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好文-旅遊-吳伯凡<我們去過的很多景點,不過是那個景點的遺址>

文章出處:我們去過的很多景點,不過是那個景點的遺址
連結裡面有朗讀


"如果我們在精神上沒有遠行的能力,那麼在物質上我們走得再遠,實際上也是原地踏步。"

長假期間蟄居在家,時不時會收到朋友們發來的各種圖片。
老實說,很多圖片並沒有給我留下什麼印象,
但有一個朋友給我發來的一組照片一下子打動了我。

長假期間,他飛到加拿大,找了一個很僻靜的地方——其實也不怎麼偏,
不過離蒙特利爾一個半小時​​車程的一個地方,住在一個小房子裡,
旁邊就是一個湖——這個湖也可以不叫湖,就叫“Pond”(池塘)。

其實外國人說的池塘在我們看來還是挺大的,
比如現在小資們都愛談的瓦爾登湖,實際上它就叫“Walden Pond”。
說回那個湖——當我看到朋友發的這個照片的時候,
我就立即覺得這就是我想像中的瓦爾登湖,非常符合我的想像,
當時我就跟他說,我也想去那個地方。

我之所以想去那個地方,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二十年多年前我讀《瓦爾登湖》的時候,因為讀得很細,而且讀得不止一遍,
誇張一點說,我比梭羅還了解那個湖。因為他寫完的時候,他可能就忘了自己寫的內容,
而我當時很認真的看完,還無數遍想像那個湖什麼樣:
岸邊哪裡離樹林近,梭羅自己造的小木屋到底在湖的什麼方位……


這種事情年輕的時候真幹過不少。
比如我讀《神秘島》的時候,自己畫了無數遍那個島,
我還很無聊的在網上蒐集過大家對神秘島進行各種想像後畫出的地圖,由於心裡太看重了,
所以想像力的銳度就非常大,那時潛意識當中就覺得,
我自己永遠不會到那個地方去,因為感覺太遙遠了。

我還聽別人唱過一首歌,歌詞大意是:
我想去桂林,但我有時間的時候沒有錢,我有錢的時候又沒有時間。
那個時候之所以我的潛意識當中覺得我去不了那個地方,
是因為那時候認為自己一輩子也不可能有錢到那個地方去。
後來一直沒有去的原因,還不是因為沒有錢,
七攢八攢說不定也能有點錢去,但是去那個地方興致漸漸就淡了。

這也是來自生活的教訓——尋夢就是破夢,如果你珍惜一個地方,千萬別去
很多人說,如果你真的去了夢中一直想去的那個地方的話,
你就是那種見初戀情人的感覺,就是看83版射雕的感覺。重新再來看的時候,你都會覺得:
我怎麼會那麼無趣,去迷戀那樣的東西?

後來在網上也能找到瓦爾登湖的照片,比如Google地圖上能找到一堆瓦爾登湖的照片。
但看了那些照片之後,越看就越不想去,
那個地方有一種我特別不喜歡的東西,就是旅遊景點經常能看到的各種欄杆和防護設施。



那種感覺有點像你曾經在青蔥歲月裡迷戀某個女孩,
後來在很多年之後,一個偶然的機會又看到這個女孩子那樣的一種感覺。
所以我發誓不去瓦爾登湖,那已經是一個被過度談論、過度開發的景點,
我還是很珍視我對它的想像,所以我發誓不去。

後來我突然明白一個我早該明白的事——我們去的很多景點,不過是那個景點的遺址。

一說到遺址,我們就想到圓明園遺址。
就是被英法聯軍燒掉以後留下的那些殘牆斷垣,就是那一堆讓我們抒發愛國熱情的石頭。
能燒的都燒了,剩下的就是燒不掉的。這種遺址,老實說還有些意味,
它即使不能讓你賞心悅目,但還是能引發你獨特的遺憾,
還是能讓你多少感覺到歲月的痕跡。

我上大學的時候,時不時自己一個人去圓明園遺址。
我之所以愛去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和旁邊的頤和園太不一樣了,那兒人少,
某類變態、孤獨少年特別享受那種類似於精神自虐的那樣一種行為,年輕時真幹過不少。



之所以說,所有的景點都是那個景點的遺址,
還真和圓明園遺址的那種意義上的遺址不一樣。
一說到遺址,我們可能會想到許多以“遺”開頭的詞:“遺產”、“遺祖”、“遺訓”……
還有一些詞讓我們不​​太舒服,比如說“遺體”,遺體無非就是說生命已經從那裡消失,
它只是短短的遺留一小段時間,讓你想起那個曾經是活靈活現的人。

