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閱讀-音樂-老歌回顧:心急的蝸牛


兩年前(2014年3月29日)喜歡這首歌,現在聽,還是很喜歡。
好喜歡這首歌喔,歌名的中文翻譯為:性急的蝸牛

成語-紀昌學箭

最近讀稻盛和夫《活法》(註1),
他說曾有機會請教
因"豐田商事事件"一舉成名的中坊公平律師:
「辯護時最重要的是什麼?」
中坊先生答:「事件的關鍵應該在現場,因為現場有神靈。」
所以稻盛先生認為,雖然專業領域不同,關鍵部分是相同的。
要徹底貫徹現場主義,仔細觀察現象。
例如稻盛先生在創京瓷沒多久,試燒某個產品,
結果像烤魷魚,不是這邊翹,就是那邊翹。
後來,他到現場,反覆觀察整個燒製過程,終歸發現解決之道。
就是在產品上方加耐火鎮石,再進行燒製,便能做出想要的平整不曲翹。
 
 
我想除了稻盛先生所提的「現場主義」外,這段也強調「專注觀察」的必要。
在國小時,應該是課文或閱讀測驗吧,
有提過「紀昌學箭」的寓言故事,它出自於《列子》(註2)。
大意是,有個叫紀昌的人,跟飛衛學射箭。
第一次去,飛衛說:「先學會不眨眼再來。」
於是,紀昌回家盯著妻子紡織機運作而練,三年有成,即使拿錐子刺眼皮,也不眨。
 
第二次去,飛衛說:
「學會把小東西看成大的,且極其清晰再來。」
紀昌返家後,用犛牛的尾巴毛綁蝨子,吊在窗戶觀察,
十天後,開始放大,三年後,視蝨子就像車輪般。
其他物品,則巨大如山丘。
這時,紀昌拿起弓箭,朝大如車輪的蝨子射去,箭正好從蝨子中心穿過,犛牛尾毛未斷。
他把這成績跟飛衛講,飛衛祝賀他已經掌握了射箭奧秘。
 
而稻盛先生的觀察,就如同「紀昌學箭」,能將「蝨子放大成車輪」的能力吧。
 
 
另外,這故事還能多說幾句,我們多數看的「紀昌學箭」到此就結束了。
但不好意思,它還沒完。
後面還有一段,"經常"不講,似乎刻意被遺忘。
我個人猜測,可能有悖師生倫理的緣故。
 
紀昌習得射藝,想天底下只有他師父飛衛能跟他匹敵,殺了師父,便是天下第一。
終於來到這麼一天,師徒倆在野外相遇,
紀昌、飛衛互朝對方射箭,兩人的箭準確地在空中相撞,落在地上。
最後紀昌剩一支,飛衛沒箭。
紀昌射出最末一箭,飛衛趕忙舉身邊的棘刺,把箭毫釐不差地擋下。
見此,兩人棄弓,相擁而泣,紀昌認飛衛為父,兩人發誓,不再將此技傳人。
 
 
這不經讓人好奇,紀昌要殺飛衛,為何結局卻相認成父子呢?
我臆度,前頭數箭是紀昌先射,飛衛後射將它們一一攔截。
而最終一箭是故事的高潮,也是紀昌轉變態度的癥結點。

紀昌這才發覺,師父要阻攔他的攻擊如此簡單,
所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師父遠比他快(並沒教他)!
前面那些是虛晃過幾招,不忍心殺他而已。


因此,這寓言想表達的是:
唯有無私、有道德,技術得以傳承,也才得以免除妒殺,
退化回叢林法則、弱肉強食的原始蠻荒。
 
然而,寓言沒說的是(至少沒直說):
這埋藏著「鴛鴦繡取憑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留一手的傳統文化。 
 
 
------------
註1:Page 049

註2:
(1)百度百科:紀昌學箭
(2)百度百科:紀昌
(3)百度百科:《列子.湯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