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9日 星期六

專欄-學習-來信187封:成功並不難,在於少犯錯誤

出處:羅胖精選丨成功並不難,在於少犯錯誤


摘要:
◎世界上有兩種比賽,一種是比絕對成績,比如你自己跑長跑。
今天3000米的成績是15分鐘,一年後進步到14分鐘,這種比賽是靠硬拼成績。
不過大部分人如果想跑進10分鐘,就不大容易了,這時很多人會很鬱悶。
還有一種比賽是比相對成績,只要比對手強就好,
而這種比賽獲勝的關鍵在於比對方少出錯,
萬一要是出錯了,最好早點出,這樣還有改正的機會。這種比賽總的來講比的是防守。

凡是NBA的球迷都知道這麼一句話,
“得分靠進攻,但是贏得比賽靠防守”,很多對抗型的體育項目都是如此。
我在大學時打羽毛球,在整個清華是前三名的水平。
羽毛球進攻固然好看,但是靠一次劈殺把對方抽死的可能性極小,
最後其實大家都在拼消耗,每一個球的回合特別多,
誰出現失誤了,就要輸掉當前的球,誰體力不支了,就要輸掉比賽。

剛開始打羽毛球的人都喜歡進攻,
因為那樣過癮,有經驗的人,都喜歡調動對手,讓對手失誤。
從進攻到防守,體現了一個人對這項運動的理解。
類似地,在足球中,看意大利隊比賽有點枯燥乏味,
因為它大部分時間在防守,但是它的成績並不差。
相反,南美洲的足球注重進攻,看起來很漂亮,但是常常漏洞百出。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想的只是如何贏一個球,而不是整場比賽。
人生是一個持續時間特別長的比賽,
我們大部分時間並不需要關注“贏”這件事,而只要不輸就可以了。
比賽進行到半場的時候,很多對手就棄權了,
或者失去了比賽資格,最後剩下來的就是贏家。


如果我們以這個心態看待北京的房價,大家的策略就完全不同了。
大家不需要再盯著自己的工資單,
而是確保自己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裡,貢獻和收入成為前1/4的人。
北京和上海的房價再貴,也需要讓它的貢獻者住得起,
否則沒有人貢獻,這個城市就會衰落,房價就會下跌。
房價之所以撐得住,是因為有很多貢獻者。
因此,大家唯一要做的是,確保自己的貢獻在前1/4。

在北京或者上海成為前1/4的人難不難,
其實並不難,因為大部分人不僅缺乏長跑的耐力和耐心,
而且跑步姿勢非常難看,跑得非常累,
這樣他們會自動退出比賽,給那些有耐心的輕鬆運動者騰出位子。
§1. 在社會上,比的是「相對成績」。
2. 大部分時間並不需要關注“贏”這件事,而只要不輸就可以了。
3. 大家唯一要做的是,確保自己的貢獻在前1/4。§



◎每個進入大學的人都會對自己的未來有所憧憬,
但是到大學畢業時,實現自己憧憬的人恐怕連一半都到不了。
如果再過5年,讓他們回想一下大學的生活,
他們會發現自己的問題,會發現自己犯了很多錯誤。
很多人在面試不通過時,才想到在學校裡應該練習一下表達能力。
到了單位裡發現很多簡單的任務無法完成時,
才想到過去似乎不應該為了考試成績而忽視實驗和實習的訓練。
在不小心得罪了同事後,才體會到應該在交往時考慮對方的感受。
不過,年輕人總還是有改正的機會。

接下來生活的壓力來了。因為太窮,所以就會整天為生存而奔忙和勞碌,
每天所想到的就是簡單的生存長此以往,便沒有了時間去想任何其他的事情。
當人們偶爾抬起頭看到周圍有人從身邊超越過去,並不知道那些人是如何完成的,
而自己只能使用非常吃力的姿勢拼命跑,可能力量用了不少,但是跑得併不快。
再過一段時間,可能自己實在跑不動了,只好寄希望於下一代,
這批人實際上就是我講的那些退出比賽的人,
當然他們通常會將自己的壓力也全部壓到了下一代身上。

