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閱讀-哲思-柯文哲<每個人都讀第一名,誰要當最後一名>

文章出處:Cheer:柯文哲:每個人都讀第一名,誰要當最後一名


摘要:
○知識本來就是萬流歸宗,其實所有的學問,到最後都是回歸知識的本體。
在美國,大學畢業要考GRE,
不管你念數學研究所、電機研究所、音樂研究所,它就只考3科,邏輯、語文跟數學。
那表示什麼?表示重點不在所學的知識內容,而是學了這些以後,
對邏輯、語文、算術能力有什麼改變。
所以,我覺得重點不在讀什麼書,而是讀了之後,對基本能力和人生觀帶來什麼變化。


○依照需要去學習是最簡單的學習方式,需要什麼就去讀什麼。
不過,如果把學問當成如此功利,又失掉一種樂趣,
所以,有時候喜歡就好,不要去想有什麼用。
對讀書,我的態度就是兩種,一種是有用就好,一種是喜歡就好。
有用是direct learning,有方向的學習;喜歡則是有趣的學習。

中國人看到新事物,
常常第一句話就問:「這有什麼用處?」;
美國人的第一個反應卻是「這很有趣」。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缺少創造力,凡事都要有用,最後就只停留在應用的level。
一直問有用沒用,結局就是整個民族失去了創造力。


○我給年輕人的建議是,
人生做自己就好,be yourself, accept yourself,做自己,最後接受自己。


○我35歲當外科加護病房主任,出去跟病患家屬解釋病情:
「你兒子車禍腦死」,我跟他講了5遍,他還問我第6遍。
我心裡想,奇怪,我已經講了5遍,你怎麼還聽不懂。
到了50歲時,我終於了解,沒辦法,
因為他是爸爸,他什麼都知道,但就是沒辦法接受,我能講什麼?(長歎一聲)
啊,這就是人生!


---------
學什麼東西不重要,喜歡就好,有趣就好,「有用」不是學習唯一的目的。
非要說「有用」,重點是(專業)能力的提升、內心的成長,和視野的開闊。(Open mind)

柯市長講的"我跟他講了5遍,他還問我第6遍",
我真的感觸很深,社會上充斥著這類人,對於不可逆之事,聽得懂、卻看不破。
要待到有那麼一天,說出:「這就是人生(真實)阿」。方是真正看透。

閱讀-倫理-吳念真<我們的孩子很寂寞>



全文:
兒子吳定謙在三十歲的時候,出了人生第一本書。不是很多人清楚美國66號公路。
這條從洛杉磯到芝加哥、全程約四千公里的公路,
曾有很多美國文學書、電影以它為背景。它見證高速公路建好、沿途小鎮衰敗的現實。
這條公路本身就充滿故事。

兒子小學時,我們看了一部關於這條公路的電影,我就跟兒子說,
有一天你長大了,我會開車帶你走這條公路,一路慢慢開,只有我們兩人,
可以有men's talk,講生涯選擇、戀愛經驗,這時候媽媽就不能在場。

後來沒有實現這個諾言,
因為台灣的教育沒有給孩子那樣的空間和機會。初、高中階段課業那麼可怕。
當他跟出版社提出,要自己開車去走一趟這條公路的計劃時,
我心裡就很清楚,說不定小時候跟他講過的他都記得。


我本來以為跟兒子很熟,但看完後,感覺卻不太熟。
他寫出小時候的記憶,我和他媽媽跟他說過的話、
一起做過的事,我們都忘了,但他都記得。

我其實很驚訝,這一代五、六年級的父母還會和孩子關係疏離。
因為我這一代人的父親,大多不會跟孩子溝通。我一輩子跟爸爸講的話不超過兩百句。
因為他不知道要跟我們講什麼,我們怕他怕得要死,什麼也不敢跟他講。
我爸過世之後,為拼湊他的人生要問好多人,他是平面的,那麼親近的人距離卻那麼遠。
所以,我那時就跟太太說,我們要當兒子的朋友,像兄弟一樣沒大沒小,
這樣他就不會怕你。也許這樣會比較好溝通,不會出問題。

那時我說,若是有一天兒子失戀了會跑回來抱著我們哭,那我們就成功了。
果真,他中學第一次失戀,晚上兩、三點跑來我房間抱著我痛哭,
一方面覺得很心疼,一方面也很高興真的做到了。