對於很多人來說,現代社會旅遊業的發達是一個福音,對於某些地方,
我們可以不只是夢繞魂牽,我們還可以身臨其境。
但其實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是,
那個被開發、總是希望來的人越多越好的那個地方,早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地方了。

梭羅說,等有些朋友最終下定了決心,來到他的小木屋看一看的時候,
他們也會說這地方真不錯,可惜你住的離我們太遠了。
梭羅每聽到這樣的話,他心裡都在說:其實我覺得是你們離我太遠了。
瓦爾登湖之所以可貴,是因為所有人都覺得離他們太遠,
只有很少、甚至只有一個人真正體會到它的價值。

很多年前,我看過一篇論文叫《旅遊與現代性》,
這個論文提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讓從事旅遊業的人非常惱怒的命題:
旅遊業其實是一種換了形式的色情業。旅遊業為什麼和色情業一樣呢?
因為他們都在“解決”一個問題,
就是讓那種稀缺的、有障礙的、不經常發生的親密接觸,變得異常的容易。
條件是,只要你手裡有鈔票,你就可以買到這種體驗。



嫖客的“嫖”右邊是一個“票”字,是指那些認為自己擁有了票子,
就可以擁有獨特體驗的那樣一種人。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還真的有道理,
所謂旅遊業還真的是用錢購買一種本來是存在巨大障礙、很稀缺、也是很獨特的體驗。
但作者認為旅遊業和色情業的相同之處還不在這裡。
他們最大的相同之處還不在於成本,而在於收益。

在這兩個行業消費,你都是需要成本的。你要消費,成本是不言而喻的。
問題是你能買到什麼?答案是:你買到的是一個真真切切的贗品。
沒錯,在物理上你買到的是那個景點,如假包換的景點,
但是,它對於你的意義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

景點之所以吸引你,是因為它包含著你很在乎又極難觸及的的東西,
當你拿錢去購買,這種體驗就會立即變質。
就像當一瓶葡萄酒開瓶以後放了三天,你不能說那不是葡萄酒,但你也很難說那是葡萄酒;
就像我們瞻仰遺體的時候,你不能說那不是那個人,也很難說他是那個人。

談到幸福的時候,我們經常把獲得幸福的條件和獲得幸福的能力搞混了,
我們常常是在追求幸福的條件,而忘了自己是否具有獲得幸福的能力。
從這句話裡,我們也可以派生出一句話:
我們常常是在追求旅遊的條件,而忘了自己是否具有旅遊的能力。

這話聽起來有點奇怪,我怎麼沒有旅遊的能力?
我有錢,我的腳能走,那怎麼是沒有能力呢?
實際上,對於旅游來說,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只佔所有問題當中很少的一部分。

一次和幾個朋友聚會,聊到了布拉格。在座有一個朋友說:“布拉格?我去過。”
我就問他,既然你去過,你對布拉格最大的感覺是什麼。
他想了半天,後來說出一句話讓大家都笑了:“好像有很多房子。”



這話沒錯,布拉格真的有很多房子,它還有一個外號叫“世界建築博物館”
有些建築已經接近上千年,查理大橋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很多的歷史故事沉澱在這個地方——到處都是故事。
在布拉格的街頭漫步的時候,隨便一個老房子都有一個故事。

記得當時我走在街上的時候,
想起來在1968年,
蘇聯坦克停在那條街上,布拉格的少女們組織一場出其不意的抵抗運動。
她們是怎麼抵抗的呢?當男人們面對蘇軍坦克束手無策的時候,
少女們穿起了超短裙,走到街上,爬上坦克,然後跳起舞來。
她們不斷的挑逗蘇軍,你不知道那是歡迎,還是戲弄,
當時我走到那個地方,就想到了這個場面。

伏爾塔瓦河旁邊有一個雕塑,這個雕塑很奇怪,
這是一個活動雕塑,遠看就是一個木桿在那裡擺來擺去——這個雕塑叫“動態雕塑”,
這個雕塑的名稱是“動盪的年代”。曾經在這個地方有一個非常龐大的雕塑群:
斯大林站在前面,後面跟了一大群的人——工農商學兵。