§知道發生問題卻解決不了想想算了,只要簡單生存就好,
長此以往,便沒有了時間去想任何其他的事情。§


◎這些“大部分的人”犯了什麼錯誤呢?簡單地講有四個。
1. 兩個靜態的觀點看待未來(X)
 §(1)自己能力不能成長(X)
  (2)所學的知識夠用一輩子(X)§
2. 積攢資源,而不利用資源(X)
 我在之前講“金錢觀”的信中(第154和第155封信)說,
 攢錢是成為不了富翁的,只有賺錢才能成為富翁,這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道理。
 這並不是說攢錢是錯誤的,
 關鍵的問題是錢作為一種資源,只有使用,才能帶來更多的錢。
 其實不僅錢是如此,任何資源都是如此。
 很多人考慮著學習,常常去充電,
 但是充了電幹什麼用,卻沒有仔細想,更沒有付諸行動去使用。
 這就如同一些女生,買了些很貴的衣服和首飾,卻天天放在衣櫥裡捨不得用一樣。
 一些人和我講,想再讀一個碩士,甚至出國讀一個碩士。
 我問他們目的是什麼,他們說還沒有想清楚。
 我說沒有想清楚的話,讀完了又怎樣,
 最多算是買了些沒有用的東西攢在家裡,而讀那些該被淘汰的、沒用的專業更是如此。  (當然,如果為了提高自己的素養,倒不算是浪費。)
 §最可怕的資源浪費是時間,把無所事事當作是省下時間,或空閒沒好好利用。§
3. 太在意一時的得失(X)
 我發現很多人辭職換工作,並非因為新的工作更好,
 僅僅是因為在原單位沒有被提拔受了點委屈而已。
 這就如同打羽毛球比賽時,輸了一個球就放棄掉一場球,要求重新開始一樣。
 要知道,一盤比賽有21分呢,輸掉一兩分並不會對最後的結果產生太大的影響。
 人在一個單位裡,會有周圍的同事在某段時間做得比自己好,提拔得快,
 但是請大家相信,
 絕大部分人都不能永遠保持一個緊張狀態,
 大部分人會在比賽中出現失誤,這就給心平氣和,少犯錯誤的人以趕上去的機會。
 §別追求過分完美(一個失誤都不能永),會產生逆反作用。
 再者,對於不會的東西而做失敗,那叫嘗試失敗,不叫失誤§
4. 每次都是從頭開始(X)
 雖然馬拉松可以分解成400多個100米的比賽,但是每一個100米並不是獨立的,
 因此,跑當前這個100米的策略不是讓它的成績最好,而是為了讓全程的成績最好。
 每個人財富的增加,
 應該是隨著經驗的積累指數增加的,如果做不到指數,也要做到平方關係。
 但是很多人只能做到線性增加,因為他前面的工作對後面沒有幫助,每次都是從頭開始。
 一味盯著當下的利益,就會讓人在思想上變得極其吝嗇,
 這會讓人獲得貧窮的思想,也就永遠沒有發財的機會。
 我不止一次地批評那些“搶月餅”的人(詳見第19封信丨有小聰明沒有智慧的人),
 不在於他們這件事情本身的對和錯,而在於鼠目寸光。
 §換個角度想,要培養的能力,要那種可以靠時間累積的,
 比如表達能力、寫作、專業等等。
 而所謂不能累積的,如機械性動作,一個月經驗跟一年經驗差不多§

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

閱讀-醫健-常有靜電反應,代表身體不好?

出處:常有靜電反應,代表身體不好?


摘要:
◎冬天乾冷時,當身體碰觸鍵盤、鍋子等物品,是不是容易有觸電的感覺?
 如果有,就要先檢視自己是不是過度勞累,
 當身體過度勞累,長期缺氧體內正電荷過多,稍微碰觸金屬,
 正電荷被吸走而出現電流,就會產生被電到的靜電反應。
這時可先到戶外用手摸一下地面,再回來碰觸同一件物品時,
 因為多餘的正電荷已經排到地面了,所以不會再有靜電反應。
 如果身體常有靜電反應,一定要盡快檢視是不是已經嚴重缺氧。
◎長期缺氧的病人容易有牙垢,靜電吸附效應使灰塵汙垢容易沾附於牙齒、牙齦上。

◎過多正電荷,讓本質是蛋白質的紅血球黏附在一起,
 大幅降低運送氧氣的能力,我們稱這樣的現象為「靜電吸附效應」。

◎從酸性體質病人的手指頭扎一滴血,到顯微鏡下做檢測,往往看到紅血球沾黏在一起。

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閱讀-醫健-心臟病真的是膽固醇害的嗎?

出處:心臟病真的是膽固醇害的嗎?
這一篇文章,至少看過三遍了。這次才作摘錄。


摘要:
◎開場白:
紀錄片《膽固醇騙很大》指出,
曾經有許多證據顯示心血管疾病與膽固醇關聯薄弱、真凶另有他者,
但財團為了巨大商業利益,驅趕發現問題的研究員、砍他們經費,
極力鞏固「攝取膽固醇=心血管疾病」的標籤,至今仍左右你我生活……


◎1955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心臟病發,引發美國一陣恐慌,
沒有人知道好好的總統為何突然倒下來了,全美國的醫師都在找心臟病發的原因,
艾森豪的主治醫師安瑟爾‧基斯斷定,「是總統的飲食,影響到了健康。」

基斯醫師開始著手一系列研究,討論心血管疾病與脂肪和膽固醇值的關聯,
最終研究結果指出,嚴重心血管疾病是高油脂、高膽固醇飲食造成的,
從此膽固醇開始被大眾認為是「健康殺手」,社會整體氛圍恨不得除掉他,
就連雞蛋也被列為地雷食品,人們最常關心的健康話題就是「今天能吃幾顆蛋」。

