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

閱讀-商業-IP可能是中國唯一比房價漲得更狠的產品(網路創作的現況)

 出處:IP可能是中國唯一比房價漲得更狠的產品,聽閱文吳文輝談這個年代的內容付費和IP開發 || 創世紀


摘要:
◎凱文·凱利說,注意力是最為稀缺的,但也是最被濫用的資源
其實,無論是內容付費還是IP開發,都任重道遠。


◎吳文輝說,他在很多年前一直相信內容付費應該成為互聯網主要商業模式之一。
以前的盈利方式主要是廣告和SP業務。內容付費趨勢的出現,
是建立在正版化、技術進步和精神消費需求提升的基礎上的。


◎中國網絡文學野蠻生長二十年,已經有了一定的厚度,
這個產業在世界上都是最好的,且擁有最龐大的用戶群。
在中國,每3個網民就有1個在看網絡小說。
用戶規模在2016年首次超過3億,
成為移動互聯網核心內容和國內最大的UGC(用戶產生內容)文化產品之一。


◎吳文輝說,怎樣讓IP版權真正變成IP本身,而不僅僅只是一個版權,
這是他目前思考的主要問題。他提出了“文學萬有引力”說,
即以文學為基礎,誕生影視、戲劇、動漫、音樂以及周邊商品,
進一步衍生出更多更豐富的藝術、人文和商業形態,這一切皆從文字開始。


很多公眾媒體認為網絡文學是一些小孩子的東西,很難受到主流的認可,
所以當時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做這方面的工作,做的多是品牌營銷、如何主流化的事情。


◎2016年閱文集團旗下作者月入10萬元的人數已超百人,同比增長3倍。
以旗下文學品牌雲起書院為例,月入過萬的作者達到35%。
最新的網絡作家富豪榜顯示,閱文旗下作者佔TOP15榜單的80%。
閱文在2016年發放近10億稿酬是IP商業化進程的重要里程碑,平均每天發放稿酬270萬元,
稿酬100萬以上的超過100人,更新50萬字作者平均年薪超過10萬元。
2016年網絡作家富豪榜上的榜首唐家三少,版稅1.1億元,
其中一半就是從閱文平台上獲得的,
他是在起點中文網成名的,現在他是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

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閱讀-科技-吳軍:7萬億美元大市場即將爆發,相當於70個谷歌

出處:吳軍:7萬億美元大市場即將爆發,相當於70個谷歌


摘要:
◎人和機器的邊界,越來越含糊了。過去我們用圖靈測試判斷。
如果在屏幕後面有一個人,有一台計算機,你問一個問題,
判斷不清楚是人給的答案,還是計算機給的答案,我們就認為人和計算機擁有同等的智能。
這也是今天人工智能實現的一個原則。計算機並不需要模仿人,只需要達到同樣的效果。
比如,只要下圍棋能贏就可以了,Alpha Go並不需要學棋譜。

§據說,我不是很確定,現在有聊天機器人也可以達到。


◎有沒有超人工智能呢?
至少在我們有限的生命裡,是不用擔心這件事的,有兩個原因:
第一,不管智能程序有多聰明,本質上解決的都是可計算的問題。
人類有很多問題是不可計算的。為什麼不可計算?我們叫它自由意志。
阿蘭·圖靈有兩位精神導師,一位是約翰·馮·諾依曼,一位是戴維·希爾伯特。
希爾伯特就提出來,世界上有沒有不能直接回答“是”或者“非”的問題?
當然是有的,比如說情感問題。


◎10年前有了大數據,使得計算機的進步非常快。
今天計算機能獲得如此高的智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數據。
缺少數據的時候,計算機再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有了數據,估計到2030年,計算機能在各方面達到人的水平,
也就是說,還剩13年的時間。
你覺得很主觀的事情,
比如說買什麼東西合適,你的判斷和計算機的判斷可能是完全一樣的。


