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好文-溝通-人為了說服別人,都有哪些套路

文章出處:人為了說服別人,都有哪些套路


摘要:
◎心理學家Zimbardo和Leippe(1991)認為,
說服是你對別人產生影響的一種形式,它的目的是改變對方的信念或行為。
廣義的說服包含社會性影響,
比如商家通過社交媒體來說服你、促使你更多地信任和購買他們的產品。
但在本文中,我們談論的是狹義的“說服”,即發生在個體之間的說服性溝通

談到說服,許多人的印象可能只是兩人之間發生的幾句對話;
而實際上,說服是個複雜的過程,它包含了6個步驟(Zimbardo & Leippe, 1991)——
如果你需要說服對方,你需要讓對方:
• 接收到信息;
• 注意到你要傳遞的信息;
• 至少對你給予的信息有一些理解;
• 接受你的結論;
• 保持新的態度(即使你不再說服對方,對方也會和你站在一邊);
• 用新的信念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一個步驟遇到了阻礙,就可能無法實現說服。
像在第1步時,如果對方沒能注意到你想傳達的信息,那麼接下來的對話可能就無法繼續。
而根據我們說服的情境和目的的不同,我們可能需要第6步、可能不需要。


◎Zimbardo和Leippe(1999)列舉了幾個會影響到溝通的因素,
他們指出在溝通的過程中,你的說服對象(受眾)、你說服時傳達的信息,
和你本人,都有可能影響說服的結果。

1. 與受眾有關的因素:
 (1)人們更喜歡堅持自己原本的立場
  人們有“選擇性注意傾向”,會更傾向於會注意到支持自己原本觀點的信息。
  比如,如果你的父母愛喝酒,他們會更多地註意到證明喝酒無害的信息,
  而忽略你告訴他們的種種喝酒不利於身體的證據。
  這是因為人們希望避免了解到和他們原本信念不一致的信息後,
  會產生“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2)如果受眾基於討論的事情本身有大量經驗,Ta就更不容易變化自己的立場
  (我們經常會聽見“ 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是我生活中看到的不是這樣的,
   我想是你經歷的還不多,比如……”)
 (3)如果你可以強調你消息的“新穎性”(“我說的是2016年的最新研究”),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經驗給受眾帶來的影響。
2. 與說服者有關的因素:
 (1)你是個權威人士
 (2)如果你不夠權威,則可能會發生“睡眠者效應(sleeper effect)”
  即便在一段時間(比如幾天、幾個月後)人們會變得認可你的觀點,
  進行說服的當下,受眾也不會接受你的觀點。
  這是因為,人們遺忘信息來源的速度,要比遺忘信息內容來得更快。
3. 與傳遞信息有關的因素:
 (1)“它和我有關嗎?其他人也同意嗎?”  
  人們會更願意花時間精力去思考和自己有關的信息,也更有可能做到試圖理解。
  因為Ta在這個議題/事上所採取的立場和行為,可能會對自己切身利益造成影響。
 (2)其他證實或證否的證據
  會對他們是否接受說服有很大影響——
  特別是對於那些主觀的、沒有標準答案的論述來說。


◎幾個讓你更能說服他人的小技巧
1. 站在受眾的右耳邊進行說服
2. 告訴對方“你有選擇接受或者不接受的自由” 

 研究發現,當你需要對方為你做一件事時(比如讓對方捐錢、幫你幹活),
 如果你在提出請求之後,
 再加上一句“但是你可以選擇做或者不做”,會有多出1倍的人答應你的請求。
 
 這是因為,人們不喜歡被剝奪選擇權。
 如果你對他們提出請求,他們會覺得你只給他們留下一個選項——幫你做事。
 而為了對抗這種被強迫的感覺,他們會變得更加“心胸狹窄(close-minded)”;
 相反,如果你主動指出對方有更多的選擇,
 會減少對方被你要求而產生的不悅,也會更平和地考慮你的提議(Carpenter, 2013)。
3. 在談論一件對方不喜歡的議題時,加快語速
 適當加快你的語速會讓對方更容易接受你的觀點。
 這可能是因為,較快的語速會逼迫對方迅速做出判斷,
 而沒有時間去思考應該如何反駁你(Smith & Shaffer, 1991)。
4. 對談論一件對方很熟悉的事情時,要動之以情
 如果你不願意下班後開車接伴侶回家,適當的做法並不是理性地幫伴侶分析:
 “坐地鐵回家會更快”、“繞遠路實在浪費時間”;
 而是疲憊地表示,你今天真的太累了,希望早點回家休息。
 相反,當你知道受眾對你傳遞的信息並不熟悉時(比如,你給上級介紹一種新的概念),
 要多從理性分析的角度去說服對方,
 因為你需要幫助對方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你提供的信息(Zimbardo & Leippe, 1991)。
5. 提供一個反方觀點,並駁倒它
6. 說對方的話
你需要了解你的受眾,了解他們熟悉的領域、他們的說話習慣等等。
 當你試圖說服Ta時,你需要多使用對方經常使用的語言、舉對方熟悉的例子
 舉個例子,如果你用計算機術語,來向法律人士解釋一個問題,
 法律人士很有可能無法理解你使用該術語的意圖,
 並且很難與你產生共鳴(Zimbardo & Leippe, 1991)。
§我個人覺得2,6是最佳的方法§


◎怎樣做一個不會被輕易說服的人?
1. 思考對方的動機
 你可以多思考一下:在你被對方說服之後,對方會獲得哪些和Ta自己相關的好處。
 當我們能認識到對方有利可圖時,我們會更加警惕,對說服的抵制也會增強。
2. 強調自己的反對
 如果你越是強調自己的立場,你就會更加堅定自己的立場。
 這是因為,如果一個人在某個立場上堅持得越久,
 Ta為了改變立場而付出的代價就會越大,因此人們往往傾向於和從前保持一致。
 所以,當你感到對方在試圖說服你時,你要堅定地說“不”,並不斷地重複自己的立場。
3. 在對方說話時不斷提出質疑
 這樣能擾亂對方思考和談話的節奏,
 同時也給你自己留出更多時間,讓你得以思考如何能更好地反駁對方。


◎References:
Carpenter, C. (2013). 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But You Are Free” compliance-gaining technique. Communication Studies, 64:1, 6-17.

Dean, J. (2013). 9 ways the mind resists persuasion and how to sustain or overcome them. PsyBlog.

Marzoli, D. & Tommasi, L. (2009). Side biases in humans (Homo sapiens): three ecological studies on hemispheric asymmetries. Naturwissenschaften, 96, p.1099.

O'Keefe, DJ (1999). How to handle opposing arguments in persuasive messages: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effects of one-sided and two-sided messages. Communication Yearbook, 22, 209-249.

Smith, S. & Shaffer, D. (1991). Celerity and cajolery: Rapid speech may promote or inhibit persuasion through its impact on message elabor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7:6, 663-669.

Zimbardo, P. & Leippe, M. (1991). 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 Change and Social Influence. New York, NY: McGraw-Hill Companies.



----------------
這一篇是經由「得到」獲知的,是分析相當傑出一篇文章,
Knowyourself也是我喜歡的公眾好之一。

至於我為什麼之前沒讀到...太多好文章可以讀了,呵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