但當年基斯的研究其實漏洞百出,醫師多米尼克‧杜龐涅便指出:
「明明法國和芬蘭兩個攝取油量差不多,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缺差七級。」
杜龐涅表示,明明法國人膽固醇攝取量高於世界平均,心肌梗塞發生率卻是世界倒數,
光這點就說不過去,「基斯做的是一種不實科學,他去製造事實來確認自己的假設。」
§可見得,一開始就知道有問題!§


◎「膽固醇本來就是人類生活所需,且沒有好壞之分!
心臟醫學專家米榭.羅熱里爾博士強調,膽固醇是維持內臟機能所需。
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是身體內的膽固醇,
兩者都有其重要性——
LDL是送營養進去,HDL則將廢物排出,
結果HDL被視為「好的膽固醇」、LDL卻被視為壞的、大家巴不得他消失,
「真是可笑的理論!」羅熱里爾說。


糖商的陰謀:數據真相來打臉,醫師卻被大砍研究經費、
慘遭冷凍權威曼博士也同樣被秘書告知「如果反對基斯博士理論,研究經費將被刪除」,
之後這件事也真的發生了。
他們是想轉移『糖』的焦點到『膽固醇』!
公共衛生研究員克莉絲汀.柯恩斯說,根據他的資料顯示,
1960年代糖產業開始投入大量資金研究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
因為當時有越來越多證據指出,真正影響的關鍵不是膽固醇,而是糖。
「他們當時推行2-2-6計畫,去找出所有糖對心血管疾病不好的報告,
 鉅細靡遺去找出漏洞,再一一反駁。」

不只如此,糖商還不斷妖魔化、污名化膽固醇。
1977年,美國衛生研究院進行脂類臨床研究計畫LRC,
針對 3800名超高膽固醇進行臨床試驗,
結論得出低膽固醇飲食搭配藥物治療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

§應該有"低膽固醇者,來做對照組吧?§


◎紀錄片《膽固醇騙很大》不只揭露糖商策劃的騙局,同時也道出藥商的陰謀
據資料統計,一種抑制「壞的膽固醇(LDL)」的藥他汀,
全球大約有2億人食用,所創造的商業產值,不可小覷。

目前在服用他汀的患者,真的都需要這種藥嗎?
心臟科醫師麥卡爾.拉巴伍斯指出,自從2001年制定「膽固醇指南指導原則」後,
被建議服用他汀的病患爆增為過往3倍,
從1300萬變成3600萬,但這些人大部份都沒心臟病
拉巴伍斯也調查當初制定該指南的14人小組,發現其中有9人都與藥廠有財務關係

本來沒病的人,吃了他汀反而出問題。
醫學教授貝雅翠絲.哥隆研究171名他汀服用者以後發現,
有患者服藥後阿茲海默症症狀進展快速,「會不認得人,無法閱讀,
然而就在他停藥後,一切竟然恢復正常,一天可以讀3份報紙!
其他還有肌肉無力、糖尿病等問題,只是這些副作用與老化症狀相近,不易被察覺。


引發心血管疾病的真凶到底是誰?
羅熱里爾透過血管內攝影機鏡頭發現,真正影響因素或許是「血管的鈣化作用」,
而引起鈣化作用的原因,可能包括糖尿病、腎功能、自然情況膽固醇變低等。


§到這裡,得到的結論,心血管疾病,
可能原因是「造成血管的鈣化作用的物質」、糖。
而主導冤枉"膽固醇"的,是糖商跟藥商。§

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

❤ 閱讀-心理-這種家庭出生的孩子沒法談戀愛

文章出處:2017-06-29 這種家庭出生的孩子沒法談戀愛

摘要:
◎宋丹丹和巴圖一起參加了一檔綜藝節目,
本應該是難得的母子歡聚時光,但宋丹丹卻在節目中不停地吐槽兒子巴圖。
...
其實,宋丹丹就是典型的一部分中國家長,他們幾乎不會給予孩子讚揚和肯定。
取笑、挖苦、打擊,是教育子女的慣用手段。

這種教育方法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打擊式教育”。

常見的話術如下:
“你看誰誰誰多懂事啊!你呢,有人家十分之一我就燒香了!”
“就你還想幹XX,算了吧。我看你就是三分鐘熱度。”
“這麼簡單的事情,你都做不好,你還有什麼用,簡直比豬還蠢。”
……
這聲聲打擊的背後,藏著多少人年少時暗暗流下的淚。

