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成語_浮想聯翩



釋義:連續不斷地聯想。更直譯的解釋:漂浮不定的想像,連續不斷。
出處:晉·陸機《文賦》:
「若遊魚銜鉤而出重淵之深;浮藻聯翩;若翰鳥纓繳,而墜曾雲之峻。」

陸機將「浮藻」用作文辭的比喻,在文學裡,這種比擬十分常見。
辭彙,本就可以寫作「辭藻」,兩者詞義相通。

讓人好奇的是,這個詞經過時代流傳後,竟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它沒有轉變成「浮文」或「浮詞」,卻成了「浮想」——這個「想」字的替換,實在耐人尋味。

我自己覺得最有趣的,是「翩」這個字。
從《文賦》來看,「翩」用得恰當不違和,形容輕盈飄順、連續不斷。  
假如不知這層典故,我猜有人會寫成「浮想聯篇」吧。





2025年7月15日 星期二

名句_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是一句廣為流傳的諺語。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這句話大多被用來講述神鬼之事,較少見於其他領域。
例如《國語辭典》中舉的例子,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中寫道:
「況且神道的言語,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屬於談論鬼神的用法;  
又如《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中有: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妾亦聞外面人言籍籍,歸怨相公。」則屬於人世間的是非揣測。

這句話中的「有」,可以理解為風險意識。
換句話說,因為存在風險,所以選擇行動,或者不行動。
例如《三國演義》中著名的空城計,司馬懿面對空城時,
寧可信其有(有伏兵的風險),選擇不進城(不行動),從而讓諸葛亮的計謀奏效。

當「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被用來討論怪力亂神時,
會讓人聯想到帕斯卡的賭注(Pascal’s Wager)。  
帕斯卡認為,即便上帝存在的可能性不到百分之百,
也應選擇相信祂的存在,因為信仰所帶來的收益是無窮大的。
假如祂存在,因為我相信祂,所以止惡行善,死後得以上天堂;  
假如祂不存在,我也因信祂而斷惡修善,好人一生平安。


若將「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倒過來,
變成「寧可信其無,不可信其有」,這句話也能成立,也有其語意。
比如有人會說:「我寧可信母豬會上樹(太陽打從西邊出來),也不相信某某人講的話。」  
意思是,前面所說的幾乎不可能發生(屬於「無」),而後面雖然還有一絲可能(屬於「有」),
卻仍選擇完全不信,連這一丁點可能都否定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