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閱讀-學習-<同樣的書單為何讀出了不同的人>

文章出處:同樣的書單為何讀出了不同的人


全文摘錄(不含圖):
網上不乏各種求書單的帖子。看久了就會發現,牛人和庸人列出的書單都差不多。
同樣是讀書,甚至讀同樣的書單,為什麼有人成了牛人,而有人依然是庸人呢?


我曾經簡單地把這個問題總結為:
牛人和庸人的書單都一樣,但一樣的書讀出了牛人也讀出了庸人,
所以不盡是書本身的問題,而是吸收的問題,有人能讀出三味,舉一反三;
而有的人則因為知識積累的斷層,無法消化太硬的地方。

當時想說的是不同層次的作者的創作層次的問題。
後來想了想,這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而自己的答案卻過於簡單,太過草率了一些。
即使閱讀水平相同的人,也不一定會有一樣的生活。

就像和菜頭寫他和李笑來關於比特幣的故事。兩人都是最早一批接觸比特幣的人,
但最終卻只有李笑來投資了比特幣成為中國比特幣首富。
當時,一枚比特幣的價格在一美金左右。
而隨後幾年,比特幣最高的時候一枚價格超過一千美金。

和菜頭自然不能列入庸人一列。從當年豆瓣書評小王子,
到現在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揮斥方遒,和菜頭是中文互聯網上難得的珍寶。
但在比特幣投資這一方面,他落了下風。
他和李笑來的差別不在信息,就像牛人和庸人之間的差別不在書單,
但一樣的信息或知識,為什麼導致了不一樣的結果呢?


首先,我們需要接受的一個前提就是,
我們所閱讀的書籍的作者,至少在其書中論述的方面,水平是高於我們的。
讀他們的書,就是為了獲取這些高於我們認知的知識,從而拓展自己。
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
以至於我們在任何一本大家之作上,只能獲取到他相對狹窄的那一方面的知識。

而我們的現實世界極其複雜,複雜到幾不可知。
任何一種閱讀,
一方面就像之前說的,受限於我們自身的知識面,不一定能理解作者的意圖;
另一方面其實也受限於作者領域的知識面。
所以,讀書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但讀書解決不了所有問題;
甚至可以說,絕大多數問題光靠讀書是解決不了的。



▲ ▲ ▲

問題產生於局限,也就只能靠突破局限來解決。
所以我們提倡大量閱讀,甚至海量閱讀,從各個不同的側面補充我們的認知,
突破某個作者的局限 —— 這時候也就突破了我們自己的局限。
你看到了牛人列出的和庸人一樣的書單,但沒看到牛人在這個書單範圍外的閱讀量
所以牛人可能突破局限,而庸人則不行。

海量閱讀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但同樣是海量讀書的人,
有人成了牛人有人成了庸人,這其間的差異又在哪裡呢?

就像上面談到的,閱讀是因,但一樣的因不一定能有一樣的果。
比如同樣讀書,牛人可以就書中的各種觀點融會貫通,
形成自己的思維體系,各種信息、觀點、概念之間互有連接;
而庸人則很少能有自己的體系,即使是讀完了一本書,
書中的各種概念也彼此毫無聯繫,成為各自的信息孤島。

信息只有流淌起來才有價值,才能對這個世界做出自己的闡述。
信息孤島一來難以提取,二來即使成功提取也往往失之偏頗,沒有任何實用價值,
不能拿來用,讀書不過是讀出個書呆子罷了。

信息孤島尚不可怕,因為尚可構建自己的體系;
可怕的是以為自身的體系完美無缺,不肯升級改造,固執己見的人。
每每遇到這樣的人,我都會盡量想辦法躲得遠遠的,真的惹不起。
之所以我們不斷地說成長,不斷地說更新,
就是為了不要變成這樣的人,最好乾脆能在自己的世界中沒有這樣的人

所以,讀書之後,利用書中的知識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
並且能不斷更新、自洽、甚至重寫,是牛人與庸人之間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跨過去,就是海闊天空。
庸人如我,還在不斷地掙扎,以期能有一天一躍而起振翅高飛從此海闊天空。

