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從其在文獻出現之先後(註1),最早出處應該是西漢時的《淮南子》<說林訓>(註2),
「聖人之處亂世,若夏暴而待暮,桑榆之間,逾易忍也」,
白話文:
「聖人處於亂世之中,就像盛夏日暴曬下等待傍晚,在桑樹榆樹之間,更容易熬過」。
現在如此炙熱天氣,很能體會此譬喻。於是乎,「夕暮」就「桑榆」搭上關聯。
但我不明白:「為什麼偏偏照射在桑樹、榆樹,而不是其他樹種?」,
不過,你倒是可以說,語言習慣、文學美感沒道理可言,人家就選上「桑榆」,哈哈。
我查到多數對「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由來(註3),
寫是《後漢書.卷一七.馮異傳》:
「始雖垂翅回谿,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這是因為時間前後來看,他在之前東邊敗仗,後來在西邊戰勝。於此處,「桑榆」是西方。
這是因為時間前後來看,他在之前東邊敗仗,後來在西邊戰勝。於此處,「桑榆」是西方。
因此,「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常做的釋義是,
「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後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或「有失有得」;
「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後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或「有失有得」;
其次,「西方、日暮」常被喻為「晚年」,故有成語「桑榆晚景」。
同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亦可以理解為:
青春年華雖然已經逝去,但珍惜桑榆似的老年歲月就不會為時太晚。
青春年華雖然已經逝去,但珍惜桑榆似的老年歲月就不會為時太晚。
---------------------------------------------------------------------------------------------------------
註1:百度百科:桑榆
原文:聖人之處亂世,若夏暴而待暮,桑榆之間,逾易忍也。
白話:聖人處於亂世之中,就像盛夏處在正午烈日暴曬之下等待傍晚清涼降臨;
白話:聖人處於亂世之中,就像盛夏處在正午烈日暴曬之下等待傍晚清涼降臨;
如果太陽已經西沉,那就容易熬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