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6日 星期六

成語_指桑罵槐



「指桑罵槐」是婦孺皆知的成語吧,釋義是:指著桑樹罵槐樹,比喻拐彎抹角地罵人(註1)。
它有趣的地方在為什麼選擇「槐樹」和「桑樹」。
教育部《成語典》(註1)的分析如下:
 如果要論究為何要用槐樹和桑樹來作比喻,也許是因為槐樹向來作為官府的代表
 如《周禮.秋官.朝士》說:「面三槐,三公位焉。」
 意思是說周代宮庭外植有三棵槐木,
 太師、太傅、太保等三公朝天子時,要面向三槐。
 宋代兵部侍郎王祐,曾經親手種三槐於庭,自言子孫必有為三公的。
 後來他的兒子果然當上宰相,世稱為「三槐王氏」。
 唐代李公佐在所撰的傳奇〈南柯太守傳〉中,說到淳于棼醉臥槐樹下,
 夢至大槐安國,出仕南柯太守。夢醒後,始覺大槐安國原是槐樹下的蟻穴。
 這裡也是用「槐樹」來代表官府。
 至於桑樹,那就是民間常見的農作植物了,可以作為一般平民百姓的代表。
 指著桑樹罵槐樹,可解釋為民眾由於畏於威勢,把對官府的不滿一股腦兒向桑樹來發洩吧!

大家都曉得桑樹的果實是桑葚,但是,這應該不是它所以是"常見農作物"的主因。
唐代孟浩然<過故人莊>:「把酒話桑麻」,桑跟麻擺一塊是比較能說明用途的。
桑葉養蠶,而後有(蠶)絲織品;麻,亦能作成布衣。


「指桑罵槐」的出處是《金瓶梅詞話》第六二回:
八月裡哥兒死了,他每日那邊指桑樹罵槐樹,百般稱快。

或許有(極少)一些人會有疑惑,
《金瓶梅詞話》最早的版本是明代萬曆版,
「指桑罵槐」不是「三十六計」之一嗎?時間對不上來。

「三十六計」一詞,最先見於《南齊書》,
就是魏晉南北朝的南朝齊(宋齊梁陳),成書時間在510年至526年之間(註2)。
其《王敬則傳》寫:「敬則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然而,整文中,並沒有談及是哪三十六計,也無記載有《三十六策》這本書。
我們偏向認定這個"三十六"是虛數。

現所見的三十六計:
 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
 混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裡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
 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渡陳倉,走為上計,假癡不癲,
 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
 偷樑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伐虢。
應當是這一百年內的產物,維基說(註3):
 已知最早的版本是1941年成都瑞琴樓發行、興華印刷廠印製的,
 使用土紙,旁標小字「秘本兵法」,不署作者和年代,
 註明是根據在「邠州」(這是古稱,當時應為陝西省邠縣;
 今為縣級彬州市,由陝西省咸陽市代管)發現的手抄本翻印。



------------------------------------------------------------------------------------------------------
(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