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

❤ 閱讀-心理-這種家庭出生的孩子沒法談戀愛

文章出處:2017-06-29 這種家庭出生的孩子沒法談戀愛

摘要:
◎宋丹丹和巴圖一起參加了一檔綜藝節目,
本應該是難得的母子歡聚時光,但宋丹丹卻在節目中不停地吐槽兒子巴圖。
...
其實,宋丹丹就是典型的一部分中國家長,他們幾乎不會給予孩子讚揚和肯定。
取笑、挖苦、打擊,是教育子女的慣用手段。

這種教育方法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打擊式教育”。

常見的話術如下:
“你看誰誰誰多懂事啊!你呢,有人家十分之一我就燒香了!”
“就你還想幹XX,算了吧。我看你就是三分鐘熱度。”
“這麼簡單的事情,你都做不好,你還有什麼用,簡直比豬還蠢。”
……
這聲聲打擊的背後,藏著多少人年少時暗暗流下的淚。

微博上曾有網友坦言,因為小時候在家族聚會上被媽媽當眾嘲笑“唱歌難聽”,
從此之後她再也不願意當眾唱歌。
而當她試圖跟媽媽溝通這件事時,才剛說起自己受傷的心情,媽媽便開始教訓她: “你怎麼這麼玻璃心,這點打擊都受不了,以後在社會上還怎么生存!” 網友評論,這個邏輯就好比,我捅你一刀你喊疼。 我說,沒事,我多捅幾刀你習慣了就不疼了。 好吧,我不疼了,因為我死了。 打擊就是打擊,根本就不存在打擊式教育。 披上“教育”的外套,不過是為了給自己的不當行為找一個合理化的藉口。

§這一套"教育",有一種似是而非的辯詞,
 (1)當孩子日後走入歧途,就說:當初我說這孩子沒出息。
 (2)當孩子日後小有成就乃至功成名就,就說:要不是我從前磨練他,讓他有抗壓性...
 怎麼說都他贏§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
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扎克伯克在FACEBOOK上分享了一組關於親子教育的圖片,
列舉了“壞父母”的11種表現,其中有8種都是不好好說話造成的,例如: 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堅持自我,那是因為他們小時候你總是在公共場合批評教育他們; 如果你的孩子很容易生氣,那是因為你給他們的讚揚不夠,他們只有行為不當的時候才能得到注意; 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那是因為你總是命令他們,不在意他們的感受; 如果你的孩子總是神神秘秘的,什麼都不告訴你,那是因為你總是愛打擊他們; 如果你的孩子總是行為粗魯沒有禮貌,那其實是從父母或者一個屋簷下的人那裡學來的;
(出處:
…… 知乎上有個點贊很高的回答: 孩子的沉默、隱忍、恐懼、討好,在麻木的大人眼中,便是:懂事。 因為這樣的“懂事”,讓他們覺得很“省事”。

要嘛為了贏得父母的愛或讚許而苛求自己,失去快樂的童年;
要嘛完全放棄自己,逆反到害怕成功的程度,失去健康的人生。
有句話說得很好 ——來自父母的打擊,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
它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扎在子女的心頭。

父母在等我們道謝,我們卻在等父母道歉。


◎更可怕的是,她發現自己正在情不自禁地模仿母親,用母親傷害她的方式去傷害愛她的人。 任何一種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時的創傷。 童年時缺愛,被傷害,受虐,沒有安全感,缺乏尊嚴…… 長大以後,就有可能演變成自閉、抑鬱、自殺、暴力傾向、焦慮症等等。 但神奇的是,許多精神病患者,在生了孩子之後,精神狀況好了很多。 因為他們把精神痛苦宣洩到了子女身上。而子女替他瘋了。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說過,一想到人類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能為人父母,真是太可怕了。

§讀得我頭皮發麻,好可怕§


臨床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語言虐待”​​。心理學家說,語言虐待不如身體虐待容易引起注意,
因為看不見傷痕,留不下證據,然而它的傷害可能比身體虐待更加嚴重。 很多遭受“語言虐待”​​的人一直懷疑自己的痛不欲生是因為太脆弱。 因為比起受到身體虐待的人,他們似乎沒有資格叫苦,沒有資格抑鬱,沒有資格生病。 但他們的痛苦是實實在在的,每天生活在壓抑之中,每天回家都戰戰兢兢。 沒有人覺得罵一罵子女是一種虐待。
而孩子也不會表達,他們首先是哭泣,之後就變成了麻木。
於是這種虐待就被慢慢合理化了。 魯迅說:“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而更大的悲劇是,有些無價的東西已經被毀滅了,卻沒人看到。

❤閱讀-心理-情商高的人,一般都有這3種特質

出處:2017-07-04 情商高的人,一般都有這3種特質


摘要:
◎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一些情商低的人 ——
 和他說話要擔心冷場和難堪,因為話題永遠以自我為中心
 常常把不好的情緒發洩在他人身上,和他相處如履薄冰;
 說話做事沒有分寸,喜歡戳人痛處


◎我曾經以為,情商高就是油嘴滑舌、說話好聽。
但直到我看了《人性的弱點》,我才明白:
情商高的本質,是懂得真心實意地站在對方角度著想。


◎情商高的人,一般都有以下3種特質。§以下是我的歸納§
 1. 不會用(無用的)批評來解決問題
 會盡量設身處地地去想問題:他為什麼這麼做?怎樣才能讓他不這麼做?
 這比批評和訓斥要有效得多。
 下次你想批評某人之前,先問問自己:這樣做真的有用嗎?