◎2015-2016賽季,金州勇士隊在常規賽中取得73勝9負的成績,
打破了公牛隊在1995-1996賽季創下的紀錄。這個隊是怎麼得到總冠軍的?
你請一個里皮這樣的教練有一點用處,但更有用的是科技。
 2009年,金州勇士隊在NBA中倒數第二名,
一位風險投資人就把它買下來,覺得能夠把這個球隊訓練好。
金州勇士隊把大牌賣了,引進了庫里。
庫裡身高只有1.94米,在NBA球員裡是比較矮的,而且腿受過傷,但是他的投籃技術很好。
圍繞著庫裡的優勢,教練設計了新的打法。
工程師團隊在球場上設置了很多攝像機,用Sport VU跟踪記錄,用MOCAP制定具體打法。
六年下來,勇士隊從倒數第二名,做到了NBA總冠軍。
§原來這件事也跟IT有關,也類似于Alpha Go,統計數據,做出最佳決策並執行的方法。§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閱讀-學習-學習效率低,是因為你不夠功利

出處:學習效率低,是因為你不夠功利


摘要:
三種非主流讀書法
1.極其功利的少讀書
因為,只有能解決當下問題的、
學完拿來就能用的、難度適中的知識對認知升級才最有效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刷那些《管理者必讀的xx本書》的書單,對你意義不大。
這些認知資源的目的性弱、缺乏實踐環境、且難度不一。

2.極其功利的配置資源
學習可以分三類: 娛樂性、知識性、心智性。
如果把它們比作爬山——
娛樂性:下坡,越走越舒服;
知識性:平坡,能前進,但是略微費力;
心智性:爬坡,很累,但是會提升腦力和理解力。

很多人天天學習,學習力卻沒有什麼上升,很可能是心智類學習太少的緣故。
好比你讀一輩子報紙,但並不會增加你的學習力。

3.不要從第一頁開始讀書
旅行的時候,你不會從出站一刻起,順著道路一直觀光下去。
你一定會打開地圖,找到有觀光價值的地點,然後直奔目的地。
所以,更好的方法是:
先選書——看書評。
再看目錄——了解書的內容和框架。
最後再看具體章節——帶著問題直接切入要讀的章節。
選書的過程也許會耗費你大概15分鐘時間,但能避免你在一本無用的書上消耗幾個小時


◎人的大腦是一個認知吝嗇鬼,
我們本能地選擇最簡單、最不耗腦子的,或者重複性的方式來學習。
但是,只有那些先找到目標,然後調配好資源,
最後帶著問題進入學習的人才能跑贏90%的人,成為超級個體。


------------------------
這是一則課程的廣告詞,他對書的分類,有幾分道理。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閱讀-哲思-霧:方圓有度,行者無疆。痞氣十足,文采飛揚

出處:方圓有度,行者無疆。痞氣十足,文采飛揚


摘要:
◎馮侖說:成事之人,必是三流文人,一流痞子。

◎打小,爹媽老師教育我們:要做個助人為樂的好人。
但這個好人一做,麻煩就大了 ——好人必須一直是好人,
必須要任勞任怨,只要有一天疲勞突破你的底限,你立即淪為大家聲討的壞人。

你體貼朋友,朋友丟錢了打架了,劈腿了失戀了,
調戲老闆娘被老闆前女友揍了,都來找你傾訴。
你如一隻善良牌垃圾桶,裝滿了所有人的困擾,絞盡腦汁安慰朋友
 ——可是有一天,你送病重的母親去醫院,真的沒時間聽朋友嘮叨。
於是你之前的好一筆勾銷,從此被視為毫無同情心的冷血人。

你太在意朋友,兩肋插鍘刀心甘情願。朋友出遊,你替他們接送孩子,照料花草。
朋友缺錢,第一個想到的是你。搬不動的貨物,朋友眉頭也不皺就買下,
謝絕搬家公司,因為有你嘛
 ——可有一天,你著急送孩子去學校,一時沒顧上幫朋友把沙發搬到樓上,
朋友從此對人性失去信心,嘆息曰:人都是會變的,人心越來越陰沉,社會越來越冷漠。

……總之吧,你堅強,就只能受傷不能呻吟。
你大度,圍繞著你的玩笑就越來越狠,漸漸逼至你的底線。
夜深人靜時你絕望的仰天長嗥:都說好人有好報,可我遇到的只是人善被人騎。
——不想再做個窩囊的好人,只想好好的保護自己。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只因事大,所以節小。
——緩急有度,事急從權。
人們不會尊重那些圖有其表、一味趨奉的人。卻會在你含而不露的沉靜之前,驚而止步。


