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閱讀-哲思-吳伯凡:全民焦慮的時代,你該如何自處?

文章出處:伯凡時間:全民焦慮的時代,你該如何自處? 2016-11-08


全文:
這似乎是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經常從身邊的人——
包括同事、朋友、讀者、同行,等等——聽到他們訴苦:“我很焦慮”。
甚至包括一些看起來很成功的人,也表示:我很焦慮,有時會焦慮到整晚都睡不著。

焦慮的原因,倒是都非常統一:生活壓力太大。

• 做自媒體的朋友,看到每天的朋友圈裡又被別人的熱文刷屏,
自己又要絞盡腦汁跟熱點、快速出稿,粉絲增長又遲緩了,會焦慮;

• 創業的朋友,看到今天又是哪個競品拿到了融資,
哪個大佬準備進軍這個行業,市場的風向變了,會焦慮;

• 當經理人的朋友,看到物價和房價一直上漲,
只有收入不漲,行業不景氣,想轉換行業卻沒有頭緒,會焦慮;

諸如此類。


這個時代,一切的節奏都變得太快。當所有人都在說:早點買房,越晚買就越虧;
所有的媒體都在渲染90後、95後的成功創業者,
彷彿如果你出生得早,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當所有的社交網絡都在傳播“月入十萬是什麼體驗”、“如何才能實現財務自由”,
讓你覺得,自己每天還要上班工作,就是一種失敗。

其實,這正是焦慮的根源。


每個人都有一個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追求“穩定”。
小到我們自己的內心,我們的認知和信念,大到我們接觸到的信息,
我們可控的事物,我們周邊環繞的世界……
我們都會希望它們是穩定的,一致的,可控的。這樣我們才會感到安定。

如果這種穩定被打破了,會發生什麼呢?
我們會先感到無所適從,然後是恐慌,會懷疑自己的生活偏離了正規。
而在這個基礎上,當我們發現,我們對這種“不穩定”無計可施,
沒有辦法去進行把控時,我們就感到了焦慮。

焦慮的本質,是一種衝突。
我們都希望生活中許多事情是確定的——比如,我好好工作,就會很快升職加薪;
我好好耕耘,就會在這個市場打下一片沃土;
我好好做產品,就會有大量的用戶增長——但是,實際上,這些事情都是不確定的。
並且,我們沒有辦法去降低這種不確定性,將它們從不確定變成確定。這就產生了衝突。

於是,焦慮就隨之產生了:
面臨的選擇太多,能作出的選擇太少,會焦慮;
想做的事情太多,能做的事情太少,會焦慮;
接觸到的信息太多,能把控的信息太少,會焦慮。
但這種衝突,究竟是源自內心,還是外界強加的呢?更多的時候,其實是後者。

我們習慣了在媒體和社交網絡上看到這樣的人:
他們非常年輕,成就斐然,一路上似乎沒受過什麼挫折,就算有,也只是成功路上的點綴。
他們已經開始享受生活,每一天都過得光鮮無比,
甚至有的已經開始影響世界、改變世界——而我們卻還在為生計操心。

在這些媒體和社交網絡上,我們會感到,
彷彿985是隨隨便便就能考的,常青藤是輕輕鬆鬆就能進的,
剛畢業就年薪30萬是非常正常的,剛創業就拿到幾百萬融資是輕而易舉的。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很多時候,這只是傳播者為我們編織的一個幻覺而已。


在傳播的鏈條上,所有的成功都會被放大,所有的幸運都會被放到聚光燈下研究。
越是超乎常理的,越容易被分享、轉發、傳播,
它們的聲音也就越大,隨之而來的泡沫也就越大。
久而久之,正常的、大眾的、不那麼光​​鮮的,就會慢慢沉寂下來。

我們就會越來越覺得,這個世界彷彿飄了起來,一切都在向上盤旋、上升。
所有的這一切,當它們距離我們的日常生活越遠,
當它們被無限放大、雕飾,與我們的落差也就越大。
於是,我們感知到的世界就被拉扯成一個不真實的幻覺,從而產生了衝突和焦慮。


那麼,如何克服焦慮呢?
 1、不要過多受到外界信息的影響,而是關注內心。
問清楚自己,我想要的東西,想做的事情,想達到的狀態,
究竟是自己真的想要的,還是在外界的影響下,“認為”自己必須想要的?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去篩選信息,鑑別信息,
比起一味擴大信息量更加重要。要明白這一點:
過多的信息、選擇、可能性,除了讓我們陷入焦慮之外,別無他用。
更重要的,依然是這些: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想要什麼?我的定位是什麼?
自己出發,將目光聚焦到更專注、更垂直的方向,是有效減少焦慮感的方法。

