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閱讀-哲思-從根本上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文章出處:從根本上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摘要:
當今日本人,似乎不明白貧乏的意義。
擁有健康、自由,多少也都有些錢,有能力出國卻哪裡也不去,
視野愈來愈狹窄,失去判斷事物的能力。
本人及父母都不願意冒險,也不讓人去冒險。 
說起來,在一味歌頌安心、安全的世界上,生活全體都受到無微不至的保護。
儘管生活水準不斷提升,卻仍有過多的不平與不滿,也或許是受到媒體煽動,
但除了說這是「井底之蛙不知海之廣」的島國特性,也沒什麼好說的了。
我心中的貧困條件只有一項,那就是「今晚沒東西吃」
雖很難填飽肚子,若還可到某地找到東西吃的話,就不能叫做貧困。
在非洲,「沒東西吃」真的就是到哪裡都沒得吃,
解決之道只有空著肚子喝水睡覺、去偷、去當乞丐,只有這三種方法。

§以為看到現在的樣子,就是世界原本的樣子。
一切依賴別人幫你準備好,視野狹隘,見識貧乏,
生存條件被框限,離開目前的物質條件,沒有任何基本求生的常識。§


◎我認識一個年輕女孩子,很有跳舞天份,但有一些地方令人很困擾。
每次家人外出,她獨自在家的時候,就把家裡的鎖都鎖上,爸媽回來了也不開門。
有一次她母親帶家庭教師回家,想介紹給她,她卻無論如何也不肯開門。
問她為什麼,她只說「因為我不喜歡」。
 從某個角度看來,或許可說她自我意識很強,但其實她根本完全欠缺現實感
我們活在世上,有時刮起風、有時灰塵吹進來、有時熱、有時冷、
有時東西散了一地、有時遇到不速之客、偶爾家裡出現老鼠到處亂跑的情況,
總之這都是存在於現實空間當中的東西。

若是為了抗拒這樣的現實進入生活當中,
死守著完全憑自己意志製造出來的人為空間,結果將漸漸喪失現實感。
換言之,變成生活在一種完全隔音、當然也完全設置空調,有如錄音室一般的死亡空間。
如果有愈來愈多人只喜歡這種生存方式,總有一天哲學也將從這個世界上消失無蹤。


§「欠缺現實感」,就是幻想世界這一切都是為我所設,我能主宰
 然而,人眼所及的一切的美好便利、多選項的生活,非是與生俱來的,
 乃因拜科技發展、良好制度、別人的善意付出所維繫,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人生不順遂也屬正常,總由不得你。

 這讓人有種「不知天高地厚」和「吃米不知米價」的感覺。§


原本哲學就是相當貼近生活的東西。所謂生活就是現實感本身,
所以生活中若是一味沈溺於電視、電腦、手機,現實感就會蕩然無存。
登山的價值,只有千辛萬苦,親自登上山頂,才能夠理解。
同理,尼采的思想也不是讀了時下流行的《超譯》版本就能夠了解。
知識與體驗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只有經由親身體驗獲得知識之後,思想才會產生生命。欠缺其一,都沒有用。


§生命經歷的一切,不能靠電視... 等媒體(包含書)來替代,如此會失真的。
哲學不是教你思考什麼,而是教你如何思考,去真實多角度地體會人生,
並且,也要確實去多聽、多看、多接觸世間林林總總人事物。
我喜歡康德說的:「我不是教你哲學,而是教你哲學思考。」,我意思近似此。§



-------------
讀書比看電視好的地方有:
1. 主動思考
 文字沒有影像,得由主動思考來理解,
 同時,閱讀速度可控制,能充分領會,重複檢視也簡單。
2. 保留想像
 書通常文字,有很大的想像空間,像是語境的優美又是另一層次,
 人物樣貌、性格等等都是無法被取代的。
3. 系統整理,易於回顧
 文字可以幫助思考,將重點清晰條列,一目了然,
 統整起來很方便,後來遺忘要查詢(複習)很容易。
4. 言簡意賅
 書絕對語言的濃縮。看文字的速度是遠遠大於聽文字。
 講老半天可能只獲曉一兩個重點,而同樣單位時間能閱知更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