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閱讀-醫健-第一名中醫師傳奇

文章出處:第一名中醫師傳奇


摘要:
1. 不急著幫病人做「治療」。
 「治病不一定要用到藥,有時候讓他疏解情緒,身體就會好。」
2. 「科學中藥」取代「水煎藥」。
 用對方向,一點點藥就有效;沒用對方向、再貴的藥還是無效」。


◎在如此嚴重的末期病人身上,
不一定需要很貴重的中藥,少許清淡的中藥也能有轉危為安的效果。
而病人最後的求生意志、在溫暖有愛的環境與家人真心陪伴下,也學到了珍貴的生命功課。


因為老師「一句話」、安寧妻子的引導,把對書本的專注轉移到臨床病人。
§要改成:因老師一句話,以及與護士妻子一同學習生死學(安寧教育),
才將對書本的專注轉移到臨床病人。§


◎「嚴格講,『我們不看病,我們是看人』,
 把人的部份處理好了,各方面的疾病都會改善。」



◎提醒一般大眾,應抱持著「增進健康」的心態去運動,而非「預防疾病」心態。
「假如今天我是因為擔心身體會不好所以去運動,這樣的運動效果會打很大的折扣,
因為你的前提是『擔心、不信任』你的身體。」
身體很多疾病其實是來自於「心」,部份研究也證明有些癌症跟長期憂鬱有關。



---------------
運動是為了健康,而不是為了不生病。這一點很重要。

閱讀-讀書-warfalcon:怎樣安排時間讀書?

出處:怎樣安排時間讀書?


摘要:
§作筆記§
5、所有讀完第一遍,覺得不錯的書,會開始讀第二遍並做些筆記
6、出差時如果週末有時間會找家環境好點的咖啡廳,看上半天或一天書。
不出差如果週末有空閒時會去圖書館,帶上筆記看上半天書,做個記錄。

最好。看累了就做筆記或簡評
想多看點書的最有用的建議:

就是關閉電腦、離開網絡,有網絡有電腦的地方永遠會讓你分心的。
我看書效果最好的三個地方:飛機、圖書館、咖啡廳。


§遠離網路§
總能在網上看到有人抱怨沒有時間看書,
在現在這個時代最影響注意力的東西就是網絡,
只要有了網絡很容易浪費時間,不管是你用電腦、手機都是一樣,點來點去,
1個小時2個小時很快就沒了,就在我在回答中說的,
想多看點書最好的辦法就是離開網絡,下決心每天留出半小時或1小時的閱讀時間,
關電腦,關手機,開始看書,看完書做隨手做些記錄。

就從今天開始培養你的閱讀習慣吧,
少上網、少玩會遊戲,少聊天,少刷些豆瓣、微博,開始閱讀。


§坐車就聽有聲書§
給個建議:最好不要在地鐵或公交上用手機看書。
顛簸中看小說、玩遊戲,很容易引起視力功能尚未發育成熟的青少年視疲勞。
一般來說,人們使用手機、平板電腦時,眼睛和屏幕的距離在20厘米左右,
這樣近距離且長時間地盯著屏幕看,容易使睫狀肌產生疲勞,變成假性近視.,
在使用手持終端時,最好不要離屏幕太近,保持30厘米以上的距離最為適宜。
同時盡量多眨眼,避免眼球過多地暴露在空氣中,以減少眼部水分的蒸發。
此外,應在休息時間經常站起來,
活動活動頸部肌肉,最好找些有聲書、Podcast或英語來聽。


每天花一點鐘看10頁有用的書,
每年可看3600多頁書,30年讀11萬頁書。
諸位,11萬頁書足可以使你成為一個學者了。
可是,每天看三種小報也得費你一點鐘的工夫;
四圈麻將又得費你一點鐘的光陰。
看小報呢?還是打麻將呢?還是努力做一個學者呢?
——胡適,紀念胡適先生逝世50週年。



-------------
要想什麼樣的人生,就應該擺出怎樣的歡迎陣勢,接迎。

❤閱讀-學習-簡書:為什麼說絕大多數人都是“低品質勤奮者”?

文章出處:為什麼說絕大多數人都是“低品質勤奮者”?