微博上曾有網友坦言,因為小時候在家族聚會上被媽媽當眾嘲笑“唱歌難聽”,
從此之後她再也不願意當眾唱歌。
而當她試圖跟媽媽溝通這件事時,才剛說起自己受傷的心情,媽媽便開始教訓她: “你怎麼這麼玻璃心,這點打擊都受不了,以後在社會上還怎么生存!” 網友評論,這個邏輯就好比,我捅你一刀你喊疼。 我說,沒事,我多捅幾刀你習慣了就不疼了。 好吧,我不疼了,因為我死了。 打擊就是打擊,根本就不存在打擊式教育。 披上“教育”的外套,不過是為了給自己的不當行為找一個合理化的藉口。

§這一套"教育",有一種似是而非的辯詞,
 (1)當孩子日後走入歧途,就說:當初我說這孩子沒出息。
 (2)當孩子日後小有成就乃至功成名就,就說:要不是我從前磨練他,讓他有抗壓性...
 怎麼說都他贏§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
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扎克伯克在FACEBOOK上分享了一組關於親子教育的圖片,
列舉了“壞父母”的11種表現,其中有8種都是不好好說話造成的,例如: 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堅持自我,那是因為他們小時候你總是在公共場合批評教育他們; 如果你的孩子很容易生氣,那是因為你給他們的讚揚不夠,他們只有行為不當的時候才能得到注意; 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那是因為你總是命令他們,不在意他們的感受; 如果你的孩子總是神神秘秘的,什麼都不告訴你,那是因為你總是愛打擊他們; 如果你的孩子總是行為粗魯沒有禮貌,那其實是從父母或者一個屋簷下的人那裡學來的;
(出處:
…… 知乎上有個點贊很高的回答: 孩子的沉默、隱忍、恐懼、討好,在麻木的大人眼中,便是:懂事。 因為這樣的“懂事”,讓他們覺得很“省事”。

要嘛為了贏得父母的愛或讚許而苛求自己,失去快樂的童年;
要嘛完全放棄自己,逆反到害怕成功的程度,失去健康的人生。
有句話說得很好 ——來自父母的打擊,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
它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扎在子女的心頭。

父母在等我們道謝,我們卻在等父母道歉。


◎更可怕的是,她發現自己正在情不自禁地模仿母親,用母親傷害她的方式去傷害愛她的人。 任何一種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時的創傷。 童年時缺愛,被傷害,受虐,沒有安全感,缺乏尊嚴…… 長大以後,就有可能演變成自閉、抑鬱、自殺、暴力傾向、焦慮症等等。 但神奇的是,許多精神病患者,在生了孩子之後,精神狀況好了很多。 因為他們把精神痛苦宣洩到了子女身上。而子女替他瘋了。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說過,一想到人類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能為人父母,真是太可怕了。

§讀得我頭皮發麻,好可怕§


臨床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語言虐待”​​。心理學家說,語言虐待不如身體虐待容易引起注意,
因為看不見傷痕,留不下證據,然而它的傷害可能比身體虐待更加嚴重。 很多遭受“語言虐待”​​的人一直懷疑自己的痛不欲生是因為太脆弱。 因為比起受到身體虐待的人,他們似乎沒有資格叫苦,沒有資格抑鬱,沒有資格生病。 但他們的痛苦是實實在在的,每天生活在壓抑之中,每天回家都戰戰兢兢。 沒有人覺得罵一罵子女是一種虐待。
而孩子也不會表達,他們首先是哭泣,之後就變成了麻木。
於是這種虐待就被慢慢合理化了。 魯迅說:“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而更大的悲劇是,有些無價的東西已經被毀滅了,卻沒人看到。

❤閱讀-心理-情商高的人,一般都有這3種特質

出處:2017-07-04 情商高的人,一般都有這3種特質


摘要:
◎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一些情商低的人 ——
 和他說話要擔心冷場和難堪,因為話題永遠以自我為中心
 常常把不好的情緒發洩在他人身上,和他相處如履薄冰;
 說話做事沒有分寸,喜歡戳人痛處


◎我曾經以為,情商高就是油嘴滑舌、說話好聽。
但直到我看了《人性的弱點》,我才明白:
情商高的本質,是懂得真心實意地站在對方角度著想。


◎情商高的人,一般都有以下3種特質。§以下是我的歸納§
 1. 不會用(無用的)批評來解決問題
 會盡量設身處地地去想問題:他為什麼這麼做?怎樣才能讓他不這麼做?
 這比批評和訓斥要有效得多。
 下次你想批評某人之前,先問問自己:這樣做真的有用嗎?