當蘇聯佔領這個地方以後,就修了這麼一個雕塑,以彰顯他們對布拉格的佔領。
而捷克民族是一個非常有幽默感的民族,
昆德拉說,無論是什麼神聖的東西,他們都能用很喜劇的方式把它消解,
當這個雕塑立起來之後,他們給這個雕塑起了一個名字:斯大林同志排隊買肉。

當你走在查理大橋上,你能想到很多故事。
布拉格的老城廣場上有一個很有名的雕塑——胡斯坐像,
他是在反對宗教教廷的過程當中,在這個地方活活被燒死。

布拉格位於歐洲最中心的地方,往西走是西歐;往東走是東歐。
這裡的波西米亞風情、多種文化的交匯,以及捷克人對戰爭、對和平的特殊理解,
使這個城市成為了一個風情萬種的城市。
捷克人特有的喜劇和幽默感使得他們對戰爭有另外一種理解。

當然,他們不喜歡被侵略,但是當被侵略的結局不可阻擋的時候,
他們有一種習慣——把那種特別強勢的力量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在心理上把它消解掉
鐵打的布拉格流水的兵,捷克民族雖然多災多難,
但是因為他們這種民族性格,布拉格得以完整地保留下來,成為世界建築博物館。

到布拉格去,真的能讓人浮想聯翩。
可是如果對歐洲的歷史、捷克的歷史、捷克的人、捷克文化缺乏了解的話,
你就只能看到那裡有很多房子。



到一個地方去旅遊,和我們結識人也是差不多的。
我們在生活當中總能見到一些人,
見一個人就要掃微信,見到一個人就恨不得滿世界說我認識誰了。

其實最重要的是不在於你認識多少人,而在於有多少人認識你;
其實也不在於有多少人認識你,而在於有多少人認可你;
甚至還可以說,不在於有多少人認可你,
在於你和多少人能達到那種同頻共振、心心相印的狀態。

同樣,我們可以認為,不在於你去過多少地方,而在於你到了那個地方以後,
彷彿進入了一種氣場、能量場,你和這個地方之間產生一種強烈的情感和精神的共振。
這應該是在旅遊的時候追求的一種境界,而不是照一堆照片在朋友圈裡曬。

孔夫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其實這句話我們可以套用到旅游上。
真正會旅遊的人是為自己旅遊的,而不是為別人旅遊的,
就像真正讀書的人是為自己讀書的,而不是為別人讀書的。

當你讀書的動機是向別人炫耀,
而不是讓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再上一個台階——
如果是這樣的話,首先,這個書你不大可能讀得進去,
一本書裡最精妙、最細微的東西,很可能你對它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中國有很多名勝古蹟,往往是因為一首詩、一篇文章而得名。
我曾經開玩笑地說,湖北省旅遊局沒有給崔顥付過錢,但是其實欠了崔顥一筆巨​​款;
同樣,江西旅遊局欠王勃一筆巨款,這筆款子難以估量。

這當然是一個笑話。沒有那篇《滕王閣序》——
沒有像“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的佳句,
這個地方早就被人遺忘了,而因為崔顥一首《黃鶴樓》,黃鶴樓才得以留存下來。


記得在1983年,我剛剛上大學,經過武漢的時候過了長江大橋,
我看見很多腳手架,好像在建一個房子。別人告訴我,這是在重建黃鶴樓。
那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一個用鋼筋水泥鑄造的建築,
其實這是在黃鶴樓遺址上建的一個不是贗品的贗品,似是而非的一個黃鶴樓。

如今它已經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點,因為我看到了當年的腳手架,
所以我一直沒有太大興致參觀那個地方。
最重要的是,過去的黃鶴樓只有極少數騷人墨客在那個地方,
懷著“乾坤萬里遠,時序百年心”的一種情懷,在追憶歷史,在與友人告別,
或在思念遠方的朋友——“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我們今天的論壇、一個群,只不過這個群是在時間裡延續的,
是少數精神相通的人在那個地方發表言論、發表詩文,在那裡形成一種精神的聚合。
所以那裡是一個精神社區,
現在這裡成為了一個景點——無數的人匯聚進行旅遊消費的景點。



所以,我們只是獲得了旅遊的條件,但我們並沒有旅遊的能力,
我們的身體到了那個地方,但是我們的精神離那個地方還很遠很遠。
在交通如此發達的今天,旅遊幾乎成為所有人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消費,
在某種程度上,旅遊的資源和條件不再稀缺,就像在互聯網時代,
我們的信息和知識也變得不稀缺了,但事實上,我們並不擁有真正掌握知識和信息的能力。