方圓有度,行者無疆。
——方是你不變的目標和使命。以其不變,以應萬變。
人生路遠,行者如舟,就如同浮萍隨風,飄蕩於這個世界。
目標與使命,是你行舟之錨,心中之主。沒有這些,人就會六神無主,
只能是被動的應和別人,低聲下氣的取悅別人。
但因為你失之以方,再怎麼努力討好,也不會換來別人的尊重。

——圓是技巧性的方法和手段。以其萬變,以應不變。
為自己人生負責,要做個長期的事業,
你不僅要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自己身上,還需要無計其數朋友的幫助。
幫助朋友,舉手之勞,但如果幫助成為一個無底洞,
與你的事業不兼容,那就要學會委婉的拒絕
——尊重那些尊重你的人,遠離那些遠離你的人,只有你自己,才能為你的人生負責。


要讓別人尊重你。勿求之他人的感激。
世人對你的態度,取決於你的價值。
沒價值的好人,縱然是掏心掏肺,也會被人家扔在地上,再拿腳輾兩下。
有價值的壞人,與對方握下手,對方都會感動到聲淚俱下,泣不成聲,
從此不洗那隻被握過的手。

——不要怨恨人心勢利,怪只怪我們自己,心中無主,脊梁無骨,
才會淪為沒有價值的好人,圖然付出,除了被蔑視,卻得不到合理的回應。
§要別人尊重,第一個自己有能力,第二個做人有原則,缺一不可§


◎從不說謊之人,總是遭遇謊言。從不欺騙之人,最易被人欺騙。
有些人善於把他的事兒,變成你的事兒,如果不解其義,就會泥陷其中
—越是渴望群體接納,就越是陷入到孤立的泥沙。
他們的付出隨著自身不斷的貶值,終致一片荒蕪。
事業者同樣也在付出,也喜歡為別人做事,
但他們每做一點,構築於自身的價值之塔,結出晶瑩如雪的事業蓮花


心隨精英,口隨大眾,文采飛揚,痞氣十足。
找到與你而言最有意義的事兒,相信這件事兒能讓世界變得更好,
並在做事的進程中,獲得心靈快樂與整個世界的豐厚回饋。
唯此,才能夠行者無疆,走出比你預期更遠的距離。

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閱讀-哲思-霧:這幾句話,把財富和人性說透了

出處:這幾句話,把財富和人性說透了


摘要: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正確說,作者想要說馬太效應。§


◎曹雪芹的《紅樓夢》:到底意難平!
人性如此,不注重自己已有的,只關注自己失去的。
美國經濟學者丹 · 艾瑞裡曾有個實驗,同樣一件東西,
在自己手中賣出時,價格會高出願意買入價的 15倍。
正是這種自然天性,讓許多人陷入到交易焦慮症中,
總感覺自己這輩子吃了大虧——現在你知道了,交易讓每個人獲利,
你並沒有吃虧,只是只想得,不想失,心不憤,所以意難平。
§人的損失厭惡§


◎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尊重別人,讓別人感覺他很重要。


◎馬基雅維利:別人對我們的尊重,來自於對我們地位的尊重,而非對我們人的尊重。
§這句話,小時候就常聽到§


◎台灣作家劉墉:人心是有殘缺的,但卻不接受絲毫瑕疵。
劉墉有件古董:黃瓷蓋碗。他想賣掉,可是因為碗蓋略有瑕疵,
來看貨的紛紛搖頭,即或有人出價,價錢也是低到了劉墉想要動手打人的地步。
最後沒辦法,劉墉去找一個成名古董商。
古董商看了貨,微微一笑,順手把碗蓋扔到門外,這讓劉墉大吃一驚,心疼不已
 ——而後,古董商再把沒蓋的碗擺出來賣,這時候來看貨之人,盡出高價。
最後賣出的價錢,超過劉墉心理預期的幾倍。

劉墉極沮喪,但終於明白了,這就是人性:人性自身殘缺,卻只接受完美。
寧肯被騙,也不要有缺陷的現實。


◎巴爾塔沙 · 葛拉西安的《智慧書》:
免費提供的事物必然是詭計。如果朋友給你利益卻不要求付費,
事後他會要求比你想付給他的更加昂貴的東西。
這就是討價還價隱藏的問題,包括物質和心理兩方面。
因此,你要學會付費,而且要付以高價。


◎古希臘智者德謨克利特:要謹慎而堅定。

父親教育兒子:孩子,要記住,成功需要誠實和智慧。
兒子: ……什麼叫誠實?
父親:誠實就是信守諾言。
兒子: ……那什麼又叫智慧?
父親:智慧就是不要許諾!

