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閱讀-心理-定型模式與發展模式,維持完美與追求卓越

在這一演講中的12:04,
定義「定型模式」與「發展模式」的區別,引用到Carol Dweck的學術實驗。
我不只一次聽到這實驗了。

有本書《一萬小時天才理論》,就略提到實驗的成果與分析,請參考下面圖檔。


而我覺得,哈佛幸福課】的第15堂對這實驗的闡述,我較受用。

以下藍字是摘引該堂課的字幕檔。(完美主義之破壞性)
他在談兩種人生觀,完美主義與卓越主義。
完美主義是指:不准自己犯錯,維持完美(自己本身就完美,比較少談進步);
卓越主義是指:人生是在錯誤中求進步,無止盡追求卓越,
       不管遭遇如何,總是告訴自己"我學到好多"。




還有別的導致完美主義的因素,這是一個你們已經讀到過的研究結果,這是由Carol Dweck晚餐的出色研究,她現在在斯坦福大學工作,她所描述的不是所有的讚美都是好的,對於一個孩子說,你很棒,你很出色,不乏讚美之詞。你太聰明了,我的小愛因斯坦,這也不總是好的,長期來看著可能也是有害的,這也會導致完美主義的基模。
       那麼我和你們分享一下她的研究成果吧,我想你們已經讀過了,她所做的就是找到一些十歲的孩子,然後把他們隨機分成兩組,第一組孩子都做了道題,到最後,對每一個完成的孩子說:你真聰明伶俐當然,孩子們都感覺不錯,第二組做的是同一道題目,做完了,做的不錯,到最後,她說:你真努力,你很認真這隨機分成的兩組孩子,一組是聰明伶俐,一組是努力認真
        然後她開始第二部分的研究,第二部分,兩組孩子要選兩道題,他們被告知其中一道很簡單,另一道非常之困難,但是他們能夠從其中學到很多,第一組被稱讚為聰明伶俐的孩子中有5成孩子選了簡單的題目,5成孩子選擇了可以學到很多的難題,另一組孩子九成孩子選擇了能學到很多的難題,這就是研究的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這次她讓孩子們做一道非常難題目,這題基本上是無法解答的,她想看看這兩組孩子的反應,被告知聰明伶俐的那組他們沒有堅持多久,並且非常沮喪,並且很快就開始放棄了。與此相反,被告知努力認真的孩子他們更能堅持並且享受解題的過程,雖然到最後他們都沒能解開這道題,但是他們享受了這個過程,並且更加努力。看看這微小的操作帶來的結果。簡簡單單的一個句子:你真聰明”“你真努力一句話帶來了這麼明顯的不同,用她的話來說,重視努力讓孩子擁有一個他自己能掌控的變數這能讓他們認為自己能掌控自己的成功,強迫自然的天賦,讓孩子們無法掌控成功,這不會給孩子們提供面對失敗的方法,事實上當你僅僅注重於天賦的時候,你就是在製造完美主義的基模,而不是專注於旅途當中,努力的基模,她繼續說道,如果你稱讚孩子的智力,當他們失敗時,他們會認為自己不再聰明然後失去對於眼前工作的興趣,相反,那些被稱讚為努力孩子,在困難面前不會氣餒,甚至更有動力。這兩種方式造成了多麼明顯的不同。被稱讚智力的人會產生這樣的基模,要麼我很聰明,要麼我就不聰明,我很畏懼不聰明,所以我就選擇容易一點的任務吧,當我無法做到的時候,這就是攻擊,是對於我的基模的侮辱,沒錯吧?這是對於直線的偏離。
       相對的,如果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好吧,讓我試試吧我學到很多,這真有意思;因為一個是既定思維模式Dweck所說,而另一個是種可拓展的,時刻改變和發展的思維模式;一個是畏懼失敗,因為我想聰明,被人稱讚聰明很有意思,我不想威脅到這個基模,相對的是:努力的、重視過程的,當追求卓越的基模,成為慣常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