那些東西近在眼前,其實遠在天邊。
我們能輕而易舉獲得的,或者憑藉錢輕而易舉獲得的東西,往往都是假象。
如果我們的精神上沒有一種遠行的能力,
那麼在物質上我們走得再遠,實際上也是在原地踏步。

❤閱讀-職場-<公司內的活死人>

文章出處:大公司裡的活死人
作者:和菜頭 文章日期:2016.08.03 刊於公眾號:槽邊往事


全文:
之前在《小河在場》一文裡,我和小河聊到了歌手所能遇見的最糟糕的事情。
小河說:“不在場和不知道自己不在場。”我覺得這話說得很妙,
可惜看過的人里大概沒有幾個理解他是什麼意思。畢
竟,你我距離一名歌手的生活實在是過遙遠,遠到無需考慮是否自己也在場的問題。


那我換個說法好了。

我說大公司裡有許多活死人。和電影《鬼眼》(The Sixth Sense)裡的情節一樣,
他們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自己其實已經死了。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在於他們一開始的出發點就是錯的。
選擇大公司對於許多人來說是一種本能,
和理性判斷全無關係,只是和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安全感需求有關。
大公司意味著可以長期屹立不倒,於是進入大公司就像鳥兒躲進了大樹,
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依仗大樹擋風遮雨。
本質上來說,這種選擇意味著抗拒變化、躲避風險。


不能簡單說說抗拒變化、躲避風險就是對的或者錯的,缺乏前提的一切結論都是耍流氓。
在討論所有職場問題之前,需要想清楚一件事情:
我們正處於什麼時代裡?

如果你的判斷是我們正處於一個階層板結,
全社會心態趨於保守,缺乏創新和進取精神的時代裡,
那麼選擇抗拒變化、躲避風險就是正確的,因為此時此刻的社會地位得來不易。
天下承平,猶如平底鍋。你我求穩,猶如小黃魚。
生活就是平底鍋煎小黃魚,切忌亂翻騰,否則就碎完了。

但如果你的判斷是我們正處於一個快速變化,充滿機遇和風險的時代,
社會鼓勵人們去冒險和創新,甚至允許那些最瘋狂最荒謬的夢想成真,
那麼選擇抗拒變化、躲避風險就是錯誤的。
因為你認為可以維持你穩定生活的那一點點依仗,很快就會因為社會前進而變得一文不值,
根本無法讓你巋然不動、安然老去。
同時,你追求安穩所得,和你因此而錯過的機會相比,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裡,走入家道中落的快速通道就是求穩。


哪一種看法是對的呢?
看看上世紀80年代最早下海的那批人好了。
他們南下廣州販賣牛仔褲、太陽鏡和磁帶,一開始覺得那是風險極高的事情,
但很快就發現那就是用火車搬運錢。這批人很快發家致富,賺到數十萬乃至上百萬人民幣。
在那個連萬元戶都很少見的時代裡,這些錢讓人覺得可以金盆洗手,
安安穩穩和家人過兩三輩子了。其中許多人真是那麼想的,然後呢?
到今天他們中還有幾個是衣食無憂的富家翁?當年的巨款還夠他們幾個平方米?

90年代去買股票的人呢?利用雙軌制拿批文倒騰汽油橡膠的人呢?
去借貸砸十幾萬開出租車的人呢?砸鍋賣鐵出國刷三年盤子帶著堅挺貨幣回來的人呢?
00年開始炒房炒蘭花炒藏獒炒普洱炒玉石炒文玩的人呢?
別搞錯,我沒有任何批評這些人的意思。
羅列所有這些事情,只是想說明過去二三十年間,有多少機會曾經出現過,
有多少不靠譜的事發生過。而所有這一切都可以幫助我們,判定自己處在一個什麼時代。

想明白這一點,我們的個人選擇才會有正確的前提:
我們正處在一個快速變化、高速發展,充滿機遇和風險的時代。


那麼,現在再來想一想:進入大公司是為了什麼?