 例子:
 江士頓是一家工程公司的安全檢察員,
 他的職責之一就是監督在工地工作的員工們戴安全帽。
 以前,他一看到沒有戴安全帽的員工,就打著官腔批評他們,要他們遵守公司的規定。
 員工雖然表面上接受了他的批評,卻滿肚子不高興,
 而且常常在他離開後,又把安全帽 拿了下來。
 
 江士頓察覺到這一點,於是糾正了自己的說話方式。
 下一次他發現有人不戴安全帽的時候,便詢問他們:
 是不是安全帽的設計讓他們不舒服?需要怎樣改進?
 接著以令人愉快的聲調提醒他們:
 戴安全帽的目的是保護他們不受傷害,建議他們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戴安全帽。
 這樣做的效果比以前好了很多,也沒有員工顯得不高興了。


2. 懂得善用利他思維。
 奧佛瑞教授有一句充滿智慧的忠告:
 “首先,喚醒他人心中的渴望。能做到者,可以掌握世界,不能的人將孤獨一生。”

 例子:
 卡耐基曾向一家飯店租用大廳來辦講座,每一季度用20個晚上。
 在某一季度開始的時候,經理突然通知他要漲3倍的租金。
 他在得到這個通知的時候,入場券早已印好分發出去了,
 而且所有的通知都已經公佈了,如果臨時取消、損失會​​很大。

 他沒有像普通人那樣,怒氣沖沖地與飯店經理爭論、責備,
 而是拿出一張紙,給經理分析漲價的利與弊 ——
 “我無法支付你所要求的租金,只好被逼到其他地方去開講座。
 這樣你非但從我這裡拿不到一分錢,還失去了一個很好的宣傳。

 我的課程能吸引不少受過高等教育、水準高的人士到你的飯店來。
 你如果花5000美元在報紙上刊登廣告,也不一定有這麼好的效果。 ”
 第二天,他收到經理的一封信,通知租金只漲50%,而不是300%。
 他的成功之處在於,他全程沒有談到自己的需求,而是一直在討論對方的利益。


3. 善於聆聽他人的意見。
 與人爭論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不如站在對方的角度聽聽對方的意見。
 一些人之所以始終不能給人留下良好印象,原因是他們不願意用心聽他人說話。
 這些人在乎的僅僅是自己要說什麼,而對別人毫無興趣。

 這個世界上從來都不缺乏誇誇其談的人,缺的是好的傾聽者。
 真正擁有高情商的人,懂得如何真誠、耐心地去傾聽別人。

 例子:
 卡耐基的學生伍頓在一家百貨公司裡買了一套價格昂貴的衣服,
 買回家卻發現,這套衣服會褪色,把他的襯衫領子都染黑了。
 他極為惱火地把衣服拿回百貨公司,找到了當時交易的店員,
 想要說明事情經過,卻頻頻被打斷。

 店員扯著嗓門、話中帶刺地說:“這款衣服我們賣出去好幾千套了,頭一回有人挑刺!”
 另一個店員也跑過來插嘴道:
 “黑料子的衣服一開始都會褪色的,這種價位的衣服都這樣!”

 兩個店員不但沒有解決問題,還挑釁地懷疑他的誠實、暗示他買的是不上檔次的產品。
 正當他想要發火大罵時,百貨公司的負責人過來了,
 他只用了三個步驟,就讓原本僵持的局面化解 ——

 (1)首先,負責人讓伍頓從頭到尾地把經過說一遍,中途沒有插過一句話

 (2)聽完事情經過,負責人向他道歉
 說沒想到這衣服會這麼差勁,這種不能滿足顧客要求的東西就不該賣出去。

 (3)最後,提出解決方案:他想怎麼處理都行,百貨公司會完全遵照他的要求去做。

 聽完負責人的話,原本想把衣服退掉的伍頓改變了主意,
 詢問負責人有什麼辦法可以讓衣服不褪色。
 聽了建議後的他,最後成功解決了衣服褪色的問題。

 那些最愛挑剔、最喜歡吹毛求疵的人,
 往往會在懷有忍耐與同理心的聆聽者面前軟化下來。

❤閱讀-醫健-入耳式耳機對聽力損傷大嗎?

出處:入耳式耳機對聽力損傷大嗎?


全文:
咱們這是個“聽”的節目。很多人用耳機,
就有人聽說入耳式耳機對聽力的損傷比較大,問是不是真的這樣?
 §這說法,我聽過好幾回了,我一直不能確定對錯,
 加上我這一年來,通車時,會在車上聽音頻,
 但汽車引擎聲響大,得調大聲蓋過去,對於會不會傷聽力這事,就很在意,
 故爾找到這一篇文章來解答疑惑。§


這個問題簡單回答,看您用的是不是得法,如果用對了入耳式耳機更保護聽力。
具體來說呢,聽力的自然衰減是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不斷發生的不可逆的變化
這種損失其實就是內耳中的耳蝸裡的聽毛細胞的損傷,
是他最終把振動轉化成電信號給大腦的,
聽毛細胞不可再生,出生多少,總數就那麼多了,死一個就少一個,
過大的音量,藥物等等都會造成他的死亡。
他死亡後不但聽不到高音,也會對音量小的震動聽不到了。

比如說10歲的孩子,可以聽到2萬赫茲頻率的聲音,
但是我自己試過,好像1萬2以上我就完全沒感覺了。
不過大家也不用擔心,因為語音這類最核心的聲音信號,幾乎不會超過1500Hz,
女高音能唱出的最高頻率也就5000Hz,所以即便我們7、80歲了,
只能聽到6000Hz的頻率了,再往上都聽不到了,也不會妨礙語言交流。


