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專欄-讀書-warfalcon:有聲書、思維導圖、PPT和讀書筆記能代替閱讀嗎?20171021

出處:有聲書、思維導圖、PPT和讀書筆記能代替閱讀嗎?


摘要:
◎當你讀完一本書認真做完筆記之後,不管用的是哪種方式,收益最大的都是你自己。
而其它人想通過書評、筆記、思維導圖或有聲書的方式來替代閱讀,
效果跟自己親自閱讀一遍差很多,在很情況下完全就是浪費時間。
§這一點我很認同,而我就是要藉由此,講『每天聽本書』的定位問題。
 羅振宇先生曾對它的產品定位發表看法,大意是說:
 「它不可能代替讀書,它是協助工具。
  確實它不能把摘集所有重點,甚至省略了許多重要的,
  但是它為一個原本不知道這本書的人,開啟了一道門。
  這人原本沒機會讀到這本書的,可是今天有『每天聽本書』,
  他能透過此獲知書中的(部分)精華。」而就是我想說的。
 當然,能自己讀、歸納是最好的。但對"什麼沒有"的人,"有一點"會比較好些。§


◎表面上看起來,筆記能節省時間。
比如你看一張其它人所完成的PPT、思維導圖或有聲書,
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讀完,你感覺自己賺到了節省了不少時間,還知道了書中的內容。

但實際上,你在輸入時沒有花太多時間和精力,
就是看完,聽完,讀完,對這本書的印像也不是太深,可能當時覺得有所收穫,
但一段時間之後,因為輸入時缺少足夠的刺激,
無法在記憶中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慢慢就忘了
大腦在從短期記憶到長期記憶時需要經常一定時間,
有很多相關的因素,其中一種是刺激性。
常規輸入是一種淺刺激,而輸出的刺激力度就要強很多。
§明確提出,為什麼讀別人的精要版不好。
 我看法與他同。若是讀自己的讀後歸納出來的精要版,
 因為是從前付出所成,至少心理上更踏實些§


書中的觀點大都是通過故事、觀點、理論等方式一步一步進行鋪墊而成,
目的就是為了讓你更好的去理解某個觀點。
在輸出筆記時,很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只輸出結論。
你在閱讀時,因為缺少這些鋪底,可能對這個結論並不太認可或者對結論的印像不夠深刻。


舉個例子:某個書中提了五個觀點,
但我在閱讀時只對裡面的兩個觀點比較認同,
在輸出內容時直接忽略其它三個觀點,然後就總結一下結論,
這篇筆記對我來說,解理沒問題。
而對閱讀者來說可能完全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個結論出來,沒辦法理解。
§還是對原本寫筆記者幫助最大§


◎我發起過多個線上線下的讀書會,一般都要求定期分享。
一旦有人參加讀書會就需要公開分享讀書心得,
一般都是做PPT或思維導圖,為了把分享完成,要反复閱讀和修改很多次,
這時對這本書的印象非常深刻,在記憶中能保存很長時間。
§講給人聽,得理解更深入(別人會發問),學到最多!§


筆記或讀後感有什麼用處
1. 每年新出版的書籍非常多,不可能把每本都讀一遍,
通過其它人的筆記、書評來了解一本書的質量和觀點。
在常規情況下,通過閱讀筆記,
知道這本書是否有一些比較獨特的觀點,用來判斷這本書是否值得購買和閱讀
§怕讀一篇會誤判,那就多看幾篇筆記跟讀後感吧§

2. 通過筆記來了解不同的人思維方式和觀點
要是遇到專家針對本專業書籍的筆記或讀後感,能讓你很有收穫。
你會發現有人能旁博引證,跳這本書的框架,把你帶入更高的層面去思考問題。
§這反而是發生在你讀了之後,再看別人的筆記跟讀後感,有此感受§


◎不管是哪種筆記方式:音頻、文字、圖片還是視頻,
當你覺得某個觀點對你有啟發或者這本書的質量不錯,
最好的方式是親自去讀上幾遍,
盡量不要用(別人)筆記來代替你去閱讀,你需要獲取知識,而不是獲取信息。

不把信息當作知識,不把收藏當作學習,不把閱讀當作思考,不把儲存當作掌握。

不提煉總結、不應用學習、不深入思考、不實踐反饋,就不會變成自己的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