摘要:
◎可是問題是:你做完了以上所有事(讀書、旅遊),
你會如願得到你想要的結果嗎?或者你有認真考慮過結果嗎?
是的,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我們討論的絕不是“勤奮的姿勢”,而是“勤奮所帶來的結果”


◎這所有的一切,都與你制定目標時的雄心壯志想去甚遠,
壓迫著你的神經,以至於你會顯得忿忿不平:
我投入了這麼多時間,卻沒有收到預期的回報,實在是不公平!
事實上,我認為“說時間不公平”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進一步解釋,時間甚至是絕無僅有跨越國籍限制、打破階級邊界、
罔顧古今之別的神奇資源,它被無差別地分配到了每一個人手中。

而具體到用相同的時間資源產生大不同的結果,
原因也是有的,即每個人對時間的感知能力和利用效率不同。
這一點李笑來老師在《把時間當做朋友》這本書裡已經詳細剖析過了—— 
不同的心智水平會讓同樣的時間資源在不同人那裡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這根本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表面上你很勤奮,實際上卻刻意迴避了真正困難卻更有價值的部分——
而這種“思維懶惰”的行為最終會導致你成為了文章開頭中所提及的“低品質勤奮者”


◎至於“旅遊去體驗生活”這件事,我很認同其價值,
不過我認為其美好特質依然與思維懶惰者無緣。我問過好多朋友:
你旅行的目的是什麼?令我吃驚的是,雖然答案五花八門,
但是好像沒幾個人能真正說出一個讓他們自己滿意的答案。

有一個女生想得比較清楚,
她認為“旅行是一種讓自己從例行公事般日常脫離,去體驗另一種生活的機會”,
也許正是她的這種認真思考所帶來的對於旅行的認同感,
讓她分外珍惜每次旅行的機會——往返機票和住宿的預訂、裝備行李的配置,
以及記錄心情的旅行札記——無一例外的精心規劃。
我幾乎能想像出這種積極的準備態度會讓她擁有怎樣高品質的旅行經歷

◎“思維懶惰”所帶來的“低認知水平”才是“低品質勤奮者”產生的原因。
不過依然困擾著我的是:費這麼大勁,苦也沒少吃,福卻沒多享,
從經濟學角度看,“低品質勤奮者”的勤奮行為性價比極低,完全不具備投資價值,
那為什麼包括自己在內的這麼多人還樂此不疲地投入其中?
也許美團王興的一句話道破了天機。
  "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 願意做任何事情"

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愣了半天,
我想如果你初次看到這句話,並且足夠走心,多半也會被震撼到。
這句話的力量在於它放棄了自我欺騙,毫不留情地拒絕了任何尋找藉口的可能
所以,經濟學上解釋不通的事情,就這樣在心理學上找到了突破口。
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在進化史上絕對長的時間內,
人類都沒有被賦予過多深度思考的任務,原因很簡單,
光是應激反應就足以解決掉過去95%以上的問題了。
但是讓基因萬萬沒想到的是,人類的進化速度竟然是如此之快!


§人偏愛應激反應(=反射)以及習慣動作,因為生物趨簡,大腦思考很耗能的§


◎事實上,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其著作《快慢思考》中對此有過精妙描述。
他認為:
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

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
它見聞廣博,反應快速,但很容易上當。

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
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卻​​很懶惰,經常走捷徑採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處理方式——
面對於變化緩慢的環境,基因採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不存在任何問題。
一方面,它做出了一個大概率靠譜的決定來應對環境的緩慢變化;
另一方面,懶惰地走捷徑也讓基因節約了能量,
這對於遠古時期食物獲取成本極高的人類而言意義非凡。

所以,當我們談到為什麼人會“思維懶惰”、或者為什麼不習慣於“深度思考”的時候,
我們實際上是在通過向基因施壓,
讓其減少對於“條件反射”這種救命神器的能量分配,轉而向“深度思考”這種奢侈品傾斜。
這對從遠古穿越而來的基因而言,無異於降低基因攜帶者的生存概率。
簡單來概括,深度思考在基因層面是反人性的。



◎有句話說得好,如果想得到與過去不同的結果,
就必須做一些與過去不同的事情,而這些不一樣首先要體現在認知層面。


◎“深度思考”才能帶來“認知升級”,從而成為“高品質勤奮者”

談到“深度思考”,愛因斯坦說過這麼一段話,讓我印象尤為深刻:
如果給我1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
我會花55分鐘來弄清楚這道題到底是在問什麼。
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問什麼,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
死生亦大矣,這段話用事關生死的極端描述強調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很有說服力。


而事實上,在真正生死命懸一線的戰爭場景中,
“深度思考”這種特質的地位不僅沒有因為兵荒馬亂的緊迫性而被削弱,
反而是因為沙場嗜血的殘酷特質被大大提升了。
我們都知道《孫子兵法》,在這部被譽為“兵學聖典”一書的“軍行篇”中有這麼一句: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意思是說,在兩軍短兵相接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努力收集一切渠道的信息,充分評估當下態勢,
殫精竭慮地質問己方一切的隱患和可能發生的問題,
然後在腦海裡推測、模擬戰爭可能的走勢,利用現存資源來精心籌劃出解決方案。
等到這所有工作都就緒,雙方真正踏上戰場的時候,
才能將一切了然於心而胸有成竹,這仗才會有勝算。

