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

❤閱讀-讀書-<消化一本有價值的書,究竟怎麼做?>

原文出處:消化一本有價值的書,究竟怎麼做?

我想到李笑來曾講過:"看書,只是一個動作而已,真正...",
卻忘了當初為什麼他講這個的目的,因此,我上網搜,
不經意就找到這文章,讀後覺得不錯,就作此筆記。


*****
摘要:
◎李孝來:
「拿來一本書,就好像要打一場仗。
 在讀書的過程中,
 不斷整理這些概念與方法論之間的關係,其實是「消化」的必要過程。
 有些人從小就學會了並且早就習慣這麼做,而大多數人一輩子不會這麼幹 ——
  這就是為什麼最終絕大多數人只具備讀半本雜誌,看個豆腐塊文章的能力,
 而不大可能真正獨立消化一整本書的根本原因。 」
 
 §概念,就是你所"認定"書中所要傳達的重點
  方法論,就是你的讀書法,吸取書中精華而為己所用的能力

◎讀書之用
當我們的教育,個人經歷以及視野都很局限的時候,
讀書就是我們能獲取更多信息的最快捷的方式,
所以,我們更需要不斷努力去吸收更多的信息,
不斷優化自己吸收信息的方式,以及不斷嘗試去實踐自己從書中理解到的有價值的信息。

◎「讀一本書」只是一個動作,價值的產生,
都在於讀完後邊的行動,而不是「讀」這個開端的動作。
行動的四層面,
1)對書內容的理解,獲取信息              §自問:書說什麼?
2)對書中的內容結合自己的理解,挑出最有價值的部分輸出 §對你有價值的是什麼?
3)將這些有價值的部分在實踐中檢驗            §要如何實踐?
4)再將自己檢驗的成果再次梳理,進行分享 §根據實踐,書中道理是對的嗎?

◎李笑來:
「先別急著去解決大問題,從小目標開始。
 給自己設定小目標,然後選擇路徑,然後達成。
 相信我,達成目標是一種特殊的本領,大多數人其實沒有。
 達成很多小目標的過程中,收穫不僅僅在於那些目標達成了,
 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會發展出一整套屬於自己的,
 其實並不見得適用於所有人的目標達成方法論,或稱目標達成策略。
 §找出自己的套路來

整書的重點,經常提醒自己的概念:
1. 不要著急,好書值得讀很多遍
好書介紹:
A 拓寬你思維局限性,幫助你用新的認知態度來看待生活中事情的書,
 比如《暗時間》《把時間當做朋友》《自控力》《精進:怎樣成為一個厲害的人》
B 關於溝通類不僅實用還需要自己長時間去實踐並感受的書,
 比如《溝通聖經》,《溝通的藝術》,《關鍵對話》。


2. 不要太介意閱讀速度 要介意閱讀效率


3. 一定要輸出
無論你的輸出是一個簡單的思維導圖,
 一個複雜的思維導圖,一份摘錄,一篇讀書筆記,還是一篇書評,一定要保持輸出。

4. 一定要實踐一定要分享
經典的還是李笑來文章裡的一句話,
「分享,不僅需要能力支撐,也是培養能力的最重要手段。
 知識分享,沒有成本,只有收益 —— 雙方都有的收益。」

5. 持續思考 聯繫你的生活
§可以跟第一點歸納在一起

6. 與喜歡學習的人泡在一起
和喜歡學習的人一起吧,他們會自動且持續地散正面能量。
而不喜歡學習的人,恩,我身邊也不是很多,不好評價,大家自行感受下吧。
那些終身學習的人啊,就是值得被放在心中「榜樣」的位置。
一個活生生的榜樣的力量,在我們無聊的生活中,是多麼具有生命力呀!

❤閱讀-人際-<聊天少問“在嗎”,多學習這5種聊天方式>



原文:
聊天中,我最討厭別人問“在嗎”或者發“微笑”表情。
於那些問我“在嗎”的人我都不回,因為我相信如果你有急事,
你會打電話給我,或者發了“在嗎”後的幾分鐘時間裡,你會接著說找我的原因。

不過,我所收到的“在嗎”,大部分都是對方發了“在嗎”後,
有時候等了十幾分鐘、一兩個小時、一天時間也沒見對方繼續說明來意,
多半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既然沒什麼事,
我又何必耽擱時間與你閒扯,畢竟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

有事叨擾別人,想麻煩別人幫忙前,比起冰冷又顯套路的“在嗎?”
或一個讓人感覺帶有虛情假意的“微笑”表情,
不如給“在嗎”的前面加上對方的名字或暱稱
後面開門見山說主題,這樣顯得近人情有溫度,收到信息的人也會回复你,
當對方回复你後,你再態度和藹的說明自己需要對方幫助的原因。


一、耽擱時間,也影響溝通效率
前一段時間,時常有一個讀者問我“在嗎”,
看見留言時過去了十分鐘,我回复說在的,五分鐘後她回复在幹嘛?
我問有什麼事,過了幾分鐘她又說沒事,隨便聊聊。

讓人愉悅的聊天或者說會聊天,不一定你非得幽默風趣,通曉各種典故軼事,
有啥說啥,別拋下“在嗎”的魚竿把別人釣出來了,結果自己又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事情

從溝通角度來說,沒事隨便聊天非常浪費時間,而且也會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我工作那會兒有一個同事就喜歡發“在嗎”,
這件事讓我記憶猶新的原因是因為她的“在嗎”讓我開會遲到。