---為了得到一個好的平台

來,看我口型:別做夢了。

什麼叫平台?
有機會去寺廟裡看一下,有些佛像坐在蓮台上,
在石頭蓮台下面,
往往會雕了許多齜牙咧嘴努力舉起蓮台的金剛力士---那就是個人和平台的關係。
人人走進廟宇,看到的都是諸佛菩薩的莊嚴寶相,沒有人會看到渺小的金剛力士。
所有的諸佛菩薩造像各異,大小不同;
但所有的金剛力士都齜牙咧嘴得差不多,
而且都一樣的小---蓮台和地面之間的距離,就是他們的身高。
沒有一個金剛力士會特別高大,或者與眾不同,因為如果真的那樣,蓮台就傾覆了。

大公司之所以為大,意思是盡量招收能力75分以上的人才進來。
把75分的人勉強拔到85分用,
同時,把90分以上的人也壓製到85分,這樣才能保持一致和穩定,形成合力。
所以,85分以下的人覺得吃力,筋疲力盡;85分以上的人覺得壓抑,沒有發揮餘地。
對於大公司來說,保持穩定的85分就已經足夠碾壓對手了,不需要員工自行發揮。
這就和指揮軍團做萬人搏殺一樣,無需英雄去沖陣,
只需要所有士兵重複舉盾---前進---結陣---突刺的動作,
就可以把敵方撕碎,重點在於大家要整齊劃一,不要有自己的想法

這非常容易給85分以下的人產生一種幻覺:因為有我如此,才有平台如此。
小鳥躲在大樹上,看下去的時候都是揚起的燦爛笑臉,
於是錯誤地把平台的力量當作了自己的能力。一旦離開平台,
自己從甲方做了乙方,也站在樹下仰面望去,
卻發現迎面而來的密密麻麻全都是毫無表情的屁股。
平台的永遠是平台的,永遠也不是你的。說什麼平台好壞,和你有一毛錢關係麼?


---為了自我提升

來,看我口型:你又做夢了。

提升什麼?
如果這裡的能力說的是專業能力,大公司最大的特點就是分工細緻,權力分散,流程控制。比如說辦公室換一個燈泡,也要向行政部提交申請,然後你憑領料單去物管部倉庫領燈泡,
再等著行政部送來一枚電工,一枚梯子控制員,一枚擰電燈員,
以及一枚廢舊物資回收員---別笑,你看我像是開玩笑的樣子麼?
大公司裡業務必須劃分為各個環節,才能保證每個環節上無論有多少人來去,
都不會影響到業務進程。業務必須分為多個分支,
每個分支設立監管者,才不會讓權力過於集中,一個管理者就能毀敗整條業務線。

在這種雞賊架構之下,一個人能學到多少業務能力呢?
業務都已經被分割為無數的條塊,你所從事的工作是某個環節某個流程上的一點,
換一個部門,換一家公司,
如果對方不是同樣的流程和分工
你引以為傲的業務能力就徹底報廢了,甚至連對應的職位都不復存在。
沒有從頭到尾獨立完成某一項業務,就談不上了解一項業務,也就談不上什麼專業能力。
既然沒有這種能力,你要提升什麼呢?

可以提升的是做員工的能力。翻譯過來就是:
提升自己好用的水平,無論在哪裡打工,無論為誰打工,
無論和誰一起打工,都能夠面帶微笑,理解命令,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執行完畢
習慣加班,習慣補鍋,習慣背鍋,習慣寫郵件寫總結寫PPT,
習慣電話會議上有條不紊地和其他部門扯皮,習慣按照“本公司的風格”完成任務。
這也許算是一種能力,
但它的本質是如何和人打交道,在哪裡都能學習得到,未必需要去大公司。
即便去了大公司,學不會的還是學不會,卻沾染了每句話裡夾雜英文單詞的惡習。


---為了安穩

終於說實話了?來,看我口型:你該醒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幾年?中國超過70年公司有幾家?
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在大公司求安穩難道不是一個邏輯錯誤嗎?
沒有任何一家大公司生下來就是大公司,都是從小公司開始起步。
要嘛用新方法顛覆了行業裡的巨頭,
要嘛就是探索了新的商業模式,提供了新的商業服務,
然後在某個領域內形成了相對壟斷的地位,因此可以保持業務量和利潤。

穩定的大企業意味著發展到極盛,內部早已經蘊藏了變數。
那麼,如何確定這種穩定會一直續存下去?
或者我要問,為什麼會覺得這種穩定的時期會橫跨整個職業生涯,
等到自己退休後公司的太陽才徐徐落山?

