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2日 星期六

文字_齠、髫

老看到這幾字,想不起怎麼念。齠齔 ㄊㄧㄠˊ ㄔㄣˋ,髫 ㄊㄧㄠˊ。
齠、髫,發音一致。

齠,兒童換牙之前。髫,意指小孩子頭髮放下的髮型。
滿15歲為「成童」,需綁髮。在此之前是「垂髫」。
為何是15歲?從前的15是虛歲,實際14歲。
現今法律以14歲為界,以上要付部分行為責任,不足,權責在監護人。
或許與此相關。生理上,這年紀大約是第二性徵。
15歲的女子,古稱「及笄ㄐㄧˊ ㄐㄧ」,男子稱「束髮」(髻ㄐㄧˋ)。

男子20歲時,得戴冠,是為「弱冠」。

2023年3月16日 星期四

名句_我什麼都沒做,在這一點上我做得非常好


照片人物是美國前大法官William Rehnquist,譯音:威廉·倫奎斯特。
維基(註1)寫:他一生是W. S. Gilbert和Arthur Sullivan的歌劇迷,由於喜歡Iolanthe這部歌劇,
就模仿劇中大法官服裝,在他黑袍制服加四條金色條紋。大法官穿著一貫是純色黑袍,
迄今,僅他這樣改。
而且,他常將Iolanthe經典台詞(註2,極小更動)掛在嘴邊,I did nothing in particular,
and I did it very well,中譯:我什麼都沒做,在這一點上我做得非常好(註3)。
這段話恰恰是身為大法官的修養,別主動作為,而要被動被詢問。



-------------------------------------------------------------------------------------------------------------------

Leadership of the Court
Rehnquist added four yellow stripes to the sleeves of his robe in 1995
A lifelong fan of Gilbert and Sullivan operas, 
he liked the Lord Chancellor's costume in a community theater production of Iolanthe, 
and thereafter appeared in court with the same striped sleeves. 
(The Lord Chancellor was traditionally the senior member of the British judiciary.)
His successor, Chief Justice John Roberts, chose not to continue the practice.[


註2:
LORD M:
 When Wellington thrashed Bonaparte, As every child can tell, 
 The House of Peers, throughout the war, Did nothing in particular, And did it very well
 Yet Britain set the world ablaze In good King George's glorious days!

2. Bad News, John Roberts Will Not Wear a Striped Robe for Trump’s Impeachment Trial 
Chief Justice William Rehnquist wore stripes on the sleeves of his robe, as he had since 1995, 
during Bill Clinton’s impeachment trial. The embellishments were inspired by the 
“one worn by the Lord Chancellor in a local production of Gilbert and Sullivan’s Iolanthe,” 
the Times explained at the time.

Reinquist’s choice to wear his standard, gold-striped robe was among the most consequential 
decisions he made at the trial. As he later put, quoting Iolanthe, 
“I did nothing in particular, and I did it very well.”


保守主義者認為有些時候什麼都不做比亂做要好一百倍。
比如上世紀的美國最高法院,以厄爾·沃倫大法官為典型,狂飆突進,
在司法層面幹立法的活,造成了美國社會嚴重的撕裂,至今痛苦不堪。
而倫奎斯特大法官(William Rehnquist)就是個相反的智者,
他有一句話就講得特別好:我什麼都沒做,在這一點上我做得非常好 。 
( I did nothing in particular and I did it very well ) 。


2023年3月14日 星期二

名句_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可變文為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或「自古名將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或「自古美人嘆遲暮,不許英雄見白頭」。

其出處是,清 袁枚《隨園詩話》卷4(註1): 
 冬友侍讀出都,過天津查氏,晤佟進士溶;言其母趙夫人苦節能詩,《祭灶》云:
 「再拜東廚司命神,聊將清水餞行塵。年年破屋多灰土,須恕夫亡子幼人。」
 查恂叔言其叔心谷《悼亡姬》詩,和者甚眾。
 有佟氏姬人名艷雪者,一絕甚佳,其結句云:
 「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此與宋笠田明府「白髮從無到美人」之句相似。

固然我是摘引全段,但讀後面兩句即可,意為:
 佟氏艷雪的詩句,後兩句寫得絕佳:「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和宋笠田縣令(明府應該是縣令的意思)的句子:「白髮從無到美人」相似。

我的話,會將「白髮從無到美人」白話語譯成「白髮從不現蹤於美女頭上」。

上述的「自古美人如名將」,是「自古」二字移位,同義;
自古名將美人」,「美女」和「名將」互調,我臆測是對男說、對女說,第二人稱的差異。
「自古美人嘆遲暮,不許英雄見白頭」,也許是斟酌語句之優美,
援引<離騷>與之組句(註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
「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何謂也?
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註3),紅顏薄命,英年早逝(天妒英才)。美女、名將活不到老,全無皓首。
第二種(註4),見老態,不堪被人稱英雄、喚美女的(含現在流行語:小鮮肉),啥都不是了。

 

---------------------------------------------------------------------------------------------------------------





而這句詩將美人與名將相比,取名將早逝的特徵比喻美人易調,
正所謂紅顏薄命,殊難白頭到老。如貂蟬、如楊貴妃!
而詩中也含有另外一層意思,美人青春之時自然是美人,
而若青春逝去,成白髮老叟,已不復美人紅顏,也是對青春易逝,歲月難留的感慨!