她問我“在嗎”,我沒能第一時間看見,過後回复說在,
等了一會兒她說之前發信息是想告訴你3點去開會,
然而當她發這條信息給我時已經3點過了,開會遲到了。
我忍住內心的鬱悶心情,說了一句麻煩以後有事說重點,要不然耽擱工作效率。
她回復了一句:哦。

忘了說,“哦”這個詞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中都不要隨便用,
不但會讓別人覺得你高冷,不易近人,
而且也會讓別人產生“我一腔熱情,你一個'哦'字把我打發了”的失落感
既會讓友情受到傷害,也會讓你工作中的溝通變得很吃力。
無論在職場中抑或生活中,一針見血就能解決的問題,不要拖泥帶水。


二、學會說重點,少套路別人
我在班級群裡問過同學,大家對於聊天中發“在嗎”有什麼看法?
大汪第一個訴說自己的“辛酸史”。

大汪說,有一個關係普通的朋友總喜歡給他發“在嗎”,
由於好奇心作祟,大汪就問怎麼了,然後套路如下:
“在嗎?”
“怎麼了?”
網上買了1件小東西差幾元錢,借給我零錢等會還你。

於是,大汪借給了對方,也不抱希望能收回這錢。
幾天後,女生又問“在嗎?”
他依舊說怎麼啦,女生說手機欠費了支付寶沒錢,交20塊過幾天還他。
於是,大汪依舊接受對方的套路,想著錢不多,別人困難時能幫忙就幫幫。

接下來時間,女生總會問大汪借幾元零錢或10塊充話費,
他把這事情說給他哥們後,他朋友讓他別借了,救急不救窮,
而且關係又不是特別好,對於這種平時不聯繫不交流的普通朋友,
關鍵時刻問你借錢買東西,多半只知道索取,不懂得珍惜與感恩。

經過這次後,女生每次問“在嗎”,大汪直接刪聊天信息不理,只要不理,她就不會再問。

大汪說,他發現通常問“在嗎”的人,
其實也沒有多大緊急的事,反正發“在嗎”給他的人,
他回復後,對方要么就是問你在幹嘛,要嗎就是問借錢或者幫忙。
如果你需要藉錢需要幫忙,直接說內容留言,看見會回覆。

無論你是缺錢還是需要別人的幫助,都學會說重點,而不是扔出“在嗎”後開始套路別人。
你的套路別人都懂,沒有直說是因為還把你當朋友。
§換句話說:利用別人,不好意思當面拒絕,先把人引出來


三、開門見山的聊天是給對方留有餘地
說話別說得太滿,這道理誰都知道,因為是給人留有餘地。
聊天談事情時,也同樣得給別人留有餘地。

工作中,如果你發“在嗎”,接著又沒再繼續詢問而是等著對方回覆,
這時,別人會想同事找我有什麼事?難不成加班?或者工作沒做好?被領導批評了?

這樣的聊天氛圍很緊張,也不利於同事之間健康良好的關係發展。
如果你開門見山說明找同事有什麼事,對方看見後,
他會有時間來思考該怎麼回答你的問題,
不會讓對方陷入“同事找我準沒好事”的自我恐慌中。
對於日常生活中的聊天也同樣如此,有話就直說,
不管好事還是壞事,對方看見後都有時間來考慮回答你問題的思路。

如果你覺得開門見山談正事太生硬了,
那麼你可以在前面加上對方的暱稱,對於並不是需要用嚴肅語氣來表達的談話內容,
可以在聊天裡加“啦、呀,嘿嘿”,最好避免“哦、喲、呵呵”
這類讓人感覺皮笑肉不笑的陰冷語氣。


四、用對方容易接受的說話方式
身邊有一個同學小蘭,初中時沒發現她口才好會說話,
到了大學後平時放假聚在一起玩時,才發現原來她那麼會說話。
她的會說話不是假惺惺地奉承巴結,
而是懂得察言觀色,然後根據不同類型的人用對方喜歡的說話方式交流。

有的人說話語氣傲,有的人說話笨,也有的人說話口吐蓮花,她都能應付得了,
而且不會讓人覺得很虛偽,而是真心讓對方認為和你聊天我很開心,認識你我很有收穫。

人際交往中,用對方喜歡的方式交流可以較為順暢的打開溝通主題,
至少當你站在對方角度思考溝通內容時,你會發現如果別人用我喜歡的方式和我交流,
我會感到愉悅,也能促進加深彼此的友情。
§這講得比較抽象



五、有“溫度”的聊天幫你拉近彼此的距離
細心的人會發現,“在嗎”兩個字顯得很有距離感,
無論是親密朋友還是普通朋友,發“在嗎”都不易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至少我個人覺得“在嗎”兩個字顯得沒有“溫度”而且“不近人情”,像是陌生人之間的溝通交流。

我們聊天、談工作、業務,無非是想促進溝通的有效性,
達到雙贏的目的,但如果你發送的聊天內容“冷冰冰的”,很不利於雙方達到共贏局面。

有溫度的聊天不是虛情假意或者全是客套話,
也不是明明不熟悉的朋友非要裝成老友對你噓寒問暖,讓聊天與溝通變得有“溫度”,
少問“在嗎”,少發“微笑”表情,少用“呵呵”,按照你平常交朋友的方式真誠、真心對待即可。

一個人的說話方式雖然不能代表作這個人的情商高不高,
但影響著這個人為人處世方面的發展。

我並不需要你說話的方式有多麼完美無瑕,甚至像演說家一樣語驚四座,
我只希望你的說話方式真誠一點,少點套路,多點像你微笑時那麼美麗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