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詞彙-葳蕤

葳蕤,音ㄨㄟ ㄖㄨㄟ/。

有兩個意思,
一.形容植物,枝繁葉茂的樣子
二.形容人,委靡不正,慵懶的樣子。
同一詞彙,用在物與人上,意思卻正好相反,
一個欣欣向榮,一個頹喪失志。十分有趣。

在孔雀東南飛有用到這個詞彙,
可以用"葳蕤自生光"作關鍵詞查詢。

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成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常被簡寫成四字成語「殃及池魚」、「池魚之殃」、或「池魚之禍」。
意指:不干己事,無故卻受牽累。

對這出處故事,我聽聞比較普遍是講:
「城門失火了,燒到護城河(圍池)裡的魚(遭殃)。」
一聽就覺得怪怪的,而另種說法是:
「城門失火了,大家取護城河的水救災,水空竭,魚曝死。」這似乎近理些。


這些都跟我一開始學習的有歧異。
我所習知是:
「城門失火了,燒到城門旁的池魚家。」,池魚是人名,百家姓有此姓。
網路的資訊(註1)則是分兩派:
一派是跟我說法一致,城門失火延燒至池魚家,出自應劭《風俗通義.佚文.辨惑》;
一派是「城門失火,大家汲池水沃灌,水竭魚死。」,出自《百家書》。
(這是我頭次聽過《百家書》,也查不到)
我仍是以為,我所學的那說詞較合理。


另外,這次查詢到的文章<解讀池仲魚>,
略略談到東周時代庶民有名無姓,
因此池魚的姓名應該是如何如何,很值得讀讀。
 
 
 
--------
註1:
(1)解讀池仲魚

(2)城門失火與池姓

(3)教育部成語典

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詞彙-趑趄、囁嚅

從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
韓愈的詩將此兩者(行動),搭在一塊。
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

趑趄(ㄗ ㄐㄩ)是指,想前進,卻不敢前進;
囁嚅是指,想說話,卻不敢說。
總而言之,倆的情境皆是,想如何,卻不敢如何


按這邏輯,趑趄,似乎不像進退維谷、進退兩難。
因為趑趄並非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的感覺,
他很明確想前進,卻無法向前。

再者,我覺得
欲言又止,是話到嘴邊卻嘎然而止;
吞吞吐吐(支支吾吾),是持續在說話,但會繞;
是說話緊張便覺得不該說而停下,換講其它有利自己的部分,
想避重就輕,反有欲蓋彌彰之感。囁嚅比較接近欲言又止。

然而,我覺得很多人不會計較我剛剛說的這些,大都混用吧。

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

常用詞彙-形容經常性:每每、往往、屢屢、常常

在詞彙這一類別裡面,
得再加添「常用辭彙的同義字」,以資日後參考。
這是我從黃永武《字句鍛鍊句》所習,能增加文章的風采。
禮記說:「文之不美,行之不遠」,呵呵。

我慣用的頻率副詞(同義字)如下:
每每、往往、屢屢、常常、頻頻、時常、經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