 例子:
 江士頓是一家工程公司的安全檢察員,
 他的職責之一就是監督在工地工作的員工們戴安全帽。
 以前,他一看到沒有戴安全帽的員工,就打著官腔批評他們,要他們遵守公司的規定。
 員工雖然表面上接受了他的批評,卻滿肚子不高興,
 而且常常在他離開後,又把安全帽 拿了下來。
 
 江士頓察覺到這一點,於是糾正了自己的說話方式。
 下一次他發現有人不戴安全帽的時候,便詢問他們:
 是不是安全帽的設計讓他們不舒服?需要怎樣改進?
 接著以令人愉快的聲調提醒他們:
 戴安全帽的目的是保護他們不受傷害,建議他們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戴安全帽。
 這樣做的效果比以前好了很多,也沒有員工顯得不高興了。


2. 懂得善用利他思維。
 奧佛瑞教授有一句充滿智慧的忠告:
 “首先,喚醒他人心中的渴望。能做到者,可以掌握世界,不能的人將孤獨一生。”

 例子:
 卡耐基曾向一家飯店租用大廳來辦講座,每一季度用20個晚上。
 在某一季度開始的時候,經理突然通知他要漲3倍的租金。
 他在得到這個通知的時候,入場券早已印好分發出去了,
 而且所有的通知都已經公佈了,如果臨時取消、損失會​​很大。

 他沒有像普通人那樣,怒氣沖沖地與飯店經理爭論、責備,
 而是拿出一張紙,給經理分析漲價的利與弊 ——
 “我無法支付你所要求的租金,只好被逼到其他地方去開講座。
 這樣你非但從我這裡拿不到一分錢,還失去了一個很好的宣傳。

 我的課程能吸引不少受過高等教育、水準高的人士到你的飯店來。
 你如果花5000美元在報紙上刊登廣告,也不一定有這麼好的效果。 ”
 第二天,他收到經理的一封信,通知租金只漲50%,而不是300%。
 他的成功之處在於,他全程沒有談到自己的需求,而是一直在討論對方的利益。


3. 善於聆聽他人的意見。
 與人爭論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不如站在對方的角度聽聽對方的意見。
 一些人之所以始終不能給人留下良好印象,原因是他們不願意用心聽他人說話。
 這些人在乎的僅僅是自己要說什麼,而對別人毫無興趣。

 這個世界上從來都不缺乏誇誇其談的人,缺的是好的傾聽者。
 真正擁有高情商的人,懂得如何真誠、耐心地去傾聽別人。

 例子:
 卡耐基的學生伍頓在一家百貨公司裡買了一套價格昂貴的衣服,
 買回家卻發現,這套衣服會褪色,把他的襯衫領子都染黑了。
 他極為惱火地把衣服拿回百貨公司,找到了當時交易的店員,
 想要說明事情經過,卻頻頻被打斷。

 店員扯著嗓門、話中帶刺地說:“這款衣服我們賣出去好幾千套了,頭一回有人挑刺!”
 另一個店員也跑過來插嘴道:
 “黑料子的衣服一開始都會褪色的,這種價位的衣服都這樣!”

 兩個店員不但沒有解決問題,還挑釁地懷疑他的誠實、暗示他買的是不上檔次的產品。
 正當他想要發火大罵時,百貨公司的負責人過來了,
 他只用了三個步驟,就讓原本僵持的局面化解 ——

 (1)首先,負責人讓伍頓從頭到尾地把經過說一遍,中途沒有插過一句話

 (2)聽完事情經過,負責人向他道歉
 說沒想到這衣服會這麼差勁,這種不能滿足顧客要求的東西就不該賣出去。

 (3)最後,提出解決方案:他想怎麼處理都行,百貨公司會完全遵照他的要求去做。

 聽完負責人的話,原本想把衣服退掉的伍頓改變了主意,
 詢問負責人有什麼辦法可以讓衣服不褪色。
 聽了建議後的他,最後成功解決了衣服褪色的問題。

 那些最愛挑剔、最喜歡吹毛求疵的人,
 往往會在懷有忍耐與同理心的聆聽者面前軟化下來。

❤閱讀-醫健-入耳式耳機對聽力損傷大嗎?

出處:入耳式耳機對聽力損傷大嗎?


