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閱讀-經濟-「琳達問題」

文章出處:《理性動物》:我們比動物還要動物
 
自聽過「琳達問題」,就對這題目印象深刻。
問題:
琳達是一位31歲的單身女性,
她坦率、聰明,正在哲學專業學習。
她深切關注歧視和社會公正等問題,
並且主動參加反對核武器的遊行示威。
那麼,以下哪種情況可能性更大?
A. 琳達是一位銀行櫃員。
B. 琳達是一位銀行櫃員,並積極參加女權主義運動。

❤閱讀-心理-專注力(Mindfulness):一種與歲月對抗的力量

文章(圖片)出處:專注力(Mindfulness):一種與歲月對抗的力量


摘要:
◎我們以為自己知道,其實,我們並不知道。
朗格教授做過一個「複印機」實驗:
幾個人在排隊複印東西,實驗者問前面的人能不能讓他先複印。
只要這個實驗者給出了理由,人們通常都允許他插隊。
有趣的是,這個理由本身是否合理卻並不重要。
無論你說「對不起,我趕時間」,或者「對不起,我想複印文件」,人們的反應是一樣的。

「並不是他們沒聽見你說什麼。」朗格教授說,「而是他們根本沒意識到你說了什麼。」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行為都是像複印機實驗裡的那種「自動」狀態下做出的。
所以,我們需要時不時地停下腳步,思考一下我們正在做什麼,
在某個情境下是怎麼反應的,為什麼會這樣的反應? 還有沒有別的選擇? 
就是所謂的「專注力」。在她的學術生涯中,這是一個核心概念。


◎在朗格教授看來,人類的潛能很大程度上是被“無意識狀態”(Mindless)抑制了,“
一旦你相信某件事情是絕對不可能的,那你就不會愚蠢到要去嘗試。
但如果你意識到,這個結論並非對所有人都適用,就開啟了一個可能性的空間”。


為了適於生存,我們的腦海裡保存了無數的規則與分類,以快速有效地指導當下的行為。
這也是文化對人的教化功能——通過傳達「絕對」的概念,我們的文化得以代代相傳。
這無疑帶來了穩定,但也讓我們付出代價。
因為很多時候,情境已經變化了,
我們還一如既往地堅持著那些規則和分類,不假思索地運用它們。


訓練專注力的第一要義是接受"不確定性"
「現代人應該對『不確定性』有更健康的尊重。」她說,
「『不確定性』才是現實世界的本質狀態。
現實從來不是靜止的,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得出的是完全不同的結果。」


◎事實上,很多心理實驗都證實,一個人衰老的速度與環境暗示很有關係。
與一個比自己年輕的人結婚,往往長壽;相反,與一個比自己年老的人結婚,往往短壽。
社會經常規定了,什麼樣的年齡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否則就是為老不尊。
因此一個經常穿制服的人往往不容易顯老,因為制服沒有老少之分,沒有年齡暗示。



*****
讀到最後我才發現,我是想要最後面那張圖。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