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閱讀-哲思-伯凡:熱愛贏,不怕輸,不動心

出處:熱愛贏,不怕輸,不動心 2017-01-19


摘要:
◎王陽明年輕的時候見到一位老者,老者在與他簡單的交談交往之後。
這位老者對別人說,“此人日後必成大事”,別人問這位老者,
為什麼這樣說,老者說,“他能夠做到不動心”。
王陽明的心學聽起來很玄乎,其實可以理解為“不動心學”,意思就是如何做到不動心。
王陽明所有的學問都可以歸納為:如何做到不動心。
在王陽明看來,人要做到不動心,不是坐在一個地方不動不說話,就能夠練就的,
在王陽明看來,要達到“不動心”的狀態,只能夠在世上練,
也就是只能夠通過在面對得失榮辱生死的種種場景裡頭,來練就這麼一種不動心的功夫。

當我們面對那些處於困境當中,甚至是處於生死邊緣的人,
以及心中油然而起各種嬉笑怒罵情緒的時候,應該做的是一種自我反省。
我現在越來越意識到,我們對一件事,對一個人的評價,
很難說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這個人、這件事的真實價值。
§一個人很難評價§
而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在對別人進行種種議論和評判的時候,
更多的是反映出我們自己的價值,我們自己的成色。
當別人處在逆境,困境和險境中的時候,我們不要偷著樂,
我們之所以沒有那麼不幸,也許恰恰是因為我們不配。

§整篇最重要的是這段。§


◎在北魏時期,有一個雄才大略的謀士,叫崔浩。
當所有人都反對拓跋珪去討伐樓蘭的時候,只有崔浩站出來堅決主張要打這一仗,
他當時對拓跋珪是這樣說:
“夫聖明禦時,能行非常之事。古人語曰:非常之原,黎民懼焉,及其成功,天下晏然。”

意思是說,如果你是在做一件非同尋常的事情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會感到驚恐,
而只有等到你成功的時候,天下人才會覺得這件事是順理成章的。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口中會減少很多議論,我們的心裡也會減少很多評判

閱讀-醫健-伯凡:人類能夠克服睡眠這種“病”嗎?

出處:人類能夠克服睡眠這種“病”嗎? 2017-01-17


摘要:
◎據統計,中國人晚睡的最大原因是娛樂社交。
70後睡前最愛遊戲和閱讀新聞,80後睡前喜歡購物和聊天,
90後的睡前時間花在視頻和音樂。
除了個人娛樂之外,還有1/3的晚睡是因為加班和工作應酬。
工作的時候,睡眠是原罪,要想盡一切方法對抗睡意。
看看近年來咖啡在中國消費量的增長速度就知道了。


◎如果說,一個人服老,是從不熬夜開始的,
那麼,熬夜晚睡,或許能代表人類間接追求壽命延長的願望


人可以不用睡嗎?
2002年4月17日的事件,美國空軍少校哈里·施密特由於亢奮藥物的影響產生了誤判,
將正在演習的加拿大士兵誤認為“塔利班目標”,開火導致4人死亡,8人重傷。
這種以生命為代價的慘案最終使美國軍方禁止了安非他命。

既然亢奮藥無法代替睡眠,反而因為剝奪睡眠產生了代價,
人們便轉而改變策略,追求“效率”,就是在更短的時間內濃縮睡眠的所有功能
譬如,作為美國國防部研究項目局的研究夥伴之一的
“先進腦監控”公司(AdvancedBrain Monitoring)就專門為軍事人員開發了
一種名為“索姆尼奧睡眠訓練器”(Somneo Sleep Trainer)的面罩。
...這個面罩的最大優勢就是能夠讓士兵在移動的睡眠環境下,
抓住一到兩個小時進行戰略性睡眠。


◎“戰時清醒主義”對睡眠的探索,雖然推動了科技的發展和進步,卻也付出了巨大代價。
已經證明,慢性睡眠的剝奪具有累積效應,對人的腦部帶來了永久性的損傷


兩名麻省理工學院的電氣工程師開發出一種可以讓電流穿透骨頭和頭顱的產品,
這種產品能夠達到醒神的效果,並能幫助人擁有更高的睡眠質量。

這種用電流刺激大腦前額皮質的方法,已經成為現在流行的抗睡眠研究方向。
一種叫做tDCS的直流電刺激技術被認為是目前最有前景、也相對成熟的技術。
這種技術能穿透顱骨最薄的地方,
通過對背外側前額葉皮質施加交流電,達到刺激大腦的作用。

這種電流十分溫和,起初會有輕微短促的刺痛感,之後就不再會有任何不適。
測試的結果也同樣喜人,在半個小時的應用治療後,被試者感覺精力充沛,
擁有了雙倍的學習效率,在隨後的睡眠中也變得更沉,清醒週期更短,深度睡眠時間更長。

目前為止沒有發現這種技術對大腦有副作用,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也批准了相關的治療設備。
而且,tDCS技術的實現也很簡單,可以僅僅只用到幾根電線、電阻、
穩流器和一個9伏特的電池,就能對自己的大腦進行刺激治療——像喝咖啡一樣簡單。

於是,一些人不顧專家對擅自DIY可能對大腦造成損傷的警告,
對這項技術需要的設備自行拼裝,
並在Youtube和Reddit等網絡上上傳視頻或者探討自行經顱直流電刺激的方法和經歷。

§最重要的研究結果是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