最難堪忍的是「曾經芙蓉如面柳如眉」,竟然面貌憔悴、顏色不再;
曾經「叱吒風雲馳騁疆場」,如今卻落得偃兵息鼓門前寥落。
因為他們都年華老去,不復當年──愛慕艷羨的眼光和崇敬歌頌的掌聲已然消逝了。
有什麼比美人遲暮、將軍老邁更讓人感嘆唏噓?


2023年3月12日 星期日

成語_浮想聯翩



浮想聯翩,應是常見成語。釋義為:連續不斷地聯想(註1)。
莫寫作:浮想連"篇"(或許受「廢話連篇」的影響),雖然從字面看並不違和。

「翩」有羽字旁,和雙翼相關,其字義是「快速地飛動」,
可想成鳥兒振翅飛翔,飛速疾快的模樣。
見「聯翩」,我腦中會浮現如上圖畫面。是群,不是單,數大便是美。
但是!!!
必須得說:這句成語是時間層面的「接連不斷」,鳥兒連續飛行,
而不是空間層面的「數量廣大」,鳥兒聯合群飛。

另一些含「翩」字的成語有:
「翩翩起舞」,即輕盈愉快的跳舞;「風度翩翩」,即舉止瀟灑。
也應該是拿鳥兒舞動雙翅來形容舞姿或舉動等等吧。
我覺得取的形象是鳥兒在地面求偶的動作。是單,不是群,雄禽的高光時刻。
以上是我自個胡思亂想。


唯一找到「浮想聯翩」的「出處」是,晉朝陸機的<文賦>(註2):浮藻聯翩。
這是一篇文學批判的好文,推薦閱讀。此處的浮藻,就是文藻、詞藻。
而「浮想聯翩」在講行文時,詞彙源源不斷、滔滔不絕,就像鳥兒...。
今義與古義,已是偏離。



-------------------------------------------------------------------------------------------------------------------



[這篇翻譯得比百度百科好]


2023年3月11日 星期六

成語_倒行逆施


吳子嘉董事長在直播節目(註1)援引李敖(註2)的話:「倒行逆施」應作「倒行逆旅」。
這是正確的。
逆旅,即旅館,如李白詩:「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意為:天地是萬物的旅社,光陰是穿越百代的過客。


宋朝一書《能改齋漫錄》(註3),作者是吴曾 ,其卷三云:
 《史記•伍子胥傳》:「子胥曰:『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西漢《主父偃傳》亦曰:「吾日暮,故倒行而逆施之。」
 餘按,《吳越春秋》乃云:「日夕途遠,吾故倒行逆旅之於道也。」
 乃知施字即旅字。施字於道無義。

  《國語》曰:「晉陽處父過寧,舍於逆旅。」
 潘岳《上客舍議》,亦引語曰:「許由辭帝堯之命,而捨於逆旅。」
 魏武帝詩曰:「逆旅整設,以通商胃。」
 乃知逆施可於事言之,至於道路無義也。當俟有識者訂之。 
 《左氏傳》:「苟息曰:『今虢為不道,保於逆旅。』」
 《正義》曰:「逆,迎也。旅,客也。迎止賓客之處也。」
 馬融《長笛賦序》曰:「有洛客舍逆旅。」。

分兩段,
第一段,作者拿《吳越春秋》校正《史記•伍子胥傳》,「逆施」是「逆旅」的誤寫。
而吳子胥講的是:「天黑了,長路還遠著,不如倒回旅店住下。」
第二段,壓根沒必要知道每一句話之意思...此是作者舉諸例,證實「逆旅」才是正規用法。

那麼,日後要寫「倒行逆施」或「倒行逆旅」呢?
準定是「倒行逆施」!不見國語辭典「倒行逆施」的釋義(註4):
不遵常理行事。後比喻違背社會俗尚,胡作非為的罪惡行徑。」,不就和原意全然不符嗎?