我一直以為這一輩的父子關係應該都是這樣的。
我的好朋友們,小野、柯一正、簡志忠都跟他們的孩子很好。
直到有一天,我去一所很大的中學演講,有一千五百位初中生、五百位高中生。
我講父親、講很多自己的歷程、兒子的笑話……大家都聽得很開心。

後來有一個學生舉手說要問一個問題,他說:
“我不曉得要跟爸媽講什麼話,我不敢。
例如:我今天不舒服,說不想去上課,我爸就拿棍子打我。”他一講大家都笑了。
我說,另外寫 E-mail 回答你,結果忘記自己拿著麥克風,
就把E-mail郵箱說了出來,結果兩個星期收到四百多封E-mail,害我的計算機中毒。


這些孩子信中都在講父母親。 
“我數學不好,被爸爸罵得很慘,但我語文很好啊,他為何不稱讚我的語文?”
或者,“爸媽很勢利,不准我跟我的朋友在一起。”

天啊!他們的父母親應該小我二十歲,但為什麼都還不能跟孩子溝通?
沒辦法當孩子的朋友?我嚇一跳,這些孩子們對我沒戒心,相信我這樣一位陌生阿公。
但是為什麼他們不能、不敢跟父母講同樣的事情呢?這讓我非常疑惑。

講出來你也許不相信,我和兒子真的從來沒有衝突過。
他是個很聽話的小孩,我沒有罵過他。平常我們都叫他“葛格”,
我最兇的時候是直接喊他名字“吳定謙”。他叛逆期跟媽媽講話比較兇。
我最多在旁邊跟他說:“吳定謙,對我老婆客氣一點!你有聽過我跟阿嬤這樣大聲講話嗎?”

唯一一次很嚴肅跟他談是他小學一、二年級時。
他那時成績很好,老師特別安排一個成績比較不好的坐在他旁邊。
那位老師很好,
有一天他打電話來說,兒子做了一件讓他非常驚訝的事,看我要不要跟他談一談。
考試時我兒子舉手告狀,“老師,他偷看”。
老師告訴那個孩子,考試不可以偷看。
第二次吳定謙又舉手說同學偷看,老師告誡後那個同學還是偷看。
兒子竟然把答案全部擦掉寫錯的,讓同學抄,抄完再快速改為正確答案。

我嚇一跳,這很奸詐,這是大人之間都無法原諒的事!
我問兒子為什麼?他說:“這樣不公平!”
我們的教育讓孩子這樣重視分數!
我跟他講很長的故事,講當兵時,有錯誤發生,會有一個人出來承認犯錯,一個人承擔。
這個人最後會被大家尊敬,這叫義氣。這是唯一一次我認為他做錯事跟他長談。


我很清楚小孩的世界和我們的不一樣,他們經歷的不是我們能懂的。
父母自己做不到,你就不能要求孩子做到。我
兒子從小成績很好,有一次數學卻考七、八十分,老師在聯絡簿上說,數學要多加強。
我太太就罵他:“你數學要多加油啊!”我把太太叫到廚房,問她:
“你數學有沒有很好?”她說:“很爛!”
我說:“我也很爛啊!大學聯考才考十點一八分!”
我們這麼爛,怎能要求孩子好呢?
所以我很認真跟太太談,我們自己做不到的事,千萬不要叫孩子替我們去完成。
父母要孩子長成什麼樣的人,自己要先做成那樣的人才行。

你不能決定他的前途,你不能只因為你認為從那系畢業會找到什麼工作就叫他去唸什麼系。
讓孩子自己去決定,以後他比較不會怪你。
我兒子大學時只填兩個系,社會系和戲劇系,
我要他說服我(那時,我心裡已經在想,我和太太老後要吃自己、沒人養了!)
他說念社會係可以跟很多人在一起,協助他人、了解這社會。
念戲劇係可以跟很多人一起工作,而且可以安慰很多人。
我覺得他是真的認真思考過自己要做什麼的。

兒子後來念了台大戲劇系,他大學畢業那天,跑到我書房:
“爸!你從今天起不用給我零用錢了。”
我站起來跟他道謝:
“從今天開始,你是獨立的個人了,謝謝你,成長過程沒有給我找麻煩。”

我們的小孩很寂寞,慢慢無法跟人溝通,很多辛酸不知跟誰講。
小孩一旦不會講,就動武,
不是語言暴力、想法暴力就是行為暴力,只要讓孩子有機會傾吐、抱怨就好。
有人可以講、敢去講心裡的事,比把英文念好還重要。
英文念好,只會出現一些自私的渾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