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5日 星期四

雜類_「最好」是「更好」的敵人


「最好」是「更好」的敵人,頂多是說明一個概念,不能稱「格言」。


「更好」的意思是持續進步、精益求精。不停往上爬的動態。
「最好」在這,並非真正的完美無瑕、已臻極致,而是自以為無出其右,不可一世的靜態。

就好像philosophy這個字涵義一樣,philosophy的中文應該譯成「愛智慧」。
西方哲人說,人不可能像神一樣擁有智慧,人唯一能做的是永無止盡地愛智慧、追求智慧。
「好」便是如此,人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若是一個人自稱已達「最好」,自然沒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回事。
可預期這個人成長停滯,徒剩退步在等他。是故,「最好」是「更好」的敵人。



-------------------------------------------------------------------------------------------------------

2023年1月2日 星期一

詞彙_打臉


不是不懂時興用語,「打臉」一詞便屬於此。
而是想,文字表達總用流於世俗(江湖味、接地氣)的詞彙,
一旦要寫正式書信,如公文,考試作文,申請書等等,
突然蹦出略顯格格不入的語詞,別人不認為你直率,而是輕佻隨便,不禮貌。
所以落於字句時,寧可捨些親切(不接地氣),寫得普通一般,莫令質勝文則野。


台灣教育部的國語辭典並無收納「打臉」,倒是有「打臉子」(註1)。
意為:國劇演員在臉上畫臉譜,也作「抹臉」;並有人說,這可以稱作「打臉」。
但顯然,這不是我們認識那個「打臉」。
若要對它作出「釋義」,我認為應該是:被不留情面地指正錯誤。
重點有二,一.錯誤被指正;二.做得絲毫不留情面(不婉轉)。

「打臉」的「臉」,意指「面子」(註2),就像「給臉」、「賞臉」等於「給面子」。
所以,「打臉」就是:不給面子,讓人丟臉。
假如,是自己招致的,就可拿「自打嘴巴」替代。
網路上,另有人創「打臉」的衍伸詞,「臉都腫了」,同一意涵。

台語中有個詞語叫「洗面」,有人說和「打臉」意近,但較沒有挑釁意味。我不這樣認為。
我聽過「洗面」的句子都在講當面羞辱,沒比「打臉」輕微。


「打臉」,打哪來?目前找不到統一的說詞(註3)。
有人說來自周星馳電影台詞:「說好不准打臉」。
也有人說是聖經馬太福音「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還有人說國劇的臉譜,這在前面談過。可是,這實在太難推演到目前的意思上。



-------------------------------------------------------------------------------------------------------------------------


註1:
國劇演員在臉上畫出一種臉譜,以確定扮演的角色。也作「抹臉」。

打臉,打臉兒 dǎliǎn,dǎliǎnr 
(1) [make types of facial make-up in operas]∶戲曲表演中在後臺畫臉上妝 
(2) [do not show due respect for sb.'s feelings]∶不給面子


註1:百科知識:打臉
○釋義:臉在這裡其實代指的是面子。打臉即自己打自己嘴巴、前後的言行不一。
通常就是對某個貼或者某人的言論進行否定,吐槽,揭露真相等等,
這種否定可能是來自別人的否定、也可能是自己對自己先前言論和行為的否定。

○出處:
該詞最早的出處網路上的說法是源於台灣,該詞在台灣的使用率很高。


○ptt 鄉民百科説:
該用法可能在傳統通俗小說(最晚在1944年張愛玲小說〈金鎖記〉)中已出現,
但在ptt變為流行語,主要是因為周星馳兩部電影《大話西遊》、《鹿鼎記》中都出現的台詞,
 「說好不准打臉」。但在電影中的原意,是真的指用手來打對方的臉。
另一可能的起源是聖經馬太福音「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的典故。 
不過,臉書曾有朋友說,傳統戲劇一直有「打臉」這個詞,而且有特定的意思,
就是依照「臉譜」給演員的臉上妝。這「臉譜」是世代傳下來的,不能隨意變化。

○「打臉」的‘打’字太強悍了,以前好像流行過「洗臉」,就比較沒有挑釁的味道。
如果可能,我寧願「洗而不打」。但大家已經習慣「打臉」,我看是改不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