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5日 星期四

詞彙_「風險」的風

有人問:「"風險"為什麼要用"風"字呢?」,

我覺得,古人會將「風」與「(危)險」想一塊,合併成一詞彙,應當出海打魚有關。
當時沒有現今的科技,交通也不便利,普遍人們依循著「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原則,
然而,海洋比陸路的狀況更詭譎多變,每回出航像在賭生死,
可能遭遇的危險有海象(海洋氣象)、船隻狀況、巨型魚類、迷失航向等等。
因此,有人說漁民相對比農民更迷信。
比如:中國五行學興起在,春秋時代魚鹽之利的齊國。
比如:漁民吃魚,魚不能翻面,這面吃完挑掉骨頭吃另一面,說「翻」會翻船。
比如,在台灣,不說「線」的台灣發音而改說「紗」,
因為「線」的台灣發音與「散」同音(註1),表示烏魚群散了。

我想得對不對呢?我不知道,但確實有人(註2)跟我想法一致。
他說:
“風險”一詞的由來,最為普遍的一種說法是,
在遠古時期,以打魚捕撈為生的漁民們,每次出海前都要祈禱,
祈求神靈保佑自己能夠平安歸來,
其中主要的祈禱內容就是讓神靈保佑自己在出海時能夠風平浪靜、滿載而歸;
他們在長期的捕撈實踐中,深深的體會到“風”給他們帶來的無法預測無法確定的危險,
他們認識到,在出海捕撈打魚的生活中,“風”即意味著“險”,因此有了“風險”一詞的由來。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