為什麼說入耳式的用對了更保護耳朵呢
因為他可以隔絕外界噪音,而我們使用耳機的時候往往是坐公交,坐地鐵的時候,
這時候外界噪音本來就很大,大到,面對面說話都不一定能聽清,
這種環境噪音本來就在損害聽毛細胞,這時候你塞上入耳式耳塞,
就算什麼音樂都不放,都是對聽力的保護。

我們經常有這樣的體驗,下班時坐地鐵聽歌的音量,
臨睡前再戴上準備睡前聽聽歌兒睡,結果就發現音量大的嚇人,
在嘈雜環境中為了把噪音壓過去,只好開更大音量,這對聽力損傷就大

入耳式耳機隔絕了外界噪音
即便聽音樂也不會像用平頭耳機時把音量開那麼大,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入耳式耳機更保護耳朵。


另外一個要說的是聽的內容是什麼影響也很大,
音樂對耳朵的損害大於語音
因為音樂中從40Hz-10000Hz的頻率都有豐富的表現,
聽音樂時環境噪音會干擾到某些頻段,尤其是低音部分,
所以你可能為了更清晰的體會低頻,就只能把音量開特別大
但如果你聽的是我這種語音節目
我的嗓音可沒有那麼豐富的變化,各位又更多關注的是說的內容而不是嗓音本身
所以即便我嗓音中不少低頻損失了,您也不在意,於是音量就會小很多


戴耳機只要把音量調整合適還不夠,
耳機還帶來一個副作用,
就是耳道內出汗,細菌增生,
這個影響對咱們中國人還輕一些,
因為咱們分泌的都是乾耳屎,咱們有了ABC11的基因突變,
但歐美人90%還是油性耳屎,所以入耳式耳機一戴上,汗液再多,更容易滋生細菌了。
所以首先要選好合適的膠套。
而且準備好正經的醫用棉籤,不用用什麼金屬的耳挖勺,甚至用鑰匙掏耳朵。
§棉籤,台灣稱棉花棒§

不過我們也不要以為耳朵是那麼脆弱的,
如果就按iPhone6的音量輸出功率看,
用他的默認耳機,用最大音量輸出,在100秒內,耳朵是安全的。
不過我手頭也沒示波器,看不到iPhone6耳機音量對應的輸出功率的變化,
比如說我把音量調整到一半,輸出功率是降到一半呢,還是分貝值降到一半呢。


最後再補充另外兩種耳機,
一個是頭戴式耳機,這個就幾乎避免了耳道內的細菌增生,
也營造了一個比較隔音的環境,只是攜帶不方便,
有些人習慣在電腦前聽點什麼,那我就推薦頭戴式耳機,他唯一的壞處就是夏天戴著熱。

另外一個要說的是骨傳導耳機,這種耳機是利用顱骨的震動接收聲音信號的,
比如我們自己說話聽著和錄音中的差別很大,
差就差在裡我們自己說話時,不但聽到空氣傳播到耳朵中的震動,
同時也疊加了顱骨震動的部分,
而聽錄音回放時只有空氣震動的部分,所以聽著就那麼不同。
骨傳導耳機並不塞到耳朵裡,所以也沒有耳道細菌滋生問題,
而且也不像頭戴式那樣,捂著耳朵特別熱,所以挺適合運動時帶的,
這種耳機和耳朵後面的頭骨貼緊,當然這也一樣涉及音量的問題,
不要開太大,不過我試過,這種耳機聽音樂根本談不上音質,改變太大了。
所以更適合語言類節目。好,最後總結一下,
音量是產生傷害的關鍵,聽歌兒時注意耳道清潔,擔心耳朵健康可以試試其他形態的耳機。

§重點在於音量大小。
 那什麼樣的耳機,可以在音量小之下,能聽比較清楚呢?入耳式耳機。
 我現在還是用平頭式耳機。§

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

閱讀-讀書-我為什麼一直在讀書?

出處:我為什麼一直在讀書?


摘要:
◎這個世界,就像是有很多 layer,每個 layer 有著自己的能量流動,
 不讓自己多閱讀、多思考、多理解世界運作的各種層次,
 遇到奇怪的事情,就會無法分析、無法決策、無法適應。
◎因為閱讀各種領域的書籍,並思考背後的因素,
 我們在創業路上會遇到的辛苦,也更有機會解決。
 不管是課程設計、知識深度、流程管理、公關危機、品牌經營,都能更好。
 所能理解的 layer 越多,思考就越系統,考慮就更周詳,
 一旦決定要做的事情,成功率也更高。

§我讀書為好奇、好玩居多。的確,理解的東西越多,
 看到的事物就會越全面,考慮得更完整。
 而做決策時,不只在世界或他人給的選項中做抉擇,
 還能因為跨界思維,創造出新選擇。§