以及一個最關鍵的問題:
你為了求穩而在一家大公司裡的所得,如何保證你在下一家公司依然可以得到安穩?
安穩意味著穩定的工作,穩定的工作意味著持續少變的業務,超過通脹的工資增幅。
等你要離開的時候,說明公司已經把你提升到了和你的能力匹配的職位和薪酬極限。
那麼,下一家公司為什麼要那麼傻,要和你的原公司做一樣的業務?
而且,做一樣的業務,佔據更小的市場份額,卻要給你開出更高的工資和更高的職位?
這樣腦殘的公司你覺得能活多久?

如果你在一家大公司過得很安穩,
那麼最好看一下你所屬的業務的增長量,統計一下你部門中層的離職比率。
如果增長量不變或者緩緩下降,且離職比率極低的話,恭喜你!你已經身在喪屍養殖場。
市場不喜歡停滯不前的業務,資本不喜歡水平的增長曲線。
在快速發展期,在陡峭向上的曲線裡,日子不會太安穩,
因為變數太多,有太多仗要打,有太多人需要更換到前線。
而且,在公司外的同行業裡,會有更多機會,
每一個從業者都隨著市場擴大而擁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唯有在這種動盪不安中,存在最多的機會,這也是一個人應該去追求的東西。
安穩不是,安穩的另外一個意思是:致命一擊已經在某處準備就緒。


讀到這裡,相信你應該明白了什麼是“不在場和不知道自己不在場”的含義。
面對機遇和變化,自己不在場固然是一件值得遺憾的事情。
但是,更多人的問題是不知道自己不在場
在日復一日的安穩日子裡自我麻痺,
以為歲月靜好可以直到永久,卻失去了對變化的敏銳感知。
所有的大公司都會緩慢走向衰亡,所謂“大公司必死”是這個世界上商業演化的必然。
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另一個事實:
在大公司衰落之前很久,
自己在大公司裡其實早已經死去了很多年,是一具早已經失去了活力和想法的活死人。


今天就聊到這裡,希望你看到這篇文章還有痛覺,那是好事。

要事記-關於分享「得到」文章

一.退場機制
 從分享「得到」第一篇文章伊始,就有計畫退場機制。
 原訂是分享文章的原始日期,跟今天分享的日期一致,就停下或改變模式。
 舉幾個例子:
 例1:
 目前最新分享的是2016年6月4日的文章,而今天日期是2016年10月10日,
 所以不符合上述條件。
 例2:
 未來的每一天,比如2016年12月1日,那天分享的是2016年12月1日的文章,
 這代表該歇停了,因為隔天得等網路公布文字之後,才有文章可以張貼。

 在過去過去3個月,分享了去年11月到今年6月的文章(8個月的文章量),
 由於後來的文章篇幅越來越長,分享速度從每日10篇,降至5篇,到現在的3篇。
 自10月9日,「得到」的文章已從每日6篇降到每日5篇。
 大部分的情況下,我會留下對我有益的,每天文章數在0~3篇不等。
 每天(分享)出去3篇,每天(摘錄)進來0~3篇,早晚還是會結束。
 文章會持續讀,要不要分享,就很難說了。

二.若斷源頭、改收費,便停止。
早上發現,「得到」文章的來源網站故障了。
以往發生過好幾次,相信這次跟從前一樣,暫時性的。
然而,倘若有一天,這個源頭斷了,要怎麼處理呢?
我想,那就停止分享吧。
而且,不單這個,「得到」的文章目前是免費,以後很難說,
因此,如果採取收費,可能會牽涉到版權,那就永久停發。


二.牽涉版權,則改變閱讀權限,從「公開」到「私人」。
我主要有四個部落格,
一個是寫佛教(菩提小築),一個寫非佛教(香嚴書齋)。
一個是暫存區(思想孵化),
 有些讀過的好文章,我不知道該不該放進前二者,就先擱這。
 另有一些生活瑣事,實不該寫入前二,也置這。
 而好文章,我會用摘要、或全文轉錄(重要文字用彩色顯示)的方式在此呈現,
 標明其出處,便是為了版權的問題。
 若真不為法律所容許,便將閱讀權限從「公開」轉「私人」。
最後一個(二手讀書)是摘錄定期文章及節目的部落格
 同樣也有全文摘錄的版權問題,如果涉及,也會轉變閱讀權限。

不過當初區隔開成四個,是為了搜尋方便,倒沒想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