謹慎而又堅守,不輕易許諾才能贏得信守諾言之名。
做到這一點並不難,只要改變你的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就可以了。


◎溫斯頓 · 邱吉爾:成功就是不斷失敗,而不喪失熱情。


-----------------
我喜歡劉墉的故事,以及後面的笑話。

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

專欄-學習-聽本書:《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未)

參考之前:得到-心理-怎樣把“三分鐘熱度”變成習慣

本書和作者
本書在日本亞馬遜網站上一直是讀者五星好評的圖書。
它從研究人的“行動科學”入手,系統地介紹了培養習慣的階段性特徵和應對方法,
告訴你行動堅持不去的真相,並幫助你用正確的方法把堅持變成一種習慣,
從而讓任何習慣就都能夠堅持下去!

作者是日本人,古川武士。
現為日本習慣培養顧問公司董事長,有多年培訓指導企業經營者和職場人士的經驗。


本書核心內容
獨特觀點:把“堅持”這件事本身也變成一種習慣,任何習慣就都能培養。
第一、堅持不下去的真相
第二、習慣堅持的三種類型和三個階段;
第三、堅持下去的其他技巧


第一、堅持不下去的真相
1.習慣引力
所謂習慣引力,是指身體保持在固定的狀態會感受比較舒適,
發生變化則被視為是一種威脅。
每個人都受習慣引力的影響,讓身體天然有“對抗新變化、維持現狀的傾向”的傾向。

2.習慣引力的兩個功能
抵抗新變化:若要將某項行動轉化為習慣的話,必須克服習慣引力;
維持現狀:一旦突破前一個階段的習慣引力的阻礙,
養成習慣後,大腦就會把這種行為認為是日常功能,就會拼命地維持這種行為。


第二、習慣堅持的三個種類型和三個階段
1.習慣的三種類型
行為習慣:指動動手就可以做到的習慣,比如寫日記、整理家務等。
     一般一個月左右就能養成。
身體習慣:是指要讓整個身體發生變化的習慣,比如減肥、早睡早起等。
     可能需要三個月左右的時間。
思考習慣:指像創意思維、批判性思考能力等習慣。
     這種習慣養成需要更長時間,可能半年,甚至一年兩年才能培養起來。

舉例:“21天培養習慣”這個方法為什麼有的人適用?有的人不適用?

2.培養習慣的第一個階段,反抗期(一般1-7天)
 症狀:身體抗拒改變,只有三分鐘熱度
 反抗期最容易失敗,是因為“習慣引力”在作祟,你想改變可是你的身體在抗拒。
 
 對策一:以“嬰兒學步”開始
     “嬰兒學步”是指像小寶寶學走路那樣,從小目標做起。
 讓要改變的行為對身體的影響盡量減小。
 跟之前節目《微習慣》中介紹的方法是一樣的,
 不過本書給了我們全新的啟發,微小的習慣培養,更重要的是用在身體反抗期。
 比如5分鐘整理,閱讀15分鐘;讀兩頁書,寫一頁日記等微小習慣做起。

 對策二:簡單記錄
 就是把培養習慣的過程刻意地記錄下來。
 記錄其實是調動理性的力量,去消除“隨意”的感覺,客觀的掌握事實,
 讓自己和身體的習慣引力更有效的做鬥爭。
 比如記錄每天讀了多少書,減肥期間每天吃了多少食物等等。

3.培養習慣的第二個階段,不穩定期(一般8-21天)
 度過身體反抗期之後,身體慢慢就接受了這個新習慣,
 接下來就要提高習慣培養的強度,而這時習慣引力又開始阻礙我們,
 從而進入第二個階段。
 症狀:因各種突發事件導致失敗,半途而廢。
 