2017年7月3日 星期一

閱讀-心理-曾奇峰:一身煙火味兒的精神分析師

出處:2017-07-02 曾奇峰:一身煙火味兒的精神分析師

摘要:
◎讀奇峰的文字,你會感受到,他是怎樣思考怎樣活著的。
文如其人,奇峰在生活中也是這樣。
大概十年前,我第一次見到他時,發現他的衣著非常樸素。 
估計了一下價格而對他說:
我覺得你渾身上下的衣服全套加起來不超過五百元(也可能說的是兩百元)。

他說是的,然後非常開心自在地笑了起來,
好像我這樣說,是一種知己般的理解,直接說到了他心坎了。 
真實、不掩飾情感,這是他給我的第一印象。 
誰都有防禦,奇峰自然也不例外。 
但你會感覺到,他的心是敞著的,讓一些信息自然流進,撞擊自己,
然後感知它們,理解它們。 真正的大師當然很少,
但學精神分析的過程中,的確很多國內同行逐漸地活出了大師味兒——
越來越不動聲色,說話高深莫測,神情模糊不清,
好像已經化解了心中一切恩仇,撫平了自己一切情結。
你以為這是精神分析該有的樣子,
但其實這是中國人格的一種理想狀態——隨心所欲而不踰矩。
但奇峰卻一直真實,從沒戴上大師或權威的面孔。


關于謙虛與驕傲,他說:驕傲使人進步,謙虛讓人猥瑣。
越謙虛越猥瑣,謙虛到骨子裡,就猥瑣到骨子裡。
這話,真是酣暢淋漓。

我們的文化中,有各種流傳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常識,聽上去很對。
譬如謙虛與驕傲。
但從精神分析的視角看,它卻是錯的常識,一個自我太壓抑的人怎麼進步?
精神分析的語言,一個精神分析師會知道,
但直接把它說成對這句老祖宗的話的顛覆性表達,卻不容易,這需要一股子勁才行。
在書中,他講了對這一問題的思考過程,並問過很多人:
別人讚美你,你會變得驕傲嗎?幾乎沒有人點頭稱是。

他還寫到,
李敖名言:我如果想要找一個自己佩服的人,我就照鏡子。
看來他是這一類人的典型。
有人可能會擔心,這樣會不會把自己吹得出門之前就發瘋了?
當然不會。
那些出門前和出門後瘋了的人,恰恰是那種在出門前“揍”自己的人。
這個世界上沒有被吹瘋的人,只有自我攻擊才會讓人發瘋。


我喜歡這種帶著個人色彩的文字,沒有這些感性色彩的文字,我總覺得是一種恐懼在裡頭。
我們是一個文化悠久的國度,那些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化中,
有很多壓制人性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
國內精神分析師們該有一種工作—— 講透這些常識的問題,並提出些讓人性張揚的新常識。

§我的觀點是,過於不及都不好,這我們這個民族對於情感太壓抑,出太多問題。
 但若說驕傲有什麼不好,便能舉出一個:狂妄而肆無忌憚,也不好。§


◎關於恩仇,我們習慣說,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而奇峰說,幫助別人會招致仇恨。這份仇恨很重要,合理表達它吧。

他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
因為一個專業培訓,一直跟一位比我小幾歲的同行在一起。
在過去幾年裡,我給了他一些較重要的專業上的支持。
而他也從未說過一次謝謝。

今天在培訓結束的晚宴上,他向我敬酒時說:
因為你幫了我很多,所以我遲早要殺死你。”

一桌人哈哈大笑。大家都是深層心理學的愛好者,都明了恩仇相伴的人性
這位朋友如此直白的表達,
使原本沉重的恩仇,變得好像從窗外飄進來的若有若無的梅花香味。


◎關於處事,
他說,別太說正確的話。
並引用明代哲學家張岱的話:
人無癡者不可與交,因其無真氣也;
人無癖者不可與交,因其無深情也。

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

❤閱讀-人際-家庭:為何台灣女人當媽後容易變黃臉婆?

出處:為何台灣女人當媽後容易變黃臉婆?
 
 
摘要:
◎開場白
老公總說:「你該有自己的休息時間。」
我心想:「怎麼可能!」
婆婆則告訴我:
「媽媽也要有下班時間。家裡沒什麼事,非媽不可,
 媽媽快下班,放下罪惡感,去做喜歡的事。」


媽媽要堅持保有自己的時間
有一次德國婆婆來訪,見到我忙碌疲憊的樣子,實在看不下去了。
她「勒令」我去睡覺,接著她帶弟弟出門,還買了些食物回來。
我起來後,還能稍微整理一下家、看看書,當他們回來時,我整個神清氣爽。