全文:
咱們這是個“聽”的節目。很多人用耳機,
就有人聽說入耳式耳機對聽力的損傷比較大,問是不是真的這樣?
 §這說法,我聽過好幾回了,我一直不能確定對錯,
 加上我這一年來,通車時,會在車上聽音頻,
 但汽車引擎聲響大,得調大聲蓋過去,對於會不會傷聽力這事,就很在意,
 故爾找到這一篇文章來解答疑惑。§


這個問題簡單回答,看您用的是不是得法,如果用對了入耳式耳機更保護聽力。
具體來說呢,聽力的自然衰減是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不斷發生的不可逆的變化
這種損失其實就是內耳中的耳蝸裡的聽毛細胞的損傷,
是他最終把振動轉化成電信號給大腦的,
聽毛細胞不可再生,出生多少,總數就那麼多了,死一個就少一個,
過大的音量,藥物等等都會造成他的死亡。
他死亡後不但聽不到高音,也會對音量小的震動聽不到了。

比如說10歲的孩子,可以聽到2萬赫茲頻率的聲音,
但是我自己試過,好像1萬2以上我就完全沒感覺了。
不過大家也不用擔心,因為語音這類最核心的聲音信號,幾乎不會超過1500Hz,
女高音能唱出的最高頻率也就5000Hz,所以即便我們7、80歲了,
只能聽到6000Hz的頻率了,再往上都聽不到了,也不會妨礙語言交流。


為什麼說入耳式的用對了更保護耳朵呢
因為他可以隔絕外界噪音,而我們使用耳機的時候往往是坐公交,坐地鐵的時候,
這時候外界噪音本來就很大,大到,面對面說話都不一定能聽清,
這種環境噪音本來就在損害聽毛細胞,這時候你塞上入耳式耳塞,
就算什麼音樂都不放,都是對聽力的保護。

我們經常有這樣的體驗,下班時坐地鐵聽歌的音量,
臨睡前再戴上準備睡前聽聽歌兒睡,結果就發現音量大的嚇人,
在嘈雜環境中為了把噪音壓過去,只好開更大音量,這對聽力損傷就大

入耳式耳機隔絕了外界噪音
即便聽音樂也不會像用平頭耳機時把音量開那麼大,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入耳式耳機更保護耳朵。


另外一個要說的是聽的內容是什麼影響也很大,
音樂對耳朵的損害大於語音
因為音樂中從40Hz-10000Hz的頻率都有豐富的表現,
聽音樂時環境噪音會干擾到某些頻段,尤其是低音部分,
所以你可能為了更清晰的體會低頻,就只能把音量開特別大
但如果你聽的是我這種語音節目
我的嗓音可沒有那麼豐富的變化,各位又更多關注的是說的內容而不是嗓音本身
所以即便我嗓音中不少低頻損失了,您也不在意,於是音量就會小很多


戴耳機只要把音量調整合適還不夠,
耳機還帶來一個副作用,
就是耳道內出汗,細菌增生,
這個影響對咱們中國人還輕一些,
因為咱們分泌的都是乾耳屎,咱們有了ABC11的基因突變,
但歐美人90%還是油性耳屎,所以入耳式耳機一戴上,汗液再多,更容易滋生細菌了。
所以首先要選好合適的膠套。
而且準備好正經的醫用棉籤,不用用什麼金屬的耳挖勺,甚至用鑰匙掏耳朵。
§棉籤,台灣稱棉花棒§

不過我們也不要以為耳朵是那麼脆弱的,
如果就按iPhone6的音量輸出功率看,
用他的默認耳機,用最大音量輸出,在100秒內,耳朵是安全的。
不過我手頭也沒示波器,看不到iPhone6耳機音量對應的輸出功率的變化,
比如說我把音量調整到一半,輸出功率是降到一半呢,還是分貝值降到一半呢。


最後再補充另外兩種耳機,
一個是頭戴式耳機,這個就幾乎避免了耳道內的細菌增生,
也營造了一個比較隔音的環境,只是攜帶不方便,
有些人習慣在電腦前聽點什麼,那我就推薦頭戴式耳機,他唯一的壞處就是夏天戴著熱。

另外一個要說的是骨傳導耳機,這種耳機是利用顱骨的震動接收聲音信號的,
比如我們自己說話聽著和錄音中的差別很大,
差就差在裡我們自己說話時,不但聽到空氣傳播到耳朵中的震動,
同時也疊加了顱骨震動的部分,
而聽錄音回放時只有空氣震動的部分,所以聽著就那麼不同。
骨傳導耳機並不塞到耳朵裡,所以也沒有耳道細菌滋生問題,
而且也不像頭戴式那樣,捂著耳朵特別熱,所以挺適合運動時帶的,
這種耳機和耳朵後面的頭骨貼緊,當然這也一樣涉及音量的問題,
不要開太大,不過我試過,這種耳機聽音樂根本談不上音質,改變太大了。
所以更適合語言類節目。好,最後總結一下,
音量是產生傷害的關鍵,聽歌兒時注意耳道清潔,擔心耳朵健康可以試試其他形態的耳機。

§重點在於音量大小。
 那什麼樣的耳機,可以在音量小之下,能聽比較清楚呢?入耳式耳機。
 我現在還是用平頭式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