2、將思考和執行分離,保持對當下狀態的專注。
我以前曾提過,高效的秘訣,就是這麼幾個字:
快速收集,快速思考,快速規劃,快速行動。其實,避免焦慮的干擾,也是一樣的。
簡而言之,做好短期的規劃,然後立刻投入行動,
再根據執行結果進行反饋、調整,才是最高效的做法。
也就是這麼一個循環:思考- 行動- 反饋- 再思考- 再行動- 再反饋……
在每一個階段中,都保持專注,不要給焦慮以可趁之機。

思考的時候,就專注於思考,不要拖延。
可以給自己規定一段時間,在時間內給出可行的方案,
避免自己無休止地尋求“最好的方式”。
要知道,所有的選擇都會有得有失,並不存在一個“最好的方式”;
如果有,那也是在每一段執行的過程中,盡力做到最好的總和。

執行的時候,就專注於執行,不要猶豫。
最壞的情況,就是在執行時,不斷地想著其他的選擇和可能性,
不斷地問自己“這個選擇是不是最好的“我是不是作了錯誤的決策”——
這些事情應該放在思考的時候去進行。就算發現了問題,也留到下一段思考的時候再做。
這樣可以避免一切不確定性的干擾,減少衝突發生的機會。

做好這兩點並不容易,所以,這需要長時間的鍛煉。
需要你在日常的每一天裡,都有意識地去磨練自己的意志力,去內化這種思維方式。

畢竟,所有的焦慮,都是因為我們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本文作者Lachel,知乎21萬贊答主,公眾號:L先生的貓(lxianshengmiao)


-------------
摘要:
每個人都有一個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追求“穩定”。
小到我們自己的內心,我們的認知和信念,大到我們接觸到的信息,
我們可控的事物,我們周邊環繞的世界……
我們都會希望它們是穩定的,一致的,可控的。這樣我們才會感到安定。

如果這種穩定被打破了,會發生什麼呢?
我們會先感到無所適從,然後是恐慌,會懷疑自己的生活偏離了正規。
而在這個基礎上,當我們發現,我們對這種“不穩定”無計可施,
沒有辦法去進行把控時,我們就感到了焦慮。

焦慮的本質,是一種衝突。
我們都希望生活中許多事情是確定的——比如,我好好工作,就會很快升職加薪;
但是,實際上,這些事情都是不確定的。
並且,我們沒有辦法去降低這種不確定性,將它們從不確定變成確定。這就產生了衝突。
於是,焦慮就隨之產生了:
面臨的選擇太多,能作出的選擇太少,會焦慮;
想做的事情太多,能做的事情太少,會焦慮;
接觸到的信息太多,能把控的信息太少,會焦慮。
但這種衝突,究竟是源自內心,還是外界強加的呢?更多的時候,其實是後者。

在傳播的鏈條上,
所有的成功都會被放大,所有的幸運都會被放到聚光燈下研究。
越是超乎常理的,越容易被分享、轉發、傳播,
它們的聲音也就越大,隨之而來的泡沫也就越大。
久而久之,正常的、大眾的、不那麼光​​鮮的,就會慢慢沉寂下來。
那些傳播的一切,當它們距離我們的日常生活越遠,
我們感知到的世界就被拉扯成一個不真實的幻覺,從而產生了衝突和焦慮。

那麼,如何克服焦慮呢?
 1、不要過多受到外界信息的影響,而是關注內心
 問清楚自己,我想要的東西,想做的事情,想達到的狀態,
 究竟是自己真的想要的,還是在外界的影響下,“認為”自己必須想要的?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去篩選信息,鑑別信息,
 比起一味擴大信息量更加重要。要明白這一點:
 過多的信息、選擇、可能性,除了讓我們陷入焦慮之外,別無他用。
 更重要的,依然是這些: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想要什麼?我的定位是什麼?
 從自己出發,將目光聚焦到更專注、更垂直的方向,是有效減少焦慮感的方法。
2、將思考和執行分離,保持對當下狀態的專注
 我以前曾提過,高效的秘訣,就是這麼幾個字:
 快速收集,快速思考,快速規劃,快速行動。其實,避免焦慮的干擾,也是一樣的。
 簡而言之,做好短期的規劃,然後立刻投入行動,
 再根據執行結果進行反饋、調整,才是最高效的做法。
 也就是這麼一個循環:思考- 行動- 反饋- 再思考- 再行動- 再反饋……
 在每一個階段中,都保持專注,不要給焦慮以可趁之機。
 思考時,就專注於思考,不要拖延。
 可以給自己規定一段時間,在時間內給出可行的方案,
 避免自己無休止地尋求“最好的方式”。
 執行的時候,就專注於執行,不要猶豫。
 就算發現了問題,也留到下一段思考的時候再做。
 這樣可以避免一切不確定性的干擾,減少衝突發生的機會。
做好這兩點並不容易,所以,這需要長時間的鍛煉。
需要你在日常的每一天裡,都有意識地去磨練自己的意志力,去內化這種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