由此可見,對於精心準備的一方,戰爭的大部分工作在戰前就在深度思考的頭腦裡完成了,
上戰場打仗只不過是一個例行公事般的存在,勝負的天平早已傾斜。


◎我基本上也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勤奮很重要,
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它是優秀結果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那麼如何讓它變得充分必要?我給出的答案是——
拒絕思維懶惰,習慣於深度思考,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
而至於如何深度思考,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嘗試著給出自己的答案,
我也會在今後的文章中就這一話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文章寫完,於我而言卻僅僅是一個開始,
因為我清醒地知道“拒絕思維懶惰,習慣於深度思考”其實是在同人性抗爭,
必須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同時,我也希望每一位真正勤奮的人都能撕掉“低品質”的標籤,
過上配得上你努力程度的高品質生活。

閱讀-哲思-從根本上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文章出處:從根本上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摘要:
當今日本人,似乎不明白貧乏的意義。
擁有健康、自由,多少也都有些錢,有能力出國卻哪裡也不去,
視野愈來愈狹窄,失去判斷事物的能力。
本人及父母都不願意冒險,也不讓人去冒險。 
說起來,在一味歌頌安心、安全的世界上,生活全體都受到無微不至的保護。
儘管生活水準不斷提升,卻仍有過多的不平與不滿,也或許是受到媒體煽動,
但除了說這是「井底之蛙不知海之廣」的島國特性,也沒什麼好說的了。
我心中的貧困條件只有一項,那就是「今晚沒東西吃」
雖很難填飽肚子,若還可到某地找到東西吃的話,就不能叫做貧困。
在非洲,「沒東西吃」真的就是到哪裡都沒得吃,
解決之道只有空著肚子喝水睡覺、去偷、去當乞丐,只有這三種方法。

§以為看到現在的樣子,就是世界原本的樣子。
一切依賴別人幫你準備好,視野狹隘,見識貧乏,
生存條件被框限,離開目前的物質條件,沒有任何基本求生的常識。§


◎我認識一個年輕女孩子,很有跳舞天份,但有一些地方令人很困擾。
每次家人外出,她獨自在家的時候,就把家裡的鎖都鎖上,爸媽回來了也不開門。
有一次她母親帶家庭教師回家,想介紹給她,她卻無論如何也不肯開門。
問她為什麼,她只說「因為我不喜歡」。
 從某個角度看來,或許可說她自我意識很強,但其實她根本完全欠缺現實感
我們活在世上,有時刮起風、有時灰塵吹進來、有時熱、有時冷、
有時東西散了一地、有時遇到不速之客、偶爾家裡出現老鼠到處亂跑的情況,
總之這都是存在於現實空間當中的東西。

若是為了抗拒這樣的現實進入生活當中,
死守著完全憑自己意志製造出來的人為空間,結果將漸漸喪失現實感。
換言之,變成生活在一種完全隔音、當然也完全設置空調,有如錄音室一般的死亡空間。
如果有愈來愈多人只喜歡這種生存方式,總有一天哲學也將從這個世界上消失無蹤。


§「欠缺現實感」,就是幻想世界這一切都是為我所設,我能主宰
 然而,人眼所及的一切的美好便利、多選項的生活,非是與生俱來的,
 乃因拜科技發展、良好制度、別人的善意付出所維繫,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人生不順遂也屬正常,總由不得你。

 這讓人有種「不知天高地厚」和「吃米不知米價」的感覺。§


原本哲學就是相當貼近生活的東西。所謂生活就是現實感本身,
所以生活中若是一味沈溺於電視、電腦、手機,現實感就會蕩然無存。
登山的價值,只有千辛萬苦,親自登上山頂,才能夠理解。
同理,尼采的思想也不是讀了時下流行的《超譯》版本就能夠了解。
知識與體驗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只有經由親身體驗獲得知識之後,思想才會產生生命。欠缺其一,都沒有用。


§生命經歷的一切,不能靠電視... 等媒體(包含書)來替代,如此會失真的。
哲學不是教你思考什麼,而是教你如何思考,去真實多角度地體會人生,
並且,也要確實去多聽、多看、多接觸世間林林總總人事物。
我喜歡康德說的:「我不是教你哲學,而是教你哲學思考。」,我意思近似此。§



-------------
讀書比看電視好的地方有:
1. 主動思考
 文字沒有影像,得由主動思考來理解,
 同時,閱讀速度可控制,能充分領會,重複檢視也簡單。
2. 保留想像
 書通常文字,有很大的想像空間,像是語境的優美又是另一層次,
 人物樣貌、性格等等都是無法被取代的。
3. 系統整理,易於回顧
 文字可以幫助思考,將重點清晰條列,一目了然,
 統整起來很方便,後來遺忘要查詢(複習)很容易。
4. 言簡意賅
 書絕對語言的濃縮。看文字的速度是遠遠大於聽文字。
 講老半天可能只獲曉一兩個重點,而同樣單位時間能閱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