---------------------------------------------------------------------------------------------------------



註2:哈囉李敖
史記伍子胥傳:「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通常說法是指老了、沒路可走了、不按牌理出牌了。
其實訓詁起來,「逆施」可能是「逆旅」之誤:
前面還有長路要趕,走不完了,不如倒回旅館裏,睡個好覺,明天再說。
這樣解釋,才像復仇之神伍子胥。復仇是深謀遠慮的作業,先別玩死自己。


註3:
也談到史記伍子胥傳、主父偃傳。



成語_窮途末路、末路窮途


按教育部成語典2020版(註1),成語窮途末路,窮途、陌路分屬兩個來由。
 「窮途末路」係由「窮途」及「末路」二語組合而成。
 「窮途」見於《周書.卷四一.王褒列傳》中王褒〈與周弘讓書〉。...
  嗣宗窮途,楊朱歧路...
 「末路」則見於《漢書.卷五一.賈鄒枚路傳.鄒陽》中鄒陽的〈上書吳王〉...
  至其晚節末路,張耳、陳勝連從兵之據,以叩函谷,咸陽遂危。...


百度(註2)對於「窮途」的出處,有不一樣看法,
它認為是《吳越春秋·王僚伎公子光傳》:子胥曰:「夫人賑窮途,少飯亦何嫌哉?」

暫且擱置異議,同時不說解這幾段文言文語義,因為那不是我主要探討的。
誠然,兩關鍵詞在它們所舉的段落中。
但我覺得,若能有查究出首次將其合二為一的字句出典會更佳,可惜搜尋無果,略顯遺憾...。

無獨有偶,學過高中國文課都曾聽聞的郭公夏五(註3)、魯魚亥豕(註4),亦是這般。
「郭公」源於《春秋·莊公二十四年》、「夏五」源於《春秋·桓公十四年》、
「魯魚」出自《抱朴子.內篇.遐覽》、「亥豕」出自《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
可是,郭公夏五、魯魚亥豕,兩兩第一回結合一起在何書、何文,沒人研究,不可考。


*****
教育部成語典,窮途末路的辭條,還引用到《兒女英雄傳》第五回和第二十六回的文字。

第五回(註5)是:「你如今是窮途末路,舉目無依」。
這也列在國語辭典的「窮途末路」。

第二十六回(註6)是:「那時我見你兩個末路窮途,彼此無靠,是我一片好心,一團熱念。
情形同上,國語辭典有「末路窮途」對應。

這應當不是歷史上頭次被這麼用。
並且,不像「屢敗屢戰」和「屢戰屢敗」,「末路」和「窮途」的先後互換,意思不變。



-------------------------------------------------------------------------------------------------------------


參考:成语典故:穷途末路 [這篇文章寫于2010年,比教育部更早]







晉·葛洪《抱朴子》:“諺云:‘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
《呂氏春秋·察傳》:“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


註5:



註6:


















2023年3月10日 星期五

成語_天網恢恢、法網恢恢


天網恢恢的「恢恢」,辭義為何?是說網孔「疏而不密」或「密而不疏」呢?
若直觀地唸出下一句:「疏而不漏」,便會答「疏而不密」;
若將它和「犯人被捕落網」聯想一塊。網子密,好逮著,便會答「密而不疏」。
其實,以上皆非。恢恢是形容網子大,跟疏、密,係非同件事。
教育部國語辭典(註1),「恢恢」的釋義:寬闊廣大的樣子

附帶說明「疏而不漏」,意為:雖然寬大鬆散,但一個也不遺漏。
這裡的「疏」,便可作:網孔疏大而不精密了。


我覺得有個小地方蠻有趣的。
天網恢恢(或法網恢恢)出現在犯罪事件之報導的頻率最高:某某某終難逃天網恢恢。
能直譯成,某某某終究難以逃過法律、天理那張大網。
可是,它的出處是《老子》,原意不偏負面。
《老子》73章: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闡述的是:
天道或者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就是自然)網布寰宇,無處不在。
稀疏而不會有一絲絲的漏失。可視為真理的普遍性。

不過,我覺得《老子》這本書過於抽象概念化。
各家的解說,可謂是眾說紛紜,好難歸納出同一個道德相貌。
就說,道家的老子和道教的老子,便形象不同。



------------------------------------------------------------------------------------------------------------




------------------------------------------------------------------------------------------------------------
參考:[古籍今注今译丛刊:老子今注今译(繁体)].陈鼓应注译. Page 223(民國67年,第6版)

2023年3月5日 星期日

格言_我們是終極的,不是因為我們無懈可擊,而是我們無懈可擊,只因我們是終極的


從前讀的《正義的效益》,當中有一段(第29頁):
 波斯納引述的名言:“(美國)最高法院的判決是終極的,
 並不是因為這些判決都是對的,而是因為這些判決是終極的
 (Decisions by the Supreme Court are final not because they are right but because they are final.)。

