成果
因為顧忌位階之分,而不敢主張自己的意見;也喪失了從零開始思考的柔軟心態
出社會後的第一個環境,對一個人會有極大影響。
特定的行為模式一旦進入你的腦袋,日後要修改就沒那麼容易了
那些一直待在同一個職場的人,甚至不會發現這是個問題,
不知道自己在面試時看起來
並不像個「了不起的社會人士」,只是「極度保守組織的成員」。

§一言中的,一開口講問題就講到要害上。
你認為的常態,實則病態。


◎由於那些大公司可以用賺錢的部門去維持虧損的部門,
所以有些人可能打從一進公司就一直在虧損的部門工作,
養成了「獲得利潤=壓低成本」這種夕陽產業才有的觀念。
如此一來,想在快速成長的業界成為領導者,
或在新興國家主導新事業,就變成很困難的事。
還有些出身公家機關的人,
只要遇到前所未見或牴觸法律的事情,馬上就會停止思考,腦筋變得一片空白

§待久了,養成「失敗主義」即是真理。


◎遇到那些過去明明很優秀,卻因為出社會後變了樣,
而無法錄取的應徵者,實在讓我覺得很痛苦。
如果你身邊有即將成為社會新鮮人的朋友,請提醒他們:
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在奠定社會基礎的最初幾年裡,學到一些在全世界都很落伍的常識。
千萬不能小看這個風險!


如果一邊覺得自己成長到了極限,一邊還是默默工作,
就表示這段期間內,他所做的工作缺乏挑戰性,
不需要拿出全力挑戰,只要機械化操作就能勝任。
持續一段時間後,這個人的可能性就會漸漸遭到破壞。
對任何人來說, 在做簡單工作的同時,還要繼續維持高度成長,都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當一個人負責的工作遠超出自己的實力時,
他不會只是坐著等待特別的學習或訓練機會,
因為如果不積極貪心地從日常工作中吸收學習,就無法學到必要的技巧。
所以這樣的人會隨時保持「學習的戰鬥狀態」。

無論在哪裡工作,只要感覺自己的成長速度放慢了,就要盡快換一個環境。
當然不一定要跳槽,換個部門或是改變工作方式、負責領域都可以。
當你開始覺得「這幾年我都沒什麼成長」,卻持續安於現狀,
那麼即使之後想換工作,也很難有好的結果。

❤閱讀-教育-小孩子不打招呼

文章出處:
1. 李坤珊:別逼孩子打招呼  (資深蒙特梭利老師 李坤珊)
2. 【育兒】拜託,請別逼我的孩子打招呼。 (跟第一篇觀點大同小異)


第一篇摘要:
◎比較不怕生的孩子,總還順著大人,緬靦的輕聲說「阿姨好。」
個性較為內向、敏感的,就抿著嘴、一邊往後縮,一邊鉤著眼睛看我,不說就是不說。
站在一旁的大人也覺得尷尬,覺得自己沒把孩子教好,
忍不住開始以責備的口吻說著:「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之類的話。

每一回聽見大人這樣說孩子,總覺得好不忍心。
我曾經是小孩,現在又天天與幼兒相處,
深深了解被大人說「沒禮貌」的感覺,是一種羞愧,也是一種挫敗。
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敗的是自己做不好,讓成人失望。
而這種種的感覺,都得同時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下,被揪出來。
§最怕起反效果


◎或許這其中的重要關鍵就是,我們不覺得幼兒有自尊心。
我們覺得他們那矮矮的身驅裡,沒有太多感覺,沒有太多自尊。
所以,我們的話不會讓孩子受傷,就算受傷,也是一點點。
此外,成人的話是一種教導,「孩子就是要教!」
§最大的荒謬


傷害孩子的尊嚴,最大的影響就是孩子覺得不應該正視自己的想法、情緒和感覺。
傷害孩子的尊嚴,所帶來的長遠影響是,他們日後也不會正視他人的想法、情緒和感覺。
這樣的輪迴,所帶來的默視情緒,甚至情緒傷害,永無止境。


「陌生人焦慮」讓孩子只接近對他成長有利的人,
讓自己與那個人產生情感上的連結和依附,並從那個依附裡發展安全感。
而在幼兒階段養成的警戒,又何嘗不是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
透過那樣的能力,逐漸學會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只是很遺憾的,許多成人在引領幼兒接觸他第一次遇見的人時,
會忽略掉幼兒的這個觀察,這道「安檢」過程。
更讓孩子擔心的是,他還來不及反應,這個陌生人,就會靠他很近,摸他的頭、拍他的臉。
雪上加霜的是,在錯愕下,
自己心愛的爸媽(主要照顧者)還責備他
「小孩子不能沒禮貌、害什麼羞嘛、不聽話、讓大人丟臉……」。
在這幾重因素下,孩子會認為自己的感覺和想法重要嗎?
大人怎麼想,小孩也該立即這麼想;
大人認為要有禮貌、見人就得嘴巴甜的叫人、打招呼,那小孩也該立刻這麼做。
孩子會認為不這樣聽話,就不是好孩子,不是嗎?


在幼兒的成長旅程裡,他們會碰到一個成長上的難題:罪惡感。
它與幼兒「好奇、主動探索」的熱情,緊密相連。
同樣的道理,當幼兒因為需要時間去觀察陌生人,卻得不到認可,
又聽見成人一再說自己無禮時,他會產生罪惡感。
一則可能孩子覺得憤怒,反而不去做;
二則也可能孩子覺得自己太差勁,就不得已順從了。
不管是絕不依從或暫時順服,兩者都忽略了孩子個人的想法和情感,
也都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反抗不依,自己不好;
依樣順從,也因為自己的感覺有錯,還是不好。


很好的範例
那要如何做,才能讓幼兒學會和人打招呼?最重要的關鍵,仍是尊重。
最有效的辦法是示範和引導。以我在書店看到的場景為例:

有個媽媽手裡牽著四歲大的孩子,在書店裡遇到好友。兩個大人幾句寒暄後:
媽媽對著孩子說:「小涵,這是王阿姨,她是媽媽的好朋友。」
王阿姨在離孩子有一點點距離的地方,
蹲下來,對小涵笑一笑說:「你好,小涵,我是王阿姨。」

王阿姨等了一下下,接著說:「你的娃娃好可愛。」

王阿姨又斷斷續續的與媽媽和小涵對話,然後在她離開前,
她說:「小涵好可愛,小涵再見。」

媽媽說:「跟王阿姨說再見。要不要抱王阿姨一下?」

小涵有點害羞的說再見,然後走到王阿姨跟前,抱了她一下。

在這個例子裡,我看到了王阿姨的尊重:
她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去觀察她;
她先善意的打招呼,主動關心孩子喜歡的東西;
不強迫孩子馬上回應,耐心等待孩子的回應。

同樣的,我也看到了媽媽的尊重:她不強迫孩子要馬上打招呼;
她先介紹大人給孩子認識,親身示範如何與人問候;
她等到孩子安心後,再引導她如何做;並詢問孩子的意願。


*****
1.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孩子也是。
2. 讓孩子親自接觸這個世界,好奇探索世界,而不是他一不聽指揮,給他「罪惡感」。
3. 自己學會怎麼接觸「陌生人」,處理關係從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