 要度過不穩定期,就要增強身體養成習慣的穩定性,建立能夠持續的機制。
 對策一:讓行為模式化
    就是把想要培養的習慣盡可能弄成固定的模式,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行為。
    比如讀書習慣,固定在每天晚上8點。
 
 對策二:設置例外規則
    先假設可能發生的例外狀況,也就能提前考慮好應對措施,讓計劃保持彈性。
    比如加班晚了,在路上聽一段《每天聽本書》來代替每天8點的讀書計劃。

 對策三:引入獎懲機制
 進一步從外部的環節來強化前兩個對策,
 “行為模式”和“設定例外規則”,加強對身體不穩定期的支撐作用。
 比如實現了連續七天的讀書目標,給自己買個禮物獎勵自己,
 如果沒達到就罰自己做30個俯臥撑。


4.培養習慣的第三個階段,倦怠期(一般22-30天)
 症狀:提不起勁,感到厭煩而前功盡棄。
 克服倦怠期,需要“玩點新花樣”,通過兩種方式進行變化

 對策一:添加新變化
 一件事情重複做,做久了肯定很厭煩,人都有喜新厭舊的毛病。
 所以要主動給自己添加變化。
 案例:日本著名相撲選手貴乃花,成功減肥的方法。

 對策二:計劃新習慣
 在倦怠期,計劃下一項習慣就是為了建立習慣的連貫性,
 就像通關打遊戲一樣,提出一個新目標和新願景,有助於你把這個習慣堅持下去的。


第三、堅持下去的其他技巧
1.每次只培養一個習慣
 不要同時培養多個習慣,比如運動或者控制飲食選其一,這樣成功概率會提高。
2.習慣的行動規則是越簡單越好
 把一個複雜的習慣拆成一些簡單的習慣來培養,行動越簡單才越好堅持。
3.不要太在意結果
 注重習慣培養各個階段的節奏。


*****
本書金句
1.習慣就是把重複的行動化為無意識的行動。

2.一旦大腦認定某種行為跟往常一樣,就會拼命地維持這種行為,這也是習慣引力的功能。

3.培養習慣的過程需要縝密地設計,如果隨隨便便開始行動,
 極有可能會因為“習慣引力”的作用而遭到挫敗。

4.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失敗率高的人,通常在一開始就失敗了。

5.“0與1”的差別遠遠大於“100與1”的差別。

6.一旦建立了固定的行動節奏,身體就能適應“不做不行”的狀態。

7.人是被習慣所塑造的,優異的結果來自於良好的習慣,而非一時的行動。

撰稿/講述:成甲
腦圖:摩西



----------------
作者說:
「建立新習慣,堅持不下去不是你的錯,而是你沒找到"堅持"的方法。
 而"培養習慣"不只是養成一個個(不同)習慣,
 如果我們能把「堅持下去」本身(通用法則)變成一種習慣,那任何習慣都能形成。」
這即是作者獨特的觀點。

本書的三個重點:
新習慣堅持不下去的真相?答:習慣引力。
習慣類型有三種類型、三種階段。
讓習慣堅持下去,有其他有用的技巧。
簡單說:習慣引力、三種習慣(行為、身體、思考),三個階段(該做什麼)

習慣引力是新習慣的阻礙,但是未來會成為新習慣的護城河。

三種習慣中的行為與身體,都是關於外在行動,身體習慣與健康直接相關。
所以,作息、運動、飲食都屬於"身體",其他的才歸類為"行為"。
但我會把這兩者合併成一。

作者說的三個時期,
令我有收穫的是,第二階段的「設置例外規則」,我很少考慮到這一點。
而我認為人們多數都是被第三階段,「對策一」所要應付的"沒新鮮感"所擊潰。
因此,要經常變化。

2017年3月9日 星期四

❤閱讀-讀書-如何真正消化一本書?

出處:如何真正消化一本書?