婆婆告訴我:「媽媽也要有下班時間。
過去她一個人帶著三個年紀相仿的孩子,中間還經歷了多年的單親生活,
獨自照顧兩個相差一歲的兄弟檔,她說,當時常忙亂到想搥牆。

但她知道,如果不照顧好自己,只會將疲累和情緒帶給孩子。這不該、也不是她想要的。
所以她堅持,每天比孩子早一個小時起床,安靜喝杯咖啡,看報看書,做些家事。
就算身邊沒有人幫她,她仍告訴自己,要堅持保有自己的時間。


讓孩子學習尊重「爸媽的下班時間」
除了早起一小時,
每天晚上,婆婆更堅持孩子們一定要八點十五分之前上床睡覺,
到孩子上了中學,仍舊如此。...
幾次面臨火燒屁股的狀況,婆婆仍堅守原則,不為所動...
八點十五分的「媽咪下班時間」,就這樣成了他們家的固定時刻表。...
聽我老公說,其實他們長大之後都知道,為什麼是八點十五分,
是因為八點半,媽媽要收看一個固定的電視節目

疼愛自己,不需要有罪惡感
這也是為什麼,老公總希望我別把時間都給了孩子,甚至給了他。
他從小學習到的觀念,就是「每個人都需要休息時間」,就連媽媽也是。
所以休息的時候就是休息,不要再做家事,不要再忙公事。
就算我不與他一起享受這段時光,他也覺得很好,因為每個人都需要一段屬於自己的時間。
§非常認同這想法§


爸媽的下班時間,神聖不可侵犯
每天晚上,在這段時間裡,我會好好篩選,
只做些令我放鬆沒有壓力、做完之後還會更有活力的事。
像是我會和老公看看足球賽、影集、電影,或只是窩在沙發裡喝啤酒聊天,享受兩人世界,
或自己看看書、寫文章,和朋友聊聊。不論做什麼,就是不准自己工作。

那事情做不完怎麼辦?我向德國婆婆學到的方式,
就是把家裡的「家事」當作「全家人的事」,盡量一起完成。
一起做,真的很快,而且很快樂!
「媽咪的下班時間」是如此神聖不可侵犯,我才會珍惜,而其他家人也才會尊重。
知道什麼時候喊「停」,比起把自己燃燒殆盡,再來發飆抱怨,來得聰明多了。

§原本是甜蜜付出,不懂得喊停,反而變成怨恨。便背離初衷了,
 因此,懂得什麼ˊ時候喊停很重要§

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

閱讀-理財-給30歲左右的上班族:醒醒!你一輩子最多只能「存」到500萬

出處:給30歲左右的上班族:醒醒!你一輩子最多只能「存」到500萬
 
 
摘要:
◎從這張表可以觀察到 3個現象:
1、剛出社會年輕人平均大約25K。
2、超過50歲之後出現失業或無法工作的情況,薪資逐漸遞減
3、台灣人一輩子不吃不喝不消費,平均能存到1803萬


◎養一個小孩,每年大約要花20萬,一個月17,361元!
一個小孩從出生到24歲左右,父母大約要花掉 500萬元,這還只是比較保守的估計
(別懷疑,父母很偉大)和上面的人均消費支出18K~19K並沒有差太多。
如果都念私立學校,甚至出國,就會不只這個金額。


◎考慮一個正常,不要太差的情況
1、假設 25歲起薪35,000元、每年平均加薪1,000元,工作40年
2、假設生活消費平均每個月支出19,000元
3、35歲開始生1個小孩,每個月支出17,000元,直到小孩24歲
4、假設房租平均一個月支出10,000元,先不考慮房貸車貸
5、考慮稅金(參考相關抵免規則
6、薪水從55歲起停止成長
40年一共能存下 5,299,060元,將近 530萬元!


重複上面所說:
530萬,剛好拿來當退休金,這數字,相信不少人都很不滿意,最多覺得剛剛好。
但是,來看看這530萬背後的條件:
1、起薪至少要3萬5,而且穩定每年加薪。有些人覺得很容易,但有些人會覺得很難。
2、很難買房子,或是換到更好的居住環境。
3、無法提高生活品質,平均來說,每個月消費支出最多19,000元。
4、只能生一個小孩。
5、這筆錢不能拿來多換幾台車、環遊世界或更多事。
6、假設不受到失業、意外的打擊。
7、假設不能借錢負債,因為付不起利息
也許有些人認為500萬夠多了,你有想過,原來人生還有這麼多限制嗎?


於是你拿著年輕時這幾年存下的50萬元努力投資,
結果一年賺到10%,也就是5萬元,相對花費幾百、幾千小時研究,值得嗎?
也有很多人因此走上歪路,借錢炒股、玩高風險商品,
想一次翻倍,按照統計上的機率,當然大多是悲劇收尾。

§這一篇是廣告文,想要人跟著他一起投資,
但要多少學費就沒說了(也可能免費),有沒有效,我不知道。
但是有一點,他肯定說的對,投資是必不可免的,而且要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