即使都讀書,都能克服信息孤島,避免封閉,隨時更新,就能獲取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嗎?
和菜頭和李笑來的故事告訴我們不一定。
就像和菜頭談他和李笑來時說的,同樣是觀察世界,同樣是分析事物,
甚至是得出了同樣的結論,但自己卻錯過人生中這種級別的天文大潮。

也就是說,知識是一個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在知識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關鍵、更為重要、難度也更高的方面,就是踐行
和菜頭和李笑來同時判斷出了比特幣會大漲,
李笑來投資比特幣,終成中國比特幣首富,身價億萬;
而和菜頭判斷後並沒有做出執行,終於與比特幣擦肩而過。

像和菜頭這樣有如此強悍思維體系、執行力的大牛尚且會遭遇這種情況,
何況我等芸芸眾生?先生說,你並不孤單。
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就是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和你我一樣的庸人。



▲ ▲ ▲
如何解決自己踐行方面的難題?我想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知識力
安全感

所謂知識力,指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後面的力。
你對自己的知識體系有多強的信心?
當現實狠狠地撞擊你的知識體系的時候,你有多大把握確信自己是正確的?
當身邊幾乎所有人都反對你、你看不到任何希望任何光亮的時候,
你能不能堅守自己的陣地,毫不退縮?就像電影《美國隊長:內戰》中特工卡特說的那樣:
 就算所有人都告訴你錯的事情是對的,所有人都要你讓開,
 你也要像棵樹一樣牢牢堅守,然後看著他們的眼睛說:你給我讓開!

是什麼造就了這麼堅定的信念?是知識,是對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的堅定信念。
這些認知體係不是簡單的道聽途說,
而是在漫長的歲月裡,不斷地思考、總結、更新、迭代甚至重寫,
所沉澱下來的堅定的、確信的認知。


一方面這些認知有堅實的背景知識,另一方面真正經過了消化,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這就需要我們時時關注自己頭腦中的概念,
不斷地考問自己的概念,最終形成確認無誤的認知體系。
李笑來正是對金融、計算機、算法等方面都有著深厚的知識,
才敢大量購入一個從未出現過的 “虛擬貨幣”。

所以,光有知識還不行,知識需要經過鑑定,融入自身,
甚至變成信仰,完成從知識到知識力的轉變。


另一個方面是安全感。作為重度悲觀主義者,我頗缺乏安全感,總是對未來充滿憂慮。
這種憂慮一方面可以讓我們未雨綢繆,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做準備;
另一方面也容易讓我們盼安求穩不敢冒進。
在現實中,如果你把所有功課都做完了、確定無誤了再去操作,機會早就過去了。
我們就是需要在種種不確定的因素中判斷趨勢,然後去冒一定的險。

而冒險就需要有所依仗。我們最大的依仗是什麼?
不能是錢,因為在冒險的時候錢就不是你的了;不能是人,因為人是會變的。
最大的依仗,其實是安全感,一種讓人踏實的感覺。
安全感和安全不一樣,安全感不一定需要多安全,
但有了這種感覺,就可以讓我們睥睨天下氣吞山河。

安全感的構建,涉及內容太多,難以細述。
作為馬丁·塞利格曼先生的忠​​實信徒,我始終堅信的一點就是,
過往不咎未來一切皆有可能,安全感也一樣。
雖然因著過去種種,我們可能暫時缺乏安全感,
但這不妨礙我們持續不斷地改善、構建自己的安全感,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
對未來充滿信心,然後敢於冒險,敢於踐行。

通過海量閱讀拓展思維、突破局限,並通過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思維體系,
然後不斷地反思、更新、迭代、升級,讓正確的思維成為自己堅定的信仰,
靠其指引,在充滿愛與自由的安全感中,一次次地完成自己的成長。

然後,我們就能在通往牛人的道路上越行越遠了吧。


▲ ▲ ▲

作者簡介:
張利東:80後一枚,平凡得掉在人群裡都找不到的普通人一個。
    但即使再普通,也對未來滿懷希望,希望通過不斷地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
校訂:吳巍、姚色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