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4日 星期六

詞彙_炎上



隔三差五看到好幾則新聞寫某某人"炎上"。我心想這不是書經上文字嗎?
洪範篇:「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他在說明五行(物質)的實用特性。
宋代引此為八字的特殊格局取名,
木多者(無論專旺或從格,所謂從格,有從兒、從財...等)為曲直格,火多者為炎上格...。
所以,對比現在和之前傳統,應該是沾不太上邊。


當前流行的「炎上」確切之出處與用法,應如國語辭典所言:
 源自於日語,原意指猛烈燃燒的著火現象。
 後來在網路上「炎上」成了:某一話題、事件意外引起爭議,在網路上被罵爆,
 演變成輿論事件的形容詞。
 只有負面的話題演變成熱門輿論事件時,才能使用炎上,
 如果是正面的事件就不會使用「炎上」。

所以,我猜,這個「炎上」,想表達的不僅是熱議,更多的是怒火中燒的形象。



------------------------------------------------------------------------------------------------------------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詞彙_走狗、牛馬走


走狗,現今多見用於貶義(罵人)。事實上,在辭典,他有四種意思(註1)。
第一種當名詞用,獵犬。
第二種為動詞,縱狗行獵。就周星馳電影裡「關門放狗」那味道。
第三種作名詞,便是上述的"貶義"。受人豢養的幫凶。我覺得網軍、側翼,咸為此類。
第四種是名詞,自謙詞。我認為最特別的。
 真有例子,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六:
 「鄭板橋愛徐青藤詩,嘗刻一印云:『徐青藤門下走狗鄭燮。』

如此說來,「走狗」有些像「牛馬走」,又不太像。像的地方,全可當作自謙之詞;
不像的地方是,一者將人形容成「狗」,負責惡口狂吠,咬傷別人。
另一個是作僕役(奴才)的「人」,為人掌管牛馬,可不是作牛作馬。
其中有名者,當屬孫悟空那個「弼馬温」吧,哈哈。
而我初次讀到「牛馬走」是在司馬遷的<報任少卿(任安)書>(註2):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

獵犬。
 《戰國策‧齊策四》:「世無東郭俊盧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
 《晏子春秋‧諫下二三》:「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內給之祭。」
謂縱狗行獵。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勝》:「博戲鬥雞,走狗弄馬。」
 唐·羅隱《所思》詩:「鬥雞走狗五陵道,惆悵輸他輕薄兒。」
 明·方孝孺《樓君墓誌》:「臂鷹走狗,馳逐為樂。」
比喻受人豢養的幫凶。
 清·孔尚任《桃花扇‧聽稗》:「正排着低品走狗奴才隊,都做了高節清風大英雄!」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田七郎》:「操杖隸皆紳家走狗。」
 胡適《我答汪先生的信》:「他也許更墮落下去,做一個軍閥派的走狗。」
自稱謙詞。
 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兵制》:
 「國家當承平之時,武人至大帥者,干謁文臣,即其品級懸絕,亦必戎服,
  左握刀,右屬弓矢,帕首褲靴,趨入庭拜,其門狀自稱走狗,退而與其僕隸齒。」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六:
 「鄭板橋愛徐青藤詩,嘗刻一印云:『徐青藤門下走狗鄭燮。』」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文字_(台語)𩚨



見到路邊廣告辭寫「Q彈」、「Q軟」,便明白,它是台語發音。
我個人以為,台語有些字是有音無字,
但我不是語言研究者,我舉不出在學術站得住的證據證實。

維基百科(註1)、台灣閩南語辭典(註2)咸稱「Q」的漢字寫法為「𩚨」,漢語發音「ㄊㄧˊ」。
維基百科對其之釋義:
 因原漢字鮮少使用,而習慣上民眾以諧音相同之英文羅馬字母Q取代用之。
 其意思為形容食物柔軟而有彈性、韌性;彈牙、軟糯、富有嚼勁。

在專門解釋字源的另一則維基辭條(註3)言,它有兩個異體字:
 關於「𩚨」的發音和釋義,請看「䬫」。

另一字雖然圖片破損,但猜得出來是「䊆」(ㄑㄧㄡˇ或ㄐㄧㄡˋ)。
因為我有看過有人(註4)主張Q應作「䊆」。



-----------------------------------------------------------------------------------------------------------------
註1:維基:Q (口感) 圖片來源


[內有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