摘要:
書大抵上分為兩種:虛構類(Fiction),非虛構類(Non-Fiction)。
讀非虛構類的書籍,是為了獲取新知識,並應用到生活中,讓自己獲得進步;
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喜歡看非虛構類的書籍,從中獲得的愉悅,感覺更大,
因為那種愉悅通常有更為堅實的支撐—— 進步。
而虛構類的書籍,在大學畢業之後已經很少讀了,
可能是因為我自己在那裡很難體會到太多的樂趣,
更可能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已經徹底把獲取那種愉悅的途徑轉移到了影視作品上。


◎我從來不強調自己的閱讀速度——甚至,我堅持認為“閱讀速度”是個偽概念,
在我眼裡,只有“理解速度”,理解速度快,才能有效提高閱讀量。


閱讀,是為了理解,而理解這事兒,慢,即是快;快,便是無。


◎大多數情況下,我的閱讀並沒有功利性。完整性閱讀,是沒辦法有功利性的,
因為其實完全沒辦法知道所讀、所學的東西究竟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發揮它的核能量。
...
另外一種閱讀,我稱之為檢索性閱讀。這種閱讀本身就是功利性的,
比如為了支持某個論點去搜索更為精彩、更為經典的事例;


◎在信息氾濫的時代裡(注意,不是知識氾濫),有個小技巧特別管用:
標題黨的文章直接不看了——說實話,即便錯過什麼了,也沒什麼可惜。
這個小技巧真的不知道幫我節約了多少時間,提高了多少生活質量。


◎我從來都懶得接受“碎片化xx”之類的概念,
比如,碎片化閱讀,碎片化思考,碎片化時間什麼的,
誰愛碎誰自己碎去,我才不想要一個碎片化的生活呢。

信息這東西,必須系統才有價值。
碎片化的信息也許有用,但就算完全忽略,也不至於致命。
捨了就捨了,沒啥。這種勇氣其實不少人都有,巴菲特就是其中之一。
害怕錯過什麼,是一種情緒,來自於空虛的情緒:
因為什麼都沒有,所以就渴望有一點什麼,所以就特別害怕錯過任何機會。
充實的人,是不怕錯過什麼的,因為已經充實,錯過點什麼,真的無所謂,
機會有的是,錯過一大把又如何,
反正因為充實而能夠相信自己確實有實力終歸抓到至少一個適合自己的機會。

所以,一定要讀書,而不是把本來只不過是獲得知識的輔助手段而已的
雜誌、文摘、新聞等等當做唯一主要手段。
買好書,讀好書,讀懂好書,然後用知識改變自己的生活。

§我偏向於碎片化學習,然後系統化整理成自己的東西。
想法是接近這一篇:得到-讀書-知識也能讓人變蠢
因此非我所獨創。
在這時代,時間大都是瑣碎的,大塊時間閱讀可遇而不可求。
不然就把一大系統知識,切得數個碎片,散在瑣碎時間閱讀、學習,也是種方法。
人是一定有自己獨特的知識系統,將所學的一切分門別類又相互關聯。§



step 1 :
應該先看看目錄,再看看附錄,仔細讀讀前言,也不妨在網上先掃掃書評……
要先大致對這本書有個了解,然後再開始行動比較好。
Step 2 :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組織方式,但大體上都是差不多的。總是要分章節。
每一章其實都是在著重講解一個概念,它的應用,它的方法論。
而陸續的章節,通常是必須理解上一個概念之後才能進一步理解的概念,
及其應用與方法論。
在讀的過程中,不斷整理這些概念與方法論之間的關係,其實是“消化”的必要過程。
step 3:
在閱讀的過程中,要不斷向後總結,向前預期——這是最基本的理解技巧。
....
向前預期,常常相當於為“跳讀、略讀”提供一個安全機制。
讀著讀著,發現作者提出了一個自己已經深入了解過的論點,
再往下掃一眼,發現論據也是自己之前了解的,那這一部分就可以安全地跳過了。
又由於一直保持著一個預期,再往下讀的時候,發現“嗯?怎麼回事兒?
跟我想的不一樣呢?”那就要折回去認真找原因……
反之,要是一樣,說明自己的跨越是正確的麼

§我沒想過向前預期這一件事,這篇文章最有收穫的這個§



◎我有一個奇怪的本領:就是,把一本書拿過來,我即便讀不懂,我也能讀得完。
讀不懂怎麼辦?沒關係,只有一個辦法靠譜:硬著頭皮讀完,然後反复讀很多遍。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本領,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重要的知識,
從來都是通過反復學習才能獲得的。一下就能學會得東西,通常上價值不大。