名言的源頭應該是RobertH.Jackson(註1),同是描述最高法院,原話為:
「We are final not because we are infallible, but we are infallible only because we are final.」。
不上升到法律層級,這段話對一般事務有什麼啟示嗎?
即便千思百慮找不到最完美的解決之道,但事情總要解決;
一旦下決策,那便是當時能考慮所有因素的最佳解,莫再糾結。
更通俗點說:找不到最好方法,爛方法就是好方法,強過沒方法。重點是:要有作為。



--------------------------------------------------------------------------------------------------------------


2023年1月5日 星期四

雜類_「最好」是「更好」的敵人


「最好」是「更好」的敵人,頂多是說明一個概念,不能稱「格言」。


「更好」的意思是持續進步、精益求精。不停往上爬的動態。
「最好」在這,並非真正的完美無瑕、已臻極致,而是自以為無出其右,不可一世的靜態。

就好像philosophy這個字涵義一樣,philosophy的中文應該譯成「愛智慧」。
西方哲人說,人不可能像神一樣擁有智慧,人唯一能做的是永無止盡地愛智慧、追求智慧。
「好」便是如此,人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若是一個人自稱已達「最好」,自然沒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回事。
可預期這個人成長停滯,徒剩退步在等他。是故,「最好」是「更好」的敵人。



-------------------------------------------------------------------------------------------------------

2023年1月2日 星期一

詞彙_打臉


不是不懂時興用語,「打臉」一詞便屬於此。
而是想,文字表達總用流於世俗(江湖味、接地氣)的詞彙,
一旦要寫正式書信,如公文,考試作文,申請書等等,
突然蹦出略顯格格不入的語詞,別人不認為你直率,而是輕佻隨便,不禮貌。
所以落於字句時,寧可捨些親切(不接地氣),寫得普通一般,莫令質勝文則野。


台灣教育部的國語辭典並無收納「打臉」,倒是有「打臉子」(註1)。
意為:國劇演員在臉上畫臉譜,也作「抹臉」;並有人說,這可以稱作「打臉」。
但顯然,這不是我們認識那個「打臉」。
若要對它作出「釋義」,我認為應該是:被不留情面地指正錯誤。
重點有二,一.錯誤被指正;二.做得絲毫不留情面(不婉轉)。

「打臉」的「臉」,意指「面子」(註2),就像「給臉」、「賞臉」等於「給面子」。
所以,「打臉」就是:不給面子,讓人丟臉。
假如,是自己招致的,就可拿「自打嘴巴」替代。
網路上,另有人創「打臉」的衍伸詞,「臉都腫了」,同一意涵。

台語中有個詞語叫「洗面」,有人說和「打臉」意近,但較沒有挑釁意味。我不這樣認為。
我聽過「洗面」的句子都在講當面羞辱,沒比「打臉」輕微。


「打臉」,打哪來?目前找不到統一的說詞(註3)。
有人說來自周星馳電影台詞:「說好不准打臉」。
也有人說是聖經馬太福音「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還有人說國劇的臉譜,這在前面談過。可是,這實在太難推演到目前的意思上。



-------------------------------------------------------------------------------------------------------------------------


註1:
國劇演員在臉上畫出一種臉譜,以確定扮演的角色。也作「抹臉」。

打臉,打臉兒 dǎliǎn,dǎliǎnr 
(1) [make types of facial make-up in operas]∶戲曲表演中在後臺畫臉上妝 
(2) [do not show due respect for sb.'s feelings]∶不給面子


註1:百科知識:打臉
○釋義:臉在這裡其實代指的是面子。打臉即自己打自己嘴巴、前後的言行不一。
通常就是對某個貼或者某人的言論進行否定,吐槽,揭露真相等等,
這種否定可能是來自別人的否定、也可能是自己對自己先前言論和行為的否定。

○出處:
該詞最早的出處網路上的說法是源於台灣,該詞在台灣的使用率很高。


○ptt 鄉民百科説:
該用法可能在傳統通俗小說(最晚在1944年張愛玲小說〈金鎖記〉)中已出現,
但在ptt變為流行語,主要是因為周星馳兩部電影《大話西遊》、《鹿鼎記》中都出現的台詞,
 「說好不准打臉」。但在電影中的原意,是真的指用手來打對方的臉。
另一可能的起源是聖經馬太福音「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的典故。 
不過,臉書曾有朋友說,傳統戲劇一直有「打臉」這個詞,而且有特定的意思,
就是依照「臉譜」給演員的臉上妝。這「臉譜」是世代傳下來的,不能隨意變化。

○「打臉」的‘打’字太強悍了,以前好像流行過「洗臉」,就比較沒有挑釁的味道。
如果可能,我寧願「洗而不打」。但大家已經習慣「打臉」,我看是改不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