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詞彙-會計

把西方詞彙翻譯成中文,
很可能找不到很準確的相對詞彙,便在相近性質的事物上找。
像「會計」便是此類,不保證完全吻合,
但普及後,西方的意思很自然就會逆襲蓋過原先的涵義

那如果找不到對應中文,便剩自創這途。
像「Noun (名詞)」、「Verb(動詞)」,
古今都沒有可以詮釋的用語,因此日本人為其命名,中國便直接援用。


有一影片介紹「會計」此詞來自於《史記》(註1):
「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
意思是:
夏朝大禹(大,尊重之意)招集各地諸侯,
相會於江南的苗山(由考據得知,註2),核實、稽核各個的功績。
大禹在這段期間死去,便葬於此山,而這座山因這次「會合稽核」,得名「會稽山」。
雖然史記作者司馬遷的結語說:「會稽者,會計也。」
但我不認為這個會計跟現在的會計同一個意思,
它應該是「會合稽核」、「會合計功」。

依維基條目:會計學(註3)的定義:
以研究財務活動和成本資料的收集、分類、綜合、分析和解釋的基礎上,
 形成協助決策的信息系統,以有效地管理經濟的一門應用學科,
 可以說它是社會學科的組成部分,也是一門重要的管理學科。
 會計學的研究對象是資金的運動。
在史記的這一段文字,我無法看出這跟財務活動、經濟有必然關係。
僅能說推測有吧。


在奇摩知識有個問答:會計的起源跟功用?(註4)是這樣寫的。
會計一詞,
 出現於典籍為「孟子」萬章篇:「孔子嘗為委吏矣,必曰會計當而已矣。」
 顯見在春秋戰國時代已存有會計理念,
 事實上,就結繩記事的過程中, 大事記一大結,小事記一小結,
 以為記事計數的方法,亦屬簿記方法或會計觀念之最原始形態。
 惟當時所採用的方法,較為粗略、未成嚴密系統,
 且由於史實典章等記載之有限及不全,致難以窺得其全貌。
這個出處的「會計」真的和財務活動直接相關,才比較正確的。

另外,《戰國策》中「馮諼為孟嘗君市議」,
孟嘗君想派人去薛邑替他取債款,他問:「誰習計會?」,
這個「計會」也可以等於現在的「會計」。


《中國科技史話:古代審計知識(上)》這本書認為:
史記的「會稽者,會計也。」是「考核諸侯繳納貢賦的功蹟」,
也就是上收的賦稅多少,工程(例如治水)經費執行花了多少等等。
所以它又說:
案此推論,禹會諸侯於梁山、涂山、茅山,
 確切的目的是為了治水、收納朝貢,稽驗諸侯功績,
 這當是我國政府審計的萌芽,即經濟責任審計,
 審計最初由審查國家財政稅收(貢賦)和稽驗諸侯的功績開始的。
 審計的主要內容為治水、諸侯繳納的貢賦,審計的方法為帝王定期
 (按季節《舜》為證)巡狩,與諸侯定期聚會和諸侯定期朝拜,接受稽驗、考功。
我覺得他這樣說,會造成「會稽即審計」,可偏偏不是如此。
因為假設如此,
「人事支出」歸審計管,「人事升遷、懲處」是不是就該「審計」管呢?
「軍事支出」歸審計管,「軍事的戰略、戰術」是不是也該「審計」管?
可以說會稽可能包含(現代的)會計或審計,但不可以說會稽即會計或審計吧。

再回到「會計」這詞,這詞源自《史記》沒錯,
但與西方會計的精神相近之詞,出處應該寫《孟子》或《戰國策》才是。
 
 
 
-------------------------

註2:



註5:《中國科技史話:古代審計知識(上)》
(不清楚頁碼,google"禹會諸侯江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