一定要用起來。
...讀了不用,學它幹嘛?這與我讀書的原則也是相通的:不用認真讀的書,讀它幹嘛?
這與我對生活的態度也是一樣的,既然活著,就要活好,活得精彩。
§既然決定要讀,就好好讀(自覺得有興趣的地方)§


◎教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教”可以有很多種形式,比如,“分享”,就是“教”的一種形式。
在飯桌上都可以進行:分享,不僅需要能力支撐,也是培養能力的最重要手段。...
知識分享,沒有成本,只有收益—— 雙方都有的收益。


與喜歡學習的人泡在一起 ——這一點真的特別重要。
潛移默化的力量是非常大的,與喜歡學習的人在一起,正面的影響力很大;
與不喜歡學習的人在一起,負面的影響力不僅很大也很可怕。

尋找那些終生學習的人,把他們當作朋友,把他們當作榜樣。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閱讀-藝術-相聲界的糟粕:師傅有絕對的權力

文章出處:相聲界的糟粕:師傅有絕對的權力


我蠻認同作者所說,這種奇怪的"職場的師生倫理",是一種糟粕。需要被革除。
偏重師承,而少看努力,將盤剝勤奮者得到所付出,應得的回報。
也會抑制年輕人的創新發展(只能採用老師風格的台詞)。

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

閱讀-醫健-你!不!要!这!样!吃!晚!餐!

出處:你!不!要!这!样!吃!晚!餐!


摘要
◎晚餐決定你的體重和壽命!美國一位健康專家說:
晚餐的作用,四分之一是維持生命,四分之三是維持醫生的收入。
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很多疾病發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來自晚上不良的飲食習慣
晚餐吃錯了,以下很多疾病就會找上身來。


§直接講結論,不解釋原因了§
① 晚餐吃少,定量為好,不暴飲暴食。
② 晚餐時間在7點之前最有益健康。
③ 晚餐多吃素食,少吃葷食。
④ 少吃高脂、高熱、高鈣、易脹氣食物。


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閱讀-外史-靖國神社的展覽廳

出處:畢靜翰 3月1日 15:01 · 靖國神社


這篇文章對我的亮點是這一段話:
「對於為什麼這個地方(靖國神社)可以惹那麼多人那麼生氣覺得有點難以置信。
 但後來進去神社旁邊的博物館的時候,大概就懂了。

 那個博物館真的設計得很好,你從第一個展示廳走到最後一個展示廳,
 邊走邊跟著日本軍人的歷史和故事,而且也有超多珍貴的歷史文物。
 當然,走到二戰那邊事情就變得有點怪怪的,
 珍珠港是美國逼日本做的事情,
 在中國的戰爭也是蔣介石的錯,南京大屠殺不存在,
 然後美國用核子彈炸日本實在是莫名其妙!

作者又說美國人記錄的歷史:
「雖然覺得這些(靖國神社)說法基本上算是脫離歷史,
 但我也覺得看這樣的展覽也可以讓人想一想自己的國家有沒有類似的盲點
 譬如說,美國應該有蠻多的,二戰的美軍也做了很多不太好的事情,
 但我們的歷史課本裡只會寫日本人德國人怎麼樣,也不會寫自己怎麼樣。
 
 美國的課本也只會說,蔣介石是個腐敗的人物,浪費了很多美國給他的錢,
 但也不會提到南京政府那個時候違反人權的很多事情,
 倒會提到俄羅斯的軍隊有多暴力
 (雖然國民黨的軍隊跟俄羅斯的軍隊似乎沒有誰比較好)。

 反正,偶爾參考一下不是自己的立場的東西也很好,
 因為沒有任何立場是100%對或100%錯,
 如果你本人的立場是完美的也完全沒有任何瑕疵,
 那我想問你,『耶穌,你為什麼有時間趴我的臉書?』」

這是全世界國家的"特點",或者稱"盲點"吧。要國家有永遠的政治正確。
哪個國家都這樣,不惜扭曲歷史真相。
歷史就是一堆史料,加上一群人預設立場的解讀,還帶選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